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安徽科技学院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精品课程 >> 文章正文
第二章 寄生虫与宿主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10-14

第二章  寄生虫与宿主(3学时)

 

[目的要求]  通过对寄生虫与宿主内容的讲授,要求掌握寄生虫的类型、宿主的类型、人畜共患病的概念、寄生虫感染的来源和途径以及寄生虫对宿主的影响。

[重点]  讲授寄生虫和宿主的类型、寄生虫感染的来源和途径以及寄生虫对宿主的影响。

[难点]  

1.寄生虫的类型

2.宿主的类型

1.  寄生虫感染的来源和途径

2.  寄生虫对宿主的影响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寄生关系

第二节           寄生虫和宿主

[教学方法]  本章为抽象的基本概念,采用课堂教师讲授、出思考题、课后复习和下一次提问的方法教学。

[思考题]

1.  何谓寄生现象?

2.  寄生虫和宿主有哪些类型?各如何解释?

3.  寄生虫感染的来源和途径有哪些?

4.  寄生虫对宿主的致病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二章  寄生虫与宿主

第一节  寄生关系

寄生生活是许多种生物所采取的一种生活方式,或者说是生物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类型。

在这一关系中,包括寄生物(parasite )和宿主(host )两个方面:

1)寄生物:个体较小、弱,可以暂时的或永久的寄生在宿主的体表或体内,以宿主的体液或组织液作为自己的营养物质。可以引起宿主的死亡,如不死亡,也可带来不同程度损失,如生长发育不良、食欲不振、饲料报酬下降等等。

植物性,如细菌、病毒,属于传染病学

寄生物

动物性,寄生虫,属于寄生虫病学

2)宿主:动物和植物之分:人和家畜,还有各种鸟类和鱼类,都是动物,是许多寄生物的宿主;宿主为植物的,如农作物和蔬菜等等,他们的体内和体表也有许多种寄生物(如细菌、真菌、病毒和线虫),这些又构成另外的科学领域,可归属于植物保护学的内容。

在上述的生活方式种,宿主给对方提供了居住的场所,提供了保护,那么,宿主从这种结合中得到了什么呢?一般的说,有以下三种情况:

1)共栖(commensalism):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一方获利,另一方不获利也不受害。例如,鲰鱼以其背鳍所变成的吸盘吸着在大型鱼类的体表而被带至各处,使鲰鱼易于找到食物,而对大鱼并无害处。

2)互利共生(mutulism):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双方都有利,双方在生理上必须相互依赖。例如白蚁与白蚁消化道内的鞭毛虫。鞭毛虫依赖白蚁获得生活场所和食物(木质),鞭毛虫水解木质取得营养,白蚁也利用此种营养物以维持生命。

3)寄生(parasitism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一方获利,另一方受害。如人、畜、寄生虫,所谓寄生就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其中有一种不能独立生活,而长期或暂时生活于另一方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以另一生物的组织、体液或营养物质生存,同时给予被寄生的生物带来危害,甚至造成死亡,这种现象叫做寄生,过寄生生活的生物叫寄生虫,被寄生的生物叫宿主。

有时研究者把上述三种情况统称为共生(symbiosis),然后再依相互间的利害关系细别之为共栖、互利共生和寄生。然而,我们给寄生的这个定义不免带有某些主观的成分,人为的色彩,很难说是严格准确的。因为有许多种寄生物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作为共栖物存在的,是没有致病性的,只有在它们的数量特殊地增多时,或当宿主发生某种生理变化时,或寄生物也发生某种生理变化时,概括起来说,就是在相互制约的关系上发生某种变化时,这种生物才由共栖物转化为病原体。

 

第二节  寄生虫的类型

 

动物的寄生虫种类很多,主要的属于原生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和节肢动物门,在寄生虫学上常常把扁形动物门和线形动物门的寄生虫合并称之为蠕虫,把节肢动物门的寄生虫称之为蜘蛛昆虫。

1.根据寄生虫寄生部位可分为

内寄生虫(endoparasite):寄生于体液、组织和内脏的寄生虫称为内寄生虫。可分为:a.

