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第四章 寄生虫病的诊断和综合性防治措施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10-14 22:07:19  文章录入:dwjscx  责任编辑:dwjscx

第四章  寄生虫病的诊断和综合性防治措施(2学时)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的讲授,要求掌握寄生虫病的诊断和综合性防治措施。

[重点]  讲授综合性防治措施。

[主要内容]

一、寄生虫病的诊断

二、寄生虫病的防治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思考题]  阐述寄生虫病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第四章  寄生虫病的诊断和防治

一、寄生虫病的诊断

动物寄生虫病的诊断,必须采取综合性诊断的原则,包括五方面:

(一) 临床诊断

1.流行病学分析:了解有关的流行因素、中间宿主、储藏宿主、媒介昆虫;当地的气候、水土、植被情况等等。

    2.临床症状观察

   有的寄生虫病具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如巴贝斯虫病引起患牛的高热、贫血、黄疸、血尿;疥螨病引起患畜发生剧痒、消瘦、患部皮肤脱毛、结痂;患脑多头蚴的牛、羊出现转圈等神经症状,对于这些有典型的临床症状的寄生虫病,可根据临床症状做出初步诊断。

多数寄生虫病在临床症状上不具有特异性。经常所能观察到的症状为患畜消瘦、贫血、营养不良、发育受阻等。这些症状不是为寄生虫病所特有,其他慢性疾病也具备。因此它不是唯一的。临床症状的观察是发现病畜的基础,为下一步采用其他诊断方法提供依据。

3.病理学诊断   病理解剖:找出特征性病变,如盲肠肝炎.;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典型病变和各发育阶段虫体,如盲肠肝炎;剖检时如发现相应的虫体即可确诊。

(二)病原体检查

主要对动物的粪便、尿液、血液、组织液、体表及皮屑进行检查,查出虫卵、幼虫、成

虫或其碎片以及原虫各发育期虫体即可确诊。具体技术见实验指导。

(三)辅助性诊断

1.动物接种试验   主要用于弓形虫病和伊氏锥虫病的诊断。

2.诊断性治疗     如梨形虫病可注射台盼兰试治 

3X线、B超、CT等、CT等用于棘球蚴、多头蚴、盘尾丝虫病的诊断。

4.穿刺检查:用于泰勒虫病的诊断(发现石榴体)。

(四)免疫学诊断

免疫学诊断的多种方法如皮内变态反应(ID)、琼脂扩散试验(AGF)、间接血凝试验

IHA)、(IFA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荧光抗体试验等都已在寄生虫病的诊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五)分子生物学技术   PCR技术和DNA探针技术已应用于多种寄生虫病的诊断中。

 

二、寄生虫病的防治

(一) 防治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做到:

1.控制传染源   在疫区作好动物的驱虫工作;在非疫区,应尽量不要从疫区输入动物,如必须引入时,则应采取严格的隔离检疫、治疗措施,以免引入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环境卫生、饲养卫生、消灭中间宿主和传播媒介等。

3.保护易感动物   提供足够的营养、化学治疗、免疫接种等。

(二)基本措施

1.动物驱虫

动物驱虫就是用药物杀灭动物体内和体表的寄生虫。由于寄生虫局限于宿主体内或体表的这个阶段是他们生活史中较易突破的环节,而当他们散布在自然界的阶段,虽说缺乏庇护,但由于虫体小、散布广,往往难以杀灭。动物驱虫具有双重意义,一是杀灭或驱除动物体内外的寄生虫后,使宿主得到康复,二是随着寄生虫的杀灭,减少了宿主动物向自然界散布病原的机会,从而起到了预防其他动物感染的作用。

   a.类型

   治疗性驱虫:是针对病畜采取的紧急措施,可以在一年的任何时候进行,主要目的是用抗寄生虫药物治愈病畜。

   预防性驱虫:是针对有寄生虫的动物群体所进行的一种定期性的驱虫措施,不论发病与否,主要目的是防止寄生虫病的暴发。

   ①定期预防性驱虫   根据寄生虫在当地的流行规律,在每年的一定时间进行一次至多次的驱虫。

对于大多数蠕虫,通常采用一年两次以上的预防性驱虫,一次在秋末冬初进行,这是最重要的一次驱虫,即可保护动物安全越冬,又能减少来年牧场的污染;另一次是在冬末春初时进行。有时尚可采取每季度驱虫一次。

