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动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 |
动物科学学院 |
课程类别 |
专业方向课程 | |
课程名称 |
动物遗传育种学Animal Genetics and Breeding |
课程编码 |
ZF12307 | |
开课对象 |
动物医学专业(本科) |
开课学期 |
4 | |
学时/学分 |
总学时36、理论学时36/2学分 | |||
先修课程 |
生物统计学、动物生物化学 | |||
课程简介: 《动物遗传育种学》是研究家畜、家禽的遗传变异规律并指导和应用于育种实践的科学。遗传学部分主要阐述细胞学基础、统计学基础、遗传学的基本规律、性别与伴性遗传、群体遗传、遗传信息的改变、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的遗传等。育种学部分主要阐述家畜与品种、生产性能测定、选择的原理、种用价值的评定、选配、品种和品系培育、杂种优势的利用等。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遗传育种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的实验方法,为解释、解决生产实践中的有关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思路和方法,并为学生学习相关课程和专业打下基础。 |
二、课程教学目标
《动物遗传育种学》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方向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动物遗传育种学的基本概念、遗传学基本规律、育种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能够运用动物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来解决畜禽遗传改良中的实际问题。
本课程教学要求学生能够掌握遗传的物质基础、基本遗传规律、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基因平衡定律,变异的原理,杂种优势的理论基础等;掌握家畜的生长发育规律、生产性能的鉴定、选种选配的理论,选配技术、家畜的改良和杂种优势的利用等育种方面的内容;掌握畜禽体尺测量、系谱编制、近交系数和亲缘系数计算等技术。要求学生能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来指导生产实践,具备从事畜禽育种和相关科研工作的基本能力。
三、教学学时分配
《动物遗传育种学》课程理论教学学时分配表
章次 |
主要内容 |
学时分配 |
教学方法或手段 |
绪论 |
绪论 |
1 |
讲授法,互动式 |
第一章 |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
2 |
讲授法,互动式 |
第二章 |
遗传的基本规律 |
2 |
讲授法,启发式 |
第三章 |
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
2 |
讲授法,案例式 |
第四章 |
遗传信息的变异及其原理 |
3 |
讲授法,讨论式 |
第五章 |
质量性状的遗传 |
2 |
讲授法,直观演示法 |
第六章 |
动物群体遗传结构的平衡和变化 |
3 |
讲授法,案例式 |
第七章 |
数量性状的遗传规律及遗传参数估计 |
3 |
讲授法,案例式 |
第八章 |
畜禽的起源、驯化与品种 |
3 |
讲授法,互动式 |
第九章 |
畜禽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 |
2 |
讲授法,讨论式 |
第十章 |
家畜的生长与发育 |
3 |
讲授法,启发式 |
第十一章 |
家畜的外形和生产性能 |
2 |
讲授法,讨论式 |
第十二章 |
选种及其原理 |
3 |
讲授法,互动式 |
第十三章 |
畜禽的选配 |
3 |
讲授法,案例式 |
第十四章 |
杂种优势利用 |
2 |
讲授法,讨论式 |
四、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绪论(1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了解动物遗传育种学发展简史,以及与动物生产的关系;理解遗传育种学研究的意义和研究内容;重点掌握遗传和变异的概念。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和互动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遗传育种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教学难点:遗传育种学的诞生和发展。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遗传育种学的概念
1.基本概念
2.遗传和变异的关系
第二节 遗传育种学的诞生和发展
1.遗传学的发展历史
2.家畜育种学的发展历史
3.遗传育种学的应用
4.遗传育种学的意义
本章习题要点:
1.基本概念:遗传学、遗传、变异。
2.谈谈你生活中熟悉的遗传变异现象。
3.如何理解遗传和变异的关系?
第一章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2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了解真核细胞遗传物质的分布和畜禽染色体数目;理解细胞和染色体的基本结构,核型分析及意义;掌握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组型等概念和类型,细胞周期各时期的染色体行为、特征,以及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重组造成的变异,具有分析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在遗传学上的意义的能力。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和互动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组型等概念,细胞周期各时期的染色体行为、特征,以及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重组造成的变异点。
教学难点:细胞周期各时期的染色体行为、特征。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细胞
1.细胞结构
2.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
第二节 染色体
1.染色体的形态结构
2.染色体的数目和大小
3.特殊染色体
4.染色体核型
第三节 细胞分裂
1.原核细胞的无丝分裂
2.真核细胞的有丝分裂
第四节 配子的发生和染色体周史(自学)
1.高等动物配子发生及生活史
2.高等植物配子发生及生活史
本章习题要点:
1.试述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重要意义?
