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安徽科技学院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精品课程 >> 文章正文
实验九 畜禽原虫病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10-14

实验九、畜禽原虫病

    一.内容:

    1.伊氏锥虫形态观察及实验室诊断。

    2.牛双芽巴贝斯虫、牛巴贝斯虫、牛泰勒虫形态观察。

    3.弓形体形态观察。

    4.鸡、兔球虫形态观察。

    5.住肉抱子虫形态观察。

二.目的:通过上述虫体观察,能够鉴别其主要形态特征并掌握伊氏锥虫的常规诊断法。

    三.参考资料:

    1.伊氏锥虫Trypanosoma evansi在分类学上属于鞭毛虫纲Mastigophora锥虫科TrypanosomatidaeTrypanosoma

    宿主与寄生部位:寄生于马、驴、骡、牛、水牛、骆驼和犬等家畜的血浆内。

    形态特征:伊氏锥虫为单形锥虫。长18~34微米,宽1~2微米,平均为24×2微米,前端比后端尖;波动膜发达,宽而多皱曲,游离鞭毛长6微米,细胞核(主核)位于虫体中央,呈椭圆形,动基体距虫体后端约1.5微米,呈圆形或短杆形,胞浆内含有少量的空泡;核的染色质颗粒多在核的前部。在压滴血液标本中,原地运动时相当活泼,而前进运动时比较迟缓,在姬氏染色的血片中,核与动基体呈深红紫色,鞭毛呈红色,波动膜呈粉红色,原生质呈淡天兰色。

    传播者:虻、螫蝇及虱蝇是其主要传播者。

    伊氏锥虫病实验室诊断:

    (1)全血压滴标本检查法

    在洁净的载玻片上滴病畜血液一小滴,与放在载玻片上的一滴生理盐水混合后,覆以盖玻片,用400~~600倍高倍镜观察,如有锥虫,多在血细胞间活泼地运动。但每次镜检必须观察100~200个视野以上。冬季室温过低时,锥虫活动力减弱不易观察到,这时可将玻片放在酒精灯上稍稍加温,以增强锥虫的活动力。此外,在血液干涸后检查,锥虫往往死亡,影响检查结果。此法在血内虫体较少时,往往不易被发现。

(2)血涂片染色标本检查法

从耳静脉采血,至少作二张以上涂片,染色后镜检有无虫体用姬姆萨染色后,虫体原生质染成淡兰色,细胞核和鞭毛染成淡红紫色。本法于病初体温升高时,采血作涂片,容易得到阳性结果。

    (3)血液厚滴涂片标本检查法

    取血一大滴放在载玻片中央处,用另一玻片角将血液堆成直径约1厘米的涂面,在空气中自然干燥,然后用冰醋酸1毫升,加蒸馏水100毫升配成的液体处理数分钟将红细胞全部溶解后,再使涂片干燥。以甲醇固定后,再用姬萨染色镜检,此法比涂片染色标本容易找到虫体。

    (4)集虫检查法

    自颈静脉采血约5毫升,盛在预先装有枸橼酸钠(每毫升血约用5毫克)的沉淀管内,混合后,以1500/分速度,离心沉淀3~5分钟,此时红细胞沉淀于管底,白细胞在红细胞上面。由于虫体比重与白细胞相近,故虫体集中于白细胞层中。用吸管取白细胞层的材料作成压滴标本检查,可以提高虫体的检出率。在没有离心机的情况下,可在5~10毫升的试管中预先放入2%枸橼酸钠生理盐水2~5毫升,从颈静脉采血2~5毫升,轻轻摇匀,放置在试管架上,自然沉淀2~3小时,用吸管吸取红细胞层表面物少量,滴一小滴于载玻片上,作成压滴标本镜检,每头牛作2~4个压滴标本,每个压滴标本应观察100个以上的视野。

    (5) 活锥虫集结试验(团集反应)

    用人工感染小白鼠血中活锥虫血一滴置于载玻片上,再加入一滴被检查的牛清后,如此家畜患有锥虫病则显微镜下可看到虫体就以后端相靠拢,有鞭毛的一端向外集结菊花瓣状。如被检牛未受锥虫感染则虫体不集结。

    (6)动物接种试验

    在上述各种方法尚不能确诊时,可取可疑动物的血液,接种于实验动物(小白鼠0.2~1.0毫升)的皮下或腹腔内,接种后第三天开始用压滴法检查尾血中是否有锥虫出现,至少要持续检查一个月。如一个月后未发现虫体,可以不再检查,判为阴性。此法检出率较高。

    (7)间接血疑试验

    ①致敏血球悬液的制造:

    A、锥虫抗原的制备:用小白鼠从疫区采回虫种,分别保种于海猪备用,用时再取海猪心血接种于小白鼠,待见虫后用任两株的混合虫株接种于大白鼠或预先摘除脾脏的犬,经过四、五天发病后将其放血于抗凝生理盐水之后,并用生理盐水多次离心(3000/分,20分钟)洗涤将纯白虫体,然后按虫体压积加p7.2磷酸缓冲盐水(PBS)作10倍稀释。放低温(-25左右)保存备用。当用其致敏血球时,取出在低温条件下反复冻融数次。离心取上清液即为抗原,余下的虫渣可用玛瑙研钵研磨两小时后再冻融,离心取上清液并入上述抗原中,再按原虫体积计,加入p7.2PBS中将其稀释到1/500的浓度,即可用于致敏。

