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简介

一、家畜环境卫生学在国外的发展

家畜环境卫生学与其它学科一样,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逐步建立并不断发展的。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有关环境生物学方面的论述逐渐增多。19世纪末法国学者Claude Bernard20世纪20年代美国生理学家Walter B.Cannon先后提出动物机体的内部环境在变化的外界环境中保持体内平衡的概念。20世纪30年代加拿大病理学家Hans Selye提出了应激理论,这为家畜环境卫生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20世纪2030年代,前苏联畜牧兽医学为适应国营与集体畜牧业的巩固和发展,解决在畜牧场建设与生产中遇到的有关空气、土壤、水和畜舍等环境问题,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并逐步形成了一门独立的、以广义环境为体系的学科-----家畜卫生学,其代表人物有:斯科罗霍金科和о奥涅戈夫等,其中斯科罗霍金科著有农畜卫生学(1950年,8版)。20世纪4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纷纷建立家畜人工气候室,模拟自然气候环境变化,研究家畜在不同环境中的生理变化规律,推动了家畜环境生理学的发展。1945年美国学者布罗迪(S·Brody)的《生物力能学和生长》被认为是这个新兴学科的经典著作。在20世纪6070年代,家畜环境学在理论上不断深入与系统化,在生产上有关环境理论及环境工程手段不断应用,促进了现代化畜牧业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作为一门新型学科,家畜环境学逐步独立、完善,代表的著作有:约翰逊(H·D·Johnson)主编的《家畜生物气象学的进展》(1976)、埃斯梅(M·L·Esmay)的《家畜环境原理》(1978,有中文译本)、塞恩斯伯里(D·Sainsbury)等人编的《家畜健康与畜舍》(第2版,1979)、芒特(L·E·Mount)的《人和家畜对热环境的适应》(1979)以及柯蒂斯(S·E·Curtis)的《畜牧业的环境管理》(1983)。在这期间美国农业工程师学会于1974年、1982年及1988年先后召开了三次“国际家畜环境学术讨论会”,所收论文分别以《Stress Physiology of Domestic Animal》Ⅰ、Ⅱ、Ⅲ公开出版。

二、家畜环境卫生学在国内的发展

在中国,关于家畜环境的记载可追溯到公元前二千年以前。殷虚出土的大批甲骨卜辞中可以见到“家”、“牢”、“宊”等象形字;战国《吴子》(一卷)中“夫马必居其处所,适其水草,节其饥饱,冬则温厩,夏则凉庑”,记叙了家畜环境卫生的重要性。近代中国的家畜环境卫生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早期有关家畜环境的知识与技术是在实践中积累并通过各种家畜的饲养管理措施来体现的。建国以后,随着国民经济计划经济的实施,国营和集体农牧业的发展,高等农业院校借鉴前苏联课程设置在畜牧、兽医专业开设了《家畜卫生学》课程,系统讲述外界环境(包括水、土、空气等)对家畜生产和健康的影响以及改善畜牧生产环境的技术措施。1964年汤逸人和杨诗兴在其编著的《畜牧学进展》中分别发表了“家畜生态学”、“家畜气候生理学的进展”以及介绍世界各国建立和使用家畜人工气候室情况的“家畜用人工气候室”三篇论文,对广大畜牧科技人员进行了一次大范围家畜环境科学知识的教育启蒙。这个时期家畜卫生学研究主要侧重于从宏观上研究空气、水、土壤等外界环境因素对家畜的作用与影响,以揭示家畜与其环境的关系,为改进畜牧生产所采取的工程或管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与参数。

