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大纲
《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人体解剖生理学 课程英文名称:Human Anatomy and Physiology 课程编号:ZJ13219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创新创业课等)专业基础课 学 时:(总学时54、理论课学时44、实验课学时10) 学 分:3 适用对象:中药学、药物制剂本科专业 先修课程: 课程简介: 《人体解剖生理学》是食品药品学院中药学专业和药物制剂专业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由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两部分组成。人体解剖学分为大体解剖和组织学两部分,是研究正常人体各部分形态、结构、位置、毗邻及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科学,是学习人体生理学的形态学基础。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和生理功能的科学,如呼吸、消化、循环、泌尿等系统在正常条件下具有哪些功能,这些功能是如何实现的,以及它们受到哪些因素的调节和控制等问题。本课程的侧重点讲解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等,要求学生在掌握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外,还必须重视实验课的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适应现代生命科学和现代医学的需要,为毕业后从事中药学、医学各专业实践和科研工作打下必要的专业基础。 一、教学目标及任务 《人体解剖生理学》是中药学专业和药物制剂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是其后续课程生物化学、药理学、免疫学等课程的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 1、掌握人体各部分的基本结构、形态和位置;机体各系统、器官正常的生理功能;了解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体功能活动的一般规律;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术语。本课程的侧重点是生理学的内容,其中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是本课程的重点。 2、人体解剖生理学是将人体形态结构与机能结合学习的课程。在学习理论课的同时,必须重视实验课的学习。实验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通过实验教学及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学生可理解消化课堂所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验证。而且,通过各种仪器的使用,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实验对象的观察,结果的分析,可使学生得到技能的训练;与学生一起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生理现象,可以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二、学时分配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章 绪论、人体的基本结构(4学时) 教学重点: 1.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习目的、人体标准姿势、轴、面和方位等解剖学术语。 2. 认识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和人体的基本结构 教学难点:生命活动生理功能的调节、骨骼肌、心肌形态结构特点。 教学要求: 1. 了解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及发展史、理解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掌握人体标准姿势、轴、面和方位等解剖学术语。掌握人体结构的基本概念、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与生理功能的调节。 2. 使学生掌握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分类及功能;骨骼肌、心肌形态结构特点;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化学性突触的光、电镜下结构。了解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和腺上皮;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平滑肌的形态结构特点;神经元的分类、神经纤维分类、神经末梢的分类和功能。理解皮肤的组织结构和附属器,基本组织的主要分布与功能。疏松结缔组织中主要细胞成分(成纤维细胞与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结构特点和功能。 第一节 绪论 1.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习目的 2.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 3. 人体结构的基本概念、生命的基本特征与生理功能的调节 第二节 人体的基本结构 1.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基本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本章习题要点: 1. 名词解释 新陈代谢、刺激、阈值、兴奋性、内环境、反馈、急性实验法、突触、肌管系统 2. 问答题 (1)何谓内环境?内环境稳态是如何维持的?维持内环境稳态有何生理意义? (2)何谓正反馈、负反馈?各有何生理意义? (3)试述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分类和功能特点。 (4)骨骼肌与心肌一般组织结构的区别是什么? (5)简述骨骼肌纤维的收缩机理。 第二章 人体基本生理基本功能(4学时) 教学重点:神经与肌肉兴奋的产生和传导。 教学难点:生物电产生的机制;兴奋由神经向肌肉传递和肌肉收缩的机制。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了解神经和肌肉的生理特性、生物电现象及其与生理功能的关系;掌握神经与肌肉兴奋的产生、传导,以及兴奋由神经向肌肉传递的过程及机制;了解肌肉收缩的机理和肌肉收缩的形式。 第一节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1. 新陈代谢metabolism 2. 兴奋性 excitability 3. 生殖 reproduction 第二节 神经和肌肉的生物电现象 1.