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安徽科技学院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精品课程 >> 文章正文
第十四章 鞭毛虫病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10-14

第十四章  鞭毛虫病(3学时)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的讲授,要求掌握各种鞭毛虫病病原的生活史、流行病学、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

[重点]  讲授病原的生活史、疾病的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

[难点]  伊氏锥虫病的诊断

[主要内容]

    第一节  伊氏锥虫病(病原形态、生活史、流行病学、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

    第二节  组织滴虫病

第一节           其他

[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课堂上使用挂图、投影仪、幻灯及多媒体,实验课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掌握鞭毛虫的基本检查方法。

[思考题]

1.  阐述伊氏锥虫的生活史和流行病学。

2.  牛伊氏锥虫病症状如何?怎样诊断、治疗和预防?

3.  试述组织滴虫生活史以及组织滴虫病的主要病变。

4.  掌握本章所述寄生虫的中间宿主和寄生部位。

 

 

 

 

 

 

 

 

 

 

 

 

第十四章  鞭毛虫病

 

第一节  伊氏锥虫病

 

伊氏锥虫病又称苏拉病,是由伊氏锥虫(Trypanosoma evansi)寄生于马属动物(马、骡、驴)、黄牛、水牛、骆驼等家畜体内的血浆和造血器官所引起的。主要是由吸血昆虫进行机械性传播。另外,犬、猪、羊、鹿、象、虎、兔、豚鼠、大白鼠、小白鼠均能感染。本病的主要特征是进行性消瘦,贫血,黄疸,高热和心功能衰竭等。马属动物感染后一般呈急性经过,病程一般12个月,死亡率高,牛和骆驼虽有急性并死亡的病例,但多数为慢性过程,甚至呈带虫现象。

       

伊氏锥虫为单形型锥虫,细长柳叶状,1834 um,1.52.5 um,前端比后端尖。细胞核位于虫体中央,椭圆形。距虫体后端约1.5 um处有一小点状动基体。靠近动基体为一生毛体,自生毛体生出鞭毛1根,沿虫体伸向前方并以波动膜与虫体相连,最后游离,游离鞭毛约长6 um经姬氏染色的虫体,其核和动基体呈深红色,鞭毛呈红色,波动膜呈粉红色,原生质呈淡蓝色。在压滴标本中,可以看见虫体借助动基体的活动而使虫体活泼运动。

   

伊氏锥虫寄生在动物的血液(包括淋巴液)和造血器官中以纵分裂法进行繁殖。由虻及吸血蝇类(螯蝇和血蝇)在吸血时传播。这种传播是纯粹机械性的,即虻在吸家畜血液后,锥虫进入其体内并不进行任何发育,生存时间也较短暂,而当虻再次吸其它动物时,即将虫体传入后者体内。人工抽取病畜的带虫血液,注射入健康体内,能成功地将本病传给健畜。

流 行 病 学

1.分布  伊氏锥虫病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常呈地方性流行,在我国的很多省份都有报道。

2.易感动物   许多种家畜、实验动物和野生动物都感染伊氏锥虫,家畜中马、骡、驴、犬最易感,骆驼、水牛、黄牛和牦牛较弱。但近几十年来水牛易感性不断增强,是我国患本病最多的动物,猪、羊亦感染本病。经济动物和观赏动物如鹿、猴、象、狼、黄鼬、刺猬等均可感染本虫。在实验动物中,大白鼠、小白鼠也具有极强的易感性,而家兔、豚鼠等易感性较差,此外,金黄地鼠、长爪沙鼠亦能感染。

3.传染来源  由于本虫宿主广泛,对不同种类的宿主,致病性差异很大,一些感染而不发病的动物可长期带虫,成为传染源。此外如骆驼、牛等,在感染而未发病阶段或药物治疗后未能完全杀灭其中虫体时,也可作为传染源。很多种野生动物也可作为保虫宿主。

4.感染途径主要由吸血昆虫进行机械性传播,这些吸血昆虫吸食了病畜或带虫者血液后,又去吸健畜时,便把锥虫传给健康动物。同时,伊氏锥虫也可经胎盘感染。消毒不完全的手术器械包括注射用具,给病畜使用后,再用于健畜时,也可造成感染。肉食类动物也可通过捕食患伊氏锥虫病的动物而感染。

