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理论教学大纲(2010版) |
《动物环境卫生学》课程理论教学 第一章 绪论(1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建立对《动物环境卫生学》课程的感性理解和认知,了解本课程与相关学科的联系,理解动物环境因素和环境应激的相关概念和内涵,掌握动物环境卫生学的内容及其在生产中的意义。以讲授法为主,采用自学辅导式方法,指导学生为第八章的翻转课堂教学内容(畜舍环境改善与控制)做自学准备。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建立对《动物环境卫生学》的感性理解和认知,了解本课程与相关学科的联系,掌握课程的基本内容与内涵,形成对《动物环境卫生学》及动物科学专业的兴趣。 教学难点:动物环境卫生学的现状和发展动态以及在动物科学专业中的地位。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动物环境 1. 动物环境的概念 2. 动物环境因素分类 3. 动物环境卫生学的基本内容 4. 环境卫生在动物生产中的意义 第二节 环境应激 1. 环境应激的概念 2. 动物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应激 第三节 环境适应 本章习题要点: 动物环境的概念和分类、动物生产中的环境问题、环境应激的概念和理解、环境的分类和复杂性、环境卫生在动物生产中的意义、动物环境卫生学的基本内容。 第二章 温热环境(6学时) (一)教学要求 教学要求: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生活体验进行讲解。要求熟悉了解并能掌握动物温热环境的相关概念、在理解的基础上主要掌握环境中温度和湿度对动物影响的机理,并能根据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动物生产实践之中,适当了解气流因素对动物的影响。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自然辨证观点深刻理解本章相关内容。以讲授法为主,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法对温热环境综合评定进行教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温热环境相关概念、温湿度与动物生产、温热因素综合作用。 教学难点:动物体热调节、温湿度和气流对动物生产的综合作用。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大气与温热环境 第二节 动物体温与热平衡 第三节 气温与动物生产 1.舍内空气温度 2.等热区和临界温度 3.温度应激与热调节 4.气温对动物生产的影响 第四节 气湿与动物生产 1.舍内空气湿度 2.气湿与动物体热调节 3.气湿对动物生产的影响 第五节 气流和气压与动物生产 第六节 温热因素的综合评定 1. 温湿指数 2. 等温指数 3. 有效温度 4. 风冷指数 本章习题要点: 温热环境、可感散热、散热调节(物理调节)、产热调节(化学调节)、等热区、舒适区、临界温度、相对湿度、风向频率、有效温度、温湿指数、风冷指数、温热环境对动物的影响、动物散热途径、舍内气温和气湿的来源、防止动物舍内湿度过高的措施、风速、湿度与有效温度的关系如何、高温时动物的散热调节、气温对动物生产的影响、气湿和气流对动物散热的影响。 第三章 光声环境(2学时) (一)教学要求 教学要求: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了解噪声和音乐对动物的影响和动物生产过程中对噪声的防治措施,理解光的概念及一般化学作用,掌握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的生物学效应及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光周期对动物的影响。以讲授法为主,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对光周期内容进行互动教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光的生物学效应、光周期对动物的影响。 教学难点:光周期对动物的影响、可见光的生理作用机理。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光环境 1.概述 2. 光的生物学效应 3. 光周期对动物的影响 第二节 声音环境 1.概述 2. 声音对机体的一般影响 3. 声音对动物生产的影响 4. 声音来源和防治 本章习题要点:光复原、光周期、红斑作用、热线、光钝化、光的一般化学效应和生物学、光周期对蛋鸡的影响、动物舍噪声的来源及其防治措施。 第四章 空气环境(3学时) (一)教学要求 教学要求: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了解空气中有害气体、微粒和微生物的分布,理解有害气体、微粒和微生物对家畜的危害,掌握舍内有害气体和微粒的防治措施。以讲授法为主,采用互动式教学法对有害气体的来源进行教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动物舍内有害气体的种类、来源、对动物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教学难点:动物舍内有害气体对动物的危害和防治措施。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舍内空气中的有害气体 1.氨气 2. 硫化氢 3. 一氧化碳 4. 二氧化碳 5. 减少舍内有害气体的措施 第二节 舍内空气中的微粒 1.来源与危害 2.