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设施设计与建造技术》建设报告
(2013-11-17)
一、本门课程概况
本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在农业设施设计基础课程所涵盖的工程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和机电设备等的基础之上,系统地讲述农业设施设计与建造工程最实用和最基本的相关知识,内容广泛而精练,包括温室与禽舍的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环境调控工程设计与设备配置、建筑测量与施工等。
本课程目的是通过系统性地研究各种农业设施的形式结构、材料特点(性能)、环境控制调节方法,使学生学会如何在最经济的条件下,设计并建造出安全可靠、节约能源、经久耐用、适合栽培、养殖、贮藏保鲜等需要的农业设施。
农业设施的建造是否安全,结构是否科学,性能是否优良,直接影响蔬菜、花卉、果树栽培及其产品保鲜,畜禽饲养的成败。因此,本课程为设施作物、畜禽产品的高产、高效、优质生产提供保障,是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中其它各方向的基石,具有核心的地位。随着自然灾害的增多,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经济条件的改善,种植与养殖趋向设施化。学生自主创业、在养殖企业和农业科技/生态园区就业增多,农业设施设计与建造技术日益彰显其重要。
二、本门课程建设历程
目前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农业设施设计与建造技术》课程,在过去十几年农学、农艺、特用作物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名为《栽培设施工程技术》,在园艺、园艺教育专业中名为《设施园艺工程》,均是专业技术课,两者主要都是介绍如何为满足园艺作物栽培需要而设计与建造相关的栽培设施。
根据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近况及我校新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分为3个方向,设施农业工程方向,设施农业技术方向和现代农业园区管理方向,《农业设施设计与建造技术》为专业核心课程,鉴于“重心”的调整,课程间的衔接,但学时为36学时,与以前的课程比较,在课程的性质、任务、内容等方面将作较大的改变。
本建设期间多次与外校教师交流,如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和南京农业大学等,并深入生产一线调研,如定远绿满园蔬果专业合作社、临泉兄弟蔬果专业合作社、太和恒进公司、凤阳梅山农业基地等,通过交流与调研产生了许多改进的思想,进而作了课程内容的部分调整。
三、本门课程师资队伍情况
课程组由5人组成,其中博士由3人提高到4人,学历结构进一步提高;年龄尚可,但集中,因此师资不够合理,梯队不明显。尤其从学术专长看,师资知识结构需改善,本课程是农学与工程学的结合,主讲教师虽然通过自学弥补不足,但仍需正规进修相关课程,引人计划未能实现。
四、本门课程面向专业情况
目前本课程仅面向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它也可以通过适当调整,作为农学、农艺教育、园艺、园艺教育专业的选修课程。目前完成了一届学生的教学工作。
五、本门课程教学与实践实训情况
设施农业工程及其环境管理综合实践实训,根据基地的仪器设备情况,每次安排1-2个自然班的学生进行实习,为了确保实习效果要求实习分组进行,每组5人左右,教师由1-3人同时指导。
实践开始前,指导教师对实验项目作总体集中说明,尤其是对实习过程中的易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强调;实习过程中,学生管理实行分组负责制,指导教师全面、实时监控,兼顾个性问题辅导和纠正,将实习过程与实习结果共同作为考核目标。
六、本门课程教材建设情况
教材使用。2001年前使用由课程负责人自编讲义(曾获校优秀教案三等奖),后分别尝试使用不同专家编写的相关教材,近几年主要使用邹志荣主编的《园艺设施学》。2012年起,在新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使用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农业设施设计与建造》(马承伟主编)。2010级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已使用了该教材,教材的内容趋于完善。
七、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改革情况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6次修改了理论与实验课教学大纲,新的大纲反映了课程的新发展,社会对新的人才知识结构需求。
在教学内容上,原《栽培设施工程技术》共包含四章内容:第一章概述;第二章设施工程的类型、结构、性能及应用;第三章设施工程的环境条件与调节方法;第四章设施工程的设计与建造。《农业设施设计与建造技术》共包含六章: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温室,讲述温室规划设计的基础知识,连栋温室与单栋温室、日光温室的设计与建造;第三章工厂化养殖设施;第四章贮藏保鲜设施;第五章农业建筑结构分析,包括荷载、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地基基础等;第六章农业建筑施工工程。两者比较,课程增加了养殖设施、贮藏保鲜设施的设计与建造内容,现又增加了种植业的部分实用型设施的设计与建造,删去设施的环境调控方法等内容。在保证学科的系统性、先进性和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突出了我院培养“双师型”人才的宗旨和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的专业特点,在学时安排上,基础知识、重点知识多安排学时;一般内容、延展性内容少安排学时或安排学生课外自学。科学合理地将学时分配给理论课和实验课,理论课30学时,实验课6学时,根据“3+1”培养模式,试执行一届后,增加了实验课学时,即理论课28学时,实验课8学时。学生通过36个学时的学习,可获得一个完整的农业设施设计与建造的知识体系,也为进一步学习下一个方向专业课打下基础。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从纸质教案到投影胶片,再到多媒体课件,全部具备,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受到了学生的好评。不过,现在尚需相应地适当更新与调整。
八、本门课程的考核方法与要求
原先课程成绩由两部分构成,其中期末笔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平时成绩的考核环节包括实验课成绩(百分制),出勤率,课堂提问等。通过运行一届后,根据“3+1”培养模式,考核方法改为:课程成绩由两部分构成,其中期末笔试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平时成绩的考核环节包括实验课成绩(占平时成绩的50%),出勤率和课堂提问等(占平时成绩的50%)。实验课实验态度、出勤情况、提问回答正确性共占10%;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占40%;实验报告成绩占50%。
综合实践实训课程考核按实践操作、实习报告、实习表现三部分进行考核,分别占考核成绩的50%、30%和20%。实践操作主要考核学生掌握所做实验操作的规范程度和熟练程度,以及对实验中出现问题的解决能力。
九、本门课程的材料建设情况
建设材料有:建设期内的本课程建设规划、理论课(实验课)教学大纲;部分课程组教师教学任务书与教师教学评价;该课程授课教师教案;课程组教师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课程教学期内的教学日历;学生考核成绩表;建设期内的部分师生交流互动记录(照片);课程教学期内的教学总结;试卷库(试题库)与习题集。但无课程教学期内的校内的教学研究活动记录。
十、存在的问题与下一步努力方向
1、加大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力度;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职业适应性。教师通过精讲、发问、讨论等方式营造一种学习氛围;采用专业实践小组活动的办法,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基地建设与管理。充分准备学习本课程内容所需的书籍、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以及互联网上的信息等,由教师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提示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
2、进一步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和引进青年教师,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对于擅长农学的中青年教师,鼓励外出单科进修工程学课程,或到企业、建筑公司锻炼,反之亦然,到农业生产基地锻炼,使每位专任教师都有企业或生产经历;同时上报引人计划,引进1名工程学博士,以解决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问题。力争100%成为“双能型”教师。
3、积极参与对农民的技术服务(大学生村官、培训)项目实现学生、教师、农民三收益,各取所需。
4、创新评价方法,完善过程性评价考核方案,尽可能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建立课程质量评价机制,强化师生自我监控意识,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5、教学全程的60%上网,更新和充实网络课程资源,并加强师生网上互动。发表教学研究/相关自然科学论文1-3篇;积极申报教育研究课题。
为了进一步提高课程建设水平,我们决心在原来自主建设的较高平台上,利用3年时间把本课程建设成为校级精品课程,并按校内“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学管理”的标准建设,同时向省级精品课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