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动物育种学》课程标准
1.前 言
1.1课程代码、名称 课程代码:ZH12301 课程中文名称:动物育种学 课程英文名称:Animal Breeding 1.2学时与适用对象 课程总学时54学时,其中理论课40学时,实验课14学时。本标准适用于四年制动物科学专业。 1.3课程属性《动物育种学》课程的主要内容为:家畜的起源、驯化,品种的形成、生长发育的规律、家畜的生产力的鉴定,选种选配的理论和方法,改良家畜个体与群体遗传结构的方法与措施,培育品种与品系的方法,利用杂种优势的途径和方法以及保证家畜育种工作顺利开展的组织和措施等,是动物科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动物育种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家畜选种选配、提高家畜生产性能、开展杂种优势利用等方面的基本能力,能够从事家畜繁育、牧场常规育种以及改善家畜品质等方面的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本课程与《动物遗传学》、《生物统计学》、《动物繁殖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学》、《高等数学》等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动物育种学》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对家畜的生长发育规律、生产力的鉴定、选种选配的理论,家畜的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家畜的起源与驯化、品种的培育及形成条件、改良个体与群体遗传结构的方法与措施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使学生具有从事畜禽生产与科研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
2.课程教学设计
2.1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和依据 应用性本科高校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型人才为主要任务,要求学生要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于这样一个教育理念,《动物育种学课程标准》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本学科乃至各种信息的能力、获取学科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临床与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沟通交流与团队协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2课程设计思路 动物育种学课程设计应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紧紧围绕应用型高校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准确把握本门课程在动物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和作用,以能力为本位,强调打牢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基础,强化基本技能训练,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以模块导向和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课程教学内容,突出模块和任务,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让学生在完成具体模块和任务的过程中巩固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利用所学的基本知识来进行初步诊断、治疗和预防常见的动物寄生虫病。同时,建立更为科学有效的课程考核办法,结合动物育种学的学科进展,保证课程教学的实用性、先进性和创新性。3.课程目标
3.1总体目标通过《动物育种学》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对家畜的生长发育规律、生产力的鉴定、选种选配的理论,家畜的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家畜的起源与驯化、品种的培育及形成条件、改良个体与群体遗传结构的方法与措施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使学生具有从事畜禽生产与科研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
3.2具体目标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以下能力和目标:
1、掌握家畜的生长发育规律、生产力的鉴定、选种选配方法和理论的基本能力;
2、提高家畜生产性能、开展杂种优势利用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3、掌握家畜的起源与驯化、品种的培育及形成条件、改良个体与群体遗传结构的方法与措施等的基本能力;
4、能够从事牧场常规育种以及改善家畜品质等方面工作的基本能力;
4.内容标准
4.1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 课程目标实现的四个方面:动物育种学基础知识←→牧场的育种规划←→实验实训锻炼←→具备初步的遗传育种技能。 实现目标的学习领域:动物育种学基础知识、生产力的评定与种畜的选择能力、 制订改良家畜个体与群体遗传结构的能力、制订改良家畜个体与群体遗传结构的能力、常规的育种方案的制定能力。 4.2教学内容安排 在保证学科的系统性、先进性和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突出培养“双师型”人才的宗旨和动物科学的专业特点的基础上,对课程体系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在学时安排上,基础知识、重点知识多安排学时;一般内容、延展性内容少安排学时或安排学生课外自学。科学合理地将学时分配给理论课和实验课,理论课46学时,实验课18学时,实验课占总学时的28.13%,强调了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理念。在内容安排上,重点讲授总论和各论中对畜牧业危害较大的寄生虫病以及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的临床部分如致病、诊断、防治措施等,而将寄生虫的生物学知识等不再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对安徽省畜牧业危害不大的寄生虫病做简要介绍或学生自学。在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适当安排座谈和讨论,介绍本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开拓学生视野。 4.3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动物育种学》课程理论教学学时分配表
章次 |
主要内容 |
学时分配 |
教学方法或手段 |
第一章 |
绪论 |
1 |
多媒体教学 |
第二章 |
家畜的起源与驯化 |
4 |
多媒体教学 |
第三章 |
生产性能测定 |
8 |
多媒体教学 |
第四章 |
选择原理与方法 |
6 |
多媒体教学 |
第五章 |
个体遗传评定 |
7 |
多媒体教学 |
第六章 |
家畜的选配 |
6 |
多媒体教学 |
第七章 |
家畜品系与品种的培育 |
4 |
多媒体教学 |
第八章 |
杂种优势利用 |
4 |
多媒体教学 |
|
合计 |
40 |
|
《动物育种学》课程实验内容设置与教学要求一览表
序号 |
实验项目名称 |
实验内容 |
教学要求 |
学时 分配 |
实验 类别 |
实验 类型 |
每组 人数 |
1 |
部位识别与体尺测量 | 一、部位识别
二、体尺测量
|
一、通过部位识别,要求能认真掌握家畜体表各部位的名称、起止范围、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为以后的体尺测量和外形鉴定打好基础。 二、通过体尺测量,要求能准确掌握各体尺的起止点和测量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
2 |
必做 |
验证性 |
6-8 |
2 |
生长发育的计算与生长曲线的绘制 | 一、绝对生长 二、相对生长 三、生长系数 四、分化生长 五、生长曲线的绘制 | 一、熟悉几种生长发育的计算方法 二、掌握几种生长曲线的绘制方法 |
2 |
必做 |
综合性 |
6-8 |
3 |
家畜系谱的编制方法 | 一、竖式系谱 二、横式系谱 三、结构式系谱 四、箭头式系谱 | 掌握畜牧场中几种常见系谱的编制方法 |
2 |
必做 |
验证性 |
6-8 |
4 |
系谱审查与后裔测验 | 一、系谱审查
二、后裔测验
|
一、熟悉并掌握系谱审查的方法
二、熟悉并掌握后裔测验的方法
|
2 |
必做 |
验证性 |
6-8 |
5 |
个体育种值的估计 | 一、估计育种值的原理 二、估计育种值的方法 | 要求进一步掌握估计育种值的原理与方法以及在种畜选择中的应用。
|
2 |
必做 |
设计性 |
6-8 |
6 |
选择指数的制定 | 一、选择指数制定的原理 二、选择指数制定的方法 | 了解指数选择法的基本原理,掌握选择指数的制定方法与注意事项。 |
2 |
必做 |
验证性 |
6-8 |
7 |
近交系数、亲缘系数的计算与畜群近交程度的估计 | 一、近交系数计算法
二、亲缘系数的计算
三、畜群近交程度的估计
|
根据家畜系谱分析,掌握计算近交系数、亲缘系数的计算和畜群近交程度的估计。 |
2 |
必做 |
综合性 |
6-8 |
5.实施要求
5.1师资条件 动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研究生以上毕业,具备动物育种方面的相关知识和较强的的实践动手能力。 5.2教学资料 在教材选用上注意教材内容与培养目标相适应,要求理论课教材尽量选用高教、农业出版社近3年来出版的优秀教材;实验教材可以使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也可以采用本专业教师的自编教材。教材的编写要体现本课程的性质、价值、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以及内容标准。![]() |
![]() |
Copyright@2017年12月 安徽科技学院动物科学学院动物育种学课程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网络与信息技术中心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