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技术》实验指导

 

 

 

 

 

 

植物保护技术

 

 

    

    

    

 

 

安徽科技学院 植保教研室

 

 

 

 

实验一  昆虫外部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1. 认识昆虫的体躯和分段、分节及附属器官的着生情况和功能。  

2. 了解昆虫的口式,着重认识不同的口器类型的基本构造、变化和特点。

3. 认识和理解昆虫触角、足、翅的构造及类型。

二、材料:

蝗虫(东亚飞蝗或稻蝗、棉蝗等)、金龟子、家蝇、蜘蛛、蜈蚣、虾、蝗虫、粉蝶、天蛾、蜜蜂、白蚁、蝉、绿豆象、金龟子、棉铃虫、雄蚊、苍蝇、步行虫、蝼蛄、蝽象、龙虱、飞虱、螳螂、蜻蜓等标本和挂图。

三、用具:

双管镜及外光源照明、蜡盘、镊子、解剖针和大头针等。

四、内容与方法

(一)取蝗虫1头,使头向左,侧放蜡盘中、用针自后胸插入,固定在蜡盘上,把盖在体背面的覆翅和褶叠着的后翅用镊子拉开,分别用大头针固定在蜡盘上,使两翅向上伸展而不

遮盖体躯,然后进行观察。

    1. 体躯分段、分节及排列情况。昆虫体躯分为头、胸、腹三段,胸部和腹部由一系列连续的环节组成,各称为体(somite)。体躯表面为体壁所形成的坚硬外骨骼(exoskeleton)

    2. 头部各体节愈合成一个坚硬的头壳(capsule),上面着生有触角、复眼、单眼和口器,是感觉和取食的中心。注意它们着生的位置与数目。   

    3. 胸部由三个体节组成,从前向后分别称为前胸、中胸和后胸,各节由背板、侧板和腹板组成,在各节的侧板与腹板间生有1对分节的足。在中、后胸的背板与侧板问各生有1对翅,分别称为前翅和后翅。胸部是运动的中心。注意观察各节连接的紧密程度,足的分节情况及前后翅质地有何差异。 

4. 一般昆虫腹部由911个体节组成,蝗虫能观察到几个体节?在腹部末端有外生殖器,尾须及肛门,注意它们的位置和形状及其与肛门的相对位置。用镊子夹住腹部后端轻轻拉动,观察节与节间如何连接,她们的坚硬程度如何?大部分内脏器官位于腹部。所以,腹部是内脏活动与生殖中心。

5. 气门是器官系统和外界沟通的构造,一般在中、后胸的前部及腹部第18节各有1对,位于每节的两侧。

蝗虫第1腹节两侧有1对大的骨膜听器,它与第1对腹气门的位置有何关系。

(二)取金龟子喝家蝇各一头,按观察蝗虫的步骤就观察,比较各部分构造的异同点。注意,家蝇只有一对翅,是前翅还是后翅?金龟子的腹部气门有几对?这两种昆虫的腹部能见到几节?

() 取蜘蛛、虾和蜈蚣各1头进行观察,并于蝗虫比较。

蜘蛛体躯分为头胸部与腹部2各体段。头部不明显,无触角。胸部有4对行动附肢。

虾的体躯也分为头胸部与腹部2个体段。有两对触角,至少腹部有4对行动附肢。

蜈蚣的体躯分为头部和胴部(胸附部)2个体段。有1对触角,每个体节都有1对行动附肢,第1对附肢特化成颚状的毒爪。

()头壳的构造

    昆虫头壳上有一些后生的沟(sulcus)把头壳分成若干个区(area)。以蝗虫为例,观察以下

项:   

    1.额唇基。(frontoclypeal sulcus)又称口上沟,是位于两上颚前关节之间的横沟。沟的上面部分是额(frons),下面部分是唇基(clypeus)。通常将额与唇基合称为额唇基区,构成头壳的前面。此沟两端有2个陷口,称前幕骨陷(anterior tentorial pits)   

2.额颊沟(frontogenal  sulcus)由上颚前关节向上伸至复眼下面的纵沟。为额与颊的分界线。两沟间的区域为额,沟的外侧部分为颊(gena)。此沟在高等昆虫中已消失。

3 后头沟(occipital sulcus)是两上颚后关节向上环绕后头孔的第二条马蹄形沟。沟后

  的窄条骨片(occiput),颊后的部分称后颊(postgena)

    4. 次后头沟(cipital sulcus)是环绕后头孔的第一条马蹄形沟。在此沟近两侧下。端的陷口,称后幕骨陷。沟后的骨片称次后头(postocciput)。次后头与颈膜相连。因此,必须将头拉出才能观察到,并可看到沟的侧面有两个后头突,它们是颈部侧颈片的支接点。

    5.颊下沟(subgenal sulcus)是额颊沟与次后头沟间的1条横沟,沟下的部分称颊下区。

    6.蜕裂线(ecdysial 1ine)是头顶中央1条倒“Y”形线,蜕皮时由此裂开。其两侧臂常

  为额的上界(参看蟋蟀头部)

    头壳的上面部分为头顶(vertex),它与颊合称为颅侧区(parietals)。头顶与颊之间没有沟。

此外,还有环绕复眼的围限沟(ocular sulcus),环绕触角的围角沟(antennal sulcus)等。

() 昆虫的头式   

    不同类群的昆虫,头部的结构可以发生一些变化,口器在头部着生的位置或方向也有所不同。所以,昆虫头部的型式(即头式)常以口器在头部着生的位置分成三类。观察昆虫头式类型标本。   

    1.下口式(hypognathous)  口器向下,约与体躯纵轴垂直。具有这类口式的大部分是植食性的昆虫,取食方式比较原始。如蝗虫和粘虫的幼虫等。

2.前口式(prognathous)  口器向前,与体躯纵轴呈钝角或近乎平行。具有这类口式许多是捕食性昆虫。如步行虫、草蛉幼虫等。

3.后口式(opisthognathous)  口器向后斜伸,与体躯纵轴成锐角,不用时常弯贴在身

  体腹面。具这类口式的多为刺吸式口器昆虫,如蝉、蚜虫和蝽等。

() 昆虫头部的主要变化

    昆虫头部的主要变化是在头的前面和后面部分。

   (一) 额唇基区的变化 

    1.额唇基区的延长,通常呈象鼻状。象甲是额区延长,触角着生位置移到了喙的中部附近,离复眼甚远(观察象甲标本)

    蝎蛉则是唇基延长,触角和额唇基沟仍在正常位置(观察蝎蛉标本)

    2.额和唇基的位置与形状的变化

    蝉头部的前面,在触角之间,单眼区以下隆起的一大片,都称为唇基。在此区的下部有一条横沟将其分成两部分,上面的大块为后唇基(postclypeus),下面的小块为前唇基(anteclypeus)。后唇基很发达,上面有横纹。额区则被后唇基挤到头顶去了,成为中单眼周围划分不明显的小区。(观察蝉的标本)

     鳞翅目幼虫(如家蚕和粘虫等)头部前面的一块三角形骨片称为唇基。唇基三角两侧边的沟称额唇基沟,在沟的中部附近有前幕骨陷,此沟两旁呈字形的两块狭窄骨片称额。即额位移到了唇基的两侧。(观察家蚕或粘虫标本)

    3.颅中沟和蜕裂线。家蚕和粘虫幼虫的头顶中央,有1条从次后头沟向前伸到额区的一条纵沟,称颅中沟(epicranial sulcus)。蜕裂线的中干与颅中沟重合,只两侧臂外露。二侧臂以内的狭条骨片为额区。

 ()后头区的变化

昆虫后头区的变化主要是扩大的口后片、口后桥、后颊轿及外咽片的形成。这里着重看外咽片和外咽缝。

l. 外咽片(gula)在前口式昆虫中,由于口器转向前方,使头部前面的额唇基区转向上面,后颊区及口后区扩展延伸,使头部的后面转向下面,原次后头沟下端的后幕骨陷被拉向前方、远距后头孔。这样,在后幕骨陷与后头孔之间与两段次后头沟围成的一块骨片即称为外咽片。

2. 外咽缝(gular suture)是外咽片与后颊的分界线。外咽片常因后颊相向扩展而变狭,如果两后颊没有相接,可见到两条外咽缝。若彼此相接就只有1条外咽缝。观察步行虫的两条外咽缝和象甲的l条外咽缝。象甲体上有细毛需用针将其去掉才看得清楚。

 

触角(antena)  昆虫的触角变化很大,有时同种昆虫不同性别的触角也不相同.

