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第七章 神经系统的临床检查 | |||||||||||||||
第七章 神经系统的临床检查 第一节 神经系统解剖生理 神经系统主要包括大脑、小脑、脑干、脊髓和周围神经等。神经系统是机体各器官系统活动的主要协调机构,几乎对所有的生理机能都发挥着协调作用。 第二节 神经系统检查的意义 神经系统的检查不仅对本系统的疾病,而且对其他系统的许多疾病,如某些中毒、代谢疾病、创伤、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颅脑和椎管的占位性疾病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异常复杂,同样为神经系统机能障碍,有时具有神经组织形态学的病理改变,有的则无。有时仅有局限性病变,有时则为弥漫性病变。因此,临床上出现的症状也比较复杂。 初步视诊动物,检查者可以不让动物发现,常可首先发现神经系统疾患的所在位置。例如动物由于一种疼痛性损害,从而不愿意使用某一肢运动,可误诊为某一肢的麻痹,由于肌肉无力,可误诊为共济失调,由于营养不良而发生的精神萎顿,可误诊断为脑的疾病,由于上臼齿嵌入骨片的狂乱行为,可误诊为狂犬病。 根据病变发生的原因、部位、性质和过程的不同,临床上把神经系统的症状分为缺失症状、释放症状、刺激症状和休克症状等四大类。 兽医临床上,目前对颅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的直接检查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通过如下方式来诊断神经系统疾病: 通过问诊和视诊,观察了解动物的行为、精神状态、姿势和步样; 通过触诊检查了解感觉神经的敏感度; 依据动物神经机能的表现形式,判断是否为神经系统疾病而引起的症状; 必要时尚要有选择地进行脑脊液穿刺诊断和实验室检查,X线、CT、NMR、眼底镜和脑电波等辅助诊断。 第三节 行为扰乱的检查 一、意识障碍 动物的“意识”也就是精神状态,受大脑皮层的控制。动物有意识障碍时,提示中枢神经系统机能可发生了改变,表现为精神兴奋或精神抑制。检查动物精神状态时,除通过问诊外,还须注意观察和检查动物的面部表情及眼、耳、尾、四肢和皮肌的动作,身体的姿势,运动时的反应。健康动物姿态自然,动作敏捷而协调,反应灵活;而病理状况下可出现精神兴奋或精神抑制。 (一)精神兴奋 精神兴奋是中枢神经机能亢进的结果,表现为机体对刺激的反应过强。轻者表现不安,左顾右盼,起卧不安,踢腹鸣叫,对轻微刺激即产生强烈反应。高度的兴奋便成为狂躁状态,甚至挣扎脱缰,横冲直撞,有时攀登饲槽或顶撞墙壁,暴眼凝视,乃至攻击人畜等,行为不可遏制。此见于脑膜充血、炎症,颅内压升高,反刍动物酮病,急性铅巾毒,食盐中毒,狂犬病,日射病或热射病等。 (二) 精神抑制 中枢抑制为中枢机能减退所致,根据程度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1.精神沉郁 精神沉郁则为最轻度的抑制现象。病畜对周围事物的注意力减弱,反应迟钝,离群呆立,头低耳耷,眼半闭或全闭,行动无力。但病畜对外界刺激仍有意识反应。此见于脑炎、脑水肿初期,手术麻醉苏醒后,以及某些中毒病的初期、发热件疾病和营养代谢病等。 2.昏睡 昏睡为中度抑制中枢神经的现象。动物处于不自然的熟睡状态,如将鼻、唇抵在饲槽上,或倚墙或躺卧而沉睡。