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桃仁
类别:活血化瘀药 
拼音:TAO REN
拉丁:Semen Persicae
别名:桃核仁
药用部位:成熟种子
药材性状:呈扁长卵形,长1.2~1.8cm,宽0.8~1.2cm,厚0.2~0.4cm。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密布颗粒状突起。一端尖,中部膨大,另端钝圆稍偏斜,边缘较薄。尖端一侧有短线形种脐,圆端有颜色略深不甚明显的合点,自合点处散出多数纵向维管束。种皮薄,子叶2,类白色,富油性。气微,味微苦。
栽培要点:
产地:全国各地均产
采收加工:果实成熟后采收。除去果肉及核壳,取出种子,晒干。
地道沿革:
性味归经:平;苦、甘;归心、肝、大肠经
功能主治:活血祛瘀,润肠通便。用于经闭,痛经,瘕瘕痞块,跌扑损伤,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0g,打碎;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研细蜜、油调敷。
禁忌:孕妇及无瘀血血者禁服。 

来源:桃Prunus persica (L.) Batsch

科属:蔷薇科李属

形态描述:落叶小乔木,高达8米。小枝绿色或半边红褐色,无毛,冬芽有细柔毛。叶互生,在短枝上呈簇生状;叶片椭圆状披针形至倒卵状披针形,中部最阔,长8~15厘米,宽2~3.5厘米,先端长尖,基部阔楔形,边缘具细锯齿,两面无毛;叶柄长7~12毫米,具腺点。花通常单生,直径约2.5~3.5厘米;具短梗;萼片5,基部合生成萼筒,红色,外面有绒毛;花瓣5,倒卵形,粉红色;雄蕊多数,着生于萼筒边缘;子房1室,花柱细长,柱头小,圆头状。核果近球形,直径5~7厘米,有短绒毛;果肉白色或黄色;核极硬,有不规则的凹点及深沟。种子1枚,扁卵状心形。花期4月。先叶开放。果熟期6~7月。

生态环境:全国各地普遍栽培。

饮片性状:呈椭圆形,微扁。外皮棕黄色或棕红色,有纵皱,顶端尖,中间膨大,底部略小钝圆而偏斜,边缘薄。气微,味微苦。 

炮制方法:除去杂质。

炮制作用:生用行血祛瘀力强,多用于血瘀经闭,产后瘀滞腹痛,跌打损伤。

 
   

 

首 页

 
版权归属:胡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