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2. 生物电现象的产生原理 3. 神经冲动的传导 4. 兴奋由神经向肌肉的传递 5. 肌肉的收缩 本章习题要点: 1. 名词解释 主动转运、继发性转运、原发性转运、极化、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兴奋-收缩耦联 2. 问答题 (1)举例说明细胞膜的各种物质转运形式。 (2)什么是动作电位?试述其产生机制。 (3)什么是静息电位?简述其产生机制。 (4)试述Na+-K+泵的作用及生理意义。 (5)试比较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的不同。 (6)什么是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试述其过程。 (7)简述动作电位传导的原理,并比较有髓纤维动作电位传导的差别。 第三章 运动系统(2学时) 教学重点:认识骨的形态结构与性质,全身主要骨和骨连结。 教学难点:直立姿势对骨骼形成的影响。 教学要求:了解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掌握骨的形态结构和理化特性;明确骨连结。关节的构造和运动;了解人体骨骼的组成及结构特点;重点掌握人体脊柱、胸廓、颅骨、骨盆和足弓的结构特点;了解肌肉的形态、构造和分类,主要肌肉的起止点、配布及其作用。 第一节 骨和骨连接总论 1. 骨 2. 骨连结 1. 骨与骨之间借结缔组织、软骨或骨连结起来,称骨连结。 第二节 骨和骨连接各论 1. 颅骨及其连接 2. 躯干骨及其连结 3. 四肢骨及其连结 第三节 骨骼肌 1. 肌的形态和构造 2. 肌的起止点、配布和作用 3. 肌的辅助装置 4. 骨骼肌 本章习题要点: 1. 名词解释:关节 2. 问答题 (1)颅骨可区分为哪两部分?各部由哪些骨组成? (2)髋骨由哪几部分构成?跗骨包括哪几块? (3)躯干有哪些主要骨性标志? (4)骨由哪几部分构成? (5)说明关节的基本结构。 第四章 血 液 (2学时) 教学重点:内环境与自稳态的概念、血液的组成以及各组成成分的功能 教学难点: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掌握内环境与自稳态的概念;内环境相对恒定的生理意义;掌握血液的组成以及各组成成分的正常值;了解红细胞凝集反应,ABO血型系统;理解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及其原理。 第一节 血浆 1. 体液、内环境与自稳态 2. 血液的一般特性与基本组成 3. 血液的主要机能 4. 血浆的化学成分及其机能 5. 血浆渗透压 6. 血浆的酸碱度 第二节 血细胞 1. 红细胞 2. 白细胞 3. 血小板 第四节 机体的造血机能 1. 造血器官 2. 血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第五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1. 血液凝固 2. 抗凝和纤维蛋白溶解 第六节 血量、血型和输血 1. 血量 2. 血型与输血 本章习题要点: 1. 名词解释 血细胞比容、血沉、血浆渗透压、血型 2. 问答题 (1)何谓血浆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其生理意义各如何? (2)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如何? (3)ABO血型的分型依据是什么?血型与输血的关系如何? 第五章 循环系统(6学时) 教学重点:心脏的结构与机能、血管的结构特点及全身主要动、静脉的分布规律;心肌细胞的生物电活动和心肌的生理特性。 教学难点: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心肌的生理特性;心脏的射血和充盈过程。 教学要求:要求明确循环系统的组成与机能;掌握心脏的结构与机能、血管的结构特点及全身主要动、静脉的分布规律;掌握心肌细胞的生物电活动和心肌的生理特性;血管的生理。了解淋巴的形成、淋巴系统的组成以及微循环的血流特点。 第一节 概述 1. 循环系统的组成: 2. 血液循环的组成和功能: 3. 淋巴循环的组成和功能: 第二节 循环系统的结构 1. 心脏 2. 血管 3. 淋巴系的结构和分布 第三节 心脏生理 1. 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2. 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 3. 心脏的泵血功能 4. 心电图 第四节 血管生理 1. 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2. 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3. 静脉血压与血流 4. 微循环 5. 组织液 第五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1. 神经调节 2. 体液调节 第六节 器官循环 本章习题要点: 1. 名词解释 心动周期、心音、心输出量、期前收缩、代偿间歇、血压、有效滤过压 2. 问答题 (1)试述心脏射血与充盈的过程。 (2)试述心室肌动作电位的特征及其形成的机制。 (3)试述心脏内兴奋传导的途径、特点和意义。 (4)简述心电图各波和间期的意义是什么? (5)简述化学感受器和压力感受器的部位和功能。 (6)心传导系包括哪些结构? (7)心肌有哪些生理特性?与骨骼肌相比有何差异? 第六章 呼吸系统(4学时) 教学重点: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各部的结构特点;呼吸的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肺通气、肺换气和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的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CO2在血液中的运输;呼吸中枢和呼吸节律的维持。 教学要求:要求明确呼吸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各部的结构特点;重点掌握肺泡壁、肺泡隔的结构特点;掌握呼吸的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肺通气、肺换气和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的基本原理;了解呼吸节律的维持和呼吸运动的调节。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呼吸器官的结构 1. 呼吸道 2. 肺 3. 胸膜、胸膜腔和纵隔 第三节 肺通气 1. 肺通气的动力 2. 肺通气的阻力 3. 肺容量和肺通气量 4. 人工呼吸: 第四节 呼吸气体的交换与运输 1. 气体交换的机制 2. 气体交换的过程 3. 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4. 呼吸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第五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1. 