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精神与大学发展

    一所大学是一锅老汤, 一所好的大学是一锅好的老汤,成就一锅好的老汤最重要的“佐料”就是大学精神。优良的大学精神既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强大动力,也是一流大学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一流大学的标志之一。如果说高楼大厦是大学之“形”,一流名师是大学之“实”,那么优良的大学精神乃是大学之“神”。不但要“名副其实”,更要“神形兼备”,还要“与时俱新”。探究如何用大学精神铸造大学品牌,在大学发展中铸就大学精神,是和谐大学建设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关于大学与大学精神

    什么是大学? 什么是大学精神? 诸多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家和学者都发表了许多自己独特的理解和阐述:费希特说,“大学是人类至为重要的机构”,“是我们永恒人类的有形体现”。洪堡认为,“大学是一个学者的社团,是高等学术机构,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纽曼说“大学是探索普遍学问的地方”。培克把大学描绘成“纯粹学术之圣杯的堡垒”,把教授誉为“奉事圣职的骑士”等等。从古到今,从西方到东方,从大学校长到执教的教授,从中国“大学”所宣扬的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到西方中古以来所形成的天下一家的世界精神,从韦伯、耶士培、蔡元培等坚持的学术独立与思想自由到纽曼所高标的博雅教育、艾雪培的钻研精神,从怀海德所珍视的想象力与实用经验、佛兰斯纳的知识之探索研究到葛德诺转注于卓越境界的论析,无论这些人的表述有哪些差别,但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即其共识的大学理念是:大学具有文化、思想、学术的积淀与传承,精神的传递与坚守和新文化、新思想、新学术的创造功能。

    大学的历史就是大学精神不断积淀和发展的历史。以独立自治、学术自由、真理至上为主要内涵的经典“大学精神”,是大学从中世纪教会的附庸向近现代具有独立意义大学转变过程中所积淀的具有稳定生命力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准则。现代大学的始祖———欧洲中世纪大学虽然在教会的控制之下,但依然保持着独立自治精神,其早期的发展目标是探索真理、追求真知,以便接近上帝。13世纪之后,大学在与神和教会的抗争中,在欧洲文艺复兴过程中, 人文主义精神逐渐成为大学精神的核心。1810年,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其首任校长费希特的就职演说阐明了柏林大学的基本精神, 从而使得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在德国大学得以发扬光大。20 世纪,美国的研究型大学把德国大学精神和美国的实用主义精神完美地统一起来,丰富了大学精神,使大学真正走出了“象牙之塔”。中国现代大学精神是随着现代大学制度的引入而萌生和发展的,其中蔡元培先生倡导的兼容并包、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梅贻琦先生提出的通才教育、教授治校和学术自由,是中国现代大学精神的典范。他们主张这种精神,实践着大学理想,使大学成为新思想、新文化的策源地。

    大学是西方文化的产物,大学精神的出现使大学有了生命。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 是大学组织特性的标志,是大学之为大学的根基。所谓大学精神,就是一所大学体现出来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整体精神面貌。它是一所大学较长办学历史的文化积淀所形成的独特的精神特征;是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表现为大

    学的群体意识;是激励大学发展,提升大学办学水平的精神动力。其基本内容包括自由精神、独立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等几个相互联系的方面。我们可能经常讲到个人思想精神、国家民族精神,却很少谈到大学精神,但它的确存在。大学精神对于一所大学来说,有如一个人对之于自己的灵魂, 没有大学精神的大学,犹如没有灵魂的躯壳,至少这所大学不会著名。一所具有某种强烈精神的大学, 培育的可能不仅是具有这种精神的学生,还可能是具有这种精神的民族。中国若没有北大、清华等著名学府,博大的华夏文化就难以传承;欧洲若没有剑桥、牛津、哥丁根、哥尼斯堡等著名学府,文艺复兴就不会出现,近现代的欧洲文明也难以继续;美国若没有哈佛、耶鲁、斯坦福、麻省理工等著名学府,美国就不会有今天的强盛!我们都知道这些著名大学于国家的重要性,从某个角度说,正是这些大学左右着所属国家的前进,而这些大学的大学精神则决定着这些大学本身。

