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育种学》课程标准

《动物育种学》课程标准

1.前 言

1.1课程代码、名称

课程代码:ZH12301

课程中文名称:动物育种学

课程英文名称:Animal Breeding

1.2学时与适用对象

课程总学时54学时,其中理论课40学时,实验课14学时。本标准适用于四年制动物科学专业。

1.3课程属性

1.3.1课程地位

《动物育种学》是动物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专业核心课程,在应用型高校动物科学专业培养目标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1.3.2课程性质

《动物育种学》课程的主要内容为:家畜的起源、驯化,品种的形成、生长发育的规律、家畜的生产力的鉴定,选种选配的理论和方法,改良家畜个体与群体遗传结构的方法与措施,培育品种与品系的方法,利用杂种优势的途径和方法以及保证家畜育种工作顺利开展的组织和措施等,是动物科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动物育种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家畜选种选配、提高家畜生产性能、开展杂种优势利用等方面的基本能力,能够从事家畜繁育、牧场常规育种以及改善家畜品质等方面的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1.3.3课程与课程群的联系

本课程与《动物遗传学》、《生物统计学》、《动物繁殖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学》、《高等数学》等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动物育种学》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对家畜的生长发育规律、生产力的鉴定、选种选配的理论,家畜的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家畜的起源与驯化、品种的培育及形成条件、改良个体与群体遗传结构的方法与措施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使学生具有从事畜禽生产与科研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

2.课程教学设计

2.1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和依据

应用性本科高校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型人才为主要任务,要求学生要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于这样一个教育理念,《动物育种学课程标准》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本学科乃至各种信息的能力、获取学科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临床与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沟通交流与团队协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2课程设计思路

动物育种学课程设计应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紧紧围绕应用型高校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准确把握本门课程在动物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和作用,以能力为本位,强调打牢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基础,强化基本技能训练,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以模块导向和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课程教学内容,突出模块和任务,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让学生在完成具体模块和任务的过程中巩固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利用所学的基本知识来进行初步诊断、治疗和预防常见的动物寄生虫病。同时,建立更为科学有效的课程考核办法,结合动物育种学的学科进展,保证课程教学的实用性、先进性和创新性。

3.课程目标

3.1总体目标

通过《动物育种学》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对家畜的生长发育规律、生产力的鉴定、选种选配的理论,家畜的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家畜的起源与驯化、品种的培育及形成条件、改良个体与群体遗传结构的方法与措施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使学生具有从事畜禽生产与科研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

3.2具体目标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以下能力和目标:

1、掌握家畜的生长发育规律、生产力的鉴定、选种选配方法和理论的基本能力;

2、提高家畜生产性能、开展杂种优势利用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3、掌握家畜的起源与驯化、品种的培育及形成条件、改良个体与群体遗传结构的方法与措施等的基本能力;

4、能够从事牧场常规育种以及改善家畜品质等方面工作的基本能力;

3.2.1知识结构目标

l  家畜的生长发育规律、生产力的鉴定、选种选配的理论。

l  家畜的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l  了解家畜的起源与驯化、品种的培育及形成条件。

l  改良个体与群体遗传结构的方法与措施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2.2职业能力目标

l   生产力的评定与种畜的选择能力

能根据所学的种用家畜评定技术,拥有相应的选择方法与技术的能力

l   制订改良家畜个体与群体遗传结构的能力

在正确掌握家畜性状发育规律的基础上,结合遗传学理论和知识,综合各方面考虑,能够制订出切合实际、较全面的改进家畜生产能力的方案。

l   常规的育种方案的制定能力

到具体的养殖场中,能够根据畜牧场现有条件,畜群的组成等因素,提出恰当的育种方案和措施,并能给出提高畜群生产能力的办法。

l   文献资料的检索和利用能力

能充分利用各种相关书籍、期刊以及网络所提供的学科相关文献资料资源,适时追踪本学科的的最新进展和学科前沿,主动获取和运用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充实完善理论和应用体系,保持理论和技术上的领先性。

3.2.3素质教育目标

l   具有热爱科学、实事求是的学风,具备积极探索、开拓进取、勇于创新、自主创业的素质。

l   具备良好的保健养殖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l   加强职业道德意识,具有爱岗敬业、吃苦耐劳、扎根基层、勇于奉献的职业素质。

4.内容标准

4.1课程内容确定的依据

课程目标实现的四个方面:动物育种学基础知识←→牧场的育种规划←→实验实训锻炼←→具备初步的遗传育种技能。

实现目标的学习领域:动物育种学基础知识、生产力的评定与种畜的选择能力、

制订改良家畜个体与群体遗传结构的能力、制订改良家畜个体与群体遗传结构的能力、常规的育种方案的制定能力。

4.2教学内容安排

在保证学科的系统性、先进性和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突出培养“双师型”人才的宗旨和动物科学的专业特点的基础上,对课程体系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在学时安排上,基础知识、重点知识多安排学时;一般内容、延展性内容少安排学时或安排学生课外自学。科学合理地将学时分配给理论课和实验课,理论课46学时,实验课18学时,实验课占总学时的28.13%,强调了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理念。在内容安排上,重点讲授总论和各论中对畜牧业危害较大的寄生虫病以及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的临床部分如致病、诊断、防治措施等,而将寄生虫的生物学知识等不再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对安徽省畜牧业危害不大的寄生虫病做简要介绍或学生自学。在教师讲授和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适当安排座谈和讨论,介绍本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开拓学生视野。

