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校长 刘宁

2012年1月15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下面,我代表校行政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代表们予以审议,并请特邀代表、列席代表提出意见。

  一、2011年主要工作回顾

  2011年是学校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年。校行政在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体师生员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发展为动力,以创先争优为抓手,围绕学校首次党代会和“十二五”发展目标,加快建设、强化管理、深化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一年来,办学规模持续扩大,校本部全日制在校生突破15000人,专任教师达到620人。继续教育新增2个本科专业、在册生近8000人。科研立项数量与层次获得较大提升,首次实现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的历史性突破。新生报到率攀升至93.7%,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1.3%,再获“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成功获批为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和国家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高校,并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教育部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评估,在突破办学层次和创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步伐。

  (一)教学基本建设成效显著。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示范校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主要措施和保障体系。组织开展了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汽车服务工程等6个新设本科专业的申报工作。召开专业建设研讨会,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建设目标,并从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切实抓好专业建设。组织开展了专业标准、课程标准、课程教学大纲和实验教学大纲的制定工作,教材建设与管理逐步得到加强,《经济法》等50门课程被确定为第六批校级重点建设课程。加大实验室建设资金投入,开展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专项评估,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

  (二)质量工程建设再获突破。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取得重大进展,食品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2个专业获批为国家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省级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取得优异成绩,获批卓越农艺师、卓越工程师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农业资源与环境和机械电子工程2个省级特色专业,以及兽医临床诊疗实习实训中心(省级示范实习实训中心)、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省级应用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等项目累计达4大类6项,位居省属同类高校前列。切实加强校级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确立了29项校级质量工程项目予以培育建设。

  (三)人才队伍建设卓有成效。制订并实施了《教授、博士特殊津贴发放考核办法(试行)》和《关于在符合中级专业技术资格条件人员中择优兑现工资待遇暂行办法》,全年新进教师32名,其中博士13名,我校赴清华大学人才招聘团还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的亲切接见。职称评聘工作取得新进展,获评教授5名、副教授13名。全年共有96人(次)以多种形式在外进修,其中国内访问学者7人、出国进修23人、攻读博士学位19人。积极开展特(外)聘教师的选聘和校内“双能型”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组织开展“工科类教师职业技能大赛”、“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促进了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

  (四)科技创新工作成绩突出。采取多种措施加强科研平台、团队和项目建设,科研立项数量与层次取得新进展。全年立项各类科研项目16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4项,省级项目8项,省教育厅项目66项,市级项目5项。科技平台与学科建设加速推进,获批首个人文社科省级重点研究基地,11个校级重点学科圆满完成年度建设任务,玉米科技创新等3个团队被确定为首批校级科技创新团队。启用稿件在线采编系统,加大学术不端检测力度,学报影响因子显著提升。

  (五)社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召开全校首次产学研工作推进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产学研合作工作的意见》。以合作申报星火计划项目、科技人员服务企业项目为依托,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和产学研合作,先后组织参加了在巢湖、亳州等地举行的产学研对接会及安徽省第三届产学研网上对接会,共有52个项目成功签约,横向到帐经费达200余万元。11名教师入选第四批安徽省企业科技特派员计划,创历届入选人数新高,并获批为安徽省中职学校骨干教师综合类省级培训基地。科技扶贫力度逐步加大,通过与临泉进行玉米高产栽培产学研合作,使该县成为安徽第一个“玉米亩产千斤县”。

  (六)学生教育管理扎实有效。独立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庆祝建党90周年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为契机,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深入推进学生教育和管理模式创新,探索构建了大学生分阶段主题教育实施方案。积极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 和“书香工程”,深入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资助工作在全省高校考核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学风建设成效明显,部分专业的考研录取率已超过毕业生数的50%。大学生德育工作成效显著,“11.11”集体献血事迹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中央和省市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

