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石斛
类别:补益药 
拼音:SHI HU
拉丁:Herba Dendrobii
别名:林兰、禁生、杜兰、金钗花、千年润、黄草、吊兰花
药用部位:茎
药材性状:鲜石斛:呈圆柱形或扁圆柱形,长约30cm,直径0.4~1.2cm。表面黄绿色,光滑或有纵纹,节明显,色较深,节上有膜质叶鞘。肉质,多汁,易折断。气微,味微苦而回甜,嚼之有黏性。环草石斛:呈细长圆柱形,常弯曲或盘绕成团,长15~35cm,直径0.1~0.3cm,节间长1~2cm。表面金黄色,有光泽,具细纵纹。质柔韧而实,断面较乎坦。无臭,味淡。
栽培要点:
产地:四川、贵州、云南
采收加工:全年均可采收。鲜用者除去根及泥沙;干用者采收后,除去杂质,用开水略烫或烘软,再边搓边烘晒,至叶鞘搓净,干燥。铁皮石斛剪去部分须根后,边炒边扭成螺旋形或弹簧状,烘干,习称“耳环石斛”。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微寒;甘;归胃、肾经
功能主治: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用于阴伤津亏,口干烦渴,食少干呕,病后虚热,目暗不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鲜品加倍),宜久煎;或熬膏;或入丸、散。
禁忌:热病早期阴未伤者,湿温病未化燥者,脾胃虚寒者,均禁服。

来源:金钗石斛Dendrobium nobile Lindl

科属:兰科石斛属

形态描述:茎丛生,直立,上部多少回折状,稍扁,长10~60厘米,粗达1.3厘米,具槽纹,节略粗,基部收窄。叶近革质,矩圆形,长8~11厘米,宽1~3厘米,顶端2圆裂。花期有叶或无叶;总花序具1~4朵花;总花梗长1厘米左右,基部被鞘状苞片;花苞片膜质,长6~13毫米;花大,直径达8厘米,点垂,白色带淡紫色顶端;萼片矩圆形,顶端略钝;萼囊短、钝,长约5毫米;花瓣椭圆形,与萼片等大,顶端钝;唇瓣宽卵状矩圆形,比萼片略短,宽达2.8厘米,具短爪,两面被毛,唇盘上面具1个紫斑。

生态环境:附生于树上或岩石上。分布于台湾、广东、广西、湖北、西南;亚洲热带其它地区也有。

饮片性状:为不规则段状。表面金黄、暗黄或黄绿色,有纵棱,嚼之有粘性,气无,味微苦或苦。 

炮制方法:除去须根,洗净,切成段状,干燥。

炮制作用:使药物洁净,便于调剂和制剂。

 
   

 

首 页

 
版权归属:胡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