    B、致敏血球的制备,步骤如下:

    a、采取2~5岁健康公绵羊脱纤血若干,用生理盐水将其稀释20倍,2000/分离心15分钟去上清液,再用生理盐水反复离心洗三次,然后按血球压积计,用pH7.2PBS配成5%血球悬液。

    b、等量加入含2%丙酮醛的PBS5%的血球悬液中,摇匀,置室温30分钟后。再置普通冰箱内醛化固定17小时,经常摇动。然后用2000/分离心10分钟去上清液(可收回反复再几次,用时则直接将血球压积稀释成2.5%的悬液即成)用PBS离心洗三次,再用PBS配成5%的血球悬液。

    c、等量加入1/2万的鞣酸生理盐水溶液于上述醛化过的5%的血球悬液中,摇匀,置37的水浴鞣化30分钟,同法离心去上清再用PBS离心洗三次,再配成5%的血球悬液。

    d、等量加入含2%戊二醛的PBS于上述鞣化过的血球悬液中,摇匀,置室温醛化两小时,同法离心去上清液(可回收反复用用,方法同丙酮醛),再用PBS离心洗三次。

    e、用上述新配的1/500抗原液直接稀释血球压积成50%血球悬液,放37水中热致敏40分钟,或放4冷致敏7天,最后离心去上清液和用PBS离心洗三次,再用含0.5~1%健康兔血清PBS配成2%的血球悬液,并按0.1%计,加叠氮钠防腐,即成致敏血球悬液。同时同法,做一批不加抗原的非致敏血球悬液,作对照用。

    ②、凝集试验及其结果的判定

用V型或U型微量血凝板,将被检血清用p7.2PBS作倍比稀释。每孔0.025~0.05毫升,同法做两排。一排加致敏血球悬液为测定排,另一排加非致敏血球悬液作对照排。每孔滴一滴(人用4号针头,约0.007毫升),同时两排后边再设1~2孔仅加稀释液PBS与血球悬液的空白对照,摇匀放室温(25~301~2小时。待空白对照孔血球全部淀于孔底,边沿呈光滑圆点状时,即可判定结果,测定排各孔的血球呈均匀薄层平铺于孔底似毛玻璃状,或其边沿有不规则的皱缩。又或血球凝集成一小圆圈状,或其边沿有小颗粒血球凝块等。均可判为阳性反应。否则如空白对照孔为阴性反应,对照排可能也有非特异性凝集, 但其凝集的最高倍数要比测定排低两个滴度以上。 并且测定排凝集价要在80度以上才能判定被检血清为阳性。

    2.牛双芽巴贝斯虫属于孢子虫纲Sporozoa,血孢子虫目Haemosporidia,巴贝斯虫科Babesiidae 的巴斯属Babesia,牛泰勒虫属于泰勒科Theieeriidae泰勒属Theileria

    (1)牛双芽巴贝斯虫 B.bigemina

    宿主及寄生部位:寄生于黄牛、水牛的红细胞内。

    形态特征:是一种大型虫体,其长度大于红细胞半径。有环形、椭圆形、梨形(单个或成对)和变形虫形等不同形状的虫体,在进行出芽生殖过程中,还可以见到三叶形的虫体。特征性虫体是两个梨籽形虫体以尖端相连构成锐角,其长度大于红细胞半径,绝大多数位于红细胞的中央。一个红细胞内多为1~2个虫体,姬姆萨染色后,原生质呈淡兰色,边缘较深,中央部分淡染或不着色,呈空泡状的无色区,染色质多为两团,位于虫体边缘部。环形虫体的直径为1.4~3.2微米,单梨形虫体长2.8~6微米。

    传播者:微小牛蜱B.microplus

    (2)牛巴贝斯虫B.bovis

    宿主及寄生部位:牛的红细胞内,属小型虫体。

    形态特征:形态有环状、椭圆形、单个或成双的梨形、边虫形和阿米巴形等,在繁殖过程中出现三叶形的虫体。特征性虫体是以两个梨形虫体以尖端相连构成钝角,多位于红细胞的边缘,少数位于中央。梨形虫体的长度小于红细胞半径。具有一团染色质。病的初期以环形和边虫形为多,以后出现梨形虫体。