5.流行季节  伊氏锥虫病的流行季节和昆虫出现的季节一致。长江流域411月份有吸血昆虫活动,故510月份为伊氏锥虫发病季节,其中79月份流行最严重;而华南地区,吸血昆虫活动时间较长,本病流行时间也随之延长。此外,每年24月份,由于家畜的营养条件差,气温低,家畜的抗病力下降,锥虫危害显露,大批原来外观正常的带虫家畜出现症状,病畜死亡较多。

     

主要是由伊氏锥虫的毒素引起的。虫体在动物体内迅速繁殖时,产生大量的有毒代谢产物,宿主也产生溶解锥虫的抗体,使锥虫溶解死亡,释放出毒素,以及由于锥虫不断变更表面抗原与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结合形成可溶性免疫复合物。这些毒素作用的结果,首先是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伤,引起体温升高和运动障碍;对造血器官的损失则引起贫血。红细胞的溶解,出现贫血与黄疸。对血管壁渗透作用的损伤,导致皮下水肿,肝脏的损伤。虫体对糖的大量消耗,出现低血糖症和酸中毒现象。

伊氏锥虫的表面可变糖蛋白(Variable Surface Glucoprotein 简称VSG),具有极强的抗原变异性。虫体在血液中增殖的同时,宿主的抗体也相应产生,在虫体被消灭时,却有一部分VSG发生变异的虫体,逃避了抗体的作用,重新增殖,从而出现新的冲血症高峰期,如此反复致使疾病出现周期性的高潮。

 

因各种家畜的易感性不同而表现各异。

马属动物易感性较强,经47 d 的潜伏期,体温升高到40 ℃以上,稽留数日,体温恢复正常,经短时间的间歇,体温在度升高,如此反复。随着体温升高,病马精神不振,呼吸急促,食欲减退;数日后体温暂时恢复正常时,上述症状也有所减退或消失。间歇36d后,体温再度升高,以上症状也再度出现,如此反复。病马逐渐消瘦,被毛粗乱,眼结膜初充血,后黄染,最后苍白,且在结膜、瞬膜山可见米粒大到黄豆大的出血斑,眼内常附有浆液性到脓液性分泌物。后期体表水肿,多见于腋下、胸前。精神沉郁日渐发展,终止昏睡状,最后可见共济失调,行走左右摇摆,举步困难,尿量减少,尿色深黄、粘稠,含蛋白和糖。体表淋巴结轻度肿胀。消化道的变化无一定规律。

血液检查,红细胞数急剧下降,白细胞变化无规律,有时血片中可见锥虫,锥虫的出现似有周期性,且与体温的变化有一定的关系。在体温升高时较易检出虫体。

牛有较强的抵抗力,多呈慢性经过或带虫不发病,但如果饲养管理条件较差,牛只抵抗力减弱,可呈散发。发病时体温升高,数日后体温回复,经一定时间间歇后,体温再度升高。牛只发病后其症状与马的症状基本相似,但发展较慢。水肿可由胸腹部延伸至四肢下部。在发生水肿后,皮肤龟裂,流出黄色或血色液体,结成痂皮而后脱落,同时脱毛,出现无毛皮肤。牛的另一特有特征是耳、尾的干性坏死,这种干性坏死发生在尾尖和耳尖,能致尾端和耳壳边缘坏死后脱落。

     

皮下水肿和胶样浸润为本病显著特征之一,最多发部位是胸前、腹下、公畜的阴茎部分。体表淋巴结肿大充血,断面呈髓样浸润,血液稀薄凝固不全。胸腹腔有大量浆液性液体,胸膜及腹膜上常有出血点。骨骼肌浑浊肿胀,有点状出血,被膜易剥离。脾肿大有出血点。肝肿大淤血,表面粗糙,质脆,有散在性脂肪变性。肾肿大,混浊、有点状出血。反刍兽第三、四胃黏膜上有出血斑。心脏肥大,有心肌炎,心包膜上有点状出血。有神经症状的病畜,脑腔积液,软脑膜下充血或出血,侧脑室扩大,室壁有出血点或出血斑。腰背部脊椎出现脊髓灰白质炎。

  

可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血液学检查、病原学检查和血清学诊断,进行综合判断,但确诊必须查到病原体。

1  症状和流行病学的诊断  在发病季节家畜出现体温变化,同时呈现长期瘦弱、贫血(最好进行血液学检查)、黄疸、瞬膜上常见出血斑,体下垂部水肿,在牛只耳尖及尾梢出现干性坏死等,多可疑为本病。