    大学的发展与大学精神的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展现。离开前者,后者无从谈起,没有后者,前者就缺乏支撑。大学精神的发展提升,能够促进和推动大学的繁荣壮大。大学的繁荣和发展,也会引导、锤炼大学精神的完善,使之不断更新和升华,从而创建和铸就新的大学精神。

    二、用大学精神推动大学发展

    毛泽东同志讲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精神境界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能取得多大成就,为人类作多大贡献。大学也是要有一定精神的,国内外无数著名大学成长的历史实践证明:大学精神对一所大学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推动着大学的发展。

    如哈佛大学的校训———“以柏拉图为友, 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由哈佛学院时代沿用至今。在哈佛大学校徽上面,用拉丁文写“VERIAS”字样,汉译为“真理”。从哈佛大学的校训和校徽可以看出其立校兴学的宗旨———“求是崇真”。一代又一代的哈佛人秉承求是崇真的立校兴学宗旨,在择师和育人上坚持高标准高质量,才使它成为人文荟萃、英才辈出的世界顶尖大学。诚如哲学家威廉·詹姆斯所说的,“真正的哈佛”乃是一个“无形的、内在的、精神的哈佛”,这就是“自由的思想”与“思想的创造”。正是哈佛人所创造的这种哈佛精神,始终领导着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

    美国的另外一所知名大学耶鲁大学也有其独特的精神追求。“耶鲁精神”被理解成一种为争取个体的独立、为维护学术自主即使付出代价也在所不惜的精神。耶鲁大学以人文科学的成就和影响闻名于世。在耶鲁大学,人文科学教育是自由的教育,维护自由的思想、并使自由思想常新是耶鲁人的使命。学术自由是他们永恒的精神追求。古老的牛津大学在八百多年的发展史中始终保持自己“固执”与“保守”的品格,有着一种不屑尘俗、坚持自己的传统的执著和英格兰绅士般的高贵品质。正是这种高贵的精神品质吸引、熏陶、感染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莘莘学子。而英国剑桥大学以“思想和表达的自由,避免歧视”为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反映了思想、学术自由的教育理念。

    我国大学的历史虽不长,但一些著名高校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也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大学精神。如“北大精神”,蔡元培把她概括为“兼容并包”、“思想自由”,蒋梦麟认为是大度包容和思想自由的精神,当时北大精神被认为是爱国主义和学术自由精神。“清华精神”主要是“挽既倒狂澜,作中流砥柱”的气质和爱国奉献的精神;自强不息、追求完美的高标准要求;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注重实干、行胜于言的工作作风;厚德载物、胸怀宽广的处世哲学。可以说,正是“爱国、民主、进步、科学”的北大精神的传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的弘扬,才形成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些著名的中国大学品牌。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所大学能不能不断提高水平,能不能增强持续发展能力,能不能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关键在于培育大学发展的软实力。其核心要素就是一所大学经久锤炼的大学精神,这种精神作用是无形的,却是巨大的。主要体现在:

    (一)能促使大学品牌的迅速形成

    大学品牌是一所大学在创建、发展过程中逐步积淀下来,凝结在一所大学名称中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社会认可程度。一所大学的社会认可程度越高,它的社会声誉就越好,社会地位就越高,其品牌价值就越高。能够长久立于不败之地的著名大学,决非仅仅得力于其组织形态和行政技巧,而在于大学校园内涌动的“信念的力量,以及信念对大学师生产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大学精神是大学品牌的灵魂,是大学品牌赖以生存的“养料”。大学精神的导向力决定着大学品牌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和发展前景。一所真正一流的大学,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大学精神与大学品牌的形成是大学在经历“倡导、实践、提炼、再实践、升华”的过程中逐渐浓缩而成的。一流的大学精神催生一流的大学品牌。历史上具有“普遍意义”的大学精神铸造了一批著名大学品牌。如剑桥大学是牛津大学的一批教授和学生因不满牛津的一些做法而开办的;哈佛大学是剑桥大学的一批教授和学生因不满剑桥而到美国开办的, 可以说剑桥大学的精神铸造了哈佛大学,哈佛大学精神又铸造了耶鲁大学和斯坦福大学。

