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安徽科技学院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精品课程 >> 文章正文
省级精品课程申报表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10-14

附件11 

 

 省 级 精 品 课 程

申报表

推荐学校   安徽科技学院            

所属院系      动物科学学院                           

课程名称     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                          

课程层次(本/专)        本 科                     

所属一级学科门类名称     农 学                                 

所属二级类名称          兽 医 学                            

课程负责人     顾 有 方                         

申报日期         2010.6.25                                    

安徽省教育厅制

二Ο一Ο 年五月


 

填 写 要 求

 

一、请严格按表中要求如实填写各项。

二、申报表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同一词时可以使用缩写。

三、请以word文档格式填写表中各栏目。

四、凡涉密内容不得填写,需要说明的,请在本表说明栏中注明。

    凡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


 
1. 课程负责人[1]情况

1-1

基本

信息

姓 名

顾有方

性别

出生年月

1964.10

最终学历

研究生

职 称

教授

电话

0550-6733940

学 位

博士

职 务

学报主编兼图书馆馆长

传 真

0550-6733940

所在院系

动物科学学院

E-mail

youfanggu@163.com

通信地址(邮编)

安徽凤阳安徽科技学院386号信箱,邮编233100

1-2

教学

情况

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年限、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相关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一、讲授的主要课程:

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必修课)专业基础课 3学时/周 5届   442人

兽医免疫学             (必修课)           4学时/周 5届   442人

寄生虫检验技术         (必修课)           6学时/周 4届   209人

 专业英语               (选修课)           4学时/周 5届   181人

二、承担的实践教学:

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          2学时/周        5届     442人

寄生虫检验技术:                    2学时/周        4届     209人

指导毕业设计(2004届-2009届),    学生总数77人

三、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中等牧医职业技能考核办法的探索,学校,2002-2004.

四、教学研究论文:

顾有方,刘德义,金光明,等. 中等牧医职业技能考核办法的探讨.中国高校学术研究,2005,1(1):153~154.

五、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2001年安徽省科技厅首批“安徽省优秀青年科技基金”资助

2002年获得院“教学优秀奖”

2003年被安徽省教育厅选拔为“安徽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

2005年选拔为“安徽省学科拔尖人才”

1-3

学术

研究

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课题类别、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十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五项)。

一、研究课题

1、猪附红细胞体病ELISA诊断方法的研究(教育厅自然重点)2004-2005 主持

2、大鼠隐孢子虫病病理生理学研究(安徽科技学院重点学科) 2005.01-2006.12主持

3、鸡球虫病疫苗的免疫机制及田间实验研究(省科技厅自然基金) 2007.1-2008.12主持

4、禽副粘病毒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省科技厅)2003~2005 参加

5、硼对大鼠营养和毒性作用的研究(省教育厅)2006.1-2007.12 参加

二、学术论文

1、不同硼水平对固始鸡胸腺胚后发育的影响,2005.4,南京农业大学学报,二类

2、GC02球虫病疫苗的最佳免疫剂量与免疫日龄的研究,畜牧兽医学报,2005.12,二类

3、日粮中添加半胱胺对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中国兽医学报,2006.1,二类

4、实验感染肝片吸虫山羊的病理生理学—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中国兽医学报,2006.5二类

5、GC02鸡球虫病疫苗免疫效果的观察,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6.9,二类

6、肝片吸虫感染对大鼠血清和组织自由基代谢的影响,2006.4,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三类

7、GC02鸡球虫病疫苗免疫对鸡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8.1,三类

8、GC02球虫病疫苗对鸡腔上囊发育的影响,中国兽医科学,2008.3,二类

9、异源新城疫病毒感染对雏鸭组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中国兽医学报,2008.11,二类

10、GC_(02)鸡球虫病疫苗免疫对雏鸡血清自由基代谢的影响,2009,2,中国兽医学报,二类

三、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1、“一种强毒鸡球虫致弱剂及制备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4100654064);

2、2005年“猪附红细胞体病ELISA诊断方法研究”获安徽科技学院中期考核优秀证书;

3、2007年“不同水平硼对固始鸡胸腺胚后发育的影响”论文获安徽省第五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第一作者;

4、2007年“硼对鸡组织器官硼含量及其健康状况的影响”获安徽省第五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第二作者;

5、“壳聚糖防治奶牛乳房炎”获蚌埠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2-12-R5),第五参加人;