20世纪80年代以后,畜牧生产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和人工模拟环境工程技术与测试手段的完善促进了家畜环境卫生学的发展。家畜环境卫生学学科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一方面,在应用技术领域研究各种畜禽在不同设施环境条件下的生理机能、生产性能和行为表现,研究集约化畜牧生产的环境改善和控制所采用的工程技术和管理措施,研究畜牧场废弃物对畜牧业生产和环境的污染问题以及废弃物处理的技术与措施。这些研究成果在畜牧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推动了优质高效畜牧业的稳定发展;另一方面,在理论研究方面从深度上探索各种环境因素对家畜机体代谢、营养需要、生殖、生长发育、免疫系统等的影响,以及家畜对环境因素作用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的机理。在这个时期,有关专家教授编写一大批教材,如1981年王庆镐教授主编的《家畜环境卫生学》;1989年王新谋教授主编的《家畜环境卫生学》;1991年李震钟教授主编的《家畜环境卫生学附牧场设计》;1993年杨金教授主编的《家畜环境卫生学及牧场设计》;1997年戚咸理主编的《家畜环境卫生学》。这些教材的出版,对于推动学科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此外,一大批专家教授编写了家畜环境科学的专著,如黄昌澍教授主编的《家畜气候学》、李震钟教授主编的《家畜环境生理学》、王新谋教授主编的《家畜粪便学》和廖新娣博士主编的《猪场废水处理与利用技术》等,这些专著在丰富教学内容,推动学科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987年成立的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环境卫生学分会对家畜环境卫生学的教学及科研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经原国家科委批准创办的《家畜生态》杂志已成为宣传、普及推广家畜环境科学技术新成果和新进展的主要阵地。近10年来,家畜环境卫生学在环境与营养、应激生理、环境控制、畜牧场与畜舍建筑设计、畜牧业环境检测技术和畜牧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研究都获得了很大的进展。这些标志着家畜环境卫生学学科在中国已经形成并迅速发展壮大。

安徽科技学院自1965年开始举办畜牧本科专业起,就已经作为动物科学专业(原畜牧专业)的必修课程,同时为动物医学专业(原兽医专业)的选修课程。随着畜牧业的发展,人们对动物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越来越重视,动物生产环境日益凸显,从2007级开始,该课程又成为动物医学专业的必修课。从2010年版人才培养方案开始,成为动科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以及动物医学专业方向基础课,现已成为动物生物技术专业、动植物检疫专业方向基础课。同时还在硕士研究生、全日制专科生和函授本专科生中开设,至今已经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讲解动物生产过程中的温热环境、光声环境、空气环境、水土环境、群体环境等各种环境因素对动物生产性能、健康保健、产品品质、动物福利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的基本规律,并依据和利用这些规律科学地进行畜牧场场址的选择、场地规划和建筑物布局,有效地实施生产环境的控制和改善,以及实现低碳养殖和环境保护等目的,实行经济动物的清洁生产,促进畜牧养殖业的生态和谐,实现整体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畜产品的需求。

目录:

1   绪论

2   温热环境

3   光声环境

4   空气环境

5   水土环境

6   群体环境

7   畜牧场规划与布局

8   畜舍环境改善与控制

9   畜牧场环境污染与控制

10   养殖场温度、湿度测定

11   养殖场气流、气压测定

12   养殖场光照、噪声测定

13   畜牧场规划、布局与设计

四、课程特色

本门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与它联系的学科也很多,以许多基础学科如物理学、化学、气候学、微生物学、生理学、生态学、行为学等为基础,同时又与许多学科如饲养学、繁殖学、育种学、牧场经营管理学、畜牧业机械化、农业工程学、家畜临床医学等又有密切关系。

五、课程教材及参考资料

《家畜环境卫生学》.李如治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02

《家畜环境卫生学》.刘继军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12

《畜牧场规划设计》.刘继军、贾永全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07

《家畜环境卫生学》.安立龙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2

《家畜环境卫生学》.东北农学院主编,农业出版社,1998.

《畜禽环境卫生》.赵云焕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家畜环境卫生学》.姚瑞旦主编,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

《家畜环境卫生学》.湖南农业大学主编,湖南科技出版社,2006.

《家畜气候学》.黄昌澍编著,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家畜环境卫生学附牧场设计学》.西北农大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

《家畜生态学》.西北农大主编(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家畜环境卫生学》.刘凤华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

《家畜环境卫生学实验指导》.鲁林、刘凤华、颜培实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