    (二)能凝聚人心,吸引大批优秀人才

    大学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作为探索高深学问的场所,它从事的是一种精神生产活动。在大学里探讨高深学问的人,他们的主要追求不在于物质生活的满足,而在于精神生活的丰富和理想抱负的实现。因此,大学精神成为吸引、荟萃优秀人才的主要因素。一些名牌大学荟萃着诺贝尔奖获得者等大师级人物,不仅仅是因为这些学校先进的仪器设备和较为丰厚的物质待遇, 更重要的是这些大学有着浓厚的学术氛围, 也就是大学精神吸引了大批专家学者。

   当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广揽天下英才,一时人才荟萃。在教师队伍中,既有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代表人物,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又有旧学深沉的黄侃、刘师培、黄节、陈介石、陈汉章等;既有拥护帝制的顽固守旧者, 也有拥护共和的改革派,还有主张革命的共产主义者。各派之间思想斗争很激烈, 但当时并没有妨碍北大的发展, 相反正是在这个时期,北大从“升官发财之阶梯”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大学。那么是什么力量凝聚、协调着彼此观点不同的学者?还是大学精神。

    (三)能提升师生素质,促进科学与人文的交融

    大学精神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当被内化为学人们的学术良心和道德规范时,就会产生一种力量,激励着学人们去追求真理,发展知识。一代代学人为了探索科学的奥秘,废寝忘食,孜孜以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代代学人为了维护真理和正义,维护学术独立和自由,奋力抗争,即使牺牲生命亦在所不惜。还有具有培养受教育者综合素质文化氛围的大学精神会运用大学精神的人文因素和科学因素,开拓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领域,通过多种途径举办各种人文讲座、沙龙、文化艺术节、建设学生文艺社团等。引导学生融知情意行于一体,集德识才学于一身,从而促进科学与人文的交融。

    (四)能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大学生健康地成长成才

    大学精神的环境营造作用表现在,大学精神不但直接作用于大学的发展, 而且还可以通过为大学营造适宜的环境间接作用于大学的发展。一方面,大学是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场所。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性格发展的成熟阶段,在大学生活中,对学生影响最大、最深刻的,当属于以大学精神为核心的大学文化。大学精神潜移默化地滋润大学生的精神、信念和信仰,使其受到无形的洗礼和熏陶,这种影响虽然无声,但却巨大,往往是持续终身的。国内外著名大学发展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梁漱溟在论述北大精神时说:“彼此质疑、相互问难、兼容并包、追求真理,在这种气氛中,怎能不奋发向上”。另一方面,大学精神作为一种具有独特精神气质的高雅文化,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学术文化交流活动、大学推广运动等手段向社会上扩散和传播。

    三、在大学发展中铸就大学精神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正是依靠这种力量弘扬了学术自由和为探求未知而孜孜不倦地献身科学的精神,培育出一批又一批有理想有激情的热血青年。我国高校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60 余年的发展,为国家输送了大批合格人才,但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也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音符, 不少的高校仍在忙于“圈地运动”和规模扩张,似乎唯有“地大物博,人多楼高”方能显出大学之“大”、高校之“高”,而关于大学精神的理念似乎已经变得十分陌生。大学精神的失落使大学失去了她原有的灵性,干扰着正常的教学秩序,阻碍了大学的发展,影响了人才的培养质量。在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的快车道,大学之间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重新认识和建构大学精神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当务之急。为此,必须要:

    (一)强化高校制度建设,为大学精神铸就提供保障

    高校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必须强化其制度建设。因为它是培育大学精神不可或缺的支撑和保障。培育和建设大学精神,建章立制起着重要的作用。邓小平同志讲,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学校良好办学传统和风气的形成,优良学风的产生和形成,名牌专业、特色学科及精品课程的创建和形成,名师高徒的出现,新观念、新思想的萌生、涌动、交流和碰撞,尊崇学术、求真向上、团结协作、平等正义、真诚仁爱、乐观豁达的校园气氛的形成等,都要有学校章程和一整套规章制度来保证。很难设想,一所管理失范、无序松散的学校能够产生和形成一种良好的大学精神。即使一所学校偶然间可能出现一种好的东西,如果没有好的制度去维护,也会自生自灭,难以形成风气。为此,必须根据形势的变化和高校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建立健全学校的规章制度,建立和谐统一的制度体系, 凸显“以人为本”, 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清晰地表达在规则中,使师生员工在学习、工作、生活各个方面形成与大学精神相一致的思想行为,把学校倡导的价值观念变成可见的、可感的、现实的因素。