但其基本构造都是一致的。   

 1.基本构造   触角是l对分节的构造,基本上由3节组成。

 (1)  柄节(scape)是基部的1节,通常粗短,由膜与头壳相连。

 (2)  梗节(pedicel)为第二节,较为细小。

 (3)  鞭节(flagellum)为第二节以后的整个部分,通常分为若干亚节,并且变化很大,形成各种类型。

 2.触角的类型触角的形状多种多样,其变化都在鞭节,可以归纳为若干主要类型。观察标本,鉴定其所属类型。

 (1)刚毛状  触角短小.基部l2节较粗大,鞭节突然缩小,细如刚毛。如婧蜓、叶蝉和飞虱等。

 (2)线状或丝状  各节基细相仿,整个触角细长如线。如东亚飞蝗和一些蛾类等:

 (3)念珠状  各节略呈球形.大小相仿,整个触角象一串念珠。如白蚁、褐蛉等。

 (4)锯齿状鞭节  各亚节向一边突出,略呈三角形,状似锯齿。如雄性叩头虫.雌性绿豆象等。

 (5)栉齿状  鞭节各亚节向一边伸出枝状突起,形似梳子。如雄性绿豆象等。

 毒蛾和雄性蚕蛾等的触角鞭节各亚节向两边伸出枝状突起,形似羽毛,称羽毛状或双栉齿状。   

 (6)膝状或肘状  柄节长、柄节短小,两者间折成一角度,呈膝状或肘状弯曲.鞭节由一些相似的亚节组成。 如蜜蜂和一些象甲等。

 (7)具芒状  触角短,末节(3)最粗大,其背侧面着生一芒状构造,称触角芒。此芒可以是1根刚毛或为羽状毛。如蝇类。

 (8)环毛状  鞭节各亚节环生细毛。如雄性蚊和摇蚊等。

 (9)球杆状  端部数亚节膨大合成球形。其它各节细长如杆。如蝶类等。

 (10)锤状  端部数亚节突然膨大,合成锤状。如埋葬虫、瓢虫等。

 (11)鳃片状  端部数亚节向一边扩展成片状,合起来象鱼鳃。如金龟子等。

胸足(thoracic 1egs)  每一胸节都有一对胸足。足的变化很大,同一种昆虫的3对足因功用不同而往往在形态上发生变化。

1. 基本构造  成虫的胸足分成6节,从基部向端部依次为基节(coxa)、转节(trochanter)、腿节(femur)、胫节(tibia)、跗节(tarsus)和前跗节(pretarsus)。节间由膜质相连,节与节之间有12个关节相接。

观察蝗虫的中足。基节粗短,以膜与胸部相连,上缘有一个关节窝与侧基突支接;转节是很小的一节略呈筒形,基部与基节以前、后两个关节连接;腿节往往是足的最粗壮的一节,基部与转节紧密相连,呈长筒形,末端与胫节以前后关节连接。在腿节与胫节间,活动范围较大,胫节可以折贴于腿节之下;胫节为长筒形,比腿节细而稍短,位于胫节腹面有两排刺;跗节位于胫节末端,与胫节间有膜连接,分为3个亚节,第1和第3亚节长,第2亚节最短,各亚节腹面有成对的肉质跗垫,第l跗节下面有3对跗垫;前跗节包括1对爪(claw)1个中垫。

蜻蜓的转节分为两节(看示范标本)

跗节在各类昆虫中变化较大,可以有25个亚节,在同种昆虫的3对足中,其跗节的数目也可以不同。金龟子的跗节分为几节? 

前跗节的变化也很大。观察虻和家蝇的爪间突与爪垫。

    2. 足的类型  观察足的玻片标本 

    1)步行足 较细长,各节无显著特化,适于行走,如步行虫和蝽等的足。

    2)跳跃足  腿节特别膨大,胫节细长。当折在腿节下的胫节突然直伸时,可使虫体跳起。如蝗虫和跳甲的后足。

    3)开掘足   胫节宽扁有齿,适于掘土。如蝼蛄和金龟子前足。

    4)游泳足   足扁平,有较长的缘毛,形似桨,用以划水。如龙虱后足。

    5)抱握足   跗节特别膨大,共上有吸盘状构造,在交配时用以夹抱雌虫。如雄性龙虱前足。

6 携粉足  胫节宽扁,两边有长毛,相对环抱,形成花粉篮",用以携带花粉。基跗节(第一跗节)很大,内面有1012横排的硬毛列,用以梳刷附着在体毛上的花粉。如蜜蜂的后足。   

     7)捕捉足  基节延长,腿节的腹面有槽,胫节可以折嵌在腿节的槽中,形似折刀,用以捕捉猎物。如螳螂前足。

昆虫幼虫的胸足构造比较简单,跗节不分节,前跗节只一个爪。节间膜发达,节与节间通常只有一个背关节。观察粘虫幼虫的胸足。

(wings)

   1. 翅的基本构造 取蝗虫一头,观察后翅的形状。注意三角(即肩角、顶角和臀角)、三缘(即前壕、外缘、内缘或后缘)和臀前区、臀区的位置等。

 蝗虫的后翅很薄、膜质和透明,两层膜间的翅脉清晰可见。注意翅的厚薄和翅脉分布的稀密程度在翅的前缘与后缘、翅基与翅尖有何差别,这与飞行的功能有何关系?

   2. 翅的关节  观察蝗虫翅基的关节骨片――腋片(axillaries)和中片(median P1ates)注意它们的形状、位置、相互关系以及与背板、侧板的支接情况。蝗虫前翅的腋片比后翅的

标准,观察时选用前翅较好。

    1 1腋片  它是一块不规则的厚骨片,前端延伸呈细颈状,其内缘与背板的前背翅突相支接,外缘与第2腋片相接,前端的突起与亚前缘脉(SC)的基部相支接。

    2 2腋片   它为一块长三角形骨片,位于第1腋片的外侧,前部宽、后部窄,表面隆起。外缘的前端与径脉(R)基部相支接,后半部与内中片相接,末端与第3腋片相接。第2腋片的下面正顶在侧板的侧翅突上,成为翅的活动枢纽。 

    3)第3腋片   它为一块长形骨片,位于第1、第2腋片及内中片的后方,以膜与盾片、第1、第2腋片相连,基部与第4腋片相连(在无第4腋片的昆虫中则与后背翅突相连),外端与臀脉(A)的基部支接。第3腋片前缘中部有一前伸的突起,突起的外面与内中片紧接,外中片连接在它的外缘。中片与中脉(M)及肘脉(Cu)基部支接。   

   4)第4腋片   它为钩形小骨片,里半部宽而隆起;外半部细且骨化较强,有韧带与第3腋等连接。

    5)中片  它位于翅基的中部,里面的为内中片,外面的为外中片。两中片间有一斜缝,这就是基褶。在翅折叠时,两中片沿基褶折叠。在翅展开时,两中片平展。前翅的内中片为三角形,位于第2腋片与外中片之间,与第2腋片间有1条窄缝,后面与第3腋片按合。外中片接近三角形,外缘与径脉(R)基部连接,里缘在前端与R脉及第2腋片前外端角连接,后面与内中片连接。

翅基的关节骨片在翅的折叠中有重大作用,大致过程是暑着生在第3腋片上的腋肌收缩使第3腋片外端突出部分向上翘起,牵动基褶使腋区沿基褶向上拱。同时使翅以第2腋片与侧翅突顶接处为支点向后旋转,臀区折向翅下和翅向后覆盖在背上。翅的展开则是由着生在前上侧片里面的前上侧肌收缩,拉动前上侧片使翅展开。

翅不能折叠在背上的蜻蜓 蜉蝣,其腋片愈合为一整块,不能折动。

3. 脉序及其变化  

脉序(venation)是翅脉在翅面上的分布型式。脉序在不同类群的昆虫中变化很大,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类型,但在同一类群中却又基本一致。所以,脉序在昆虫分类及追溯昆虫的演化关系方面都是重要的依据。为了研究和交流上的需要,昆虫学家们将多样化的脉序归纳成一种基本的型式,给各条翅脉以统一的名称。这是根据现代昆虫与化石昆虫脉序的比较.以及翅发生过程中翅芽内气管分布推断出来的,故称为假想式脉序。