4.3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动物育种学》课程理论教学学时分配表

章次

主要内容

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或手段

第一章

绪论

1

多媒体教学

第二章

家畜的起源与驯化

4

多媒体教学

第三章

生产性能测定

8

多媒体教学

第四章

选择原理与方法

6

多媒体教学

第五章

个体遗传评定

7

多媒体教学

第六章

家畜的选配

6

多媒体教学

第七章

家畜品系与品种的培育

4

多媒体教学

第八章

杂种优势利用

4

多媒体教学

 

合计

40

 

 

《动物育种学》课程实验内容设置与教学要求一览表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内容

教学要求

学时

分配

实验

类别

实验

类型

每组

人数

1

部位识别与体尺测量

一、部位识别

二、体尺测量

 

一、通过部位识别,要求能认真掌握家畜体表各部位的名称、起止范围、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为以后的体尺测量和外形鉴定打好基础。

二、通过体尺测量,要求能准确掌握各体尺的起止点和测量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2

必做

验证性

6-8

2

生长发育的计算与生长曲线的绘制

一、绝对生长

二、相对生长

三、生长系数

四、分化生长

五、生长曲线的绘制

一、熟悉几种生长发育的计算方法

二、掌握几种生长曲线的绘制方法

2

必做

综合性

6-8

3

家畜系谱的编制方法

一、竖式系谱

二、横式系谱

三、结构式系谱

四、箭头式系谱

掌握畜牧场中几种常见系谱的编制方法

2

必做

验证性

6-8

4

系谱审查与后裔测验

一、系谱审查

二、后裔测验

 

一、熟悉并掌握系谱审查的方法

二、熟悉并掌握后裔测验的方法

 

2

必做

验证性

6-8

5

个体育种值的估计

一、估计育种值的原理

二、估计育种值的方法

要求进一步掌握估计育种值的原理与方法以及在种畜选择中的应用。

 

2

必做

设计性

6-8

6

选择指数的制定

一、选择指数制定的原理

二、选择指数制定的方法

了解指数选择法的基本原理,掌握选择指数的制定方法与注意事项。

2

必做

验证性

6-8

7

近交系数、亲缘系数的计算与畜群近交程度的估计

一、近交系数计算法

二、亲缘系数的计算

三、畜群近交程度的估计

 

根据家畜系谱分析,掌握计算近交系数、亲缘系数的计算和畜群近交程度的估计。

2

必做

综合性

6-8

5.实施要求

5.1师资条件

动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研究生以上毕业,具备动物育种方面的相关知识和较强的的实践动手能力。

5.2教学资料

在教材选用上注意教材内容与培养目标相适应,要求理论课教材尽量选用高教、农业出版社近3年来出版的优秀教材;实验教材可以使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也可以采用本专业教师的自编教材。教材的编写要体现本课程的性质、价值、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以及内容标准。

5.2.1使用教材:《家物育种学》.中国农业创办者.张沅 张勤.

5.2.2主要教学参考文献:

《数量遗传学》,盛志廉 陈瑶生主编,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

《家畜育种学规划》,张沅主编,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家畜育种学》,刘榜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家畜育种学》,内蒙古农牧学院主编,农业出版社,1990年3月第1版。

《家畜遗传资源学纲要》,常洪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年7月第1版。

5.3教学组织

课程教学由教研室主任负总责,课程组组长负责具体的组织与实施。基本流程包括:①成立课程组,②教学准备,③课程教学,④辅导答疑,⑤课程考核,⑥总结反馈。建议理论课每周安排2次课,即4学时,实验课各班单独开课,每周安排1次实验,即2学时。

5.4教学方法

教学中应注意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临床的结合。注重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对动物育种学知识的学习,为今后的工作、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l  讲课 讲课以小班为主。教师要做到备思想,备知识,备对象,备方法。对重点、难点和新的教学内容,必要时可经集体讨论预讲,以保证教学质量。理论课讲课采用多媒体结合板书的方式授课,实验室采用教师讲解和学生动手实践的形式进行。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和病例教学法,讲述问题要有充分的根据,理论归纳要有逻辑。重要的内容必须讲深讲透。理论课教学中针对每堂课的教学内容精选出典型病例和问题并在上课前发布,要求学生在课前熟内容,课堂讲授中利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l  辅导 自学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如,可以采取教师提问,学生自主思考、查阅相关资料后回答;也可以把内容预先布置给学生,让他们利用网络、图书馆去查找相关资料,最好以多媒体、视频等形式准备出来,在课堂上让学生来讲解及讨论等形式,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此外,可以不拘泥于课本知识,广泛搜集动物育种学的资料和素材,以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l  前沿知识讲座 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以报告的形式介绍动物育种学的发展动态,同时配合讲座内容进行电化教学,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l  课程教学应注重课堂和实践的相结合,更加突出后者。教师可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有计划地安排教学实践环节,可利用如学院的畜牧场等实践场所,为学生创造更多更好的实践学习机会。

l  在条件具备时,课后自学部分可通过网络课程平台完成。

5.5 课程评价与建议

本课程需要在完成全部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任务后进行期末考试,考试以闭卷笔试形式进行,考试内容能有效反映出学生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程度,并能较好地评价学生知识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合成绩以期末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10%、实验课及技能成绩占30%。

 

Copyright@2017年12月  安徽科技学院动物科学学院动物育种学课程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网络与信息技术中心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