2.人的受精卵中有多少条染色体?人的初级精母细胞、初级卵母细胞、精细胞、卵细胞中各有多少条染色体?
3.在减数分裂前期I,同源染色体间早就形成了联会复合体并且在整个粗线期都保持着,为什么不能说是联会复合体发动了偶线期的同源联会?
4.减数分裂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第二章 遗传的基本规律(2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了解孟德尔遗传定律的产生和分离定律,环境对表型的影响;理解复等位基因的遗传规律;掌握同源染色体、等位基因、相对性状、基因型等基本概念,基本遗传规律及验证,基因型的推导方法,非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和启发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同源染色体、等位基因、相对性状、基因型等基本概念,基因互作。
教学难点:非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基因型的推导方法。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回顾
1.分离定律
2.自由组合定律
第二节 不完全显性现象
1. 中间型
2. 镶嵌型
第三节 复等位基因的遗传
1.共显性
2.有显性等级
第四节 非等位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
1.互补作用
2.累加作用
3.上位作用
4.重叠作用
本章习题要点:
1.两对基位相互作用有哪些类型?说明了什么问题?
2.在人的ABO血型遗种中,双亲为如下基因型时,其子女的血型表现如何?
(1)IA i ×IA i (2)IBIB ×IA i (3) IB i ×IB i
第三章 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2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了解性别的系统发生和性别特征;理解从性遗传和限性遗传的遗传学意义,以及伴性传在家禽业中的应用;掌握伴性遗传、从性遗传和限性遗传的主要特点。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和案例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性染色体、常染色体,伴性遗传的特点及应用。
教学难点:伴性遗传的特点。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性别决定
1.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
2.性别决定的类型
3.常染色体对性别决定的影响——基因平衡理论
第二节 性别分化与环境条件
1.外界条件对性分化的影响
2.激素对性别分化的影响
3.性别控制
第三节 伴性遗传的特点及应用
1.X连锁
2.Z连锁
3.伴性遗传的特点
4.伴性遗传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第四节 从性遗传和限性遗传
1.从性遗传
2.限性遗传
本章习题要点:
1. 性别决定有哪几种类型?
2. 怎样区别伴性遗传,从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遗传?
第四章 遗传信息的变异及其原理(2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了解染色体畸变;理解基因突变的性状表现和突变的机制;掌握染色体组和基因突变的概念,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的类型、特征和遗传效应,具有进行性状变异分析的能力。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和讨论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组、基因突变的基本概念,突变类型,突变的机制。
教学难点:诱变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染色体畸变
1.染色体结构变异
2.染色体的数量变异
第二节 基因突变
1.突变的概念及特征
2.突变的性状表现
3.变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本章习题要点:
1.试述诱变作用的分子机理。
2.染色体结构畸变的类型及遗传学意义。
3.怎样理解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结构畸变之间的关系?
第五章 质量性状的遗传(3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了解畜禽质量性状的遗传特点、机制和规律,理解家畜毛色遗传的类型,以及血型系统在动物生产中的用途,掌握质量性状的概念、特点、遗传方式以及有害基因的识别。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和直观演示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质量性状概念和特点。
教学难点:识别有害基因,解析血型和遗传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质量性状及遗传特点
1.质量性状的概念
2.质量性状的类型
3.质量性状的遗传特点
第二节 鸡的质量性状
1.色素性状的遗传
2.形态性状的遗传
第三节 鸭的质量性状
1.羽色性状的遗传
2.外形特征的遗传
3.蛋壳颜色的遗传
第四节 猪的质量性状
1.猪质量性状的遗传
2.致死、半致死和有害性状
第五节 牛的质量性状
1.乳牛、肉牛质量性状的遗传
2.黄牛质量性状的遗传
3.牦牛质量性状的遗传
第六节 绵羊的质量性状
1.毛色遗传
2.角型的遗传
3.多羔的遗传
第七节 山羊的质量性状
1.毛色遗传
2.角型的遗传
3.肉垂、须与耳型的遗传
本章习题要点:
1.基本概念:质量性状、重叠作用、伴性基因、标记基因、遗传效应、遗传缺陷。
2.质量性状及其主要特征及类型有哪些?在畜禽育种中的意义和作用。
3.简述伴性遗传、限性遗传和从性遗传的概念和区别。
4.简述畜禽的血型及主要用途。
5.简述鸡羽色性状的遗传机理及应用。
第六章 动物群体遗传结构的平衡和变化(3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了解基因平衡定律;理解基因频率的影响因素;掌握基因平衡定律、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和群体的概念、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计算,平衡群体要求的条件、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的实质,影响基因频率的因素。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和案例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群体遗传结构的标志。
教学难点: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基本概念
1.群体
2.基因频率的基因型频率
3.两种频率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基因平衡定律(哈代-温伯定律)
1.基因平衡定律的要点
2.基因平衡定律的证明
3.基因平衡定律的意义
第三节 基因频率的计算
1.不完全显性时基因频率的计算
2.完全显性时基因频率的计算
3.复等位基因频率的计算
第四节 影响两种频率变化的因素
1.突变
2.选择
3.迁移
4.遗传漂变
本章习题要点:
1.试述基因平衡定律(哈代-温伯定律)的要点?