    传播者:蓖子硬蜱和全沟硬蜱 I.persulcatus

    (3)牛泰勒虫  多数指的是环形泰勒虫T.annulata

    宿主及寄生部位:宿生在牛的网状内皮细胞和红细胞内。

    形态特征:形态多样化,环形虫体呈戒指状,最为常见,染色质一团,居虫体一侧边缘上,姬氏法染色后,原生质呈淡兰色,染色质呈红色。大小为0.8~1.7微米,椭圆形虫体比环形者略长略大,其长宽比例为1.5:1,两端钝圆,大小为1.5~2.1×0.7微米。杆状虫体一端较粗,一端细,弯曲或不弯曲,染色质团在粗端,形似钉子或大头针,长约1.0~2.0微米。圆点状或边虫状虫体没有明显的原生质,由染色质组成,大小为0.7~0.8微米,十字形虫体不常见,由4个圆点状虫体组成,原生质不明显,大小为1.6微米,一个红细胞内的虫体数可以有1~12个不等,常见的1~3个,各种形态的虫体可同时出现于一个红细胞内。另外寄生在网状内皮系统的虫体称石榴体(或称柯赫氏兰体),存在于淋巴细胞的单核细胞内,也可游离于淋巴液中,偶见于血浆中,大小为2.2~27.5微米,姬氏染色后,在浅兰色的原浆里包含有数目不等的微红色或暗紫色的染色质,石榴体为虫体的裂殖体阶段,它在形态上有多种类型,一种为大裂殖体,体内含有直径0.4~1.9微米的染色质颗粒,并产生直径为2~2.5微米的大裂殖子,另一种为小裂殖体,它含有直径为0.3~0.8微米的染色质颗粒,并产生直径为0.7~1.0微米的小裂殖子。

传播者:璃眼蜱属的各种蜱。

    3.刚第弓形体Toxoplasma gondii  又称刚第弓浆虫,目前认为弓形体只有这一种。

    宿主与寄生部位:弓形体的宿主范围很广,包括人、狒狒、黑猩猩、箭猪、小白鼠、骆驼、兔、松鼠、地鼠、野兔、狸、犬、猫、狐狸、水貂、羊、猪、牛、鸽、鸡、青雷鸟等几十种之多,为细胞内寄生。

    形态特征:根据其发育阶段不同分为五型,即滋养体、包囊出现在中间宿主——猪等体内。卵囊、裂殖体、配子体出现在终末宿主——猫体内。

    滋养体  呈新月形、香焦形或弓形,大小为4~7×2~4微米,一端稍尖,一端钝圆。姬氏染色后,胞浆呈浅兰色,有颗粒,核呈深兰紫色,偏于钝圆一端。

    包囊  呈圆形或椭圆形,有较厚的囊膜,囊中的滋养体可多达50个左右,包囊的直径可达50~60微米。

    4.家畜球虫病原体是孢子虫纲球虫目虫艾美耳科的原虫,均系细胞内寄生。各种家畜都有其专性寄生的球虫,而不互相感染。在兽医上重要的有两个属,即艾美耳属和等孢属。

    艾美耳属Eimeria:特点是卵囊内的胚孢子形成四个孢子囊,每个孢囊内含两个子孢子。广泛寄生于各种家畜。

    等孢属Isospora:特点是卵囊内胚孢子形成四个孢子囊,每个孢子囊内含四个子孢子。通常寄生于人、犬及其它肉食动物。

    寄生于鸡、兔体内的球虫属于艾美尔属。

    卵囊:在椭圆形、圆形、卵圆形等不同形状。囊壁有二层,外层为保护性膜,结实,有较大的弹性,内层为小颗粒层,卵囊内原生质呈颗粒状。有些种类的卵囊有明显的卵膜孔,有些卵囊内膜突出于卵膜孔外形成极帽。

    5.住肉孢子虫:属于孢子虫纲,住肉孢子虫属Sarcocystis,为多种家畜的寄生虫,偶

尔也寄生于人。常见的有:

    羊住肉孢子虫S.tenella  为较大的一种,呈卵圆形或椭圆形,长1厘米。主要寄生于绵羊、山羊和猪的食道、膈肌和心肌。

    牛住肉孢子虫S.fusiformis  长1厘米或更大些,主要寄生在牛的横纹肌、心肌和食道。

    马住肉孢子虫S.bertrami  呈乳白色线状,长0.6~1厘米。寄生于马、驴、骡的心肌和横纹肌。

    各种住肉孢子虫在形态构造上均大致相同,通常见到的虫体是寄生在肌肉组织间的,与肌纤维平行的包囊状物(孢子囊),多呈纺锤形、卵圆形或圆柱形等形状,色灰白至乳白,小的肉眼难以看到,大的可以长达1厘米至数厘米。

    孢子囊又“米休尔氏囊”。长0.5~4厘米,宽可达3毫米。囊壁由两层组成,内壁向囊内延伸,构成很多中隔,将囊腔分成若干小室。发育成熟的孢子囊,小室中包藏有许多肾形、镰刀形或香蕉形的滋养体(又称南雷小体 Raineys corpuscle),长约10~12微米,宽4~9微米,一端稍尖,一端钝圆,核偏于钝圆一端,胞浆中有许多异染颗粒。

四.作业:

    1.绘伊氏锥虫形态图,并标明其结构特征。

2.绘双芽巴贝斯虫及巴贝斯虫寄生形态图,并简要说出其鉴别特征。

3.绘出艾美尔属球虫卵囊的模式图。

 

文章录入:dwjscx    责任编辑:dwjs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10 安徽科技学院精品课程组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登陆
    版权所有:安徽科技学院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精品课程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