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毅朴诚 经世致用

大学精神方案:公毅朴诚 经世致用

    一、出处

    “公”出自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之语。公,即胸怀天下、大公无私之意。这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追求,也是做人做事的原则之一,还体现了一种无与伦比的博大胸怀。

    “毅”《论语》云:毅,强而能断也。果决,志向坚定而不动摇。如毅然、毅勇、刚毅、坚毅、毅力(将强持久的意志)等。

    “朴”《说文》曰:朴,木素也。理解为:即质朴、诚朴、俭朴等。为人要诚心正意,以诚相待;做学问,要朴实无华,实事求是;通过学习、修炼,使生命返复到淳朴本真状态。

    “诚”古语云:诚者,人知道;诚者,天之道也!诚者,做人之根本。我们提倡待人接物,言而有信,行而有诚。

    “经世致用” “经世”最早出自《庄子》“春秋经世,先王之志”;“致用”出自《周易》“精义入神,以致用也”; “经世”即“经国济世”,强调要有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求索治世之道;“致用”即“学用结合”,强调积极入世、致力社会民生的实践精神和智慧。经世致用作为一种思潮和精神,发端于宋代,形成于明末清初,以王夫之、顾炎武为代表,后来的魏源、龚自珍、康有为、谭嗣同等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倡导变法。经世致用之学,即“实学”,就是“实习、实讲、实行、实用之学”,说实话、干实事、务实际、求实效。就是经世致用,匡世济民。

    二、释义

    “公”即大公无私、胸怀博大之意。我校地处环境艰苦、条件简陋、基础薄弱的小县城,发展的道路荆棘坎坷,前进的道路困难重重。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在这样的条件下一代又一代安徽科技人以大公无私、敬业奉献、以校为家、兢兢业业的艰苦奋斗精神,怀着对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无比的热爱之情,舍小家、顾大家,牺牲小我、成就大我,不断在困境中奋力崛起、创业图存。正是这种大公无私、艰苦奋斗的大爱精神,使得我校能够一路风雨、一路弦歌。

    “毅”即刚强坚毅,目标明确,义无反顾,坚定执着。我校从基业初创时的筚路蓝缕、到盛世发展的蓬勃气象。一代代安徽科技学院人励精图治、上下求索,以坚韧和执着,谱写了一曲坚忍不拔、百折不挠、奋勇前进、意气风发的奋进之歌。如果没有坚毅、果敢的执着精神,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发展局面。可以说“毅”是我校六十年办学精神最生动、最形象的表达。

    “朴”即朴实、质朴、诚朴、俭朴。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立足于诚朴,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对故土、对现世的一种积极情怀,一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态度,也是我校师生员工长期以来始终保持、一以贯之的优秀品质。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全体教职员工固守着一方净土、潜心学问、精心育人,以一种朴实、严谨的治学态度,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地阐释着“园丁”精神。60年来学校始终弘扬艰苦朴素、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四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学生艰苦朴素、吃苦耐劳、勤奋坚韧、脚踏实地,深得社会和用人单位好评。

    “诚”即诚实、诚信,只有诚信才能长久,才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这是我们安徽科技学院教育教学的核心理念之一。

    古训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礼记•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经论天下之大任。”富兰克林说:“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讲忠诚、对他人以诚相待、以诚立身、以诚服人,做事讲诚信,则可纳百川之水,容天下财富,则崇高伟岸。教书育人、德字为先,我校广大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树德砺品,用自己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党和国家的热爱,用自己崇高的师德影响着一届又一届学子。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忠诚于事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信仰的优秀学子。他们用自己的实际上行动践行着母校为他们铸就的诚信!

    “经世致用”“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侧重“形而上”;“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侧重“形而下”。60年的办学历程,学校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和教育风格,形成了自己的校园文化传统。安徽科技学院是以农、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培养出的学生在做人上以诚实、朴实、踏实、务实著称,在业务上以应用型、实践型见长,这就是经世致用的基本体现。“经世致用”,体现了我校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有利于引导安科学子把远大理想抱负和锲而不舍的努力结合起来,既要志存高远,敢为天下先,又要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

    三、寓意

    “公毅朴诚、经世致用”,是对“德”和“行”的高度概括 ,也是对 “为学”、“为人”、“为事”的深度挖掘。与我们长期以来提倡的“德才兼备、知行合一、全面发展”是一脉相承的。他们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的逻辑联系,内涵十分丰富。

    我们将“公毅朴诚、经世致用”作为我校大学精神的表述,就是从德、学、才、行等方面,规范师生行为,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弘扬朴实踏实的治学态度,培养服务社会的能力,锤炼践行不辍的意志。它较好地体现了我校的办学精神和办学特色和办学宗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明确了学校办学和育人的目标,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9-20 8:31:54 作者:李刚 文章来源: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