6、“微量元素硼对固始鸡生长发育的影响”项目获省级科技成果(安徽省科技厅08-480-01)

[1]课程负责人指主持本门课程建设的主讲教师。

2. 教学队伍情况

2-1

人 员

构成(含外 聘

教师)

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

职称

学科专业

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李文超

1979.3

讲师

预防兽医学

教学和实验教师

李升和

1974.9

副教授

基础兽医学

教学和实验教师

刘德义

1963.12

副教授

基础兽医学

教学和实验教师

钟登科

1981.5

讲师

预防兽医学

教学和实验教师

陈会良

1962.2

高级实验师

预防兽医学

实验教师

2-2

教学队伍整体情   况

概述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主要成员的教学经历、年终考核成绩以及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与效果。

本课程组经过近几年的建设,现有教师6名,从我校现状来看,形成了中青结合的教师梯队,师资队伍已基本合理。

1、年龄结构   40岁以上3人,占50%,40岁以下3人,占50%;其中,最大的48岁,最小的29岁,平均年龄为31.5岁。

2、学历结构   具有博士学位2人、硕士学位3人,本科1人。硕士以上占课程组总人数的83.3%。

3、职称结构   具有教授1名,副教授2名,高级实验师1名,讲师2名。具有高级职称人员占课程组总人数的66.7%。

4、青年教师培养  根据课程组职称结构、人员组成及实际需要,我们制定了相应的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分层次、分阶段,利用各种手段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未来2-3年计划引进青年教师1名,对现任课1名青年教师送重点院校攻读博士。

2-3

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近五年来教学队伍教研活动涉及的领域、提出的教改项目和措施、已经解决的问题和取得的教改成果;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教改教研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与级别、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十项)(不含第一署名人为课程负责人的成果);获得的教学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时间、署名次序)(不超过五项)。

加强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改革

近五年来,课程组在教研和教改等方面针对农业院校本课程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教学大纲的修订、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的强化、考试方法的改革等措施,对课程进行了建设和改革。我们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科发展的实际,对原有的教学大纲进行了修改,我们都将寄生虫的生物学知识等不再作为重点教学内容,而将与临床联系密切的内容,如致病、诊断、防治措施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以培养学生解决生产实践问题为中心、相关知识技能为辅助的教学思路。同时根据学时压缩等现实,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重点讲授总论和各论中对畜牧业危害较大的寄生虫病以及重要的人畜共患病,而对其他内容改为学生自学,同时介绍学科的新进展和发展动态,使调整后的课程内容更加系统、科学、立体、信息量大、又有一定的趣味性, 而且符合安徽省畜牧业发展的实际。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改变了过去。“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并建立了寄生虫素材库,可供学生自由拷贝、传阅。《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是一门实践性都非常强的学科,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强化了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安排了20学时的实验教学,并在原有大纲的基础上,增加2个综合性实验项目,减少了形态观察等验证性实验项目数。
    重视教研活动
   预防兽医学教研室和课程组每学期要组织 4-5 次教研活动,就课程教学改革、考试考核方法的完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衔接等进行研讨。通过集体备课,观摩教学等形式提供了任课教师间相互学习、相互改正、共同提高的教学机制,有成效地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教改成果及教改教研论文

顾有方,刘德义,金光明,等. 中等牧医职业技能考核办法的探讨  中国高校学术研究,2005,1(1):153~154.