  (七)创新创业教育逐步深化。制定了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出台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及学分设置标准》,设立大学生创新基金。全年立项大学生创新课题188项,发表论文9篇,申报专利6项,制作发明创造实物50余个。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信息技术应用、“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数学建模、大学生英语竞赛以及安徽省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学术科技文化作品竞赛等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共获得国家级奖励20项、省级奖励151项。广泛开展学生创业教育辅导,通过优化基础设施、配置办公设备、制定入园办法等,积极推进校内大学生创业园建设,10支优秀创业团队首批入驻创业园。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业大赛,张文进等同学组成的创业团队荣获“安徽省大学生创业之星(金奖)”。创业教育研究工作取得较大进展,通过组建学术委员会、遴选研究项目、编撰《创业教育研究》等措施,显著提升了创业教育研究的层次和水平。

  (八)中外合作办学全面推进。独立设置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外事处),并取得“中外合作办学、教师海外研修、学生海外游学”三大突破,开创了国际合作交流的新局面。全年共有106人(次)赴美国、韩国、德国、日本和台湾地区,进行友好访问、学术交流和研修培训。美国、韩国、德国、澳大利亚、以色列等国共有20多人(次)的校领导、专家、教授来校洽谈合作办学,开展学术交流,为学生短期讲学。外教管理与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外籍教师苏珊女士喜获安徽省人民政府 “黄山友谊奖”。

  (九)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新建西区9100m2学生公寓楼,基本建成后山120套教职工住宅楼,西区体育场馆全面启用,天然气入户和“煤改气”工程全面竣工并交付使用。积极组织开展西区逸夫实验实训楼、东区学生公寓楼改扩建项目的前期规划、设计与报批工作。图书文献资源建设水平稳步提升,纸质图书总数突破80万册,电子图书超过120万种。投入1000余万元开展实验室、研究室建设,教学科研实验条件大为改善。积极开展校园环境整治,增建教职工休闲广场,进行部分主干道路维修改造,全面完成校园沿街门面房拆除和环境美化,校内外环境进一步改善。

  (十)管理改革工作深入推进。整合教学资源配置,经济管理学院分设为财经学院和管理学院,进一步优化了学科专业结构。思想政治工作深入推进,以优异成绩通过省教育厅思政工作评估。多渠道争取办学资金,债务化解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大力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成功申报省属高校2012年节能减排示范项目,并获批省属高校节约型校园建设先进单位。全面推进教学工作例会、学生工作例会和校行政向教代会执委会定期通报工作制度,推行“我与校长面对面”活动,不断提升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全面推进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深入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和基建(维修)工程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审计监督职能进一步发挥。开展校园楼宇物业和环卫保洁托管试点,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确保了物价快速上涨形势下食堂基本饭菜价格稳定。加强安全保卫和治安综合治理,校园视频监控系统进一步拓展。关注老同志政治、生活待遇,积极为离退休职工办实事、解难事,让广大离退休老同志共享了学校事业发展成果。成功承办皖北片高校乒乓球、女子羽毛球比赛及档案工作协作组年会,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上述成绩的取得,是全体师生员工辛勤努力、团结奋斗的结果,也是几代安科人长期扎实工作、苦练内功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校党委和行政,向为学校建设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全体师生员工及广大离退休老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各位代表、同志们,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和显著进步,但也应清醒地看到,在学校未来发展的道路上还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从外部环境来看,我校地处县城、区位不佳,有着其他学校没有的压力和困难,尤其是同类高校异军突起,未来的人才竞争、生源竞争将更加激烈。从内部发展来看,教职工的思想观念、改革意识、创新意识还跟不上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步伐;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有效对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和主导产业的能力还有待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引进、培养和稳定依然存在很大压力,结构、素质、水平、能力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提升;少数单位、部门还存在着管理乏力、效率不高、浪费严重、服务不到位等现象,等等。对此,全校上下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牢固树立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卓越意识,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和改革创新的勇气,坚定不移地走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努力以发展凝聚人心、激发动力;以发展破解难题、实现跨越;以发展增强实力、促进和谐;以发展彰显特色、贡献社会!

