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没药
类别:活血化瘀药 
拼音:MO YAO
拉丁:Myrrha
别名:末药
药用部位:渗出的油胶树脂
药材性状:干燥的胶树脂呈不规则颗粒状或粘结成团块,大小不一,一般直径约2.5cm,有的可达10cm,红棕色或黄棕色,表面粗糙,覆有粉尘。质坚脆,破碎面呈不规则颗粒状,带棕色油样光泽,并伴有白色小点或线纹,薄片半透明。气微弱而芳香,味苦微辛。
产地:非洲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印度
采收加工:11月至翠年2月或6~7月采收。多由树皮的裂缝处自然渗出。采得后去净树皮及杂质,在干燥通风处保存。
性味归经:平;苦、辛;归心、肝、脾经
功能主治:活血止痛,消肿生肌。用于外伤科跌打损伤,疮疡痈肿,瘀血阻滞诸痛证。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禁忌:脾胃虚弱、孕妇及虚证无瘀者慎服。 

来源:没药树Commiphora myrrha Engl.

科属:橄榄科没药属

形态描述:低矮灌木或乔木,高3米。树干粗,具多数不规则尖刺状的粗枝,树皮薄,光滑,小片状剥落,淡橙棕色,后来灰色。叶散生或丛生,单叶或3出复叶,柄短,小叶倒长卵形或倒披针形,中央一片长7~18毫米,宽4~8毫米,远较两侧一对为大,钝头,全缘或于末端稍具锯齿。花小,丛生短枝上;萼杯状,宿存,上具4钝齿;花冠白色,4瓣,长圆形或线状长圆形,直立;雄蕊8,自短杯状花盘边缘伸出,直立,不等长,花粉囊卵形;子房3室,每室各具胚珠2枚,花柱短粗,柱头头状。核果卵形,尖头,光滑,棕色,外果皮革质或肉质,种子1~3枚,但仅1枚成熟,其余均萎缩。花期夏季。

生态环境:分布热带非洲和亚洲西部。

名称:炙没药

饮片性状:呈小碎块状或圆颗粒状,表面黑褐色或棕褐色,油类圆颗粒状,表面焦褐色内棕褐色,有光泽,气微香。 

炮制方法:取净没药,加醋拌匀,润透,置锅内用文火炒至表面光亮,,取出,放凉。每乳香100kg,用醋15kg。

炮制作用:醋制能增强活血止痛、收敛生肌的作用。

 
   

 

首 页

 
版权归属:胡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