 
3.   课程描述

3-1  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是包含一般生物学和兽医学内容的综合学科,是动物医学专业必修临床课程之一。在过去的兽医专业中,课程名称为《家畜寄生虫病学》,100个学时,1994年国家专业目录调整,兽医专业改为动物医学专业,课程名称也改《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目前仅有64学时,课时大大减少。鉴于《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与以前的课程比较,在课程的性质、任务、内容、时数等方面都有较大的改变,因此不能沿用老的教学体系,在保证学科的系统性、先进性和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突出我院培养“双师型”人才的宗旨和动物医学的专业特点的基础上,经1994年和2006年两次修改教学大纲,对课程体系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在学时安排上,基础知识、重点知识多安排学时;一般内容、延展性内容少安排学时或安排学生课外自学。科学合理地将学时分配给理论课和实验课,理论课44学时,实验课20学时,实验课占总学时的31.25%,强调了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理念。在内容安排上,重点讲授总论和各论中对畜牧业危害较大的寄生虫病以及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的临床部分如致病、诊断、防治措施等,而将寄生虫的生物学知识等不再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对我省畜牧业危害不大的寄生虫病做简要介绍或学生自学,同时介绍学科的新进展和发展动态,使调整后的课程内容更加系统、科学、立体、信息量大、又有一定的趣味性, 而且符合安徽省畜牧业发展的实际,这样学生通过64个学时的学习,可以获得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为从事畜牧兽医相关工作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2000年6月《动物寄生虫和寄生虫病学》被遴选为学校首批21门重点建设课程之一,2009年6月,又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经过几年的建设,课程组在实验室建设、教材建设、科研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购置了一大批在教学中急需的教具和仪器设备,如挂图、模型、幻灯机、投影仪、彩色电视显微镜等,收集、制作了大量的寄生虫病理标本和玻片标本,参加了国家高等农业院校合编教材的编写工作,撰写了上百篇优秀的学术论文,为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近年来,编写了课外教学和实验参考资料、试卷库习题,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并建立了课程网站,大量教学资源已经上网。每年为本科生做1-2次学术报告,开拓了学生眼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2  教学内容(含课程内容体系结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3-2-1 课程内容体系结构

《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是包含一般生物学和兽医学内容的综合学科,是动物医学专业必修临床课程之一,在动物医学专业目标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以动物学、动物生理学、解剖学、免疫学、药理学等学科为基础,是预防兽医学-控制动物群发病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临床兽医学-个体疾病诊断的重要内容。本课程分理论教学和实验实践教学两部分,理论教学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部分;即总论部分和各论部分。总论部分主要介绍寄生虫学基本理论,如寄生虫与宿主的关系,寄生虫病的免疫特点以及寄生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等。各论部分又可分为兽医蠕虫学、兽医昆虫学、兽医原虫学3个部分。主要介绍常见寄生虫病的病原特征、传播途径、致病机理、症状、诊断方法及治疗和预防措施等。根据培养目的和专业特点,实验内容主要介绍了实验技术和形态学观察等内容。

3-2-2  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

《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学习该课程,使学生全面了解与掌握有关畜禽、家庭动物、珍稀动物等的寄生虫病以及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的病原特征、疾病流行规律、致病机理、诊断方法以及防治措施,为从事相关的管理与技术监督工作、畜牧业养殖生产及专门的兽医师工作奠定基础。

理论教学以教师课堂讲授形式(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为主,44学时。要求学生掌握寄生虫与宿主的类型,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寄生虫病的免疫特点以及寄生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掌握重要寄生虫病的病原特征、传播途径、致病机理、症状、诊断方法及治疗和预防措施,如血吸虫病、旋毛虫病、球虫病等等。了解寄生虫的分类体系及科学命名方法等。

实验教学以教师的示范讲解和学生亲自动手的形式进行,共20学时,重点介绍寄生虫学实验技术和畜禽主要的,危害较大的寄生虫病的病原形态学和病理变化的观察等,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寄生虫的粪便检查、血液检查、尿液检查以及组织检查方法。熟悉与掌握重要寄生虫虫体和虫卵特征,为从事生产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3-2-3  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是一门实践性都非常强的学科,要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就必须十分重视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强化技能操作。因此,本课程安排了20学时的实验教学,并在原有大纲的基础上,增加2个综合性实验项目,减少了形态观察等验证性实验项目数。实验技术部分主要通过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操作来掌握技术的操作要领,理解其原理。形态学观察等验证性实验项目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认真观察和总结,认识和掌握一些在畜牧业生产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寄生虫病病原生活史各阶段虫体的形态学特点和其中间宿主以及所致病理变化的特征。实践环节以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兽医院发现病例后,由教师指导,进行实验室诊断,鉴定虫种等。另外,我们利用本课程组的实验设备和技术条件,结合教师所从事的研究课题,列出一些小课题或研究性实验项目,让学生自选或学生自立课题,自己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撰写论文,教师进行全程指导。通过实验实践教学,使学生基本具备的寄生虫病诊断技能,能基本正确诊断生产中遇到的寄生虫疾病。大部分学生毕业后能胜任所在单位的各种动物疾病诊断、防治工作和肉品卫生检验工作。

 