胞内寄生虫如双芽巴贝丝虫,鸡球虫的细胞内发育阶段;b. 组织内寄生虫如肝片吸虫; c. 腔道内寄生虫如寄生于消化道及其附属器官的蠕虫。

外寄生虫(ectoparasite):寄生在宿主体外或体表的寄生虫,称为外寄生虫,如蜱螨。

2.根据寄生虫对宿主的适应性可分为

单宿主寄生虫——寄生虫对宿主的选择非常严格,如马尖尾线虫(蛲虫)、猪虱等。

多宿主寄生虫——寄生虫对宿主的选择不严格,一种寄生虫可寄生于多种宿主,如肝片吸虫,多宿主寄生虫病多为人畜共患病。

3.根据寄生虫的寄生时间可分为

暂时性寄生虫——寄生虫宿主遭遇仅为了解除饥饿获取营养。如蚊、虻等。

长期寄生虫——寄生虫与宿主遭遇不仅为了摄食,而且也为了在宿主身上长期居住。长期寄生虫又分:

    a.  阶段寄生虫——只有某一或某几个发育阶段寄生于宿主,其他阶段不寄生,如血矛线虫、蛔虫、皮蝇等。

b 永久寄生虫——全部发育阶段都寄生于宿主,只有当宿主死亡或偶然的机会才离开宿主,如虱、螨等。

4.根据寄生虫对寄生生活的适应程度可分为

兼性寄生虫——可以过寄生生活,也可以过自由生活的寄生虫。如丝光绿蝇、厩腐蝇的幼虫一般生活于腐物上,偶然也寄生于活体。

    专性寄生虫——必须在宿主身上过短时间或长时间的寄生生活。否则不能完成其发育史。绝大多数寄生虫是专性寄生虫。

5.其他类型的寄生虫

假寄生虫:被误认为寄生虫的生物或非生物。

超寄生虫:寄生于寄生虫的寄生虫,如微孢子虫可以寄生于蚊虫幼虫。

偶见寄生虫——寄生虫寄生于偶然寄生的宿主。例如片形吸虫是狗、猫的偶见寄生虫。

迷途寄生虫——寄生虫生于下沉宿主的不正常的寄生部位。如肝片吸虫寄生于牛肺脏。

 

第三节        宿主的类型

 

有些寄生虫的发育过程很复杂,不同的发育阶段寄生于不同的宿主,但每种寄生虫都有自己固有宿主。在寄生虫的整个发育史中,有的只需要一宿主,有的则需要两个或三个宿主,根据寄生虫在宿主体内的发育特性。宿主可分为以下几种:

1.终末宿主(final host ):寄生虫成虫阶段或有性繁殖阶段寄生的宿主。所谓成虫,一般指性成熟阶段的虫体,也就是能产生幼虫或虫卵的虫体。如日本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内。

2.中间宿主(intermediate host)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繁殖阶段寄生的宿主。

3.第二中间宿主(second intermediate host) :有的寄生虫其幼虫有较多阶段,而不同阶段的幼虫又寄生不同的宿主,这时便依其发育阶段的前后,分别称之为第一中间宿主和第二中间宿主,我们称第二中间宿主为补充宿主。

4.贮藏宿主(paratenic host ):有时某些寄生虫的感染幼虫转入一个并非它们生理上所需要的动物体内,但保持着对宿主的感染力,这个动物被称为贮藏宿主。如蚯蚓是气管比翼虫的贮藏宿主

5保虫宿主——某一种多宿主寄生虫,对一种宿主经常地、大量地寄生,对另一种宿主虽可经常地寄生,但不那么普遍多量,对后一种宿主叫做前一种宿主的保虫宿主,它是正常宿主的无染来源。如猪、兔等是牛、羊肝片吸虫的保虫宿主。

6.媒介(物):在动物宿主之间互相传播寄生虫病的一种低等动物,一般来说是指传播血液原虫的节肢动物,如传播原虫的吸血蚊子,有机械性和生物性之分。

7.带虫现象:有时一种寄生虫病在自行康复或治愈之后,或处于阴性感染之时 ,体内保留着一定量的虫体,同时感染宿主对寄生虫保持一定免疫力,无任何症状表现,这种现象称带虫现象,这种宿主为带虫者。

但应注意,带虫者最容易被人们忽视,常把它们视为健康动物,其实,带虫者在经常不断地向周围环境中散播病原,在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中,带虫者是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带虫者的健康状况下降时,导致疾病复发。

 

第四节  人兽互通病

 