    (二)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为高品位大学精神的铸就奠定基础

    大学文化是大学精神形成的基础,没有积极健康的大学文化,不可能形成具有一定品位的大学精神。着力创新校园文化,营造高雅的精神家园非常重要。一方面,校园文化能赋予师生一种文化意识和精神自觉。由于长期置身于校园文化的浓郁精神氛围中,教师、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能自觉地形成一种与这种校园文化精神相匹配的文化意识和精神品格。另一方面,大学作为社会中最为神圣、最为高洁、最为庄重的地方,自身无疑具有许多独到的光辉和色彩。人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看出大学的真、善、美和博、智、雅,看出大学的恢宏和高洁。对于许多人而言,如果不经意地走进一所陌生的大学,人们就会无形中被扑面而来的、令人心旷神怡的气息所震惊或感动,会油然而生发出一种朝圣般的感觉。大学的这种令人感动的气息,就是大学精神的外部表现。大学校园内拥有图书馆、学术报告厅、艺术楼、电教中心、教室、实验室和运动场等众多综合设施,这些场所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每个场所都可以创设、渲染出一种独特的文化、环境的氛围。如果将大学精神渗透进去,让学生置身其间便可感受到各种文化的内涵,从中得到熏陶和启迪,体验、领会大学精神的意蕴,对增强爱党爱国爱校情感,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无疑是大有益处的。所以,我们一定要把大学校园建设成文明的殿堂!珍惜每一寸土地,让每一寸土地都散发出清香;爱护每个角落,让每个角落都流传着美好的回忆和催人奋进的故事。巨人的画像随时可见,教室里、操场上每周都有学生的表演和竞赛;学术厅有各界人士精彩的报告,音乐楼传出阵阵的琴声。让校园文化成为大学精神的生动诠释, 让学生在一种独特的校园文化空间中实现“精神成人”。通过持之以恒的建设,使之外化为师生的行为,内化为师生的品格和信念。

    (三)着力名师队伍建设,全面引领大学精神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对一所大学来说,大师就是这所大学的‘仙’和‘龙’,是学校的灵魂之所在。名校出名师,一所好的大学必定能为名师的成长搭设宽广平台,构筑施展才华的高地,营造良好的氛围提供优良的条件。反过来,名师成就名校,一所大学有一流的名师,才会有一流的学生、一流的学术成果和教学质量。对外,名师可以为一所大学创品牌、树形象、增美誉、扩空间;对内,名师可以起到带头、示范、凝聚、激励的作用。名师就是一所大学的脊梁、砥柱。大学在铸就大学精神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名师的培养,发挥名师作用。前台湾暨南大学校长李家同说:“任何一所大学的精神,其实永远由这所大学的教授来代表,如果这所大学有一批有学问而又有崇高道德的教授, 这所大学就会成为被人难以忘怀的大学。”一所大学的名师,是这所大学精神的创造者,更是实践者、传承者。名师是大学办学的主力、灵魂和希望。纵观国内外知名大学,其大学精神无不与大学的名师密切相连。名师的人格、名士的学识、名士的风范、名士的品质,都整个地化为大学精神和大学精神所散发出的思想观念,并产生一种有持续性的校园生活、文化现象,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特质。因此,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必须让名师既成为大学精神的传播者、实践者和传承者,又成为大学精神的“代言人”。

    总之,无论大学如何创新,如何进一步服务于社会,但大学的精神和灵魂是永恒的, 要坚定不移地守护大学的精神家园,使大学在创新和服务中以它的先进思路和品格影响社会,引导社会,使大学的荣誉得以发扬光大,永远光荣。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9-19 10:49:42 作者:饶武元 …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