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栽培学》课程理论及实验教学大纲
食用菌课程组
《食用菌栽培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食用菌栽培学
课程英文名称:Edible Fungi Culture
课程编号:ZH13603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
学 时:总学时54、理论课学时27、实验课学时27
学 分:3学分
适用对象:园艺本科专业
前修课程:农业微生物学
课程简介:
《食用菌栽培学》是在普通微生物学、真菌学、遗传学、生理学、发酵学、细胞学、生物化学、生态学和环境学等多门科学间的互相渗透基础上综合并应用了上述各类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加以提高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独特方法和专业性质的一门边缘科学,其主要内容包括食用菌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分类地位、生态环境、制种技术、栽培方法和病虫害防治等。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拥有良好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及相关问题的研究能力。
一、教学目标及任务:
1、知识目标:了解食用菌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前景,把握食用菌的生物学特性、制种技术、栽培方法和病虫害防治等主要内容,以掌握食用菌的生产的基本原理和生产技术。
2、能力目标:通过学中干,干中学,充分地把课程所学到的有关理论知识同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检验理论,真正拥有良好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以及总结推广先进技术经验和从事教学、生产、科研的能力。
3、素质目标:严以律己、不怕苦累、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的良好素质。
二、学时分配:
类 别 |
内 容 |
学 时 |
理
论
课 |
第一章 绪 论 |
2 |
第二章 食用菌生物学基础 |
5 |
第三章 菌种及菌种制作 |
5 |
第四章 双孢蘑菇栽培 |
3 |
第五章 平菇栽培 |
3 |
第六章 香菇栽培 |
3 |
第七章 金针菇栽培 |
2 |
第八章 草菇栽培 |
2 |
第九章 食用菌病虫害防治 |
2 |
实
验
课 |
实验一 常见食用菌种类及其形态观察 |
3 |
实验二 食用菌生产常见设备及其使用 |
3 |
实验三 食用菌母种制作 |
6 |
实验四 食用菌母种保藏技术 |
3 |
实验五 食用菌原种制作 |
3 |
实验六 平菇生料栽培 |
3 |
实验七 金针菇熟料瓶栽 |
3 |
实验八 香菇代料栽培 |
3 |
合计 |
|
54 |
三、教学手段与方式
本课程理论课教学于多媒体教室开展,采用愉快教学法,注重启发与引导,广泛采取多媒体、互动教学、网络教学等形式开展,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充分调动同学内在学习动力,变被动为主动。实验课于多媒体实验室、实习基地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方式进行,同样采用愉快教学法,注重启发与引导,广泛采取多媒体、现场说课、互动教学、边学边做等形式开展。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一)理论课
第一章 绪 论(2学时)
教学重点:食用菌的概念、食用菌的价值及如何大力发展食用菌生产。
教学难点:食用菌的药用价值。
教学要求:了解我国及世界食用菌发展状况,理解发展食用菌生产的意义,掌握食用菌的基本概念、食用菌的价值及如何大力发展食用菌生产。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食用菌的概念
第二节 食用菌的营养价值
第三节 食用菌的发展前景
第四节 如何学好食用菌栽培及大力发展食用菌生产
本章习题要点:
1.食用菌概念。
2.食用菌学的研究对象、任务、目的。
3.食用菌的营养及药用价值。
4.食用菌在我国发展前景。
第二章 食用菌生物学基础(5学时)
教学重点:食用菌的基本形态结构及温度、水分条件对食用菌生长发育的影响。
教学难点:C/N及其对食用菌生长发育的影响。
教学要求:了解食用菌的不同的形态结构类型,理解环境条件对食用菌生长的影响,掌握食用菌食用菌的基本形态结构及生长环境因子的调控。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食用菌的形态结构
1.菌丝体的形态特征
2.子实体的形态特征
第二节 食用菌生长发育所需要的环境条件
1.营养因子对食用菌生长发育的影响
2.水分对食用菌生长发育的影响
3.空气对食用菌生长发育的影响
4.光照对食用菌生长发育的影响