  二、2012年的主要任务

  2012年是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启动之年,也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攻坚之年。学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围绕创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这一奋斗目标,以全面推进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国家(省)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高校三大建设为抓手,加大投入、强化管理、深化改革、开拓创新,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水平,以及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在做好各项常规工作的基础上,要重点完成以下十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一)全面启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

  开展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工作,使我们实现了办学层次的突破,但试点工作实行动态管理,五年后要接受评估验收,我们不仅要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适应性,而且要产生具有推广价值的改革成果。

  1、科学制定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工作方案,抓紧制订与之相配套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方案及招生工作方案。积极开展学习调研,探索建立符合社会需求、体现自身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结构体系、校企合作机制和培养管理体制。

  2、全面推进农业推广硕士的招生宣传与录取工作,积极争取招生计划,并力争完成招生计划。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机构,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并在“双能型”导师队伍、实践教学平台和农科教合作基地,以及重点学科和课程建设方面全面推进,努力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适应性。

  3、加强与省农业委员会、农业科技型企业、有关高校的沟通与联系,举办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论坛,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导师队伍、共同改革课程体系、共同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立行业企业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二)深入推进示范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

  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是我校提升内涵、打造特色的主要抓手,我们要在“三改三建”(教育观念改革、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点专业建设、“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深入推进,适时开展示范校建设的中期检查。

  1、加强园艺、食品科学与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等3个省级重点专业的改革与建设工作,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深入推进,注重凝炼标志性改革建设成果。

  2、加强全校各专业的改革与建设工作,认真落实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加强工程教育改革,推进中外合作办学、校企合作办学,提倡企业进校建立“嵌入式”研究所、实验室,支持二级学院与企业共建工程教育实践中心。

  3、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强化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建立健全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工作机制。研究制定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推进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应用型教师队伍质量标准建设,完成各类课程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修订工作。开展教学基本状态收集与监测,进行教学材料规范化建设专项检查,提升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4、积极承担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轮值主席单位相关工作,注重发挥我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引领示范作用,提高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强化以卓越计划为重点的质量工程建设

  1、把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突破口,大力推进国家、省、校三级卓越工程师、卓越农艺师、卓越管理师教育培养计划,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企联合培养、实践教学体系、专业质量标准、政策机制和条件保障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2、积极对接国家和省专项改革、重点领域综合改革、政府教育统筹改革等项目,积极申报国家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卓越农艺师教育培养计划,促进我校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3、加强国家、省、校三级质量工程体系建设,重点抓好特色专业、教学团队、实验实训示范中心、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等集体项目的建设工作,发挥集体项目在质量工程建设中的基础性、全局性和导向性作用。

  4、精心培育并立项建设一批具有明显导向作用、体现我校特色的校级质量工程项目,扎实做好各项建设工作,为申报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打下坚实基础。加强质量工程项目管理,组织开展对2009年立项的集体项目的中期检查和结项验收工作,确保完成建设任务。

  (四)大力提升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能力

  1、制定学校“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和学科建设规划,加强科研制度和氛围建设,研究制定科技成果管理办法,改革科技成果奖励办法,充分调动教学科研人员投身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工作的积极性。出台学术道德规范相关文件,开展学术道德规范专题教育活动,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戒力度。

  2、加强科研项目申报指导和科研方向整合,力争科研项目数量、经费和层次比上年有较大增长。开展高层次项目预研,鼓励国家、省级等高层次项目申报,努力实现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农业部、科技部等项目上的新突破。鼓励支持教学科研人员申报专利、标准等应用型成果和与外单位合作申报国家级奖励。

  3、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利用奥地利政府贷款项目、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和财政预算资金新建2-3个省级创新平台。加强科研机构建设,选择若干个有特色、有潜力的学术团队和平台予以重点支持。制定研究型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办法,核定专职科研编制,打造全校性科技创新平台。

  4、加强省级、校级重点学科建设,积极申报国家重点学科。强化特色学科,培育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形成传统学科、优势学科与重点学科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积极推进省级硕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单位建设,对建设成效进行中期检查,实现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的协调发展。