2  病原学检查    在血液中查出虫体,是最可靠的诊断依据,但由于虫体在末梢血液中的出现有周期性,且血液中虫体数量忽高忽低,因此即使是病畜也必须多次检查,才能发现虫体。方法如下:

1)全血压滴标本检查法   耳静脉或其他部位采血一滴,于洁净载玻片上,加等量生理盐水,混合后覆以盖玻片,用高倍镜检查。如为阳性可在血细胞间见有活动的虫体。

2)血涂片染色标本检查法   按常规制成涂片,用姬姆萨氏或瑞氏染色后,镜检。

3)试管集虫检查法:采血5 ml1500/分离心5 min ,则红细胞下沉于管底,因白细胞和虫体较红细胞轻,故位于红细胞沉淀的表面,用吸管吸取沉淀表层,涂片、染色、镜检,可提高虫体检出率。

3血清学诊断法   检查伊氏锥虫病的血清学方法很多,但经实际推广并应用的早期是补体结合试验。目前基层兽医站多用间接血凝试验,操作简单,敏感性高。其他如ELISA等方法也有应用。

   4 动物接种法   用可疑动物血液0.20.5ml接种小白 鼠、豚鼠,腹腔或背部皮下注射,第三天剪尾血检查,1/天,连续一个月 无虫体为阴性。

 

治疗要早,用药量要足,观察时间要长,防止过早使役引起复发。常用的药物有:

1 三氮脒(Diminazene  Aceturate  商品名为贝尼尔(Berenilum)、血虫净,用灭菌蒸馏水配成5 %溶液进行深部肌肉注射。剂量为牛3.55mg/kg体重,每天一次,连用23天。马3.5 mg/kg体重,每天一次,连用3天。本药对骆驼的毒性大而不适用。

2 萘磺苯酰脲  商品名纳加诺(Naganol)或拜耳205Bayer 205)或苏拉明(Suramin),临用前用灭菌生理盐水配成10 %溶液作静脉注射,马属动物用量为10 mg/kg体重,极量为4克,一个月后再治疗一次,或6 mg/kg体重,一周后再注一次;牛的剂量为1015 mg/kg体重;骆驼剂量为20 mg/kg,一周后再注射一次。注射后牛和骆驼一般无反应,马则出现不同程度的副反应,表现眼睑及躯体下部水肿、口炎、肛门及蹄冠糜烂,跛行和麻疹等。轻度一周左右自愈,重症的需要对症治疗,为减轻副反应,可加强牵遛,或注射本药的同时用钙剂静脉注射,每天一次,连用三天。钙剂配法是:氯化钙10.0 g,安纳加5.0 g,葡萄糖30.0 g,生理盐水1000.0 ml,溶解过滤,水浴锅内煮沸灭菌30 min,待温度降至38 ℃时再用。

3 甲基硫酸喹嘧胺(Quinapyraminum 商品名为安锥塞硫酸甲酯(Antrycidum)或抗锥灵(Trypacide),剂量为35 mg/kg体重,以灭菌蒸馏水配成10 %溶液,皮下或肌肉注射,可隔日注射一次,连用23次。马骡注射后15分钟到2小时可出现兴奋不安、肌肉震颤、全身出汗、腹痛、呼吸和脉搏频率加快、排尿频繁等反应,一般在35小时内消失。牛和骆驼副反应不大。

4)氯化氮胺菲啶盐酸盐(Isometamidium Chloride 商品名沙莫林(Samorin)、锥灭啶 Trypamidium)是近年来非洲锥虫病常用的治疗药,按1 mg/kg体重,用生理盐水配成2 %溶液,深部肌肉注射。当药液总量超过15 ml时应分点注射。对牛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锥虫病畜经以上药物治疗后,易于产生抗药虫株。因此,在治疗后复发的病例,常建议改用其他药物。

 

1 定期检查  注意观察动物采食和精神状态,发现异常即进行临床检查和实验室诊断,尽早确诊,及时治疗。

2 加强检疫  对从疫区调进的家畜,必须隔离观察20 d ,确认健康后,方可混群饲养。

3 消灭传播媒介  对圈舍经常喷药,消灭吸血昆虫,也可用烟熏,尽量减少吸血昆虫叮咬动物的机会。

4流行期可用药物预防注射  喹嘧胺预防盐的预防期最长,注射一次有35个月的预防效果;萘磺苯酰脲用药一次有1.52个月的预防效果;沙莫林预防期可达4个月。

 