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 2. 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 (一) 3. 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 4. 高级神经中枢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本章习题要点: 1. 名词解释 顺应性、潮气量、肺泡通气量、通气/血流比值、氧离曲线、血氧饱和度、肺牵张反射 2. 简答题 (1)何谓呼吸?呼吸的全过程及生理意义是什么? (2)何谓氧离曲线?试分析氧离曲线的特点及生理意义? (3)试述动脉血Pco (4)说明肺牵张反射与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的过程及其生理意义。 第七章 消化系统(3学时) 教学重点:消化管壁的一般结构;消化管平滑肌的生理特性;消化器官的结构及功能;食物的消化方式与过程;营养物质吸收的部位及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教学难点:营养物质吸收的机制和消化器官活动的调节。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明确消化、吸收的概念;掌握消化道各部分,以及肝和胰等消化腺的结构特点和机能;明确食物在消化管内消化和吸收的基本过程。了解神经和体液因素对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运动的调节。 第一节 概述 1. 消化系统的组成 2. 消化和吸收的概念 第二节 消化器官的形态与结构 1. 消化管各段的解剖 2. 消化管的纤维结构 3. 消化腺的形态与结构 第三节 消化 1. 机械消化 2. 化学性消化 第五节 吸收 1. 吸收的部位 2. 吸收的机制 3. 吸收途径 本章习题要点: 1. 名词解释: 吸收、容受性舒张、胃肠激素、机械消化、化学性消化 2. 问答题: (1)试述胃液的主要成分和生理作用。 (2)简述食物引起胃液分泌调节。 (3)三大营养物在消化道内是如何吸收的?吸收途径如何? 第八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2学时) 教学重点:能量代谢和基础代谢的概念;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 教学难点:体温的调节 教学要求:要求掌握能量代谢和基础代谢的概念;了解保持体温恒定的机制。 第一节 能量代谢 1. 机体能量的来源与去路 2. 能量代谢的测定 3.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4. 基础代谢 第二节 体温调节 1. 人体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动 2. 产热和散热过程 3. 体温调节 4. 体温调节障碍 本章习题要点: 1. 名词解释 基础代谢率(BMR)、食物卡价(热价)、氧热价、呼吸商(RQ) 2. 问答题 (1)能量代谢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2)何谓基础状态?基础代谢率(BMR)的测定有何临床意义? (3)说出机体的主要散热部位及其散热方式? 第九章 泌尿系统(5学时) 教学重点:排泄的概念、泌尿系统的组成与功能、肾的构造、尿的生成。 教学难点: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分泌和排泄作用;尿浓缩和稀释的机制。 教学要求:要求了解排泄的概念和排泄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恒定的意义;掌握泌尿系统的组成和肾的血液循环特点;尿生成的过程、机制及影响尿生成的因素。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肾的结构 1. 肾的形态、位置和结构 2. 肾的组织结构 3. 肾的血液循环及其特点 第三节 尿液及尿的生成 1. 尿液 2. 尿的生成过程 第四节 肾脏泌尿功能的调节 1. 自身调节: 2. N-体液调节 第五节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1. 肾髓质渗透压梯度的形成 2. 直小血管在保持肾髓质高渗中的作用 3. 尿液浓缩和稀释的过程 4. 膀胱和尿道的神经支配及排尿反射 5. 排尿反射 本章习题要点: 1. 名词解释 排泄、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糖阈、球管平衡 2. 问答题 (1)影响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2)血浆渗透压的变化对肾脏泌尿生理功能有何影响。 (3)简述尿生成的基本过程。 (4)请以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说明负反馈机制 第十章 感觉器官(2学时) 教学重点:眼的折光机能、视网膜的感光机能,以及声波在耳内的传导与感受,听冲动的传导。 教学难点:①感受器的编码作用;②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和视网膜的光化学;③声音强度表示法。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明确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概念;了解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掌握眼和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重点掌握眼的折光机能、视网膜的感光机能,以及声波在耳内的传导与感受,听冲动的传导。 第一节 视觉器官 1. 感受器及其分类; 2.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3. 眼球的结构 4. 双眼视觉与立体视觉 第二节 听觉器官 1. 耳的结构 2. 耳的功能 本章习题要点: 1. 名词解释 感受器、暗适应 2. 问答题 (1)感受器的生理特性有哪些? (2)视近物时,眼的调节包括哪些方面? (3)写出声波的主要传导途径。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6.5学时) 教学重点: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中枢神经系统的一般规律,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功能。 教学难点:脑的内部结构;中枢抑制;特异投射和非特异投射;锥体系统和锥体外系;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 教学要求:本章要求明确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人在机体生命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掌握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中枢神经系统的一般规律,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功能,以及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作用;了解大脑皮质的高级功能。