    近年来,人畜共患病(parasitie  zoonoses)无论在发达国家或发展中的国家都有相对增长的趋势,造成人类灾难和经济上的损失是难以计算的。在发达国家中,人们的生活、职业高度城市化,生活水准较高,人类自身固有的寄生虫病虽有减少。但因伴侣动物和玩赏动物大大增加,因此带来了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的新问题;在发展中国家,大多数人口稠密,生活水平较低,人们和各类家畜、家禽、野生动物及病原媒介的接触机会较多,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的发病率相应增高。

    据文献记载,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几乎占人畜共患病的一半。目前全世界已知的人畜共患病的病原体种类有150200种,按病原体的生物学属性,可分为细菌性的(20种)、病毒性的(约47种)、真菌性的(约15种)、衣原体和立克次氏体的(约9种)、寄生虫性的(90余种)。据世界卫生组织与粮农组织(WHO/FAO)的统计,普遍且危害较严重的人畜共患病大约有100种,其中病毒性约16种,立克次氏体病约8种,细菌病约21种,霉菌病约2种,寄生虫病约56种,(其中包括原虫病8种,蠕虫病37种,昆虫蜱螨类病11种)。

人兽互通病(zoonosis,复数zoonoses)的定义,根据195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世界粮农组织(FAO)联合专家委员会的研究,定为“在脊椎动物与人之间自然地传播着的疾病和感染”。在我国,此词的译名很多,而且无统一的意见,日本学者译为“人兽共通病”,兹建议改译为“人兽互通病”,以示这类疾病可在兽类(严格说应为脊椎动物)与人之间相互传染。

    人兽互通病是生物源性传染病,以多种生物如细菌、立克次氏体、病毒、真菌及寄生虫等为病原,并以不同的方式在脊椎动物之间或脊椎动物与人之间相互传播。

    人兽互通病可以是脊椎动物的疾病传染于人,也可以是人类的疾病传染于脊椎动物。

根据病原体的生活史,人兽互通病可分为:

    1.直接人兽互通病(direet  zoonosis):指病原体通过直接接触、间接接触或机械性传播媒介在人兽间进行传播的人兽互通病。病原体在传播过程中没有或很少有繁殖及发育的变化,其生活史的完成只需一个宿主。如狂犬病、旋毛虫病等。

    2.循环(周生)人兽互通病(cyclo—zoonosis):指病原体生活史的完成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脊椎动物宿主,但不需无脊椎动物宿主,如牛带绦虫病和猪带绦虫病。虫体生活史的完成必须有人及牛或猪参与。又如棘球蚴病、舌形虫病,人只是偶尔参与。

    3.媒介(后生)人兽互通病(meta—zoonosis):是指通过无脊椎动物作为生物性传播媒介而传播的人兽互通病,病原体要在传播媒介体内进行发育(和)繁殖。如血吸虫病、肺吸虫病、华枝睾吸虫病、日本乙型脑炎等。

    4.污染(腐物性)人兽互通病(sapro—zoonosis):指病原体生活史的完成虽只要一脊椎动物宿主,但病原体要在动物体外发育孳生或积聚,这些发育孳生或积聚的地方可以是土壤、粪块、植物和各种有机物(包括食物)等。宿主从这些地方获得感染。各种幼虫移行症和一些真菌病均属此类。

根据主要是由人传给兽还是由兽传给人而可把人兽互通病区分为:

    1.人源性人兽互通病:由人传给其他脊椎动物的感染称为人源性人兽互通病。如人型结核可由人传给牛,阿米巴病可由人传给犬。在人源性人兽互通病中,动物常成为这些病原的死亡宿主,例如:狗常感染溶组织阿米巴,但只能在体内通过滋养体阶段,因而它在传播疾病上无重要意义。

    2.兽源性人兽互通病:是指由脊椎动物传给人的感染。如狂犬病、旋毛虫病等。

    3.互源性人兽互通病:指人兽双方可互传的人兽互通病。如日本分体吸虫病。

    4.真性人兽互通病:是指只有通过人和另一脊椎动物才能完成病原体发育史的一些疾病,两者缺一不可。例如牛带绦虫病和猪带绦虫病。

人兽互通寄生病包括原虫和蠕虫,但也包括节肢动物中能钻入或进入宿主皮肤或体内寄生的种类,至于仅在宿主体表吸血或居留的则不包括在内。

 