对外界的事物、轻度刺激毫无反应,意识活动很弱,给予强烈的刺激仅可产生轻微的反应,但很快又陷入沉睡状态。此见于脑炎、颅内压增高等疾病。 3.昏迷 昏迷为高度抑制中枢神经的现象。病畜意识完全丧失,对外界刺激无任何反应,仅保留自主神经活动,心律不齐,呼吸不规则。表现为卧地不起,呼唤不应,全身肌肉松弛,反射消失,甚至瞳孔散大,粪、尿失禁,重度昏迷者往往预后不良。此见于颅内病变如脑炎、脑肿瘤、脑创伤、代谢性脑病,以及出于感染、中毒引起的脑缺血、缺氧、低血糖等。 临床上,中枢神经机能扰乱时的兴奋和抑制这两种基本方式,不仅随病程发展而有程度上的增重或减轻,在一定条件下可随病程改变而互相转化。例如.脑炎初期,由于病原毒素刺激使脑部充血、发炎,脑细胞缺氧出现兴奋,随着炎症发展,脑血管通透件增加,脑内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脑组织水肿、缺氧、颅内压增高而转入昏迷状态。也有时表现为先抑制,后兴奋,或二者交替出现。 第四节 头和脊柱的检查 头颅和脊柱的检查 由于脑和脊髓位于颅腔和脊椎管中,不可能(也无必要)对其直接检查,所以只能利用对头颅和脊柱的检查以推断脑、脊髓可能发生的变化。检查可用视诊、触诊和叩诊法。 头颅检查 应注意其形态和大小的改变,温度、硬度以及有无浊音等。 头颅部局限性隆突,可由于局部外伤,脑和颅壁的肿瘤所致,也可见于副鼻窦蓄脓。 头颅部骨骼变形,多因骨质疏松,软化、肥厚所致,常提示某些骨质代谢障碍性疾病,见于骨软症、佝偻病、纤维素性骨炎等。 头颅异常增大,见于先天性脑室积水。 头颅局部增温,除因局部外伤、炎症所致外,常提示热射病、脑充血、脑膜和脑的炎症。 头颅压痛,见于局部外伤,炎症肿瘤及多头蚴病或脑海颅壁的肿瘤。对也见于某些副鼻窦炎或积脓时。 头颅部叩诊,在小动物可用指端或弯曲的中指指背部。在大动物可用叩诊槌直接叩击。叩诊力量大小,依动物种类及头盖骨的厚薄而不同。头颅部浊音或半浊音,可见于脑肿瘤或多头蚴病;当骨质变薄时,则抵抗明显降低。 脊柱检查 脊柱变形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症状。脊柱上弯、下弯和侧弯,是支配脊柱上下或左右的肌肉兴奋性不协调所致,最常见于脑膜炎、脊髓炎、破伤风以及骨软症或骨质剧烈疼痛性疾病。脊柱局部肿胀、疼痛,参加、常为外伤的结果。 脊柱僵硬在家畜较少见,系由于椎间隙骨质增生和硬化所致。但破伤风、番木鳖硷中毒、腰肌风湿病、肾炎、肾虫病等,也呈现脊柱凝硬而不灵活的状态。 第五节 运动机能的检查 运动障碍 动物的运动,是在大脑皮层的控制下,由运动中枢和传导径以及外周神经原等部分共同完成。健康动物,运动协调而有一定次序性。 运动中枢和传导径由锥体系统、锥体外系统和小脑系统三部分组成,彼此间具有密切联系。这些部分以及一定部位的脑组织受损伤时,都可引起运动障碍。 锥体系统——是指从大脑皮层发出纤维,穿过延髓腹面的锥体后行到脊髓腹角附近的传出系统。其作用是控制各种由小组肌肉参与的精细复杂的随意运动。 锥体外系统——是指脑高位中枢调节躯体运动的一种传出系统。其作用是调节肌肉的紧张性和引起大群骨骼肌的协调活动。 小脑系统——是脑的一部分。它的作用是调节肌肉张力(小脑前叶)、调节精巧的随意运动(小脑后叶)和调节躯体平衡(绒球小结叶)。 对于运动障碍的检查,临床上主要应注意:强迫运动、共济失调(已如前述)、痉挛和瘫痪等项。 一、强迫运动 强迫运动是指不受意识支配和外界环境内素的影响时,出现的不随意运动。在病理情况下,常见的强迫运动有以下几种。 (一)回转运动 病畜按同一方向作圆圈运动,圆圈的直径不变者称圆圈运动或马场运动;以一肢为中心,其余三肢围绕而在原地转圈者称时针运动。转圈的方向,可随病变性质、部位、大小不同。此见于羊、牛的多头蚴病。圆圈运动的直径,常随虫体包囊等体积的增大而缩小。回转运动也见于脑炎、李氏杆菌病等。 2.盲目运动 病畜表现为无目的地徘徊,不注意周围事物.对外界刺激缺乏反应。有时不断前进,一直前进到头顶障碍物而无法再向前走时,则头抵障碍物而不动。此见于狂犬病等。 3. 暴进及暴退 病畜不顾周围障碍物,将头高举或沉下,以常步或速步,踉跄着向前狂进,称为暴进。此见于纹状体或视丘受损伤或视神经中枢被侵害而视野缩小时。病畜头颈后仰,颈肌痉挛而连续后退,则称为暴退。此见于摘除小脑的动物或颈肌痉孪而后弓反张时,如流行性脑脊髓炎等。 4、滚转运动 病畜向一侧冲挤、倾倒、强制卧于一侧,或循身体长轴向一侧打滚时,称为滚转运动。滚转时,多伴有头部扭转和脊柱向打滚方向弯曲。此提示迷走神经、听神经、小脑周围的病变,从而使一侧前庭神经受损,见于鸡新城疫等。 二、共济失调 健康动物是借小脑、前庭、椎体束及椎体外系来调节肌肉张力,协调肌肉的动作,从而维持姿势的平衡和运动的协调。若在疾病过程中,肌肉收缩力正常,而在运动时肌群动作相互不协调,并导致动物体位和各种运动的异常表现,称为共济失调。其按性质分为两种。 (一) 静止性失调 静止性失调是指动物在站立状态下出现共济失调,从而不能保持体位平衡,又称体位平衡失调。临床表现为头、躯干和臀部摇晃,体躯左右摆动或偏向一侧,四肢肌肉紧张力降低、软弱、颤抖,关节屈曲,向前、后、左、右摇摆。常表现为四肢分开站立,力图保持体位平衡,似“醉酒状”;将四肢稍微缩拢时,则容易跌倒。病畜运步时,步态踉跄不稳,易倒向一侧或以腹部着地。此常见于小脑、小脑脚、前庭神经或迷走神经受损害者。 (二) 运动性失调 运动性失调指动物站立时运动性失调不明显,而在运动时出现共济失调。其步幅、运动强度、方向均呈表现异常。临床表现为运动时身躯摇晃,后躯踉跄,步态笨拙。运步时肢蹄高举,并过分向侧方伸出,着地用力,如涉水样步态。主要是因其深部感觉障碍,使外周部随意运动的信息向中枢传导时出现障碍所引起。此见于大脑皮层、小脑、前庭或脊髓受损伤等。 三、痉挛 痉挛是肌肉的(横纹肌的)不随意收缩。它是神经肌肉疾病的一种病理现象。多由于大脑皮层受刺激,脑干或基底神经节(指脑干基底部的神经根)受损伤所致。 (一)阵发性痉挛 指肌肉一阵阵地收缩与弛缓交替出现,是家畜最常见的一种痉挛现象。其特征为单个肌群发起短暂、迅速、一个跟着一个重复的收缩。每次收缩与收缩之间,间隔以肌肉松弛,故又称之为间隔性痉挛。阵发性痉挛提示大脑、小脑、延髓或外周神经遭受侵害。见于病毒或细菌性脑炎、各种中毒(士的宁、有机磷、食盐、有毒植物等)、代谢障碍(如低血钙、低血镁等)和循环障碍等(如中风)。 阵发性痉挛的表现形式及临床意义: 1、纤维性颤搐——是单个肌纤维束的轻微收缩,而不扩及整个肌肉,不产生运动效应的轻微的痉挛。多由于脊髓腹角细胞或脑干的运动神经核受刺激所致。见于①热性病或某些传染病的发热期(如犬瘟热);②伴有疼痛性疾病(如牛创伤性网胃—心包炎);③神经兴奋性增强的疾病等(如恐惧)。 2、震颤——是单个肌肉或肌群发生迅速、有节律性、细小的阵发性痉挛。常为小脑或基底神经节受损伤的特征。见于中毒、过劳、衰竭、缺氧、危重病畜的濒死期等。 3、惊厥(或搐溺)——是高度的阵发性痉挛,并引起全身性激烈颤动的症状。见于胃肠破裂、中毒(如尿毒症)、青草搐溺(即低镁血症)等。 (二)强直性痉挛——是指肌肉长时间的均等的持续收缩,而无弛缓或间歇的一种不随意运动。