   在现代昆虫中只有毛翅月昆虫的脉序同较通用的假想脉序相似。观察石蛾(毛翅目)的前翅玻片标本,对照,辨认各条纵脉及横脉,并与假想脉序对照,牢记各脉名称及相互位置。

   现代昆虫除毛翅目外,脉序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包括翅脉的增

多和减少两个方向。

   1 翅脉的增多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原有纵脉出现分支,这种分支称为副脉(accesory  veins),观察脉翅目的草蛉或褐蛉的翅脉,R脉出现很多分支,并在外缘分叉。另一类是在两条纵脉间加插一些较细的纵脉,称为加插脉或闰脉(intercalary veins)。观察蜉蝣的翅脉,在R3R4+5之间加插1条纵脉IR3。在蜻蜓的R2R3后面的加插脉IR 2IR3。在蝗虫前翅中室里的中闰脉等。 

2.)翅脉的减少主要是翅脉的合并与消失两类。如蝶、蛾后翅的ScRl合并为一条脉,称为ScR1M不分支,M的中干消失,M只分3支等。

膜翅目与双翅目昆虫的翅脉都有不同程度的合并与消失。小蜂的前后翅都只有1条翅脉。缨翅目(蓟马)昆虫至多只有2条长的纵脉。 

   4. 翅的类型 

   在各类昆虫中,由于功能不同,翅的质地、大小、形状、被物等也有所不同。而同种昆虫的前后翅也可以完全不同。

    1 观察蝗虫的前后翅。前翅狭长,质地较厚,通称革质,但仍有明显的翅脉,主要用来覆盖和保护后翅,故名为覆翅(tegmen);后翅很大,膜质,可褶叠如扇,藏于前翅下面,用于飞行。

2)观察金龟子的前后翅。前翅特别硬化呈角质,且无翅脉,用以保护后翅和腹部,称为鞘翅(elytra);后翅为膜质,褶藏于前翅下面。

    3)观察蝽的前翅,其基半部较骨化,端半部仍为膜质,称为半鞘翅(hemielytra)

    4)观察蜜蜂的前后翅,质地透明如膜,称膜翅。 

    5)观察石蛾的前后翅。虽也是膜质翅,但翅面上有很多细毛,故称毛翅。

    6)观察天蛾或其他鳞翅目成虫的翅。翅面上被有鳞片,称鳞翅。

    5. 翅的连锁器

    以前翅为飞行器官的昆虫,常有连锁装置把前后翅连在一起,使后翅与前翅协同动作;以.增强飞行的效能。 

    1)观察蝉的连锁器。其前翅后缘有一向下的卷褶多后翅前缘有一段短而向上的卷褶。起飞时,前翅向前平展即与后翅钩连在一起。当前翅向后收并往背上覆盖时,两卷褶自动脱开。试模仿其展翅与收翅的动作。

    2)观察蜜蜂的前后翅。前翅后缘有一向下的卷褶;后翅前缘有一列向上弯的小钩,称翅钩列(hamuli)。小钩挂在前翅的卷褶上将翅连锁。

    3)观察天蛾(或粘虫)翅上的翅缰(frenulum)和翅缰钩(frenulum hook)。翅缰是从后翅前缘基部发出的一根或几根硬鬃;翅缰钩是位于前翅下面翅脉上的一丛毛或鳞片所形成的钩。翅缰就穿插在翅缰钩内形成为连锁器。雄蛾与雌蛾翅缰的数目、粗细,长短及翅缰钩的位置有何不同?

五.作业:

1. 叙述昆虫纲的特征?

2. 比较咀嚼式口器和刺吸式口器在基本构造,危害状和防治上有何不同?

3. 绘昆虫触角的构造并注名称。

4. 绘昆虫足的构造并注名称。

 

 

 

 

 

 

 

 

 

 

实验二  农业上常见的昆虫主要目和主要科的认识

一、实验目的:

鉴别农业上常见的直翅目、半翅目、缨翅目、同翅目、膜翅目、双翅目、鞘翅目的主要特征。

辨认上述各目的重要科的主要特征。

二、材料

蝗虫、蝼蛄、蟋蟀、棉蓟马、叶蝉、飞虱、蚜虫、麦叶蜂、蚊、蝇、金龟子、瓢虫、沟金针虫、细胸金针虫、绿豆象等。

三、 用具:

载玻片、解剖镜、放大镜等。

步骤与方法:

(一)观察直翅目昆虫及其科的形态特征:

直翅目(Orthoptera)

体小至大型。咀嚼式口器。前胸背板发达;前翅革质,后翅膜质;后足跳跃或前足开掘,

有听器。雌虫多有明显的产卵器。雄虫会发音。

分科检索表

1 触角较身体短;腹部第1节两侧常有听器。雌虫产卵器瓣状[蝗亚目(Acridoidea)]

  ……………………………………………………………………………………………2  触角较身体长;听器位于前足胫节基部。雌虫产卵器矛状或剑状[螽斯亚目(Tettigon ioidea)]  ……………………………………………………………………………………4

2 前胸背板向后极度延伸,有时超过腹部末端;前、中足跗节2节,后足跗节3

……………………………………………………………………………菱蝗科(Tettigidae)

前胸背板正常各跗节均为3…………………………………………………………3

3 触角短于前足腿节;腹部第1节两侧无听器………………………短角蝗科(Eumastacidae)

触角长于前足腿节;腹部第l节两侧有听器见……………………………蝗科(Acrididae)

4 跗节4节;如具产卵器,则产卵器为剑状…………………………………………………5

跗节3节或少于3…………………………………………………………………………6

5 产卵器显著;前足胫节常具听器………………………………………螽斯科(Tettigoniidae)

产卵器常不显著,一般不具听器,如具听器,则跗节纵……………螽科(Gryllacridae)

6 前足胫节正常;产卵器矛状…………………………………………………蟋蟀科(Gryllidae)

前足胫节膨大,适于掘土………………………………………………………………7

7.  各足跗节均为3节;后足非跳跃足………………………………蝼蛄科(Gryllotalpidae)

前中足跗节2节,后足跗节1节;后足为跳跃足………………………蚤蝼科(Tridactylidae)

(二)观察缨翅目昆虫及其科的主要特征

缨翅目(Thysanoptera)

    微小昆虫,体细长略扁,一般23 mm。头长方形,.复眼为聚眼式,单眼3个或无,锉吸式口器,触角线状,较短,610节。有翅2对,1对或无翅,翅脉简单,仅12条纵脉,翅狭长,翅缘有很长的缨毛,跗节12节,爪2个,有1泡状中垫。腹部10节,雌虫或有锯状产卵器或腹末延长成管状。细微特征需在高倍镜下观察。重要科可从以下检索表查出。

分科检索表

1.翅面有微毛,前翅有一缘脉,至少有一纵脉直达翅端,均有翅。腹部末端雄虫通常圆形,

   雌虫圆锥形,腹面纵裂;有锯状产卵器[锯尾亚目(Terebrantia)]…………………………2

   翅面光滑无毛,前翅无翅脉,至多只一条简单缩短的中脉,有的无翅。腹部末节在两性都呈管状,腹面不纵裂,无产卵器[管尾亚目(Tubulifere)]。下颚须2节,触角78节,通常为8………………………………………………………皮蓟马科(Phloeothripidae)

2. 乳产卵器向上弯曲。翅常较宽大,端部圆,有横脉。体不扁。触角9节,各节能活动……………………………………………………………………纹蓟马科(Aeolothripidae)

   产卵器向下弯曲。翅如存在,常狭窄,顶端尖。体相当扁平。触角68…………………………………………………………………………蓟马科(Thripidae)

(三)观察同翅目昆虫及其科的主要特征

同翅目(H omoptera)

体小至大型。刺吸式口器从头部后方伸出;喙通常3节;单眼2—3个或无。前翅质地均匀,膜质或革质,翅通常2对,也有1对或无翅者;跗节13节。多数有蜡腺。

同翅目的主要科可从下列检索表查出

分科检索表

1 喙显然出自头部;触角很短,鞭节小,刚毛状;跗节3节头喙亚目[(Auchenorrhyncha)]