  5、大力推进校企、校地产学研合作,面向生产一线广泛开展应用性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建立紧密型产学研合作联盟。积极融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在巩固已有合作成果的基础上,注重发挥安徽省农业(蚌埠)生产力促进中心在产学研工作中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拓展产学研合作的渠道和领域。

  (五)着力优化师资队伍的素质和结构

  人才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决定着学校的发展和未来,我们要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抓好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稳定等环节,着力加强高层次、高水平、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结构。

  1、要加强人才引进工作,主动出击、积极作为,力争全年引进人才30名左右,其中博士(博士后)超过半数。要关注国家视频公开课、网络共享课程对教师队伍结构的影响,对引进基础课教师适度从紧。要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对教师队伍能力的要求,注重引进具有实践背景、工程背景的学科领军人物和教学科研骨干。

  2、要加强现有教师队伍的能力培养,充分发挥教师能力发展中心在教师教学能力和培养培训中的作用。按照教育部即将出台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教学名师”、“教坛新秀”评选活动。实施“青年教师成长计划”,积极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外出进修培训、攻读学位,尽快提高他们的学历和职称层次。采取一切有力措施,力争短期内教授、博士数量大幅度提升,教师队伍素质、结构明显改善。

  3、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双能”培养,改变职称评审、评奖评优中重论文、轻成果的做法,制定教学科研人员到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实地锻炼的硬性规定,尽快提高教师队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产学研合作能力,以及工程教育能力。要加大从企业引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工作力度,在经济待遇、生活条件等方面为外聘教师提供保障。

  (六)扎实做好学生管理与招生就业工作

  1、切实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建设,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开展辅导员工作考核和培训体系建设。抓好学生管理制度建设,探索建立学生服务管理中心,进一步提升学生管理水平。加强学风建设,继续实施学风建设考核评价制度,支持和鼓励学生考研和参加各类学科竞赛。

  2、健全学生资助工作制度,加强学生资助工作考核评估,完善资助结构,加大资助政策宣传力度,确保学生资助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加强心理健康队伍建设,健全心理健康咨询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学校、学院、班级、寝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体系。

  3、根据社会需求和就业情况科学编制招生计划,加强招生宣传,确保志愿填报率和报到录取率稳步提升。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和就业服务一体化平台建设,争取更多就业培训项目,不断拓宽就业渠道。重视家庭困难学生的就业工作,帮助学生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力争获评“2012年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和“全国就业50强典型经验高校”。

  4、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实施创业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完善大学生创业园管理制度,强化创业孵化项目绩效考核,遴选并扶持新一批优秀大学生创业团队。重视发挥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功能,适时举办“大学生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全国学术研讨会。

  (七)积极拓展合作办学的渠道和领域

  1、大力推进校地、校企和校际联合培养人才工作,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和中外合作办学,力争每个应用型专业均有一个与企业共建的特色冠名班,每个二级学院均有一个中外合作班。坚持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原则,继续做好与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的对口帮扶工作。

  2、积极拓展教育国际交流空间,力争在欧洲、澳洲新增2-3个稳定的合作伙伴。大力推进中外合作办学,力争获批2-3个本科双学位项目和1-2个硕士联合培养项目,国际班学生规模达到200人。坚持和完善教师海外培训交流、学生海外研修游学制度,进一步扩大派出规模,提高学术交流质量。认真筹划承办“第五届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论坛”,精心组织开展针对外国学生的中国语言文化暑期研修项目。

  3、加大继续教育招生力度,增设并优化校外教学(函授)站点,加强常规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继续做好“一村一名大学生人才培养工程”及后续培训项目,重视发挥国家、省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功能,认真举办国培班、省培班。以我校为依托组建安徽省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创造条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服务和应用型专门人才培训。

  (八)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

  1、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统筹规划与管理,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制定校园文化建设发展五年规划,科学确立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内容、布局、步骤及资源配置等,努力搞好顶层设计,分类分层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2、加大文化场馆和设施建设投入,不断改善师生文化生活的物质条件。注重培育校园文化内涵,深入推进校训、校歌、校风、学风、大学精神等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引导师生总结和凝练具有我校特色的核心价值观,增强广大师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和接受度。