提示大脑皮层机能受抑制,基底神经节受损伤,或脑干和脊髓的低级运动中枢受刺激所引起。强直性痉挛常发生于一定的肌群。如: 牙关紧闭——是咬肌强直性痉挛所致。 瞬膜突出——是眼肌痉挛所致。 后头挛缩——为头向后仰,是后头部肌肉强直性痉挛所致。 直身挛缩(又叫挺直性痉挛)——是背伸肌痉挛,背腰部变为水平的症状。 背弓反张(又叫角弓反张)——是背腰上方肌肉痉挛,以致凹背的症状。 腹弓反张——背腰下方肌肉痉挛以致拱背的症状。 侧弓反张——背腰一侧肌肉痉挛以致身体向一侧方弯曲的症状。 鹿腹——是腹肌痉挛以致肚腹缩小的症状。 强直性痉挛见于破伤风、中毒、脑炎、酮病和生产瘫痪等。 (三)癫痫——是大脑无器质性病变而脑神经兴奋性增高,引起异常放电所致。其临床特征为:强直—阵发性痉挛,同时伴有感觉与意识的暂时消失。家畜常见,曾见过猪、牛、马和猫的癫痫。据说动物园中的狗熊、熊猫等也有癫痫样发作者。 因大脑皮质器质性变化而出现癫痫样症状者,称为症候性癫痫或癫痫样发作。见于脑病、中毒及代谢病、仔猪水肿病等。 四、瘫痪(麻痹) 瘫痪(麻痹)是动物的随意运动减弱或消失。动物骨骼肌的随意运动,借锥体系统和锥体外系统的运动神经原(上运动神经原)及脊髓腹角和脑神经运动核的运动神经原(下运动神经原)的协调作用而实现。因此,无论是上下运动神经原的损伤,以致肌肉与脑之间的传导中断,还是运动中枢障碍,均可发生运动减弱或消失。瘫痪有如下四种分类方法: 根据致病原因可分为器质性瘫痪与机能性瘫痪: 器质性瘫痪:乃因运动神经的器质性疾病所引起。见于脑脊髓丝虫病和脊髓骨骨折等。 机能性瘫痪:是运动神经不具有器质性变化,仅因其机能障碍而引起,见于血液循环障碍或各种中毒性疾病等。机能性瘫痪在治愈原发病后(如生产瘫痪等),有可能恢复。 根据瘫痪的程度,可分为完全性瘫痪(肌肉运动机能完全丧失)和不完全性瘫痪(肌肉运动机能未完全丧失,是随意运动减弱,但仍可进行不完善的运动,即轻瘫)。 根据运动障碍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单瘫(瘫痪只侵及某一肌肉、肌群或一肢体)、偏瘫(瘫痪侵及躯体一侧)和截瘫(躯体两侧对称部位的瘫痪)。截瘫在兽医临床上最为常见。 根据神经系统损伤的解剖部位不同,可分为中枢性瘫痪和外周性瘫痪。 中枢性瘫痪是由脊髓腹角细胞以上至大脑皮层各部位的疾患所致,也就是上位运动神经原损害引起的瘫痪。其特征是脑、脊髓不仅不能将冲动传递给下运动神经原,使随意运动发生障碍,而且控制下运动神经原反射活动的能力也减弱或消失(失控),故脊髓反射机能反而增强。即瘫痪的肌肉紧张性增高,肌肉较坚实,腱反射亢进。由于瘫痪部位的肌肉受到刺激时可引起痉挛,故又称为痉挛性瘫痪或硬瘫。因其不影响损伤部位以下的脊髓侧角自主神经的正常活动,下运动神经原仍能向肌肉传送神经营养冲动,故瘫痪的肌肉不萎缩,或仅因长期不运动而产生废用性萎缩,所以萎缩的发展缓慢。此种瘫痪提示脑或脊髓的损害,见于脑炎、脑出血、脑积水、脑软化、脑肿瘤及脑寄生虫等。故常伴有意识障碍。 外周性瘫痪为下运动神经原、脊髓腹角细胞、脊髓腹根或分布至肌肉的外周神经经受损害的表现。其特征是肌肉的紧张性减低,软弱松弛(因失去营养冲动),又称弛缓性瘫痪或软瘫。肌肉萎缩迅速、明显,也称萎缩性瘫痪;肢体的活动范围增大,对外来力量的被动运动无抵抗,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一般无意识障碍。见于面神经、三叉神经、桡神经、坐骨神经、肩胛上神经等麻痹,脊髓及外周神经受损等。 中枢性瘫痪与外周性瘫痪的鉴别方法,见下表:
第六节 感觉器官检查 动物的感觉机能(Sensation)受感觉神经系统的支配。感觉神经原的细胞体位于脊髓和丘脑。当感觉神经原或感觉传导径路任何部分受到损害,均可出现各种类型的感觉障碍。因此,根据感觉发生障碍的情况,就能判明相应传导结构所发生的某些损害。 一、浅感觉 检查内容:浅感觉包括皮肤的触觉、痛觉、温觉和对电刺激的感觉。在动物主要应检查其痛觉和触觉。 检查方法 ①检查时应在动物安静状态下或由饲养管理人员保定后进行; ②为避免视觉的干扰,用布将动物的眼睛遮住; ③躯体检查,用针头或尖锐物以不同力量先从臂(或臀)部开始,沿脊柱两侧逐渐向前刺激,直至颈部和头部。 ④对四肢的检查从最下部开始,作环行刺激直至脊柱。 ⑤必要时应作对比检查或多次检查。注意观察动物的反应。 3、动物的浅感觉:针刺时,出现相应部位的被毛颤动,皮肤或肌肉收缩、竖耳、回头、或四肢蹴踢等。 4、浅感觉异常及其诊断意义 感觉性增高(感觉过敏):即给予轻度刺激,引起强烈反应。由于感觉神经传导路径受刺激所致。见于牛神经型酮血症、磷化锌中毒、DDT中毒、脊髓膜炎、脊髓背根损伤、脊髓丘脑侧束损伤、末梢神经发炎或受压,局部组织的炎症等。 感觉减退或缺乏:感觉能力降低或感觉程度减弱——称为感觉减退。在清醒的情况下感觉能力完全消失的——称为感觉缺失。是由于感觉神经、传导径路或感觉中枢障碍所致。见于脊髓横断性损伤(如脊柱骨折等,均为对称性)、脑炎(如延脑和大脑皮层传导径路损伤,为一侧性)和多发性神经炎(身体多处感觉缺失)等。 感觉异常——是不受外界刺激的影响而产生的感觉(如发痒、蚁行感、烘灼感等),表现为对感觉异常部位的舌舔、啃咬、摩擦、搔抓等,使部分皮肤严重损伤。见于狂犬病、伪狂犬病,羊的痒病(皮肤痒螨病)、神经性皮炎、荨麻疹等。 二、深感觉(本体感觉) 深感觉——是指皮下深部的肌肉、关节、骨骼、腱和韧带多的感觉。检查时,应人为地将动物肢体改变自然姿势(如两前肢交叉或将舌拉出)而观察其反应。健康动物在除去外力后。立即恢复到原状。如深部感觉障碍时,则较长时间保持人为姿势不变。提示脑炎、严重肝病和脊髓损伤等(日鸡的马立克氏病时)。 三、特种感觉 特种感觉是由特殊的感觉器官所感觉。它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 视觉检查主要检查其视力。 视力减退或消失,见于牛黄豆中毒、萱草根中毒、鸡的眼痘等。 视力增强:极少见。 视觉异常:有时出现捕蝇样动作。见于狂犬病、脑炎、眼炎初期等。 (二)听觉检查 检查时可用布将动物的眼睛蒙住,突然在耳边鼓掌,观察动物的反应。健康动物听觉灵敏。听觉迟钝或完全丧失见于中耳炎、耳螨等。听觉过敏可见于脑和脑膜疾病,反刍兽酮病、破伤风等。 (三)嗅觉检查 嗅觉迟钝或缺失,见于犬瘟热、猫瘟热等。 第八节 反射及其扰乱的检查 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最基本方式,是刺激感受器所以引起效应器官(肌肉或腺体等)的不随意活动。反射活动必须在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等所完成)的结构和机能保持完整性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否则,反射弧的任何一个环节受到破坏,反射活动就消失;如果反射弧的高级中枢受到损害,则由于失去控制作用,使脊髓反射增强。故通过反射检查,可以帮助判定神经系统损害的部位。 