………………………………………………………………………………………………2

 喙出自足之间。或全退化?如喙显然出自头部,则跗节为2节;触角通………………

常较长,为丝状或退化;跗节12[胸喙亚目(Sternorrhyncha)] ……………………14

2  触角着生在头前方两复眼之间………………………………………………………………3  

  触角着生在头侧方复眼之下…………………………………………………………………7

3 后足胫节有12个固定的大刺,在端部有一群小刺………………………………………

……………………………………………………………………………沫蝉科(Cercopidae)

后足胫节无上述大刺,或有几列小刺。……………………………………………………4

4 3个单眼;雄虫有发音器;体多大型……………………………………蝉科(Cicadidae)

2个单眼,少数无单眼;雄虫无发音器;体多小型……………………………………5

5 前胸背板向后伸到腹部上方,常具各式角状突………………………角蝉科(Membracidae)

前胸背板不向后延伸………………………………………………………………………6

6 前胸背板向两侧扩展成叶状或向上呈耳状突起;后足胫节较扁,外侧多扩展成叶状,或

   有一列大刺………………………………………………………………耳叶蝉科(Lederidae)

   前胸背板无突起;后足胫节近似直筒形,生有密刺几列……………………………………

   ……………………………………………………………………………叶蝉科(Cicadellidae)

7 后足胫节端部有一个能活动的大距。…………………………………飞虱科(Delphacidae)

    后足胫节端部无上述大距……………………………………………………………………8

8 后足第2跗节不极小,端部具一列小刺……………………………………………………9

    后足第2跗节小或极小,端部无刺,或每侧只有一刺……………………………………13

9 前翅臀脉(爪脉)上有颗粒状突起;下唇末节的长度大于其宽度……………………………

   ………………………………………………………………………粒脉蜡蝉(Meenoplidae)

前翅臀脉上无颗粒;如有颗粒,则下唇末节不长于宽……………………………………10

10 后翅臀区呈网状,有许多横脉。唇基有侧脊;头多向前延伸…………………………………

     ……………………………………………………………………………蜡蝉科(Fulgoridae)

     后翅臀区非网状……………………………………………………………………………11

11 下唇末节长约等于宽;翅极狭长…………………………………长翅蜡蝉科(Derbidae)

     下唇末节显然长大于宽……………………………………………………………………12

12.头向前突伸,有时很长;否则额有23条纵脊多单眼2…………………………………………………………长头蜡蝉科(Dictyopharidae)

头不向前突伸或略向前伸;额只有1条中脊,单眼3…………………麦蜡蝉(Cixiidae)

13 前翅臀区(爪片)无颗粒;体型多似瓢虫…………………………………瓢蜡蝉科(Issidae)

前翅臀区有颗粒;体型似蛾。……………………………………………蛾蜡蝉科(Flatidae)

14 跗节2节,有2个爪;翅2对,或无翅…………………………………………………18

     跗节多为1节,只有1个爪;雄虫只有前翅,后翅特化为平衡棒;雌虫无翅,体呈半球形、具壳形、龟甲形、瘿形等,体常被胶质、粉状、绵状等蜡质分泌物;多固定在寄主植物上而不活动………………………………………………………………………15

15 雌虫有腹气门,雄虫有复眼。………………………………………绵蚧科(Margarodidae)

     雌虫无腹气门,雄虫无复眼………………………………………………………………16

16.腹部末端有深裂,肛门上盖有三角形肛板。体相当隆起,坚硬蜡……………………………………………………………………………蚧科(Coccidae)

 腹部末节无深裂;无肛板…………………………………………………………………17

17 雌虫不被盾状的介壳,肛门周围常有刺毛,腹部末端数节分节明显……………………

    …………………………………………………………………粉蚧科(Pseudococcidae)

     雌虫被有盾状介壳,肛门周围无刺毛,腹部末端数节愈合成肛板……………………………………………………………………盾蚧科(Diaspididae)

18.后足的腿节膨大,能跳跃;触角常为10节,末端有2细毛多前翅质地较     ………………………………………………………………………木虱科(Psyllidae)

 足细长,一般不能跳跃;触角3—7节;前翅与后翅质地相同…………………………l 9

19 翅不透明,白色,有云斑或色纹多前翅与后翅大小相似;跗节2节,大小约等;体翅被有蜡粉。……………………………………………………………粉虱科(Aleyrodidae)

翅虽有时有色斑,但透明;后翅较前翅小,第1跗节有时退化;体翅不被蜡粉,有时有绵状蜡质物………………………………………………………………………………20

20 腹部第6节有腹管,或长或短;前翅有径分脉(Rs),因此除前缘与翅痣相连的一条粗大的脉外,至少还有4条细脉……………………………………………………………21

 腹部无腹管;前翅无径分脉,除前缘与翅痣相连的一条粗大的脉外,只有3条细脉

   ……………………………………………………………………………………………22

21 腹部腹管明显,多少突出一些,有时很长;触角上的感觉器为圆孔状而不呈条状

…………………………………………………………………………………蚜科(Aphididae)

腹部腹管不明显,或环状而不突出;触角上的感觉器多围绕触角呈环状或断续的条

……………………………………………………………………绵蚜科(Eriosomatidae)

22 前翅肘脉的2(CulCu2)基部共柄,栖息时翅平放背上………………………

     ………………………………………………………………………瘤蚜科(Rhylloxeridae)

    前翅肘脉2支分开。栖息时翅呈屋脊状斜放背上………………………………………

    ……………………………………………………………………………球蚜科(Adelgidae)

(四)观察半翅目昆虫及其科的主要特征

半翅目 (Hemiptera)

体小至大型,扁平。刺吸式口器,分节的喙出自头部前方。前翅基半部革质,端半部膜质;前胸大,中胸小盾片发达;很多种类有臭腺,开口于胸部腹面,有无翅种类。主要科可从下面的检索表查出:

     半翅目分科检索表

1.  触角比头短,隐藏在复眼下的槽内而不外露。 [隐角亚目(Cry ptocerata)………………2

    触角比头长或等长,显露在外面。 [显角亚目(Gymnocerata)]……………………………9

2 有单眼:生活在水边……………………………………………………眼蝽科(Ochteridae)

    无单眼,生活在水中…………………………………………………………………………3

3  前足捕捉足……………………………………………………………………………………4

前足非捕捉足…………………………………………………………………………………6

4 前翅膜质部无翅脉……………………………………………………潜水蝽科(Naucoridae)

前翅膜质部有翅脉…………………………………………………………………………5

5 后足圆筒形,无缘毛,不适于游泳;腹部末端的呼吸管长而外露……………………………

    ………………………………………………………………………………蝎蝽科(Nepidae)

后足扁平,有缘毛,适千游泳;腹部末端的呼吸管扁而能缩入………………………………

   …………………………………………………………………………田鳖科(Belostomatidae)

6 头的基部盖在前胸背板前缘之上;前足第一跗节匙形,有丛生的刚毛………………………

……………………………………………………………………………划蝽科(Corixidae)

头的基部在前胸背板之下;前足跗节不如上述……………………………………………7

7 体扁平;翅多退化…………………………………………………圆潜蝽科(Aphelochidae)

    体背隆起;游泳时背向下,腹面朝上………………………………………………………8

8 体微小(2mm左右);喙3节;复眼小于两眼间的距离……………………固蝽科(Pleidae)

    体较大(5mm以上);喙4节;复限大于两眼间的距离。…………仰泳蝽科(Notonectidae)

9 腹部腹面密被银白色绒毛;生活于水面…………………………………………………10

    腹部腹面不被银白色绒毛;陆生……………………………………………………………14

10 触角5…………………………………………………………………芥黾蝽科(Hebridae)

触角4……………………………………………………………………………………11

11.头部比胸部长或等长,体细长。…………………………………尺蝽科(Hydrometridae)

    头部比胸部短………………………………………………………………………………12

12.跗节端部完整,爪生在末端…………………………………………水蝽科(Mesoveliidae)

    至少前足跗节端部分裂,爪生在裂开处而不在末端……………………………………13

13 3节;后足腿节很少超出腹部末端……………………………………宽肩黾科(Veliidae)

    4节;后足腿节伸过腹部末端…………………………………………水黾科(Gerridae)

14 触角5……………………………………………………………………………………15

     触角4……………………………………………………………………………………18

15.小盾片特别大;U形而凸起,覆盖腹部大部分……………………………………………16

    小盾片后部常狭,呈三角形,不覆盖腹部的大部分………………………………………17

16 前翅长约腹部的2倍,中间能折,栖息时折藏于小盾片下;跗节2………………………

…………………………………………………………………………圆蝽科(Plataspididae)

