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核心课程《食用菌栽培学》建设
自评报告(中期)
一、本门课程概况
《食用菌栽培学》已在我校开设二十余年,系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园艺、园艺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食用菌生产的基本原理和生产技术,了解食用菌栽培和利用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前景,拥有良好的理论基础知识、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和总结推广先进技术经验及从事教学、生产、科研的能力,以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该课程后的社会竞争能力,为毕业生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在食用菌产业方面打下一个良好而深厚的基础。食用菌栽培实践性较强,要求学生除了课程的实验教学的内容外还要进行生产实践,利用课余时间完成食用菌栽培的全过程。
二、本门课程建设历程
我校自开设《食用菌栽培学》课程以来,多年的教学、科研工作使得本课程的发展已步入了良性的发展轨道。2011年《食用菌栽培学》获批为校级重点建设课程,经过一年来的建设,目前《食用菌栽培学》课程在教学大纲、教材选用、教学手段、教学资料等诸多方面已得到较好的建设。特别是在实践教学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校内建有食用菌示范实习实训中心,与校外多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三、本门课程师资队伍情况
通过现有教师的努力进取以及整合相关师资力量,充实并培养后备力量,基本上实现了师资队伍的合理化,已初步建立了一支人员相对稳定、教学水平较高、教学效果好、综合素质强的师资队伍。现拥有专任教师4人,均具有高级职称,校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骨干教师1人,2人获博士学位,1人获硕士学位。
师资队伍一览表
姓 名 |
性别 |
职称 |
学位 |
何华奇 |
男 |
副教授 |
硕 士 |
陆晓民 |
男 |
副教授 |
博 士 |
王桂芹 |
女 |
教 授 |
本 科 |
高青海 |
男 |
副教授 |
博 士 |
四、本门课程面向专业情况
本门课程面向专业:园艺、园艺教育、生物工程、生物技术。
五、本门课程教学与实践实训情况
《食用菌栽培学》课程教学分为理论课教学、实验课教学及实践课教学三大部分,理论课内容包括食用菌生物学基础、菌种及菌种制作、双孢蘑菇栽培、平菇栽培、香菇栽培金针菇栽培、草菇栽培、食用菌病虫害防治等,主要采取多媒体形式进行。《食用菌栽培学》是一门实验、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实验实践锻炼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在《食用菌栽培学》课程建设期间我们不断总结经验,加强《食用菌栽培学》实验课相关的软、硬件建设,为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条件保障,教师通过认真准备,以确保实验课的保质、保量开展。组建课外食用菌兴趣小组和食用菌创业团队,通过实践同学们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切实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能力,促进我校《食用菌栽培学》实践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通过教学过程,要求学生了解食用菌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前景,掌握食用菌生产的基本原理和生产技术,使同学们真正拥有良好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
六、本门课程教材建设情况
《食用菌栽培学》在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开设多年,主讲教师从编写校内用讲义用于教材到与其他高校教师合编教材,特别是1997年何华奇参加全国农艺专业统编教材《食用菌栽培技术》教材的编写,提高了我校的知名度。由于食用菌栽培学是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为适应教学的需要,在教学大纲建设及教材选用也不断更新。现在使用常明昌主编的《食用菌栽培学》为主题教材。同时,在教学中将食用菌科学研究的最新发展加以充实,并积极准备编写适合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本教材。
七、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改革情况
通过两次评估及立项建设,对《食用菌栽培学》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了大力的改革:
1.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安排,整合教学内容,修订教学大纲,增加实验课学时比例,使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学时比例为1比1(各27学时)。
2.实验课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方式进行,以实验课技能的把握及实际操作效果为实验课教学重点。实验课课时内未能完成的内容,由学生组成的兴趣小组完成,特别是一些栽培时间较长的食用菌品种,由创业团队的学生完成,不仅能学到知识、技术,还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3.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广泛采取多媒体(实物、文字、图片、照片、声音 、动画和影片等)、现场说课(生产实地现场教学)、互动教学(主题探讨、精选案例、互问互答等)、网络教学(重点课程网及其他相关网络资源)等形式开展,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充分调动同学内在学习动力,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参观食用菌工厂和附近的种菇大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由“要我学”到“我要学”,使学生看到从事食用菌产业的广阔前景。
八、本门课程的考核方法与要求
理论课考核方法:以闭卷考试方式进行,试题包括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及综合题。主要题型有:名词解释、单项选择、判断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等。侧重考核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成绩根据三部分来确定:一是平时理论课课堂笔记、回答问题、上课考勤等占20%;二是实验课成绩占40%,三是期末考试成绩占40%,综合评定后作为最后成绩。对具有创新性及取得实际效果的项目纳入特殊评价机制。
实验课考核方法:以技能把握及实际操作效果为考核重点,同时对上课考勤、回答问题、实验报告等进行考核,最终由指导教师在实验课程完成后予以综合评定,实验课成绩占《食用菌栽培学》课程总成绩比例为40%。对具有创新性及取得实际效果的项目纳入特殊评价机制。
另外,引导、鼓励同学组建创新创业团队,从实际出发进行与课程相关的创新尝试及对社会进行科技服务,并对其创新性及实际已通过申请受理并有望获得专利等效果(如发表核心期刊研究论文、获省市级技能大赛奖、解决生产难题带来可观效益、已通过专利受理并有望获得等)纳入特殊考评机制,对取得优异效果者,经学院认定后可直接核定其该课程成绩。
九、本门课程的材料建设情况
《食用菌栽培学》已开设多年,根据教学要求和评估需要也进行了一些材料建设,通过近年来作为重点课程进行建设,《食用菌栽培学》相关材料建设逐渐走向正轨,今后将进一步完善。
十、存在的问题与下一步努力方向
《食用菌栽培学》课程建设虽取得一定成绩,但是尚存在:缺乏实验课教材、教研论文缺乏、科研成果少、经费缺乏等不足。今后将不断总结经验,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1)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尽快出版由课程组主编及参编的《食用菌栽培学》教材。
(2)加大基地建设力度,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3)进一步搞好相关材料建设。
(4)加强相关教研、科研力度。
(5)加大新教师培养力度。
(6)继续加强《食用菌栽培学》课程建设,积极申报校精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