反射活动的检查方法 仅介绍临床常用的检查内容与方法。 (一)耳反射——用细棒轻触动物耳内侧被毛,正常时动物摇耳或摇头,反射中枢在延髓及第1—2颈髓。 (二)耆胛反射——用细棒逆向轻触稽胛部被毛,正常时肩部及稽胛部皮肌发生收缩、抖动。反射中枢在第7颈髓及第1—2胸髓。 (三)肛门反射——刺激肛门部皮肤,正常时。肛门括约肌产生一连串短而急的收缩,反射中枢在第4—5节荐髓。 (四)腹壁反射——用针轻刺腹部皮肤,正常时相应部位的腹肌收缩。反射中枢在胸、腰段脊髓。 (五)瞳孔反射——用强光束刺激瞳孔,正常时,动物瞳孔缩小,除去强光刺激很快恢复。反射中枢在中脑四迭体。传入神经为视神经,传出神经为动眼神经的副交感纤维(收缩瞳孔)和交感神经(舒张瞳孔)。 (六)腱反射(膝腱或跟腱)——用叩诊槌直接叩击膝腱或跟腱(飞节)韧带直下方,反射中枢在4——5腰椎段。 病理变化及临床意义 (一)反射活动增强和亢进:是反射弧或反射中枢兴奋性增高或刺激性过强所致。见于脊髓膜炎、破伤风、有机磷中毒及狂犬病等。 (二)反射减弱或消失:是反射弧的径路受损伤所致。见于脑、脊髓的损伤及处于昏迷或麻醉状态时。 第九节 内脏感觉 机体的各器官及各部分之间,借神经血管系统而有直接的神经联系。一个器官的病理刺激可传至另一器官,称为内脏-内脏反射;刺激由内脏器官传至运动器官和肌肉称为内脏-运动反射;刺激由内脏传至相应神经相应神经节的感觉神经末梢,称为内脏-感觉反射。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为内脏-感觉反射。 在内脏器官患病时,在皮肤上各有其相应的特殊敏感区。众所周知,躯体神经内也有自交感干的神经节发出的交感纤维。此种交感纤维与脊神经一并通向外周。故内脏刺激可经交感神经传至躯体神经而反射至相应皮肤上,这些区域即为皮肤敏感区。这在马的胃肠疾病,尤其是马头疝痛的诊断上具有重要意义。 在内脏器官患病时,用压触或拉起皮肤的方法检查其相应的皮肤敏感区,家畜呈现皮肤感觉过敏或对压迫的疼痛性过敏,或呈现肌紧张性反射-肌肉痉挛收缩。敏感反应表现为家畜不安、拱背及躲避等。 (1)胃、十二指肠、胰、肝及脾的疼痛反应区在肩关节的水平上,左右5~10肋骨之间。这些器官的神经冲动首先传至太阳神经丛,然后传至相应脊髓的交感神经节,更进而至皮肤。胃的敏感区,除此以外,尚有 (2)小肠、盲肠和下结肠的疼痛反应区在左右11~13肋骨的皮肤上。小肠的反射左侧较显,盲肠则右侧较显。上述器官的神经冲动传到太阳神经丛,再反射到皮肤上。 (3)上结肠、骨盆区及胃状膨大的疼痛反应区在13~15肋骨的皮肤上。它们的神经冲动,首先传到前肠系膜神经丛,再反射到皮肤上。 (4)肾、肾上腺及腹主动脉的疼痛反应区在16~18肋骨的皮肤上。神经冲动首先传到肾~主动脉神经丛,再反射到皮肤上。 (5)小结肠的敏感区在左腹肋区。神经冲动经后肠系膜神经丛传出。 (6)膀胱、子宫、卵巢及睾丸的疼痛反应区为腰荐部皮肤,神经冲动经骨盆神经丛,再反射至皮肤上。 除局限于一定区域的敏感反射以外,往往有混合性或普遍性的反射,此乃神经冲动由一个神经丛扩散至另—个神经丛,或由于疾病过程由一个器官扩散至另一器官。 第十节 自主(植物)神经机能的检查 自主神经控制着不随意运动,调节一些最重要的生命过程,如物质代谢、热的产生和释放、血液循环、呼吸、消化、泌尿、造血机能能,它也能保证器官和组织的神经营养,以维持体内外的环境的平衡。 自主神经系统分为副交感和交感神经两种。它的中枢在于大脑、脑干和脊髓中。