前翅不特别长,见(),不能折转;跗节常分3……………………盾蝽科(Scutelleridae)

17  胫节有强大的刺,前足开掘足,跗节有时退化。………………………土蝽科(Cydnidae)

    胫节无强大的刺,或仅有小刺,前足非开掘足,跗节发达……………蝽科(Pentatomidae)

18 前翅似网状…………………………………………………………………网蝽科(Tingidae)

前翅非网状,或翅退化……………………………………………………………………19

19 跗节、2节或不分节………………………………………………………………………20

     跗节3……………………………………………………………………………………21

20 前足为捕捉足;有单限…………………………………………………螳蝽科(Phymatidae)

     前足非捕捉足;无单眼……………………………………………………扁蝽科(Aradidae)

21 3………………………………………………………………………………………22

     4………………………………………………………………………………………25

22 喙长,伸达中足基节;如有单眼,则在两复眼后缘的连线……………………………23

     喙短,不伸达中足基节;如有单眼,则显然在复眼之后,或在横陷之后……………24

23 前翅有缘片及楔片,膜质部上有明显的翅脉,但无封闭的翅室…………………………  

      ………………………………………………………………………花蝽科(Anthocoridae)

     前翅无缘片及楔片,膜质部上有45个封闭的长翅室。…………… 跳蝽科(Saldidae)

24 无单眼;无翅(前翅极退化,后翅消失)  前足非捕捉足……………臭虫科(Cimicidae)

     有单眼(少数无);翅多发达;前足多为捕捉足…………………………猎蝽科(ReduViidae)

25.  喙基部弯曲,不贴于头部。……………………………………………姬蝽科(Nabidae)

喙基部直,不用时紧贴于头部……………………………………………………………26

26 无单眼………………………………………………………………………………………27

有单眼………………………………………………………………………………………28

27 前翅有楔片;膜质部上有少数翅脉,形成12个基室。………………盲蝽科(Miridae)

 前翅无楔片多膜质部上有2大基室,由此发出7—8条分枝脉……………………………

  …………………………………………………………………………红蝽(Pyrrhocoridae)

28 触角极细长,第一节长于头部数倍,末节极短而膨大;足极细长,腿节末端膨大

  …………………………………………………………………………锤角蝽科(Neididae)

 触角第1节仅略长于头部;足如细长,则腿节末端不膨大……………………………29

29 前翅膜质部上有89条翅脉,成网状。…………………………………缘蝽科(Coreidae

 前翅膜质部只有5条纵脉。……………………………………………长蝽科(Lygaeidae)

(五)观察鳞翅目及其主要科的特征

鳞翅目(Lepidoptera)

    体小至大型,体翅被鳞片和毛,并组成不同的斑纹。头球形或半球形多触角形状多样;复眼多发达,单眼2个或无;虹吸式口器。翅基部中央有一大型翅室,称为中室;跗节通常5节,腹部10节一般可见8节。有些科具听器或毛隆。  

  鳞翅目昆虫通称蝶和蛾,二者主要区别是:   

  (1)  蝶类  触角末端膨大,栖息时翅竖立在背上或平展,无翅缰,体色多鲜艳。多白天活动。

  (2)  蛾类  触角末端尖细,栖息时翅平覆在背上,多有翅缰,体色多灰暗。多夜间活动。

    鳞翅目是个大目,已描述的种超过10万。其主要科可从下列检索表查出。

分科检索表

1 前后翅脉序相同[同脉亚目(Homoneura)]………………………………………………2

前后翅脉序不同,后翅RlSc合并,Rc 分支[异脉亚目(Heteroneura)]…………3

2 有上颚,下颚须发达而折屈;翅的连锁器为翅褶型;雌虫生殖孔与肛门合一…………

    ………………………………………………………………小翅蛾科(Micropterygidae)

   无上颚,下颚须退化或缺如;翅连锁器为翅轭型多雌虫产卵孔与交配孔靠近且相通

    ……………………………………………………………………蝙蝠蛾科(Hepialidae)

3 翅面具微刺,雌虫生殖孔单一(不分为产卵孔与交配孔)……………………………4

     翅面无微刺(极个别有),雌虫生殖孔分为产卵孔与交配孔2……………………5

4 脉序减化,至少后翅无中室;触角基节形成眼罩,产卵器不骨化……………………

    ……………………………………………………………………微蛾科(Nepticulidae)

   脉序完全有中室多触角基节不形成眼罩产卵器骨化……穿孔蛾科(Incurvariidae)

5  后胸与腹基部均无鼓膜听器………………………………………………………………6

 后胸或腹基部两侧有鼓膜听器………………………………………………………34

6.   头部无毛隆…………………………………………………………………………………7

 头部有1对毛隆………………………………………………………………………26

7.   后翅有1 A…………………………………………………………………………………8

 后翅无1 A,或缘毛比后翅宽度长得多…………………………………………………18

8 喙退化,缘毛短于翅的宽度………………………………………………………………9

喙发达,少数喙退化,则缘毛长于翅的宽度…………………………………………………13

9. 后翅Sc+Rl5 Rs分离,或在中室端由一横脉相连………………………………………1 0

后翅Sc+R1Rs在中室基部并接,或雌蛾无翅…………………………………………12

10.前翅外缘短于后缘,幼虫蠹木性…………………………………………………………11

前翅外缘等于或长于后缘,幼虫寄生性……………………………寄蛾科(Epipyropidae)

11. 后翅M1Rs接近或共柄;后足胫节有明显的中距和端距,暗色种类(3—33—6)

   ………………………………………………………………………木蠹蛾科(Cossidae)

后翅M1Rs分开,由横脉相连;后足胫节无中距,只有刺状的端距;多为白色蛾子,有黑点散布……………………………………………………………豹蠹蛾科(Zeuzeridae)

12.  雌雄异型,雄虫有翅,翅的色彩多暗淡而单调,有的被鳞稀薄或部分透明;下唇须退化。雌虫无翅,居于袋中………………………………………………蓑蛾科(Psychidae)

雌雄同型,体被鳞毛而粗壮。下唇须发达………………………………刺蛾科(Eucleidae)

l3.  翅分裂成几片,或纵折,或前翅2 A的末端分支,体细长…………………………………

…………………………………………………………………………羽蛾科(Pterophoridae)

翅不分裂成几片,也不纵折,前翅2 A常具基叉,但末端不分支………………………14

14. 翅大部分(至少后翅)透明,无鳞片;前翅狭长,无1 A…………………透翅蛾(Aegeriidae)

翅无透明部分,均有鳞片…………………………………………………………………15

15. 后翅倒梯形或菜刀形,顶角突伸,外缘凹入…………………………麦蛾科(Gelechiidae)

后翅不呈梯形或菜刀形……………………………………………………………………16

16. 前翅R 5终止于前缘或翅尖,前翅中室内有M干,有径付室………………………

  ……………………………………………………………………………谷蛾科(Tineidae)

前翅R 5终止于外缘………………………………………………………………………17

17.后翅M3Cul不共柄;下唇须中节被鳞粗大,下面有向前伸的长毛        …………………………………………………………………………菜蛾科(plutellidae)

后翅M3Cul共柄或合一;下唇须无长毛束;后翅MlM2分离…………………………

  ……………………………………………………………………巢蛾科(Yponomeutidae)

18.后翅狭长,缘毛长数倍于翅宽,小蛾……………………………………………………19

后翅不狭长,缘毛短于翅宽,大蛾…………………………………………………………22

19. 触角基节扩展成眼罩或密被长毛束………………………………………………………20

触角基节不形成眼罩,也无长毛束………………………………………………………21

20. 后翅无中室,下唇须退化……………………………………………潜蛾科(Lyonetiidae)

后翅有中室,下唇须发达;后翅MlR3共柄或同出一点………鞘蛾科(Coleophoridae)

21.前翅2 A无基叉;后翅R干位于中轴上,与Sc远离………………………………………

  ………………………………………………………………………细蛾科(G racillariidae)

前翅2 A有基叉;后足胫节和跗节有刺毛群………………………举肢蛾科(Heliodindae)