2.请介绍复等位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
3.设某显性基因(A)与隐性基因(a)的起始频率相等,现采用完全淘汰隐性个体的方法进行选择,问多少代后能使隐性个体的比例降到1/900?
第七章 数量性状的遗传规律及遗传参数估计(3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了解数量性状的遗传特征及与质量性状的区别;理解多基因假说;掌握遗传力、重复力、遗传相关的概念、实质及在育种实践中的应用,具有进行数量性状遗传分析的能力。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和案例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遗传参数概念、遗传力的估算和应用。
教学难点:遗传相关的估计和应用。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数量性状的遗传特征
1.质量性状与数量性状的区别
2.数量性状遗传的多基因假说
3.数量性状遗传研究的基本统计方法
第二节 重复率的估计
1.概念
2.重复率的估计方法
3.重复率的用途
第三节 遗传力的估计和意义
1.概念
2.估计遗传力的方法
3.遗传力的应用
第四节 遗传相关的估计和应用
1.概念
2.遗传相关的估计方法
3.遗传相关的应用
本章习题要点:
1.估计遗传力有哪些作用?
2.遗传相关有哪些用途?
3.重复率的用途有哪些?
第八章 畜禽的起源、驯化与品种(3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了解畜禽的起源和驯化、引种注意事项;理解品种的概念及其分类、风土驯化对引种的影响;掌握品种应具备的条件、品种资源的保存和利用、品种培育的方法等。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和互动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畜禽品种资源的保存和利用。
教学难点:畜禽品种培育。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畜禽的起源和驯化
1.家畜和野生动物的区别联系
2.家畜的驯化
第二节 品种学说
1.品种的概念
2.影响品种形成的因素
3.品种的分类
第三节 品种资源的保存和利用
1.品种资源的保存
2.品种资源的利用
第四节 品种培育
1.本品种选育的概念和意义
2.杂交育种的方法分类
3.杂交育种的步骤
第五节 引种与风土驯化
1.概念和意义
2.引种时的注意事项
3.引种后的主要表现
本章习题要点:
1.品种应具备哪些条件?
2.培育品种(育成品种)有哪些特点?
3.杂交育种的步骤?
第九章 畜禽主要性状的遗传规律(2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了解畜禽质量性状的遗传;理解畜禽数量性状的遗传;掌握产奶性状的遗传规律、影响产肉性状的主要遗传因素。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和讨论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畜禽数量性状的遗传。
教学难点:血型的遗传。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畜禽质量性状的遗传
1.毛色的遗传
2.角的遗传
3.血型的遗传
第二节 畜禽数量性状的遗传
1.产肉性状的遗传
2.产奶性状的遗传
3.产蛋性状的遗传
本章习题要点:
1.产奶性状的遗传规律是什么?
2.影响产肉性状的主要遗传因素有哪些?
3.数量性状遗传力的基本变化趋势?
第十章 畜禽的生长与发育(3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了解畜禽生长发育的研究意义;理解生长发育的概念、计算及分析方法;掌握生长发育的不平衡性、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和启发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畜禽生长发育的规律。
教学难点:影响畜禽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生长发育的概念及其研究意义
1.生长发育的概念
2.生长发育的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生长发育的方法
1.生长发育的观察与衡量
2.生长发育的计算与分析方法
第三节 畜禽生长发育的规律性
1.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
2.生长发育的不平衡性
3.发育受阻及其补偿
第四节 影响畜禽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
1.遗传因素
2.母体大小
3.饲养因素
4.性别因素
5.环境因素
本章习题要点:
1.基本概念:生长、发育、累积生长、绝对生长、相对生长、生长系数、生长波、生长中心、发育受阻
2.生长与发育的关系?