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脊髓和脊神经 1. 脊髓 2. 脊神经 3. 脊髓的功能 第三节 脑和脑神经 1. 脑 2. 脑神经 3. 脑和脊髓的被膜、脑脊液、脑屏障 4. 内脏神经系统 第四节 神经系统活动的一般规律 1. 中枢突触传递 2. 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 3. 中枢递质 第五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和运动机能 1. 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 2.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3. 中枢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第六节 大脑的高级功能 1. 条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 2. 人类大脑皮质的语言活动 3. 大脑皮质的电活动自发脑电活动 4. 觉醒与睡眠 5. 学习和记忆 本章习题要点: 1. 名词解释 EPSP、IPSP、特异性投射系统、非特异性投射系统、运动单位、应急反应 2. 问答题 (1)脑由哪几部分组成?什么叫脑干? (2)试述突触传递的过程。 (3)简述神经兴奋传导特征和反射中枢兴奋传布的特征。 (4) 简述特异投射系统与非特异投射系统的区别 (5)如针刺在左侧小指掌侧面皮肤,其痛觉是怎样传人脑中枢的? (6)内脏痛有何特点?牵涉痛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7)说明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区别 (8)试用所学知识解释有机磷中毒时的表现并说明为何和采用阿托品和解磷定急救。 第十二章 内分泌系统(2学时) 教学重点:激素的概念、分类、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及原理、几种主要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教学难点:垂体机能的调节。 教学要求:要求了解激素的概念及其作用机制;了解内分泌腺的形态、结构和机能;掌握几种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第一节 概 述 1. 内分泌与激素的概念 2. 激素的一般特性 3. 激素作用机制 第二节 甲状腺 1. 甲状腺的位置、形态和结构 2. 甲状腺激素 3. 甲状腺分泌活动的调节 第三节 甲状旁腺、甲状腺C细胞和维生素D3 1. 甲状旁腺 2. 甲状腺C细胞与降钙素 第四节 胰岛 1. 胰岛的位置、形态和结构 2. 胰岛素 3. 胰高血糖素 第五节 肾上腺 1. 肾上腺的位置、形态和结构 2. 肾上腺皮质激素 第六节 脑垂体 1. 脑垂体的位置、形态和结构 2. 腺垂体激素的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3. 神经垂体 本章习题要点: 1. 名词解释: 激素 2. 问答题 (1)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有哪些? (2) 试述胰岛素的生理作用, 并解释糖尿病患者三多一少现象的产生原因。 (3) 试比较甲状旁腺素、降钙素、维生素D3作用的异同 第十三章 生殖系统(2学时) 教学重点:生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性腺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月经周期中卵泡发育和子官内膜的变化。 教学要求:要求了解生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重点掌握性腺的结构、功能,了解其功能调节。 第一节 概述 1. 生殖的意义 2. 生殖系统的组成和生殖过程 3. 性征 第二节 男性生殖系统 1. 男性生殖的结构 2. 睾丸的生理作用 3. 睾丸功能活动的调节 第三节 女性生殖系统 本章习题要点: 1. 名词解释: 生殖、受精 2. 问答题 试述月经周期及周期中子宫内膜、卵巢、血液中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变化。 四、考核方式及要求 根据课程大纲要求命题,采用闭卷方式统一考试,重点考核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知识的归纳运用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和掌握人体各部分的基本结构、形态和位置;机体各系统、器官正常的生理功能。了解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体功能活动的一般规律。在理论教学中结合实验教学和医学病理现象讲解,增强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该课程的考核方式:考试 成绩比例:理论部分期末考试成绩占该课程总成绩的80%。平时考勤及实验课作业情况占该课程总成绩20%。 五、教材及教学主要参考书 1.教材: 岳利民 崔慧先主编. 人体解剖生理学. 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2.参考书目: (1)周衍椒 张镜如主编.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年 (2)张长城主编. 人体生理学.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年 (3)龚茜玲主编. 人体解剖生理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年 (4)李云庆主编. 人体解剖学—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2年 (5) Sylvia S. Mader主编. Understanding Human Anatomy and Physiology 4th ed影印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 (6)姚泰主编.生理学. 第五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六、说明 1.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 2. 在理论教学中结合实验教学和医学病理现象讲解,增强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
||||||||||||||||||||||||||||||||||||||||||||||||||||||||||||||||||||
Copyright (C) 2014 AHST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安徽科技学院 版权所有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