  3、召开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座谈会,推进学生党建、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心理健康等主题网站建设。注重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和廉政文化建设,开展“一院一品”品牌文化建设、评选和表彰活动,支持大学生艺术团建设,充分发挥精品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九)进一步改善校园基础设施条件

  1、进一步加大投入,利用奥地利政府贷款、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财政预算资金加强实验室、研究室建设,改善教学科研条件。加强实验室、研究室建设的规划论证和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有效整合资源,把西区八号实验楼打造成全校性、现代化的科技创新平台。推进信息化校园建设,加大图书文献资源采购力度,不断提升图书文献资源保障能力。

  2、大力推进西区逸夫实验实训楼、东区学生公寓楼改扩建工程,确保工程顺利施工。加快新建教职工住宅楼后山护坡、周边环境整治及休闲广场建设工程,确保按期交付。开展东校区一食堂改扩建论证,启动大学生活动中心选址调研和立项工作,进一步改善师生工作、生活条件。

  3、根据学校长远发展需要,结合东、西校区建设实际和功能定位,经过广泛的调研论证,启动《安徽科技学院中长期校园建设规划(2011-2030)》编制工作。要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几代人努力,使校区功能分区更加合理,基础设施更加完备,环境更加优美,着力打造成“精品校园”。

  (十)深入推进学校各项管理与发展工作

  1、积极对接省财政“提标化债”资金安排,最大限度化解学校债务。加强学校收入组织工作,积极争取中央和省财政、省教育厅专项支持,进一步拓宽经费来源渠道。严格执行财务预算和经费审批制度,重点加强“三公”经费管理。加强对财务独立核算单位经费使用情况的监控和问责。

  2、大力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开展全校公共楼宇节电改造与智能管理系统建设,全面推进无纸化办公,完成全年降低2%的节能降耗目标。积极开展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情况审计,启动对继续教育、外事等专项经费的审计试点工作。积极推进教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开展西区学生食堂一、三层和新一轮物业托管工作。

3、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修订完善教学、科研、教研、师资、学生、人事、后勤管理制度,调研修订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办法、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和后勤社会化改革方案。建立科研工作、后勤服务工作及财务审计工作例会制度。

  4、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和审计监督,着力健全制度规范,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对师德师风、学术规范等问题的监管力度。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建立健全首问负责制和按时办结制,倡导求真务实、讲求实效的工作作风。全面推进校务公开和网络问政,公开领导信箱办理结果,开通领导博客,不断畅通民主渠道。

  5、大力推进和谐、平安校园建设。完善离退休工作机制,切实保障离退休老同志的政治、生活待遇。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作用。积极开展群众性、竞技性文化体育运动。完善以“包保责任制”为核心的安全稳定工作机制,坚持人防和技防相结合,加强校园治安和综合治理,维护校园和谐稳定。

  6、坚持促发展与惠民生相结合,在加速推进学校事业发展的同时,切实关心和改善教职工生活,创造条件改善教职工福利待遇。关注青年教师成长,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职工的幸福指数,努力为广大教职工营造“工作有条件、待遇有提高、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的良好氛围。

  各位代表、同志们,回首硕果累累的2011年,我们豪情满怀;面对充满希望的2012年,我们任重道远。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推进科学发展,是历史赋予我们光荣而艰巨的神圣使命。在迈向新的历史征程中,我们要积极迎接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围绕创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三大战略,深入推进“质量工程、人才工程、管理工程、创新工程”四大工程,为全面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影响力而继续努力奋斗!

  值新春佳节来临之际,我谨代表校党委和行政向全体师生员工、离退休老同志拜个早年,祝愿你们新春愉快、万事如意、阖家幸福!

  谢谢大家!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1-15 23:26:45 作者:校办 文章来源:校办
安徽科技学院  宣传部主办  邮编:233100  管理登录
Copyright 2011 AHST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