减少舍内微粒的措施 第三节 舍内空气中的微生物 1.存在方式与传播途径 2.减少舍内微生物的措施 本章习题要点:动物舍内的主要有害气体及其危害、减少舍内有害气体、减少舍内微粒和微生物的措施。 第五章 水土环境(2学时) (一)教学要求 教学要求: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了解水环境中水源的分类及特点,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状,理解水的卫生学特性,掌握水的人工净化和消毒措施。以讲授法为主,采用自学辅导式教学法进行教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水环境 教学难点:水的人工净化和消毒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水环境 1.水源的分类及特点 2.水的卫生学特性 3.水的人工净化与消毒 第二节 土环境 本章习题要点:水源的分类及其卫生学特点、卫生学特性、水的人工净化和消毒、混凝沉淀、沙滤、氯化消毒法。 第六章 群体环境(2学时) (一)教学要求 教学要求: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了解动物的群体环境和动物福利,熟悉动物的维持行为、行为需要和行为缺失,以及行为的节律性和适应性,掌握动物行为与动物生产,以及集约化方式给动物生产带来的问题。以讲授法为主,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进行教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动物行为与行为需要 教学难点:集约化动物生产带来的问题和动物福利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动物行为 第二节 动物行为与动物生产 第三节 动物福利与动物生产 本章习题要点:群体行为、行为需要、行为缺失、集约化方式给动物生产带来的问题、动物福利的内涵。 第七章 畜牧场规划与布局(7学时) (一)教学要求 教学要求: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了解畜牧场场址规划与布局在动物生产中的意义。熟悉畜牧场场址选择、规划布局的基本要求,掌握畜牧场的配套设施。以讲授法为主,采用互动法进行教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畜牧场场址的选择、场地规划、建筑物布局要求。 教学难点:建筑物布局要求、配套设施。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场址选择 第二节 规划与布局 第三节 配套设施 本章习题要点:卫生距离、防火间距、自然沉淀、混凝沉淀、畜牧场合理布局、场内道路设置、畜牧场场址对社会关系、地势地形的要求、畜牧场的功能区和配套建筑物。 第八章 畜舍环境改善与控制(6学时) (一)教学要求 教学要求: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了解建筑材料的主要特性,熟悉畜舍的基本结构及其作用、畜舍类型和选择,掌握舍保温与采暖、防暑与降温、畜舍通风换气、畜舍采光、畜舍排水与粪污清除、畜舍垫料使用和饲养密度。以讲授法为主,采用翻转课堂式教学方法(1-2学时)对保温与采暖,或畜舍防暑与降温内容进行教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畜禽舍的保温采暖、防暑降温、通风换气和采光。 教学难点:畜禽舍通风换气量的确定和现代畜禽舍排水系统的设计。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建筑材料主要特性 第二节 畜舍基本结构 第三节 畜舍保温与采暖 第四节 畜舍防暑与降温 第五节 畜舍通风与换气 第六节 畜舍采光 第七节 畜舍给排水与粪尿清除 第八节 饲养密度与垫料 本章习题要点:环境控制畜舍、正压通风、负压通风、采光系数、自然照度系数、入射角、透光角、饲养密度、建筑材料的温热特性、畜禽舍屋顶的结构形式、双层屋顶的空气隔热原理、冬季畜舍通风换气的原则、通风换气量的计算原理、负压通风的形式等。 第九章 畜牧场环境污染与控制(3学时) (一)教学要求 教学要求: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了解畜牧场环境污染物的种类和污染途径,熟悉畜牧场生产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掌握畜牧场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以讲授法为主,采用互动法、讨论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畜禽舍的保温采暖、防暑降温、通风换气和采光。 教学难点:畜禽舍通风换气量的确定和现代畜禽舍排水系统的设计。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畜牧场环境污染途径 第三节 畜牧场废弃物处理与利用 第四节 畜牧场的环境管理 第五节 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 本章习题要点:畜产公害、水体富营养化、水体自净、环境卫生监测、环境质量评价、造成畜牧场公害的原因、水体自净作用的途径、机理和卫生学意义、粪便的处理和利用、环境绿化的卫生学意义、环境卫生监测与评价的目的和内容。 |
安徽科技学院 版权所有 动物科学学院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C) 2016 AHST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