3-3  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

3-3-1  教材使用与建设

本课程理论部分教学的教材《兽医寄生虫病学》,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由中国农业大学汪明主编。该教材是为高等农业院校兽医专业学生编写的一本教材,是《家畜寄生虫学》1997年版本的修订版是目前符合我校动物医学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要求的、能反映本学科发展前沿的优秀教材。通过近几年在我校本科学生中的使用,普遍反映该教材理论水平高,重点突出,实用性和先进性强。

3-3-2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

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了解本课程最新发展动态,开阔学生视野,本课程为学生列出了本课程比较经典的著作,专业杂志等供学生学习参考,以供学有余力和感兴趣的同学进行课外主动学习和查阅。另外,本校图书馆寄生虫方面的馆藏丰富,有大量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图书和期刊,可供学生方便的借阅。图书馆电子期刊中也有大量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资料,学生可以随时上网查阅。在多媒体教学中,我们还为学生提供了国内外寄生虫病学的相关网络资源的网址以及查询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扩大知识面,提高专业英语水平创造了条件。

3-3-2 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

《动物寄生虫病学实验教程》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配套实验教材,该教材内容翔实,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是一本比较优秀的教材。我们根据我校的实际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情况,开设了10个实验,其余实验供学有余力的同学自学之用,经过这几年的实践,学生反映良好。

3-3-3 实践性教学环境

本课程共有实验教学实验室一个(60平米),教学标本室一个(30平米),实验准备室一个(40平米),仪器室两个(120平米),拥有酶标仪、PCR仪、高速冷冻离心机等一批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满足了学生开展综合实验、毕业实习等多种实践性教学的需要。

寄生虫标本室目前拥有寄生虫虫体标本及大体病理标本300多瓶,各种虫体装片标本、虫卵装片标本2000余张。自主拍摄或利用网络资源收集了各种动物寄生虫虫体、症状和病理照片照片几千余张,建立了动物寄生虫病学教学素材库。所有的这些均应用于实验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实验室坚持向学生常年开放,节日假期也有教师工作或教辅人员值班,并制定了相应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各实验室、每台仪器都有专人负责,使实验室有效的运转,保证了实践教学和改革的顺利进行。

3-3-4 网络教学环境

校园网(见学校网站-精品课程栏)已设有本课程的网站,本课程的教学课件、教案、习题集、实验指导、课程教学大纲等资料均已上网,学生将可通过上网查阅上述资料而进行自学和课后复习。

   本课程的网站上提供了国内几个主要农业院校的动物寄生虫病学精品课程和常用的国外畜牧兽医方面的网站的链接,引导学生查阅最新资料,及时了解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科技动向。同时也是很好的双语教材。

3-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含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的形式与目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

3-4-1  多种教学方法灵活使用的形式与目的

本课程理论教学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近几年来,理论教学一直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并不断改进课件质量,大大提高了教学信息量和教学效果。与此同时,根据畜牧业发展现状和课时不断压缩这一现实,安排部分章节的部分内容作为学生自学内容,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每章课结束后,都给学生留有思考题,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重难点的理解和认识。

实验教学部分,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具(挂图、模型、标本、切片等)和电化教学手段(幻灯、投影、彩色电视示教等),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验原理和方法讲授后,每个学生独立动手实验。实验过程中由多名教师一同参与过程指导,及时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验结束后布置课后思考题,要求学生独立撰写实习报告,交教师评阅。

3-4-2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含教学课件建设)                                

     课程组要求任课教师要灵活使用标本、模型、挂图、幻灯、投影、彩色电视显微镜和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目前,课程组已完成所有课程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并全部投入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合理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把传统教学的积极性和多媒体教学的先进性合理结合,相互补充、取长补短。

课程组现有的教学手段如下:

     1、电化教学手段:自制课程多媒体课件

     2、传统教学手段:①挂图;②标本模型;③寄生虫标本(大体标本和封片标本)。

3、物质教学手段:①彩色电视显微镜②投影仪③双目解剖体视显微镜④生物显微镜等。

3-5                教学效果(含校内同事举证评价、校外专家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近三年学生

的评价结果;课堂教学录像资料评价)

3-5-1  校内同事举证评价

    1、动物科学学院院长金光明教授

《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是包含一般生物学和兽医学内容的综合学科,是动物医学专业必修临床课程之一,是一门实践性都非常强的学科。