   成熟前驱虫:即趁一种蠕虫在宿主体内尚未发育成熟的时候,用药驱之,这样,可以把寄生虫消灭在成熟之前,从而防止宿主排出病原污染环境,并能阻断病程的发展,有利于保护动物的健康。如莫尼茨绦虫。

②长期给药预防:如在雏鸡和幼兔的饲料或饮水中,加入抗球虫药,让其长期服用,可阻止球虫病的发生。

b.驱虫要求与注意事项

选准驱虫时机:根据发育时间、感染季节动态。

确定驱虫对象:一是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二是根据体质状况;三是针对多宿主寄生虫,

所有带虫动物均应同时驱虫

驱虫药的选择与使用:安全、高效、广谱、使用方便、价格低廉、药源丰富

使用:治疗性,逐头给药;预防性,混料或饮水

驱虫动物的管理:驱虫后5天内应集中管理,粪便无害化处理,防止造成污染。

驱虫效果抽查:经过一月左右应抽查一定数量的动物,根据其体内虫体或虫卵的减少情

况,对驱虫效果作出全面评价,总结经验,找出问题,为以后驱虫提供参考。

2.外界环境除虫

指以杀灭外界环境中寄生虫为目的的各项措施。

    1)粪便除虫:是预防寄生虫病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措施。很多种寄生虫的虫卵、幼虫、卵囊或包囊阶段是随宿主粪便排到外界的,做好粪便除虫工作将杀死外界环境中大量病原。除虫方法要求简便易行,既要杀死寄生虫,又不减损肥效。沼气发酵最好,其次是堆肥发酵。

    2)草地除虫:在放牧的地区,畜粪无法集中处理,粪中病原大量污染草地,如为大片草地,可以来用轮牧方法,利用日光、高温、低温、雨水等自然力和寄生虫本身寿命有限以达到草地除虫的目的。不同畜种交替放牧也可达到此目的;或把草割下,经过晒干等处理以杀死草上寄生虫。

3.杀灭中间宿主和传播媒介

有些寄生虫的传播,需要无脊椎动物中间宿主或传播媒介参与。如果这些中间宿主或传播媒介没有什么经济价值,也不影响生态平衡,则应利用各种(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方法加以消灭。不宜广泛消灭的(如蚯蚓),则在畜禽所及的范围内加以消灭。

4.保护性预防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畜禽对寄生虫病的抵抗力。

改进饲养方式,减少动物接触病原。地面平养改为网上平养、泥圈改水泥圈、放养改圈

养。禁止以生鱼虾、蝌蚪及贝类饲喂动物。勿用牛羊屠宰废弃物喂犬

保护饲料、饮水、场地、用具等不被病原污染。

用疫苗进行免疫或进行生物控制。

免疫预防:人工接种疫苗。目前寄生虫的疫苗主要有强毒虫苗: 如鸡球虫苗;弱毒虫苗(筛选天然弱毒株:鸡球虫早熟苗;人工传代致弱:梨形虫虫苗;辐照致弱:牛羊网尾线虫虫苗);亚单位苗:牛巴贝斯虫双芽巴贝斯虫外抗原疫苗;分子疫苗:绵羊带绦虫等。

生物控制:采用天然拮抗物(天敌)来控制寄生虫种群,使之处于无害水平;或设计生态方法将寄生虫种群降低到不发病程度。利用家畜寄生虫的天敌,如苏云金杆菌;阿维链霉菌以及一些捕食性真菌与内寄生性真菌等。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