凡具有平滑肌的各个器官、心脏和腺体都同时分布有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 在判断病畜的状态和确定诊断时,病畜植物神经系统的一般状态的特点具有重要意义。在这方面,首先需要确定:发生疾病并影响植物神经系统的是某一内脏器官,或者所发现的症状,那些是属于植物神经系统机能扰乱一类。为此必须确定:局部水肿、多汗、痉挛、感觉异常、皮肤变化、体温调节紊乱、荨麻疹等。在胃肠方面,注意采食和饮水、味觉、流涎、胃的分泌及排空机能、肠白酱感冒颗粒蠕动的变化、排粪扰乱-便秘或拉稀、粪便中没有消化的饲料量。心脏血管系统方面,特别重要的是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脉搏的性质和节律和血压的变化等。营养方面,对照动物的饲养、管理及使役情况确定其营养状态,物质代谢水平的一般估计,同化过程和异常变化过程的统一及其变化。 交感神经异常兴奋时,心博动亢进.外周血管收缩,血压上升,肠蠕动减弱,瞳孔散大,出汗增加和高血糖等症状。副交感兴奋时呈现与前者相对抗作用的症状,心动徐缓.外周血管紧张性下降,血压降低,贫血,肠蠕动增强,腺体分泌过多,瞳孔收缩,低血糖等。两者均亢进时动物出现恐怖感,精神紧张,心博动亢进,呼吸加快或呼吸困难,排粪与排尿障碍,子宫痉挛,发情减退等现象。 第十一节 神经系统患病的最重要的症状 一、脑及脑膜患病的综合症状 脑膜患病的踪合症状特征为强烈的头痛;动物抵头于墙壁或饲槽上,项部肌肉僵硬,皮肤感觉迟钝,视觉和听觉过敏,小动物则呕吐。脑膜的综合症状见于脑膜炎和中毒引起的伪脑膜炎。 脑膜炎时,病理过程发展猛烈,体温升高并伴有寒颤。病初呈现全脑性症状:精神不良,抑郁,目光迟钝,姿势反常。有时抑郁与兴奋交替。兴奋时家畜企图奔跑,用蹄刨地;然后头向后仰而呈现昏睡状态。 脑背髓液病初透明或略浑浊,以后则完全浑浊。其中嗜中性白细胞每一立方毫米数百增至数千;蛋白值增至3—4%。 在伪脑膜炎时,症状同上。检查脑脊液对于鉴别脑膜炎和伪脑膜炎具有决定的意义,有伪脑膜炎时,脑脊液除量增多以外,无其它异常变化。 全脑性综合症状:特征为意识扰乱,兴奋或仰制,眩晕、痉挛、无目的的徘徊;大脑性运动失调,呼吸节律不齐和心律不齐,呕吐。 全脑性综合症见于脑内压增高而使大脑遭受刺激、自体中毒、脑组织浸润。 局灶性综合症状:特征为麻痹,大脑性运动性失调,脑神经支配区域发生痉挛,反射扰乱,盲目运动,局部感觉过敏,耳聋和目盲。 脑膜脑炎:特征为全脑性症状迅速增高,其中最突出者为抑郁和兴奋交替现象。兴奋时家畜呈现咬、踢、奔跳、鸣叫、冲击障碍物等不可控制的动作,类似疯狂。经15钟左右兴奋转为抑郁,出现嗜睡,盲目徘徊等现象。家畜卧地后难于起立,常出现搐搦、咬牙等动作。最后进入昏迷状态。 脓性脑炎:急性时,特征为意识扰乱,兴奋与抑郁交替。阵发性痉挛,脑神经麻痹和震颤。慢性时,意识扰乱呈周期性,盲目运动,运动失调,痉挛和四肢麻痹。 非脓性脑炎:强迫运动,运动失调,阵发性痉挛,头偏向一侧。如为局灶性疾病,则呈现偏瘫或个别脑神经麻痹。 脑贫血:意识扰乱,步态摇摆,呼吸浅而节律个齐,大量出汗,瞳孔散大,心音亢进。 脑充血:兴奋与抑制交替。头部发热,目光闪烁,瞳孔缩小或散大,病畜对任何刺激都显得特别敏感,呈现强迫姿势。有时呈现癫痫性发作,搐搦和痉挛。 日射病:在强烈的日光照射之下,经过一段时间即可出现症状,精神不佳,大量出汗,头部温度升高。如阳光继续照射则出现兴奋,眼神惊惶、眼球突出。步态不稳,以后四肢宽立,痉挛。 热射热;有窒息型和过热则两种。窒息型的特征为进行性衰弱、大量出汗、呼吸以难和痉挛。