第二节         

 

组织滴虫病也称盲肠肝炎或黑头病Black Head Disease,是鸡和火鸡的一种急性原虫病。其病原为 火鸡组织滴虫病。其他禽类如野鸡、孔雀、珠鸡及鹌鹑等有时也能感染,病原体是火鸡组织滴虫(Histomonas meleagridis),本病的主要特征是盲肠发炎,溃疡和肝脏表面具有特征性的坏死灶。

   

病原可在盲肠和肝的病灶组织中或盲肠内容物中找到。随寄生部位和发育阶段的不同它们的形态变化很大。在肠腔中找到的虫体呈变形虫样,直径516μm,常有一根鞭毛,作钟摆样运动,虫体细胞外质透明,内质呈颗粒状,并含有吞食细菌、淀粉颗粒等的空泡。虫体核呈泡状。在肠和肝组织中的虫体无鞭毛,初侵入者817μm,生长后可达1221μm,陈旧病灶中的虫体仅41μm,存在于吞噬细胞中。

     

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当病禽有异刺线虫寄生时,可侵入异刺线虫并转入其卵内,最后随异刺线虫卵排出体外,在卵内的病原由于得到异刺线虫卵的保护,对外界的不良因素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当异刺线虫卵被鸡吞食时,孵出幼虫,组织滴虫亦随幼虫走出,侵袭鸡只。

        

本病通过消化道感染。发生于夏季;312周龄的幼火鸡和雏鸡易感性最强,死亡率也最高,成年鸡多为带虫者。本病常发生在卫生管理条件不好的鸡场。鸡群过分拥挤,通风和光线不足,鸡舍和运动场不清洁,饲料中营养缺乏,特别是维生素A,都是诱发和加重本病流行的重要因素。另外,蚯蚓吞食土壤中的异刺线虫卵或幼虫后,组织滴虫随同虫卵或幼虫进入蚯蚓体内,鸡吃到这样的蚯蚓时,也可感染本病。

 

潜伏期为712天,以火鸡易感性最强。病雏表现食欲减退,以至废绝,精神沉郁,羽毛粗乱无光泽,身体卷缩,翅膀下垂,怕冷嗜睡,下痢,排带有多泡沫的淡黄色或淡绿色恶臭粪便。在急性严重病例,排出的粪便带血或完全是血液。病的后期由于血液循环障碍,有的病鸡面部皮肤变成紫蓝色或黑色,所以有黑头病之称。病程通常为13周。

病 理 变 化

病变主要是在盲肠和肝脏,剖检时见一侧或两侧盲肠肿胀,盲肠肿大,肠壁厚,浆膜面上暗红色,剖开肠腔可见凝固性坏死物质,横切呈同心圆状,盲肠粘膜炎症、溃疡。肝脏肿大,在表面形成黄色或黄绿色局限性圆形变性灶,大小为豆大或指头大,少时分散,多时整个密布。

 

可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特征性病变进行综合判断。尤其是肝脏和盲肠的病变具有特征性,可作为诊断的依据。也可作病原检查做出确诊。虫体检查的方法是由病变的盲肠肠芯与肠壁之间,刮取少量样品置载玻片上,加少许温生理盐水(40 ℃)混匀,做悬滴标本检查,可在显微镜下发现活动的虫体。

    

呋喃唑酮(Furazolidone,商品名痢特灵),以0.04 %混入饲料中连喂710天,预防量为0.02 %浓度混饲。国内近年报道甲硝哒唑(Metronidazole,商品名灭滴灵)250 mg/kg混于饲料中,有良好的治疗效果。预防可用200 mg/kg混入饲料中,连用三天为一疗程,停药3天,再用下一疗程,连续5个疗程。

由于本病的传播依靠鸡异刺线虫,因此,定期驱除异刺线虫是防治本病的根本措施。火鸡易感性强,而成年鸡又往往是本病的带虫者,因此,火鸡和鸡不能同场饲养。也不应将原养鸡场改养火鸡。鸡群中若发生了本病,应立即将病鸡隔离治疗。

 

文章录入:dwjscx    责任编辑:dwjs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10 安徽科技学院精品课程组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登陆
    版权所有:安徽科技学院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精品课程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