什么叫大学?
在新一轮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的规模越来越大,建筑越来越漂亮,但我们不得不问,我们的大学究竟是否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今天,我们对于什么叫大学,大学之大究竟指什么,这些概念越来越模糊。
在中国面向未来的高等教育发展当中,欠缺的东西很多,大家感到最紧张的还是缺钱。如果认为有足够多的钱就可以打造出最好的教育,世界上最优秀的大学应该在沙特阿拉伯、阿联酋这些海湾国家。但我们知道最好的大学不在中东,在美洲。在战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代,条件极其简陋的西南联合大学也出了大师。归根结底,大师和大学制度是一所好大学的核心竞争力,这些东西是外在建筑无法取代的。
2004年,复旦大学前校长、两院院士杨福家教授向中央领导人上书,反映高等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都作了批示,2004年11月16日《中国青年报》作了摘要报道,题目是《我对高等教育发展中若干现象的困惑》。
从历史上看,蔡元培对北京大学的改造可以说是奠定了现代大学现代性的基础。而当下,大学和市场、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复杂,但大学是否具有独立精神是大学至为重要的特点。一所大学的人文精神、价值和理念,只有通过一系列具体的办学制度才能生根和落实,现代大学制度也为大学精神的发源和滋养提供载体。没有这样一个制度保障,少数人的精神追求、非常先进的理念很难产生和保存下来。大学精神和大学制度,可谓互为表里。
如果用非常简略的语言表达大学制度,它应该包含以下内容:第一,大学自治;第二,学术自由;第三,教授治学;第四,通才教育;第五,学生自治。
首先,大学自治,即大学拥有办学自主权。这个目标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就已明确提出,它的核心是划清或确立政府和高等院校的边界,保证高等院校独立自主,按照教育规律办学。1998年高等教育法里非常明确和详细地规定高等院校有八项自主权,可惜多数没有落实。我们现在所有的大学凭一部《高等教育法》办学,大学独立法人的地位成为一句空话。
第二,学术自由。学术自由既是大学精神和理念,也是大学制度。大学的学术自由,表现在很多方面,有人将其扩展为三个自由:研究自由、教学自由、学习自由。大学的学术自由对学生而言是学习自由,对教师而言则是研究自由和教学自由。
当然,与学术自由相联系的是学术中立或学术责任。20世纪初,美国的大学教授为了保障校园内的学术自由做出学术中立的承诺,大学教授避免卷入社会政治事务,避免对社会政治事件发言,只在自己的领域内活动,以此保障学术自由,但是这样的学术中立到60年代以后被打破了。在60年代民权运动、反战运动高潮的时候,绝大多数教授走上街头和学生参加抗议示威。现在在大学和社会关系越来越密切的情况下,学者们提出了新的概念——学术责任,用学术责任与学术自由相平衡。有了更大的自由,就意味着有了更大的责任。
第三,教授治学。教师对学校事务的参与和管理权,是现代大学的基本管理制度。迄今为止,中国的大学管理模式是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学校里的行政官员对学校事务有最高的发言权。这是延续了非学术组织、政府组织的行政化科层化的管理模式,而这种管理与大学作为学术组织管理的要求是不适应的。大学是学术机构,必须实行学术内行的自我管理。从2000年开始,国内一大批大学开始实行新一轮的教授委员会制度改革,从东北师范大学开始,中南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很多大学在学院、系建立了教授委员会,这些委员会到底是决策机构还是学术评价机构,各个学校在实践中赋予的功能各不相同,但都说明是教授治学。1980年代的时候,这个探索是非常成熟的。
现代大学的管理和100年前已经很不相同,大学已经成为非常复杂的组织,教授不可能直接处理很多复杂的非学术的事务,在美国也是如此。美国的大学有一个副校长主管学校行政,校长是学术领袖,是学校的形象代言人,是公关的主要代表,这个制度在中国新一轮大学建设过程中会获得生命力。
第四,通才教育。通才教育实际上是大学实行的教学模式,有很深刻的理念,涉及大学教育、职业教育和中等教育,它们的区别何在?清华大学梅贻琦老校长最著名的概念就是大学教育应以通识为本,专识为末,大学教育培养现代的知识分子,培养学校的“士”。大学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承担社会责任,转移社会风气,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够思考解决重大问题、复杂问题的知识分子,而不仅仅是培养各行各业的专家。知识分子和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员的区别在哪里?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能够研究原子弹的是科学家,能够在反核宣言上签字的是知识分子。二战时期大量的德国科学家沦为纳粹的帮凶,给全世界的知识分子敲响警钟:知识如果没有价值和伦理的制约,不一定能够造福社会。这就是通才教育。
第五,学生自治。学生自治是学校管理非常重要的准则,大学教育的基本功能是让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所以社团活动被称为第二课堂,西方称之为潜在的课程、隐蔽的课堂。除了上学以外,宿舍、校园、社团活动是学生最主要的生活空间,专业技能从课堂上培养,作为人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来自课堂以外,来自隐蔽的课堂。香港一些大学里,一个星期举办的学术活动比内地大学一年举办的还要多,而且都由学生自主去办。内地的大学现在对大学生活的管理基本上只是管理,而不是让学生参与和自我教育。
(作者系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导,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9-19 9:48:02 作者:
杨东平
文章来源:
北京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