22 喙发达,触角线状、棒状或纤毛状;体粗壮,多呈梭形;前翅长大,外缘倾斜,后翅   ……………………………………………………………………天蛾科(Sphingidae)

喙多退化,触角双栉状或羽毛状…………………………………………………………23

23 前后翅的M2基部接近M3,后翅有一或数条肩横脉(h) ……………………………………

……………………………………………………………………枯叶蛾科(Lasiocampidae)

前后翅的M2居中或基部接近M1………………………………………………………24

24.触角羽毛状(每节有2对栉支)………………………………………天蚕蛾科(Saturniidae)

触角双栉状(每节有1对栉支)………………………………………………………………25

25.前翅顶角圆,大型种(翅展80mm以上),无翅缰,有喙…………水蜡蛾科(Brahmaeidae)

前翅顶角尖或突出,中型种(翅展50mm以下)有退化的翅缰;无喙……………………

…………………………………………………………………………蚕蛾科(Bombycidae)

26.触角球杆状;无翅缰,后翅基部扩大成翅抱型(蝶类)…………………………………27

触角线状、栉齿状或羽毛状;常有翅缰,………………………………………………32

27.触角端部有钩,基部远离;前翅R5支,都从中室分出。…………………………

………………………………………………………………………弄蝶科(Hesperiidae)

触角端部无钩,基部靠近;前翅R分为2—5支,非全部出自中室…………………28

28.前翅A23条;后翅A1条,内缘多直或凹入,栖息时不抱住腹部;常有尾突。……………………………………………………………………凤蝶科(Papilionidae)

前翅A1条;后翅A2条,内缘多凸出,栖息时抱住腹部………………………29

29.前足正常,爪分裂或具齿。………………………………………………粉蝶科(Pieridae)

前足多退化至少雄虫如此爪不分裂…………………………………………………30

30.前翅有13条脉在基部特别膨大………………………………………眼蝶科(Satyridae)

前翅翅脉基部不特别膨大………………………………………………………………31

31.前翅R5支,后翅中室开放或仅由一退化的横脉封闭……………………………

………………………………………………………………………蛱蝶科(Nymphalidae)

前翅R34支,前后翅中室开放或封闭,触角每节有白色环 ………………………………………………………………………灰蝶科(Lycaenidae)

32. 后翅Sc+R1Rs在中室中部并接或连有横脉……………………………………………

    …………………………………………………………………………斑蛾科(Zygacnidae)

    后翅S c+R1Rs分离……………………………………………………………………33

33 前翅Cu2出自中室中部,R 3R4分离。………………………………卷蛾科(Tortricidae)

    前翅Cu2出自中室下角;后翅Ml2………………………蛀果蛾科(Carposinidae)

34.鼓膜听器位于腹基部,头部常有毛隆……………………………………………………35

    鼓膜听器位于后胸,头部无毛隆……………………………………………………… 38

35 后翅有1 AM2基部接近M3………………………………………………………………36

     后翅无1 AM 2基部接近Ml或居中……………………………………………………37

36后翅有3条臀脉,前翅径脉分支有不同形式的共柄或并……………………………………………………………………………螟蛾科(Pyralidae)

    后翅有2条臀脉,前翅径脉5支分别出自中室,不共柄……………窗蛾科(Thyrididae)

37.后翅Sc+Rl在中室外与Rs有一段接近或合并再分开;M2接近M3………………………………………………………………………钩蛾科(Drepanidae)

    后翅Sc+R1在中室外与Rs远离;M2居中或近Ml;后翅Sc+R1在基部呈叉状,或翅退化。……………………………………………………………………尺蛾科(Geometridae)

38. 前翅M2居中或近Ml,后翅Sc+Rl与中室前缘平行………………………………………… 

    …………………………………………………………………………舟蛾科(Notodontidae)

    前翅M2M3后翅Sc+Rl与中室前缘不平行…………………………………………39

39后翅很小Sc+Rl退化………………………………………………鹿蛾科(Euchtomiidae)

    后翅不特别小,Sc+R1存在……………………………………………………………40

40.触角端部略膨大………………………………………………………虎蛾科(Agaristidae)

    触角端部尖细………………………………………………………………………………41

41.后翅Sc+Rl在中室中部或中后部并接,触角雌雄均双栉状,喙退化………………………

     ………………………………………………………………………毒蛾科(Lymantriidae)

    后翅Sc+RlRs在中室基部并接或并至中部而分开,触角雌蛾不呈双栉状…………42

42ScR1Rs在基部并接。………………………………………………夜蛾科(Noctuidae)

    Sc+R1Rs在基部至中部并接…………………………………………………………43

43.有单眼………………………………………………………………………灯蛾科(Arctiidae)

    无单眼,前翅有竖鳞…………………………………………………………瘤蛾科(Nolidae)

(六)观察膜翅目及其主要科的特征

膜翅目(Hymenoptera)

    体微小至大型。有2对膜质的翅,前翅大,后翅小,以翅钩列相连锁,少数无翅。口器

为咀嚼式或嚼吸式;触角形状多样;复眼大,单眼3个。腹部第1节并入后胸称并胸腹节,

2腹节常收缩呈柄状,植食性的科例外。腹部末端几节常缩入,可见67节;雌性有发

达的产卵器。

    幼虫大部分肉食,少数植食。形状多种多样。

    膜翅目的大部分类群是天敌昆虫,主要科的检索表如下:

分科检索表

l.  胸腹部连接处不收缩成细腰,足的转节2节,后翅至少有3个基室。植食种类[广腰亚

   (Symphyta)] ………………………………………………………………………………3

   胸腹部连接处收缩成细腰状,后翅最多.2个基室[细腰亚目(Apoerita)]………………2

2. 足的转节多为2节,后翅多没有臀叶,产卵器多露出,末一腹板多纵裂。多为寄生性

   种类[锥尾组(Terebrantia)]………………………………………………………………6

   足的转节1节,后翅多有臀叶,  产卵器常成螫刺,  不用时缩在体内,末一腹节不纵。

   裂。多为捕食或集体生活的种类[针尾组(Aculeata)]…………………………………19

3.前足胫节端部有2个距………………………………………………………………………4

   前足胫节端部有1个距………………………………………………………………………5

4.前胸背板后缘深深凹入…………………………………………叶蜂科(Tenthredinidae)

   前胸背板后缘平直………………………………………………锯蜂科(Megalodontidae)

5.前胸背板后缘直或微弯曲;腹部略扁平,产卵器短…………………………………………

    ……………………………………………………………………………茎蜂科(Cephidae)

   前胸背板后缘深深凹入;腹部圆柱形;产卵器长………………………树蜂科(Siricidae)

6.腹部末节腹板完整,产卵器从腹部末端伸出。寄生性…………………………………7

   腹部末节腹板裂开,产卵器从末端前伸出…………………………………………………8

7.触角最多1 O节;前翅无缘脉及痣脉,有时也无亚缘脉…………………………………

    ………………………………………………………………广腹细蜂科(Platygastridae)

   触角1211节,很少78节,而锤状部1分节;前翅有缘脉及痣脉…………………………………………………………………缘腹细蜂科(Scelionidae)

8  触角膝状,前胸背板不向后延伸到达肩板,足转节2节。多为寄生[小蜂总科

     (Chalcidoidea)] …………………………………………………………………………9

     触角不呈膝状;前胸背板向后延伸达肩板………………………………………………17

9  跗节3节,前翅很宽,翅面有微毛排成行列,体长O21.0 mm,寄生于各目昆虫的

     卵内。……………………………………………………赤眼蜂科(Trichogrammatidae)

     跗节45节;前翅不太宽,翅面微毛不排成行列………………………………………10

10.  前足胫节有1强而弯曲的距;跗节54…………………………………………11

     前足胫节的距直而弱;跗节4…………………………………………………………1 2

11 触角13节;体长12 mm;有美丽的金属光泽。寄生于鳞翅目,膜翅目和双翅目。

……………………………………………………………金小蜂科Pteromalidae)

     触角8节;体长0.51.5 mm;体黄色或有黄色斑纹。寄生于蚜科和蚧科昆虫  

     ……………………………………………………………………蚜小蜂科(Aphelinidae)

12  头长,背面有1纵沟;前足和后足很大,中足细小;雄性无翅,生活于无花果内

      ……………………………………………………………………榕小蜂科(Agaontidae)