5.温度对食用菌生长发育的影响
6.酸碱度对食用菌生长发育的影响
本章习题要点:
1.名词解释:菌核,菌索,同宗结合,异宗结合,内菌幕,外菌幕,初生菌丝,次生菌丝,喜湿性食用菌,厌湿性食用菌,恒温结实型,变温结实型,CO2 敏感型, CO2抵抗菌型,C/N。
2.伞菌子实体结构。
3.食用菌栽培的水分、温度调节。
4.在食用菌生产中添加麸皮、石膏、磷肥、石灰等物质的作用。
第三章 菌种及菌种制作(5学时)
教学重点:母种、原种菌种制作技术。
教学难点:食用菌菌种质量评价。
教学要求:了解菌种制作的程序及菌种生产所需的基本条件,理解灭菌原理,掌握各级菌种的制作技术。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菌种的概念及其设备
1.母种、原种、栽培种的概念
2.制种设备及药品
第二节 各级菌种的制作
1.母种的制作
2.原种及栽培种制作
第三节 菌种保藏与质量评价
1.菌种保藏
2.食用菌菌种质量评价
本章习题要点:
1.名词解释: 菌种、母种、原种、栽培种。
2.PDA培养基的配方及制作。
3.组织分离法获得母种。
4.食用菌生产中常见的消毒药品及其使用量。
5.原种制作技术。
第四章 双孢蘑菇栽培(3学时)
教学重点:双孢蘑菇培养料堆制发酵标准及后发酵技术。
教学难点:培养料的堆制发酵原理。
教学要求:了解双孢蘑菇栽培现状,理解双孢蘑菇栽培原料堆制发酵的原理,掌握双孢蘑菇栽培技术要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国内外双孢蘑菇发展概况
第二节 双孢蘑菇的生物学特性
1.双孢蘑菇形态结构
2.双孢蘑菇的生活条件
第三节 双孢蘑菇栽培技术
本章习题要点:
1.双孢蘑菇优质培养料的标准。
2.双孢蘑菇覆土的作用。
3.双孢蘑菇优质培养料的标准。
4.双孢蘑菇覆土后的管理。
5.双孢蘑菇越冬期管理要点。
第五章 平菇栽培(3学时)
教学重点:平菇生料及熟料袋栽技术要点。
教学难点:平菇生料栽培原理。
教学要求:了解平菇栽培的现状、理解平菇生料栽培原理,掌握平菇生料及熟料袋栽技术。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平菇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 平菇的生物学特性
1. 平菇形态结构
2. 平菇的生活条件
第三节 平菇栽培技术
1. 平菇生料栽培
2. 平菇熟料栽培
本章习题要点:
1.平菇的价值。
2.平菇的生物学特性。
3.平菇熟料栽技术全过程。
4.平菇生料栽技术全过程。。
第六章 香菇栽培(3学时)
教学重点:香菇代料栽培技术要点。
教学难点:香菇转色的条件控制。
教学要求:了解香菇生产的重要性,理解香菇转色的条件,掌握香菇代料栽培技术要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香菇生物学特性
1. 香菇形态结构
2. 香菇的生活条件
第三节 香菇栽培技术
1.段木栽培
2.香菇代料栽培
本章习题要点:
1.香菇的价值。
2.香菇的生物学特性。
3.香菇转色。
4.香菇代料栽技术全过程。
第七章 金针菇栽培(2学时)
教学重点:金针菇熟料瓶栽技术要点。
教学难点:CO2对金针菇子实体生长的影响及其调控。
教学要求:了解金针菇栽培现状及重要性,理解CO2对金针菇子实体生长的影响,掌握金针菇栽培技术要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金针菇的生物学特性
1. 金针菇形态结构
2. 金针菇的生活条件
第三节 金针菇栽培技术
1. 金针菇瓶栽
2. 金针菇袋栽
本章习题要点:
1. 金针菇的价值。
2. 金针菇瓶栽技术全过程。
3. 金针菇袋栽技术全过程。
第八章 草菇栽培(2学时)
教学重点:草菇发菌及出菇期管理要点。
教学难点:草菇生长发育的环境控制。
教学要求:了解草菇生产概况,理解环境条件对草菇生长的影响,掌握草菇栽培技术要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草菇的生物学特性
1. 草菇形态结构
2. 草菇的生活条件
第三节 草菇栽培技术
1. 草菇室内栽培
2. 草菇室外栽培
本章习题要点:
1.草菇的生物学特性。
2.草菇栽培技术要点。
第九章 食用菌病虫害防治(2学时)
教学重点:食用菌病虫害综合防治。
教学难点:食用菌病虫害的识别。
教学要求:了解食用菌杂菌及虫害特点,理解常见杂菌及病虫害的防治原理,掌握菌常见杂菌及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食用菌栽培中的常见病虫害。
1. 食用菌栽培中的常见病害
2. 食用菌栽培中的常见虫害
第二节 食用菌病虫害综合防治。
1.防治原理
2.防治方法
本章习题要点:
1.食用菌与杂菌区别。
2.竞争性杂菌主要有哪些。
3.细菌性病害危害特点与防治。
4.谈谈食用菌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二)实验课
项目名称 |
教 |
学 |
做 |
主要仪器
设备 |
实验一 常见食用菌种类及其形态观察 |
常见食用菌种类及菌丝体、子实体形态特征。 |
1、了解常见食用菌种类。
2、掌握常见食用菌的菌丝体、子实体基本形态结构。 |
1、观察常见食用菌的菌丝体基本形态结构。