3.简述畜禽生长发育的不平衡性。
4.影响畜禽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第十一章 畜禽的外形和生产性能(2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了解畜禽外形的概念及外形鉴定、生产性能测定的原则;理解生产性能测定的基本形式;掌握常见畜禽的生产性能测定方法、不同用途畜禽的外形特点。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和讨论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不同用途畜禽的外形特点。
教学难点:常见畜禽的生产性能测定方法。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畜禽的外形
1.外形的概念与外形学说
2.不同用途畜禽的外形特点
第二节 生产性能测定
1.生产性能测定的一般原则
2.生产性能测定的基本形式
3.常见畜禽的生产性能测定方法
本章习题要点:
1.畜禽外形研究的意义?
2.生产性能测定的目的是什么?
第十二章 选种及其原理(3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了解家畜质量性状、数量性状的概念、质量性状的选择;理解数量性状选择相关概念、提高选择效果的途径;掌握数量性状选择、选择的原理与方法。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和互动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数量性状的选择。
教学难点:选择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选种的相关概念
1.选种
2.自然选择
3.人工选择
第二节 育种学上的性状概念
1.质量性状
2.数量性状
第三节 质量性状的选择
1.对隐性基因的选择
2.对显性基因的选择
第四节 数量性状的选择
1.数量性状选择的相关概念
2.影响选择效果的因素
3.选择效果的预估
第五节 选择的方法
1.选择原理与公式
2.选择方法
第六节 提高选择效果的途径
1.早期选种
2.从优选种
3.准确选种
本章习题要点:
1.基本概念:留种率、选择差、选择反应、遗传进展
2.提高选择效果的途径有哪些?
3.怎样理解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间的关系?
第十三章 畜禽的选配(3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了解畜禽选配的概念和意义;理解选配的作用与分类;掌握选种与选配的关系、近交程度的分析、纯种繁育和杂交的方法。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和案例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个体选配。
教学难点:近交程度的分析和应用。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选配的概念和作用
1.选配的概念和意义
2.选种与选配的关系
3.选配的作用与分类
第二节 个体选配
1.品质选配
2.亲缘选配
第三节 近交程度的分析和应用
1.近交程度的分析
2.近交的应用
第四节 种群选配
1.种群选配的概念
2.纯种繁育
3.杂交
本章习题要点:
1.试述选种与选配的关系。
2.品质选配包括哪些内容?
3.选配的作用有哪些?
第十四章 杂种优势利用(2学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了解杂种优势的理论基础;理解杂种优势的概念、配合力的测定;掌握杂交亲本的选择、杂交的方式。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和讨论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配合力的测定。
教学难点:杂交亲本的选择。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 杂种优势的表现与遗传理论
1.杂种优势现象及其在生产上的意义
2.杂种优势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杂交亲本
1.对母本的要求
2.对父本的要求
第三节 杂交方式
1.二元杂交
2.三元杂交
3.回交
4.双杂交
5.轮回杂交
第四节 配合力的测定
1.一般配合力
2.特殊配合力
本章习题要点:
1.基本概念:杂种优势、配合力
2.杂交应该注意的问题
3.杂种优势产生的关键
五、教学方法或手段
1、教学方法方面,根据《动物遗传育种学》教学大纲和本学科的发展动态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主要采用讲授法、启发式、讨论式和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并利用多媒体课件手段进行直观教学。
2、教学手段方面,实行双班上课,采用多媒体教学为主,传统板书教学为辅的方式,同时结合互联网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课后自学。
六、考核方式及评价要求
本课程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80%)+平时成绩(20%)两部分组成。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进行,主要考核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知识以及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平时成绩包括上课出勤率、课堂交流、课堂笔记等方面。
七、教材及教学主要参考书
1、推荐教材:
《动物遗传学》,李碧春、徐琪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第二版。
《家畜育种学》,张沅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版。
2、参考书目:
《动物遗传学》,吴常信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8月第一版。
《动物遗传学》,李宁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年7月第三版。
《动物遗传原理与育种方法》,陈国宏、张勤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9月第一版。
大纲制定人: |
车传燕、许金根 |
大纲审定人: |
蔡治华、戴四发 |
制定时间: |
2016年7月 |
![]() |
![]() |
Copyright@2017年12月 安徽科技学院动物科学学院动物育种学课程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网络与信息技术中心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