第五节  寄生虫感染的来源和途径

 

一、寄生虫的感染来源:

即宿主从哪些方面遭受寄生虫的感染。

1水、土和食物

蠕虫中的大多数寄生于宿主的消化道,其次是呼吸道和泌尿系统等处。一般是以虫卵或幼虫的形式随宿主的排泄物或分泌物等散布到自然界,寄生于消化道的原虫也常常与此相类似,它们部分是没有中间宿主的发育史,部分是需要中间宿主的发育史,但感染来源均为水、土和食物。例如猪蛔虫,它们的虫卵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在自然界具有较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的条件下,胚胎在卵壳中发育成为具有感染力的幼虫,卵可以随粪便污染土壤、饮水和饲料,猪由于摄食了含有感染性幼虫的虫卵而遭受感染,蛔虫从而完成了由一个宿主到另一个宿主——由一个世代到下一个世代的传播发育过程。鸡球虫的传播方式与此相似,随鸡粪排出的是球虫的卵囊,卵囊在自然界完成其孢子发育过程之后,随土、水或食物感染其他鸡只。通过这种方式传播的寄生虫,称为土源寄生虫。预防这种寄生虫的关键措施是粪便管理和环境卫生,所以是很难彻底预防的一类寄生虫。上面所说的是不需中间宿主的寄生虫,下面说一个需中间宿主的例子。寄生于多种动物的肝片吸虫的尾蚴由中间宿主——螺的体内游出之后,在一些水生植物上形成囊蚴,终未宿主因摄食带有囊蚴的水生植物而受感染,属于这种类型的还有寄生于人和猪小肠中的姜片吸虫。

2昆虫及其他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部分需要中间宿主才能完成其生活史的蠕虫均以此作为感染来源。例如猪肺线虫,它们的虫卵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之后,须被蚯蚓吞咽,之后在蚯蚓体内发育为感染幼虫,猪是因为吞食了带有感染幼虫的蚯蚓遭受感染的。猪的大棘头虫幼虫在金龟子的体内发育为感染幼虫,金龟子成为猪大棘头虫的感染来源。猪带绦虫,猪肉是人的感染来源,华枝睾吸虫,鱼是人的感染来源,这类寄生虫称为生物源性寄生虫,与土源性寄生虫相比,较易于防治。

3媒介

一些寄生于血液、体腔和其它组织中的蠕虫(丝虫),以此作为感染来源。例如寄生于牛的双芽焦虫,是由蜱传播的,在蠕虫中,寄生于马项韧带中的颈盘尾丝虫是库蠓传播的。

二、寄生虫的感染途径:

指寄生虫通过什么方式和/或什么门户感染宿主。寄生虫进入宿主体内的途径,根据寄生虫的种类而不同,但都循着它各自特定的一定途径。

1.经口感染:寄生虫的感染阶段被宿主经口吞食而感染,多半是通过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一起被吞食,叫做病从口入。大部分寄生虫,最常见,如蛔虫。

2.经皮肤感染:通过以下两种途径:

1)直接穿入皮肤:有些寄生虫的感染阶段能主动钻入宿主皮肤而感染,如日本血吸虫的感染阶段尾蚴,于水中主动钻入人及其他易感动物的皮肤,而造成宿主感染。

2)经蜘蛛昆虫传入:不少种类的寄生虫是通过吸血昆虫或蜱类经皮肤传入。其传播途径有两种:

 机械性传播:吸血昆虫在吸食宿主血液的同时,通过它的口器把寄生虫机械地从一个动物传播给另一个动物。寄生虫在吸血昆虫体内并不进行发育。如;锥虫→虻(机械性传播)

  生物性传播:寄生虫在吸血昆虫或蜱体内要完成必要的发育阶段之后才具有感染性。这种含有具有感染性的寄生虫的蜱或吸血昆虫在它吸食血液的同时,通过它的口器把病原传入另一个宿主体内。如马的血孢子虫,在蜱体内完成一段发育之后,再经蜱的口器把血孢子虫传给马后到血细胞中寄生。

3.接触感染:病畜与健畜相互接触,将寄生虫传给健畜,可分为经皮肤接触和黏膜接触感染。经皮肤接触感染如许多体外寄生虫,如疥癣,通过病畜与健畜相互接触而感染。经黏膜接触感染如媾疫、牛胎毛滴虫等,是通过交配接触而感染。