该课程组教师理论基础扎实,教学经验、实践工作经验丰富。其中有从事多年教学经验的教授,有在实验实践岗位上工作了多年的高级实验师,还有年轻的硕士等。近年来,该课程组在教学、科研、实践性环节等各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在教学上,该课程组老师教学认真、负责、严谨、规范,采用多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课堂气氛活跃、教学质量显著、深受学生的欢迎。

    在实践性环节上,该课程安排了20学时的实验教学,并对原有大纲进行了认真的修改,增加2个综合性实验项目,减少了形态观察等验证性实验项目数,并且课程组通过结合教师所从事的研究课题,列出一些小课题或研究性实验项目,让学生自选或学生自立课题,自己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撰写论文,教师进行全程指导,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科研方面,该课程组老师近五年来在国家核心级期刊上发表了十几篇学术论文,并且主编(或参编)了多部专著(教材)的编写工作。

2、动物科学学院院长宁康健教授

以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为目标,《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课程组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内容安排强调系统性、先进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使调整后的课程内容更加系统、科学、立体、信息量大、又有一定的趣味性,而且符合安徽省畜牧业发展的实际。

在教学过程中,课程组及时将科研成果及研究思路引入教学中,介绍学科的新进展和发展动态;灵活应用多种先进的教学手法与现代教学手段,制作了丰富生动的多媒体课件,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良好。

在实验教学中,积极进行系列教学实验改革,以科学研究促进实验条件的改进和教学内容的更新,增加实验的新内容、新方法,尤其是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总体上看来,《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课程建设的基础、条件,以及取得的多项成果,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3-5-2           校外专家评价及有关声誉的说明

1、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院长李祥瑞教授

安徽科技学院开设的《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课程指导思想明确,师资队伍实力雄厚,梯队合理,其教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并能保持不断更新,体现了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上采取启发诱导式教学,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注重实施因材施教;课程以能力培养为目标,重视实践环节;教学管理规范,注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先进。教学资源开发建设成果显著,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目前该教学资源,包括教材、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试题库等已上网,特色鲜明,已达到精品课程的基本要求。


 
2、扬州大学兽医学院陶建平教授

 (1)、《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课程为校级第二批重点建设课程,多年来,他们重视教材、多媒体课件、实验教学等在内的课程建设,如今,该课程建设规范,内容丰富,有自己的课程网站,上网资源较多。

    (2)、该课程组教师重视课堂教学,授课信息量大,逻辑清晰,重点突出,与生产实际结合紧密,师生互动效果明显,并注意补充和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指导思想、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教学效果良好,培养了大批优秀学生。

3-5-3        近三年学生的评价结果

1、徐强(03动医3班)

我于2003年9月至2007年7月在动物科学学院读书的。当时,顾有方教授给我们讲《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课。老师的课使我受益匪浅、终身难忘。
    老师知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他讲课,语言生动,对内容的讲解熟练、透彻、清晰,重、难点突出,教学内容丰富,能及时反映新的发展成果,并善于联系实际,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能够恰当有效利用挂图、幻灯、课件、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他的课给我留下的影响非常深刻。

2、叶青(05动医2班)

老师上课精神饱满,富有激情,讲课有感染力,对讲课内容非常熟悉,讲述内容充实,信息量大,重难点突出,并能结合大量临床病例进行讲解,使学生很容易接受,学习积极性高。另外, 老师上课师生互动较好,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都普遍反映不错。

3、朱果真(05动医2班)

老师上课课前准备充分,授课认真负责,讲课进度和所授内容均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内容有适当的深度、广度,重点突出,难点讲解清楚,多媒体手段配合板书,师生互动较好,课堂气氛活跃,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效果好。

    总之,我对顾老师的授课很满意,顾老师是一位教学严谨,认真负责的优秀教师。

4、何翔(05动医2班)

老师知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讲课不照本宣科,通俗易懂,能够联系大

量事例及病例,联系面广,生动风趣,讲课过程中能够采用启发式教学,控制课堂能力强,同学们的听棵的积极性都很高,课堂气氛好,大家都愿意上他的课。

    我觉得顾老师是一位难得的优秀教师。

4. 自我评价

4-1  本课程的主要特色(不超过三项)