过热型的特征为体温显著增高,动物兴奋。皮肤发热,出汗。睫孔散大或缩小。步态不稳,以后则呈昏睡状态。 脑及脑膜溢血:在弥漫性溢血时,动物突然知觉丧失,呈昏迷状态,瞳孔散大,呼吸和脉搏节律不齐。个别病例,可能四肢麻痹。亦可能呈现单瘫、偏瘫和脑神经麻痹。小动物则表明为盲目运动、头偏向一侧。脑血管栓塞:症状与脑溢血相同。 脑肿瘤:视其大小与生长情况不同,脑内压有不同程度的增高,或表现全脑性症状,或表现局灶性症状。意识扰乱,强迫运动,痉挛、呕吐,心动迟缓。头骨隆起,叩诊呈浊音。视肿瘤部位不同,或发生单瘫、偏瘫,腱反射增高,或一侧性眼瞎,或运动失调,脑神经麻痹。 慢性脑室积水:临床症状发展迟援,动物蹲弯和越过障碍时动作笨拙。以后呈现抑郁.动物垂头静立,目光凝视。有时支头于饲槽上,听觉反常。前胜宽立或交叉、运动时常不听指挥,惯向一侧行走,举肢很高。喝水时口深没入水中,采食后常忘记咀嚼。 二、脊髓患病时的综合症状 急性脊髓膜炎:特征为背根和腹根的兴奋,皮肤感觉显著敏感,背部和脊柱疼痛剧烈。动物步态紧张,脊柱僵直,久则呈现感觉和运动性轻瘫。 慢性脊髓膜炎:长时间保持自然性疼病,然后肌肉呈现痉挛性收缩,步态紧张,局部过敏,以后则出现轻瘫。 脊髓挫伤:颈部以上脊髓受伤时,动物头颈姿势不正常,四肢发生痉挛性麻痹,颈肌萎缩和感觉扰乱。 脊髓中部受伤时,横隔膜机能发生扰乱,因而呈现呼吸困难,呼吸频速,排粪困难,有时呕吐。 颈膨大部受伤时,前肢发生萎缩性麻痹,后肢发生痉挛性麻痹,骨盆腔各器官的机能发生扰乱。 腰膨大部分受伤时,后肢麻痹、松驰,腱反射消失。脊髓腰后区受伤时,后肢发生萎缩性麻痹,腱反射降低,膀胱,直肠和生殖器官机能扰乱。 脊髓受压:颈部脊髓受压时,动物不能低头采集和饮水。如脊根受压,则两侧相应部分呈现感觉过敏和疼痛。如腹根受压,则发生运动麻痹和萎缩。受压处的下方发生轻摊和麻痹,如直肠麻痹、膀胱麻痹和尿失禁,排粪失禁。动物难于起立,运动时痛苦、呻吟。 脊髓炎:动物由于疼痛而呈现痉挛不安,不久则发生麻痹。运动神经发炎时,会出现肢体拖拉。颈部发炎时,呼吸困难;腰部发炎时,则步态紧张,荐部发炎,则尿液淋淋,直肠麻痹和排粪失禁。在广泛性脊髓炎时,后肢麻痹,尾和肛门扩约肌麻痹。 三、外周神经患病的综合症状 三叉神经患病时,上下颌闭合不良。如一侧受害,则不能向健康一侧运动,颌骨偏向病侧。下颌麻痹,则向下垂,呈现阵发性或强直性痉挛。 三叉神经上支麻痹时,额、眼睑、鼻粘膜的感觉丧失,眼睑不能闭合,眼不能转动。 三叉神经上支麻痹时,面部、鼻梁、面颊和唇的皮肤感觉以及口粘膜和舌的感觉丧失,上唇弯向健康—侧。采食、饮水和咀嚼都发生扰乱,舌和下颌下垂。 视神经患病时,特征为眼盲、视神经萎缩。主要的运动神经受伤时,呈现斜眼、眼睑下垂、瞳孔扩大,对光无反应。 听神经患病时,耳聋、头倾向病侧,眼斜、作转圈运动,运动失调。舌咽神经患病时,吞咽困难,甚至不能吞咽。舌下神经患病时,特征为舌偏向病侧。如两侧神经均受伤时,则舌垂于口外,舌肌萎缩,采食与饮水发生困难。 坐骨神经麻痹:病侧膝关节不能主动弯曲,病肢下部的一切运动丧失。负重时所有关节均弯曲,下部感觉过低或麻痹。 |
|||||||||||||||
![]() |
|||||||||||||||
Copyright (C) 2013 A HST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安徽科技学院 版权所有 2013 | 管理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