4.胎盘感染:有些寄生虫在怀孕的宿主体内移行时,通过胎盘将虫体传入尚未出生的胎儿体内,而引起胎儿感染,如犬蛔虫,日本血吸虫、弓行虫等。如在风阳地区以前广泛存在的犊牛新蛔虫,现在少见。

5.经过天然孔,眼睛、鼻腔等,如羊狂蝇蛆、吸吮线虫。

但应注意,以上我们讲的几种感染途径并不是彼此独立的,有的寄生虫只固定有一种感染方式,有的则有一种以上的感染方式。现将寄生虫的感染来源和途径列表如下:

        

        

   

土、饲料、饮水

口——宿主

猪蛔虫、鸡球虫

         

猪肺丝虫

     

皮肤——宿主

牛锥虫病

幼虫直接钻入

日本分体吸虫

病原直接接触

接触——宿主

       

马媾疫

     

胎盘——宿主

日本分体吸虫、钩虫

 

第六节  寄生虫寄生生活的建立与适应

 

一、寄生虫寄生生活的建立

寄生虫的祖先是自由生活的,以后由于经常与别的动物接触而建立了共生关系,有

的现在还保留这种关系,有的则逐渐建立了寄生关系,寄生生活的建立要具有以下条件:

1.周围环境中存在对某种动物所特定的寄生虫,并且这种寄生虫有处于感染性阶段的虫体。如鸡球虫未孢子化卵囊到孢子化卵囊。

2.要有和宿主接触的机会。

3.必须要有特定的感染途径。

4.必须进入特异性宿主体内。

5.必须经移行到达特定寄生部位。

二、寄生虫对寄生生活的适应

寄生虫的祖先大部分是营自由生活的,与宿主接触后逐渐演变成共生,后进化到寄生生活。其在形态等方面发生了很多变化,以适应寄生生活。具体表现在:

1.体形的变化   由于寄生空间的狭小,形发生适应性变化,在蠕虫和节肢动物上表现明显,原虫不明显。如日本分体吸虫生活在血管中,虫体呈细长的线状,而不同于多数吸虫的背腹扁平的叶片状;跳蚤在毛隙活动,故虫体侧扁,并具有特别发达而适合跳跃的腿;肠道寄生虫的身体多呈长形,以减小阻力。

2附着器官的发育:为了能保留在宿主的体表或体内,发展出附着器官,如绦虫和吸虫的吸盘(绦虫一般有四个吸盘、吸虫一般有两个吸盘)、小钩、口囊,吸血虱健壮的爪、消化道原虫的鞭毛、纤毛和伪足等,既是运动器官,又是附着器官。

3运动器官的退化。由于生活安定,营养物质易于获得,不需跋涉逃避敌害和寻食,导致运动器官的退化。普遍存在于内寄生虫,如吸虫仅在毛蚴(通过纤毛摆动来运动)和尾蚴(通过尾巴来运动)阶段为了寻找宿主而具有运动器官,当其功能完成后就消失了,而其余各发育阶段都没运动器官。外寄生虫也有,如羊虱蝇失去翅膀,而加强了足和爪,使其更加适应动物体表的生活。

4消化器官的退化直至消失。内寄生虫生活在营养丰富而易于吸收的环境中,多数可以通过渗透作用吸取营养物质,不再需要复杂的消化器官,导致消化器官的退化,甚至消失。如吸虫仅具有简单的消化器官(仅包括口、咽、食道和肠),绦虫和棘头虫没有消化器官,全靠体表直接从肠道吸收营养,其体表有人称之为翻转的小肠。原虫为单细胞动物,不存在消化器官,只存在具有消化功能的细胞器。

5生殖器官高度发达。由于后代生存机会减少,为了延续后代,繁殖能力增强,繁殖方式多样化。如吸虫是雌雄同体,两性生殖器官占据了身体的大部分体积。他们的幼虫在中间宿主体内有一个无性繁殖的过程,因此当一个毛蚴进入螺体内之后,经一定时间就会有许多尾蚴从螺体内逸出。据报道孟氏分体吸虫的一个毛蚴,在螺体内借无性繁殖可生成100 00250 000个具感染性的尾蚴。吸虫的发育史都是由终末宿主体内的有性繁殖和中间宿主体内的无性繁殖交替进行的。