      不如上述情形……………………………………………………………………………13

 13 后足腿节膨大,下面有刺或齿;后足胫节极弯曲………………小蜂科(Chalcididae)

      后足腿节不太膨大;胫节不弯曲……… ………………………………………………1 4

 14 前胸背板大,四方形或长形,比中胸背板宽,上面有很密的刻点……………………15

      前胸背板小,比中胸背板小……………………………………………………………16

15 腹部大,椭圆形,略侧扁,第2节正常。有植食性与寄生性的

      …………………………………………………………………广肩小蜂科(Eurytomidae)

      腹部小,略呈三角形,第2节背板与第3节愈合,盖住腹部其余部分;胸部很大。多

      为鳞翅目幼虫体内寄生蜂与寄生蝇的重寄生者……………巨胸小蜂(Perilampidae)

 16 中胸侧板大而完整,没有容纳腿节的凹陷。中足胫节长,能跳跃,有粗大的距,其内

      侧有微小的刺列…………………………………………………跳小蜂科(Encyttidae)

      中胸侧板一般不太大,上面有容纳腿节的凹陷;中足胫节正常,距不大;后足胫节末

      端有1………………………………………………………金小蜂科(Pteromalidae)

  17.前翅没有翅痣;转节通常1节。幼虫在植物上造成虫瘿…………瘿蜂科(Cynipidae)

      前翅有翅痣;转第2节。寄生性…………………………………………………………1 8

18  前翅有2条迥脉,形成3个盘室。………………………………姬蜂科(Ichneumonidae)

      前翅只1条迥脉,形成2个盘室。 ………………………………茧蜂科(B raconidae)

19 腹部第1节或第1、第2两节成为小形的结,有社会组织,工族无翅,生活在地下或

      朽木中…………………………………………………………………蚁科(Formicidae)

      腹部没有结………………………………………………………………………………20

20 前足腿节特别膨大,棒状,雌性没有翅,雄虫后翅无脉纹,小形寄生种类,有金属颜

      …………………………………………………………………肿腿蜂科(Bethylidae)

前足腿节正常;后翅有脉纹………………………………………………………………21

 21 前胸背板向后延伸,到达肩板,或没有肩板……………………………………………22

      前胸背板不向后延伸到达肩板…………………………………………………………27

 22 翅不用时,纵褶;前翅第1盘室比亚中室长……………………………………………23

     翅不能纵褶,前翅第1盘室比亚中室短。………………………………………………24

 23.上鄂长,刀状,常交叉,内缘有齿或缺刻、腹部第1、第2节间有收缩,中足胫节有

    1端距,爪有齿或分岐;常单独生活。…………………………………蜾赢科(Eumenidae)

    上鄂短宽,顶斜截形,有齿,腹部第1、第2节间无明显收缩,中足胫节有2端距,爪简单,常营社会生活。……………………………………………………胡蜂科(Vespidae)

24 腹部第l、第2节间有收缩的缝,使腹部呈葫芦状,足短粗,翅脉不达边缘。幼虫为

    蛴螬的外寄生者……………………………………………………………………………25

    腹部第1、第2节间不收缩;足细长或后足扁平,,翅脉通常到达边缘………………2 6

25.中后胸腹板形成一连续的板,盖于中、后足基节上;雄性末节腹板有3…………

    ……………………………………………………………………………土蜂科(Seoliidae)

    中后胸腹板不形成盖在基节上的板,雄性腹末不呈3刺状,而呈向背面弯曲的钩刺,   

    雌性第1、第2腹节间有收缩………………………………………钩土蜂科(Tiphiidae)

26.腹部能弯折到胸部下面,可见背板35节,触角很短,颜色美丽而有金属光泽

    ………………………………………………………………………青蜂科(Chrysididae)

    腹部不能弯折到胸部下面;可见背板6节以上;触角和足都很长;多数为黑色或红褐

    色;常在地面低飞,猎捕蜘蛛……………………………………蛛蜂科(Pompilidae)

27.后足跗节细瘦,头部与胸部的毛简单;常有细腰,常在地面低飞,捕猎鳞翅目幼虫,

    带回泥巢中准备饲养子代。…………………………………………泥蜂科(Sphecidae)

    后足跗节扩大,头部和胸部的毛有分支,有社会组织,多采花蜜………………………28

28.前翅有2亚缘室……………………………………………………………………………29

    前翅有3亚缘室……………………………………………………………………………30

29. 雌性腹部腹面有花粉刷;爪间无垫………………………………切叶蜂科(Megachilidae)

    雌性腹部腹面无花粉刷多爪间有垫………………………·……白缘花蜂科(Stelididae)

30.雌性腹部第6节背板末端有1刺;单独生活;前翅第1亚缘室短于第2亚缘室

    …………………………………………………………………………木蜂科(Xylocopidae)

    雌性腹部第6节背板末端无刺,社会生活………………………………………………3l

31.后足胫节有距,前缘室很长………………………………………………熊蜂科(Bombidae)

    后足胫节无距,前缘室不太长………………………………………………蜜蜂科(Apidae)

(七)观察双翅目及其主要科的特征

双翅目 (Diptera)

    双翅目包括蚊、虻、蝇类。都只有1对发达的前翅,膜质,脉序简单,后翅退化为平衡棒。复眼很大,占头的大部分;单眼3个多触角或细长多节,或短而少节多口器刺吸或舐吸式多跗节5节。腹部末端几节缩入体内。雌虫无真正产卵器。

    幼虫无足型,绝大部分的头部缩入胸内成为无头型幼虫。

    成虫主要科可从下列检索表查出。

   

                       双翅目分科检索表

1  触角7节以上,鞭节各亚节相似;下鄂须45(少数1)[长角亚目(Nematocera)]

    ....................................................................3

触角7节以下,鞭节常分为若干亚节,或有一端刺或旁生一芒;下鄂须12节或无…2

2 触角末端分为若干小环状亚节,或具端刺;幼虫半头型多多为被蛹,羽化时背面做“T”形裂开[短角亚目(Brachycera)]………………………………………………………………9

触角3节,末节背面有一芒刺多幼虫无头型;围蛹,羽化时环形裂开[芒角亚目  (Aristocera)]…………………………………………………………………………………15

3 中胸背板有明显的“V”形沟;有2条臀脉,体和足均细长……………………………

    ………………………………………………………………………大蚊科(Tipulidae)

中胸背板无“V”形沟;有1条臀脉………………………………………………………4

4 触角长,念珠状。只23条纵脉,无横脉。足胫节末端无距  

    …………………………………………………………………瘿蚊科(Cecidorayiidae)

触角非念珠状,翅脉较多…………………………………………………………………5

5 足基节长。Rs不分支或分2支。触角长。食蕈,偶或为害作物

 ……………………………………………………………………蕈蚊科(Mycetophilidae)

足基节短。Rs2支或3………………………………………………………………6

6 单眼3个,触角短……………………………………………………毛蚊科(Bibionidae)

无单眼………………………………………………………………………………………7

7 翅阔,体短,多毛,形如小蛾……………………………………蛾蚋科(Psychodidae)

翅狭,体细长………………………………………………………………………………8

8 伸达翅缘的翅脉9条以上,翅缘和翅脉上有鳞片。后足特别长………蚊科(Culiddae)

    伸达翅缘的翅脉8条以下,翅的后面脉纹不清楚。腹部细瘦。前足特长…………………………………………………………………摇纹科(Chironomidae)

9 足的前端有3(爪间突垫状)……………………………………………………………10

    足的前端只2(爪间突刚毛状或无爪间突)……………………………………………11

10 翅瓣大而明显;R5伸达翅的外缘,远在顶角之下…………………………虻科(Tabanidae)

    翅瓣小或无;R 5伸达翅的前缘,不超过顶角………………………水虻科(Stratiomyiidae)

11.头顶凹入,从前面看有凹陷;复眼突出,体有毛或刚毛……………食虫虻科(Asilidae)

    头顶不凹入,眼不突出………………………………………………………………………12

12R5伸达翅的顶角之上………………………………………………窗虻科(Scenopinidae)

    R5伸达翅的顶角之下………………………………………………………………………13

13 M3Cul大部分不合并,有M3………………………………………剑虻科(Therevidae)

    M3Cu 1大部分合并,无M3翅室………………………………………………………14

l 4.臀室(A)不封闭或封闭而达翅缘……………………………………蜂虻科(Bombyliidae)