1、以科研促教学,教学与科研结合紧密

多年来,我们以科研带动教学,已经陆续承担了省科技厅、教育厅等不同级别课题的科研工作,取得较好成绩。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意做到把上述课题的新信息、新方法、新进展等融于教学内容中及时传授,使相关教学内容的知识和理论得及时更新和充实,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进而使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2、建立实践教学新模式,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本课程在实验教学上,一方面强化实验教学,让学生牢固掌握寄生虫病学基础知识;不断更新和丰富虫体标本和封片标本,扩大寄生虫素材库,让学生及时掌握动物寄生虫病发生动态;另一方面,改革实验、实习、实践课程,建立实践教学新模式,巩固了理论教学的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利用启发、引导的方式,不但让学生学会相关专业知识,并有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和良好思维方式的形成。

4-2  本课程在国内外同类课程中的地位

《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是动物医学专业必修临床课程之一,在动物医学专业目标培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自从2000年本课程入选学校重点建设课程以来,经过这些年的建设,本课程在教学理念、教学条件、教学手段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目前在安徽省处于领先水平,但与国内一流高校相比,还存在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

4-3  目前本课程还存在的不足之处

1、教学基本建设方面还存在某些方面不足,如实验室缺乏多媒体的教学条件,

多媒体课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等。

2、上网的教学资源还不够全面。


  5. 课程建设规划

5-1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步骤、课程资源上网计划等

建设目标:建立高素质师资队伍,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教育资源,建立并完善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有效提升教学质量,近期努力申请成为校级精品课程,经1-2年的建设争取成为安徽省精品课程。

具体步骤如下:

1、借鉴国内外教材的优点和各兄弟院校的教学特点,利用1年时间完善和优化本室现有的多媒体课件,探索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有机的结合,寻找最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2、进一步完善实验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完善课程考核,客观评价教学效果。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高学历、高素质年轻教师,完善教师梯队建设,使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更趋合理。注重现有教师的培养提高,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会,定期进行集体教学备课,不定期开展教学讨论,交流教学经验,定期选派部分教师到国内外进修学习,更新知识,提高其学术水平。

4、积极申报科研课题,通过科研工作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并以科研成果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5、建立、完善动物寄生虫病学教学资源库,方便教师、学生查阅所有文本、照片、动画、视频,并介绍好的电子期刊,相关网站,名师名课现场教学录象的多媒体课件。

    课程资源上网计划:

2010年下半年,全部多媒体课件上网

2011年,全部教学录像上网。

5-2       本课程已经上网的资源名称列表

已经上网的资源名称列表

1、《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学科简介       

2、《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理论教学大纲和实验教学大纲

3、《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考试大纲   

4、《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教学日历

5、《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教案        

6、《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部分多媒体教学课件

7、三位主讲教师部分授课视频

8、《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试题集、考试试卷样卷及答案等

9、 学习参考资料及网络资源目录


  6. 说明栏

《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自2000年获批安徽科技学院校级重点课程以来,如今各项课程建设已经完成并在不断的晚上完善当中。课程现申报安徽科技学院第五批校级精品课程,按照要求整理教材、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等一系列材料,见以下附件目录,请专家组查阅。

 附件1    ………………………………    教材和实验教材

 附件2    ………………………………    课程建设规划

 附件3    ………………………………   《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课程简介

 附件4    ………………………………    参考文献目录

 附件5    ………………………………    教学大纲

 附件6    ………………………………    考试大纲

 附件7    ………………………………    授课教案

附件8    ………………………………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附件9   ………………………………   《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习题集

 附件10   ………………………………  《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样卷

 附件11   ………………………………   《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样卷答案

 附件12   ………………………………   课程负责人基本情况

 附件13   ………………………………   近几年教师获奖情况及支撑材料

 附件14   ………………………………   教师科研一览表

 附件15   ………………………………   教师发表论文一览表

 附件16   ………………………………   教师指导学生创新课题及科研

 附件17   ………………………………   教师指导毕业生论文一览表

 附件18   ………………………………    教师指导学生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一览

 附件19   ………………………………   教师学术报告

 附件20   ………………………………   校内同行评价

 附件21   ………………………………   校外专家评价

 附件22   ………………………………   学生听课评价表

 附件23   ………………………………   教材评价(校内专家)

 附件24   ………………………………   教材评价表(学生)

 

 

 

 

 

 

 

 

 

文章录入:dwjscx    责任编辑:dwjscx 
  •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10 安徽科技学院精品课程组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登陆
    版权所有:安徽科技学院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精品课程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