绦虫也是雌雄同体、绦虫每一节片均有一套或两套生殖器官,这样就大大增加了其繁衍后代的机会。据报道一条扩展莫尼茨绦虫寄生在绵羊体内,从羊消化道内工排出了4 000个节片,总长度约6米,每个节片平均含10 00020 000个六钩蚴,则六钩蚴的总数为4 0008000万个。

寄生性线虫个头一般大于营自由生活的线虫,并且一般雌虫个头比雄虫要大。为了增加交配和受精的机会,有些线虫的雄虫经常以其特殊的交配器官附着于雌虫的阴门部,最为突出的是寄生于鸡气管的气管比翼线虫,他们的雄雌虫永远处于交配状态。寄生性线虫的生殖能力远远超过自立生活的线虫,后者的子宫内一般只有少量线虫,而寄生线虫则完全不同。

据统计一条猪蛔虫一天可排20万虫卵。

6抗宿主消化酶功能的获得。很多寄生虫生活在宿主的肠道,宿主肠道内有各种消化酶,为什么不能把寄生虫给消化掉?就是因为寄生虫获得了抗宿主消化酶的功能。

7在高温环境下生存的能力。大多数寄生在温血动物体内的寄生虫,都具此能力。

8其他方面功能的获得。如钩虫,能分泌抗凝血酶,以方便吸血,一条犬钩虫一天所吸食的血液最多可达0.7毫升。阔节裂头蚴,吸收宿主体内的维生素B12,可导致宿主缺乏维生素B12

 

第七节、寄生虫和宿主间的相互影响

 

一、寄生虫对宿主的影响

寄生虫侵入宿主体内之后,多数要经过一段或长或短的移行,最终到达其特定的寄生部位,发育成熟。寄生虫对宿主的影响一般是贯穿于移行和寄生的全过程中的。然而,这种影响并不能全部为我们的诊断方法所查知。从寄生虫侵入之日起,到引起宿主最早出现临床症状的那一段时间,人们习惯称之为潜伏期,潜伏期与临床症状期并不完全对宿主的影响相对应。

寄生虫对宿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通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夺取宿主的营养。

寄生虫在生长、发育和繁殖过程中,需要各种营养物质,如糖类、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等,都要从宿主体内获取,从而构成宿主的额外负担,这种营养关系是寄生虫与宿主之间最本质的关系。宿主为了应付额外的负担,必须从外界摄取更多的营养物质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寄生虫从宿主体内夺取营养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直接摄取宿主肠道中的营养物质。如绦虫缺乏消化系统,成虫寄生在宿主肠道中,浸没在宿主半消化的食物中,透过皮层直接吸收各种营养物质。

2)吸取宿主的血液   如钩虫、捻转血矛线虫、蜱等都是直接吸取宿主的血液为食物的。一条犬钩虫所吸食的血液,连同从虫口中溢出的血液加在一起,一天可达0.36ml,最多可达0.7ml

3)消化、吞食宿主的组织细胞   如绵羊夏柏特线虫将宿主的大肠黏膜纳入口囊中并吞食宿主的组织。

由于寄生虫从宿主体内夺走大量营养物质,使宿主的抵抗力下降,造成营养不良、贫血、消瘦、生长发育迟缓、生产能力下降。

2机械性损伤:

1)损伤宿主的组织器官   有些寄生虫的幼虫在钻入宿主时,引起侵入处的皮肤、黏膜的损伤,如钩虫幼虫侵入宿主皮肤时引起的皮炎,蛔虫幼虫侵入肠壁时引起的黏膜损伤和出血。

许多种类蠕虫的幼虫在宿主体内进行移行时,可以引起移行途径上的器官组织如肝、肺等的损伤和出血。如蛔虫引起的蛔虫性肺炎,肝片吸虫童虫引起的肝脏出血和虫道。

寄生虫成虫损伤寄生部位的组织器官,成虫的口囊、吸盘、吻突等固着器官,体表的棘、刺等都能引起这种损害。如钩虫引起的小肠黏膜糜烂。

寄生在组织细胞中和红细胞内的原虫如由于机械性的损伤,使大量组织细胞和红细胞遭到破坏。

2)堵塞宿主的腔道   当猪严重感染有猪蛔虫时,大量蛔虫虫体积聚在小肠,可以造成肠道阻塞。在虫体团集在肠管的某一局部,能引起肠蠕动不均衡,从而导致肠扭转和肠套叠甚至造成肠破裂。而个别蛔虫在误入胆道之后可以造成胆管阻塞。肺线虫引起的支气管、气管堵塞等。

