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安徽科技学院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精品课程 >> 文章正文
第十章 棘头虫病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10-14

第十章  棘头虫病(2学时)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的讲述,要求学生掌握棘头虫病病原的生活史、流行病学、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

[重点]  讲授病原的生活史、疾病的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

[难点]  病原的生活史

[主要内容]

1、猪棘头虫病            2、鸭棘头虫病

[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课堂上使用挂图、投影仪、幻灯及多媒体,实验课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掌握寄生虫的基本检查方法。

[思考题]

试述猪棘头虫病的生活史、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预防措施?

 

 

 

                                            

 

 

猪棘头虫病是少棘科Oligacanthorhynchidae巨吻属Macracanthorhynchus的蛭形巨吻棘头虫M. hirudinaceus,寄生于猪的小肠,主要是空肠所引起的疾病。国内各地都有流行。本虫有时也可寄生于人、猴、野猪、犬和猫。

    

虫体乳白色或淡红色,长圆柱形,前部较粗,后部较细。体表有横皱纹。前端有球形吻突,上有56纵列的小棘。本虫无消化器官。雄虫长70150 mm,呈弧形或长逗点状。睾丸两个,呈圆柱状,位于虫体中部,由韧带固定。睾丸后方各发出一条输精管通至雄茎,输精管周围有八个长椭圆形的前列腺,左右相互并列着,分泌粘液注入输精管中。雄茎伸入虫体后端呈钟罩状的交合伞内,能突出体外。雌虫长300680 mm,韧带中有一对卵巢,韧带随着虫体长大而破裂。卵巢裂成许多细胞团,脱落于体腔液中形成许多虫卵。在韧带后方有子宫钟,其后方接有子宫和阴道。虫卵进入子宫钟,其成熟的虫卵经阴道排出体外,未成熟的虫卵仍返回体腔。虫卵为椭圆形,暗棕色,卵壳上布满斑点小窝,由四层膜组成。内有一成形的具有小棘的棘头蚴。虫卵大小为80100×5056μm

     

成熟的雌虫在猪小肠内产卵,每条雌虫每天约产卵25个万个以上,持续时间约10个月。卵随猪粪排到外界,当被中间宿主棕色金龟子Holotrichia sauteri和锯齿天牛Dorysthenes paradoxus等或其幼虫吞食后,棘头蚴在其肠中逸出,然后穿过肠壁游离在体腔内,在适宜的温度环境下,经30余天虫体吻突出现吻钩,至2.53个月,体内各器官发育完成。此时,吻部缩入虫体中,虫体呈囊状,称棘头体,具感染性。当中间宿主发育为蛹或成虫时,这种棘头体仍留在体内,保持其感染性,棘头体在中间宿主体内可生活23年。当猪吞食金龟子、天牛等甲虫的任何发育阶段的虫体,都能获得感染。中间宿主在猪肠内被消化,棘头体伸出吻突,固着在肠壁上寄生,经70110天发育成熟,开始产卵。棘头虫在猪体内可生存1023个月。

 

呈地方性流行;810月龄的猪感染率最高。卵壳厚,对外界的抵抗力甚强,在室外的土壤中,可维持活力3.5年。在70 ℃以上水中才能被杀死,-1016 ℃时大多数虫卵仍可生存;在干湿交替的土壤中,温度为3739 ℃时,虫卵可存活365天。放牧猪比舍饲猪感染率高,每年春、夏为本病感染季节,这是与甲虫幼虫出现相关联的。甲虫幼虫多存在于1215厘米深的泥土中,仔猪拱土能力差,故感染率低,后备猪则感染率高。

 

虫体以吻突牢固地插入肠粘膜内,引起粘膜发炎,甚至坏死和溃疡。若吻突深入到浆膜层,不仅破坏肠壁组织,还可能引起肠穿孔,发生腹膜炎和肠粘连而死亡。虫体代谢产物被吸收,能引起中毒并伴发神经症状。

    症状随感染强度和饲养条件而有差异。轻度感染症状不明显,严重感染时表现食欲减退,下痢,粪便带血,腹痛,病猪逐渐消瘦,贫血,生长发育迟缓。若寄生部位发生脓肿或肠穿孔时,症状加剧。体温升高41 ℃,患猪食欲废绝,腹痛,卧地,多以死亡告终。

    剖检尸体可见小肠内塞满虫体,粘膜发炎。寄生部位呈现坏死和溃疡,甚至肠壁穿孔。

   

根据流行病学及临床症状,再结合粪便检查,发现大量虫卵即可确诊。剖检是最可靠的诊断方法,在小肠内发现可虫体和特征的病理变化。

   

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根据各地报道,应用下列药物有一定疗效。

    1)左咪唑  剂量为810 mg/kg体重,混饲料内喂服。

    2)敌百虫  剂量为100120 mg/kg体重,溶水灌服。

    3)硫双二氯酚  剂量为160 mg/kg体重,一次投服。

    4)四氯乙烯  剂量为130 mg/kg体重,一次投服。

    

搞好猪舍及运动场的清洁卫生,及时清除粪便,并进行生物热除虫。在甲虫活动季节应改放牧为舍饲,防止猪吞食各期中间宿主,如被感染的幼虫、蛹、成虫。在流行区,猪只应定期驱虫,每年春、秋各一次。发现病猪要及时治疗。

 

 

文章录入:dwjscx    责任编辑:dwjs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10 安徽科技学院精品课程组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登陆
    版权所有:安徽科技学院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精品课程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