2、观察常见食用菌的子实体基本形态结构。 |
|
实验二 食用菌生产常见设备及其使用 |
1、食用菌生产中常见设备与作用。
2、食用菌生产中常见设备使用方法。
|
1、了解食用菌生产中高压锅、净化工作台、培养箱等常见设备。
2、理解高压锅、净化工作台、培养箱等工作原理。
3、掌握其使用方法。 |
1、利用高压锅进行消毒。
2、利用净化工作台进行接种。
3、设定恒温箱、生化培养箱温度。 |
高压锅
净化工作台
培养箱 |
实验三 食用菌母种制作 |
1、食用菌常用母种PDA培养基的制作过程。
2、食用菌母种转管技术。
3、母种组织分离技术。 |
1、了解母种培养基的种类、母种分离的方法。
2、理解母种培养基制作原理。
3、掌握PDA培养基的制作过程、母种转管技术、母种组织分离技术。 |
1、制作PDA培养基。
2、母种转管。
3、母种组织分离。 |
高压锅
净化工作台
培养箱 |
实验四 食用菌母种保藏技术 |
食用菌母种固体石蜡蜡封保藏。 |
1、了解母种保藏的方法。
2、理解母种保藏的原理。
3、掌握采用固体石蜡蜡封母种保藏技术。 |
1、石蜡准备
2、母种准备
3、母种石蜡封口
4、冰箱保藏 |
冰箱 |
实验五 食用菌原种制作 |
食用菌原种制作。 |
1、了解原种制作的程序。
2、理解原种制作的原理。
3、掌握食用菌原种制作技术。 |
1、制作原种培养基。
2、装瓶。
3、接种。
4、观察正在处于不同生长阶段的原种。 |
高压锅
净化工作台
培养箱 |
实验六 平菇生料栽培 |
平菇生料袋栽。 |
1、了解平菇生料栽培的形式。
2、理解平菇生料栽培的条件。
3、掌握平菇生料袋栽技术。 |
1、制作生料培养基。
2、装袋与接种。
|
|
实验七 金针菇熟料瓶栽 |
金针菇熟料栽培。 |
1、了解金针菇熟料栽培的程序,
2、理解金针菇熟料栽培的原理,
3、掌握金针菇熟料栽培技术。 |
1、制作培养基
2、装瓶、接种
3、观察正在处于不同生长阶段的瓶栽金针菇 |
高压锅
净化工作台
培养箱 |
实验八 香菇代料栽培 |
香菇代料栽培。 |
1、了解香菇熟料栽培的程序。
2、理解香菇袋栽的条件。
3、掌握香菇袋栽有关操作要点。 |
1、制作培养基
2、装袋
3、接种
4、培养期管理 |
高压锅
净化工作台
培养箱 |
五、考核方式及要求
本课程的理论课考核以闭卷考试方式进行,试题包括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及综合题。主要题型有:概念题、单项选择、判断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等。考核重点侧重于学生对基本理论掌握的情况以及利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课以技能把握及实际操作效果为考核重点,同时对上课考勤、回答问题、实验报告等进行考核,最终由指导教师在实验课程完成后予以综合评定。学生成绩根据三部分来确定:一是平时理论课课堂笔记、回答问题、上课考勤等占20%;二是实验课成绩占40%,三是期末考试成绩占40%,综合评定后作为最后成绩。对具有创新性及取得实际效果的项目纳入特殊评价机制。
六、教材及教学主要参考书
1.常明昌主编.食用菌栽培学.第一版.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3年
2.杨新美主编.食用菌栽培学. 第一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
3.杜敏华主编.食用菌栽培学. 第一版.化学工业出版.2007年
4.吕作舟主编.食用菌栽培学.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5.王贺祥主编.食用菌栽培学.第一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
七、教改说明和其他
1.增加实验课学时比例,使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学时比例为1比1。
2.注重实验课考核,加大其考核比重,使其占总成绩的40%。
3.实验课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方式进行,以实验课技能的把握及实际操作效果为实验课教学重点。
4.引导、鼓励同学组建创新小组,从实际出发进行与课程相关的创新尝试及对社会进行科技服务,并对其创新性及实际已通过申请受理并有望获得专利等效果(如发表核心期刊研究论文、获省市级技能大赛奖、解决生产难题带来可观效益、已通过专利受理并有望获得等)纳入特殊考评机制,对取得优异效果者,经学院认定后可直接核定其该课程成绩。
5.采用愉快教学法,注重启发与引导,广泛采取多媒体(文字、图片、照片、声音、动画和影片等)、现场说课(生产实地现场教学)、互动教学(主题探讨、精选案例、互问互答等)、网络教学(重点课程网及其他相关网络资源)等形式开展,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充分调动同学内在学习动力,变被动为主动,由“要我学”到“我要学”、“我必学”。
大纲制定人: |
陆晓民、何华奇、王桂芹 |
大纲审定人: |
鲍方印 |
制定时间: |
2011年1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