3)压迫组织器官   一些寄生虫在宿主体内不断增大,对周围组织产生压迫作用,使之萎缩、变性、坏死,从而引起相应的功能障碍。如脑多头蚴压迫脑组织。导致宿主出现各种神经症状。

3毒素作用:虫体的分泌物、排泄物的毒害作用,是寄生虫危害宿主的重要方式。寄生虫的分泌物和代谢产物以及虫体本身被宿主吸收以后,对宿主都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局部和全身性的危害作用。

1)直接的毒害作用  如钩虫的分泌物可以阻止宿主的血液凝固,使被叮咬的局部肠粘膜流血不止。有些硬蜱的涎液中含有的毒素能作用于运动肌和感觉神经,干扰神经肌肉传递而引起上行性肌肉麻痹,导致宿主如狗发生瘫痪,称为“蜱瘫痪”。再如锥虫所产生的毒素可以引起宿主机体发病,当锥虫侵入宿主机体后,迅速繁殖的同时产生大量的有毒的代谢产物。这些毒素被宿主机体吸收以后可以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的障碍,进而引起造血机能紊乱,使红细胞溶解,出现贫血。

2)引起变态反应   虫体的分泌物、排泄物和脱落更新的表膜常作为一种抗原物质,诱发宿主产生各类型的变态反应。如细粒棘球蚴的囊壁一旦破裂,可引起宿主发生全身性的速发型变态反应,导致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4引入其它病原体引起继发感染。寄生虫在给宿主造成机械性的损伤的同时,也给许多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创造了方便条件。如蛔虫幼虫移行期间进入胆管和胰管而引起了炎症,移行到肺部引起肺炎,都是由于细菌继发感染所致。 结节虫侵入造成肠壁形成结节并化脓。

特别是有些寄生虫本身可作为固定的传播者,将一些微生物和寄生虫引入宿主,导致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发生。如硬蜱传播梨形虫,蚊传播疟原虫和丝虫等。

以上所述的是寄生虫对宿主的影响的一些主要方面,但应注意,这些影响能否构成寄生虫病,还须视许多条件而定。首先,对一个宿主来说,不同种或不同株的寄生虫,毒力不同或者说宿主与寄生虫的相互应性不同。这就出现了能否引起疾病之轻重不同等问题。在同一种寄生虫的情况下,寄生虫的数量不同,其所造成的影响又势必不同。在宿主方面,其健康状况、营养情况、年龄、性别等都对寄生虫病的轻重产生影响。一般来说,身体健康、营养良好的动物抗病力较强,含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A、维生素C)和矿物质的饲料,通常能大大提高动物的抵抗力。

二、宿主对寄生虫的影响

寄生虫和宿主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不能彼此孤立起来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矛盾的,也是斗争的,寄生虫对宿主的影响是迟滞宿主的发育或引发疾病或甚至死亡。但是宿主都是以一种回答性及应影响寄生虫的发育,而不会出现临床症状,宿主对寄生虫的影响表现在:

    1.抑制虫体的生长,或降低其繁殖力,或缩短其生活期限,甚至可以杀灭寄生虫;

    2.阻止虫体对组织的附着,使之排出体外;

    3.沉淀或中和寄生虫的产物。

    宿主对寄生虫的影响常常是不完全的,即所谓“带虫免疫”,其免疫性只有在少量虫体寄生时才呈现,而随着宿主体内寄生虫的消逝,其免疫力就会逐渐消失。

    宿主的自然屏障如皮肤、粘膜、体液、激素、血液、分泌物等,不仅影响寄生虫幼虫的生长、发育、促使虫体的早日排出,而且由于机体的再生与修复机能,使受损害组织以机化、包囊形成、钙化及溶解吸收的形式,使宿主趋于健康。

宿主的营养状况、年龄、种属及环境因素的不同对寄生虫也呈现不同程度的影响。

 

 

文章录入:dwjscx    责任编辑:dwjs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10 安徽科技学院精品课程组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登陆
    版权所有:安徽科技学院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精品课程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