    臀室(A)封闭,远离翅缘………………………………………………舞虻科(Empididae)

15.体表皮革质或角质,扁平。头一部分嵌在前胸内不能活动。通常无翅。,寄生于鸟类或哺乳类。成虫胎生老熟的蛆………………………………………虱蝇科(Hippoboscidae)

    不如上述情形………………………………………………………………………………16

16.无额囊缝。Cu连接于1 A近端部处……………………………………………………17

    有额囊缝。Cu连接于1 A近基部或12……………………………………………19

17.头极大,球形,复眼相接………………………………………………头蝇科(Pipunculidae)

    头不极大……………………………………………………………………………………18

18.触角1节,腿节侧扁………………………………………………………蚤蝇科(Phoridae)

    触角3节,腿节正常,在径脉R4+5与中脉Ml+2之间有1条伪脉,穿过径中横脉rm

    两端不与它脉相连……………………………………………………食蚜蝇科(Syrphidae)

l9 无翅瓣,触角第2节无纵沟………………………………………………………………20

    有翅瓣,触角第2节有纵沟,中胸盾沟明显而完整……………………………………29

20.头部向两侧突伸,复眼着生在突伸部末端………………………………………………21

    头部正常……………………………………………………………………………………22

21.触角着生在头的中央,离复眼很远……………………………………实蝇科(Trypetidae)

触角着生在头的突伸部分上,靠近复眼………………………………突眼蝇科(Diopsidae)

22.亚前缘脉Sc完整,伸达前缘与R1分开;有臀室…………………………………………23

    Sc不完整,不伸达前缘,常与R l合饼;臀室有或无 …………………………………24

23.有后头顶毛……………………………………………………………日蝇科(Heleomyzidae)

    无后头顶毛……………………………………………………………果蝇科(Drosophilidae)

24.翅臀室末端突伸成一锐角,Sc末端弯曲,略成直角;翅多有斑纹实蝇科(Trypetidae)

    翅臀室末端不突伸成锐角,Sc末端不弯曲成直角………………………………………25

25.翅前缘完整多无口鬃………………………………………………斑腹蝇科(Ochthiphilidae)

翅前缘有缺刻12……………………………………………………………………26

26.翅前缘靠近Sc末端处有1缺刻…………………………………………………………27

    翅前缘除近Sc末端处有1缺刻外,在靠近肩横脉(h)处还有1缺刻…………………28

27 翅无臀室(A);单眼三角区大;后头顶毛相接或无。无口鬃…………………………

     …………………………………………………………………………杆蝇科(Chloropidae)

    翅有臀室(A);单眼三角区小多后头顶毛分开或无。有口鬃   

    …………………………………………………………………………潜蝇科(Agromyzidae)

28 后头顶毛分开;无口鬃;无臀室(A)……………………………………水蝇科(Ephydridae)

    后头顶毛平行或相接或无;有口鬃;有臀室………………………果蝇科(Drosophilidae)

29.下侧片裸,翅侧片裸或具毛………………………………………………………………30

    下侧片具成行的鬃,翅侧片具鬃或毛………………………………………………………31

30 M1+2直伸至翅缘,与R4+5平行或远离………………………………花蝇科(Anthomyiidae)

    Ml+2末端向上弯靠近R4+5…………………………………………………蝇科(Muscidae)

31.后盾片不明显,触角芒羽毛状;腹部至少第2节腹板外露,不被同节背板侧缘盖住。幼虫多尸食、捕食或寄生……………………………………………………………………32

    后盾片发达,侧面观有2隆起;触角芒刚毛状;腹部腹板被同节背板盖住。幼虫寄生于

    昆虫体内。……………………………………………………………寄蝇科(Larvaevoidae)

32. 触角芒全部羽毛状;体色多呈青、绿等色一,带金属光泽…………丽蝇科(Calliphoridae)

    触角芒基半部羽毛状,端半部刚毛状多体色多灰黑,被白粉……麻蝇科(Sarcophagidae)

(八)观察鞘翅目及其主要科的特征

鞘翅目(Coleoptera)

体小至大型,体壁坚硬。前翅加厚,坚硬如鞘,无翅脉,后翅膜质。口器咀嚼式,复眼发达,多数无单眼,少数有1个中单眼;触角形状多样,多为11节。前胸发达,中胸只露出小盾片;跗节35节。腹部可见58节,末端几节常退化。

幼虫寡足型,少数无足型,咀嚼式口器。多数陆生,少数水生。

   鞘翅目是昆虫纲的第一大目,主要科可从下列检索表检出。

   

分科检索表

1 前胸背板与侧板分界明显,腹部第1节腹板被后足基节臼分开[肉食亚目(Adephaga)]

   ……………………………………………………………………………………………2

前胸背板与侧板分界不明显,腹部第1节腹板不被后足基节臼分开[多食亚日(Polyph

aga)]…………………………………………………………………………………………6

2.  后足步行足,陆生…………………………………………………………………………3

后足短或游泳足,水生……………………………………………………………………4

3 前胸背板比头宽,触角间距大于上唇的宽…………………………步甲科(Carabidae)

前胸背板比头窄,触角间距小于上唇的宽……………………………虎甲科(Citindelidae)

4 后足基节大,呈板状,盖住腿节和腹部的大部分……………………………………………

 ……………………………………………………………………………沼梭科(Haliplidae)

后足基节不盖住腿节………………………………………………………………………5

5 体形似豆豉,复眼分上下两半。中后足远短于前足…………………豉甲科(Gyrinidae)

体流线形,复眼不分成两半。中后足长于前足。………………………龙虱科(Dytiscidae)

6 头部延长呈喙状,外咽缝1………………………………………………………………7

    头部正常,外咽缝两条………………………………………………………………………8

7 喙长而明显,前胸背板不包住头部。…………………………………象宴科(curculionidae)

喙短,不明显,前胸背板包住头的一部分。………………………………小蠹科(Scolytidae)

8.下颚须长于或等于触角,胸部腹面有一大纵刺……………………水龟虫科(Hydrophilidae)

下颚须短于触角,胸部腹面无纵刺……………………………………………………………9

9.前中足跗节5节,后足跗节4……………………………………………………………10

各足跗节相等…………………………………………………………………………………12

10 前足基节臼后方封闭,爪不分裂。…………………………………拟步甲科(Tenebrionidae)

前足基节臼后方开放……………………………………………………………………11

11.体形似蚂蚁,爪不分裂,腹部可见腹板为5………………………蚁形甲科(Anthicidae)体形不似蚂蚁,爪分裂,腹部可见腹板6……………………………芫菁科(Meloidae)

l2 跗节为似4……………………………………………………………………………13

    跗节非似4………………………………………………………………………………15

13.头部略呈短喙状;鞘翅短,腹末外露;后足基节左右靠近…………………………………

    ……………………………………………………………………………豆象科(Bruchidae)

    头部不呈喙状;鞘翅长,腹末多不外露;后足基节左右分开。…………………………1 4

14.复眼肾形,环绕触角;触角长于体长的23………………………天牛科(Cerambyeidae)

   复眼圆形,不环绕触角;触角短于体长的23………………………………………………

    ………………………………………………………………………叶甲科(Chrysomelidae)

l5 前胸腹面有一楔形突,插入中胸腹板槽内……………………………………………16

     前胸腹板无楔形突………………………………………………………………………17

16 前胸与鞘翅问不凹下,不能动。………………………………吉丁虫科(Buprestidae)

     前胸与鞘翅间凹下,能动……………………………………………叩头甲科(Elateridae)

17 多有1个中单眼,后足基节有容纳腿节的槽,足极短,常缩于体下

     …………………………………………………………………………皮蠹科(Dermestidae)

     无单眼,后足基节无容纳腿节的槽,若有此槽,则足不极短…………………………18

18 鞘翅柔软,腹部可见腹板6—8………………………………………………………19

     鞘翅坚硬,腹部可见腹板6……………………………………………………………22

19.  后足基节扁平。…………………………………………………………郭公虫科(Cleridae)

     后足基节突出………………………………………………………………………………20

20.  中足基节不接触,鞘翅常有网状纹,无发光器,触角基部接近………红萤科(Lycidae)

     中足基节左右相接,鞘翅无网状纹……………………………………………………21

21. 触角基部接近,头常被前胸背叛盖住;有发光器。……………………萤科(LamPylidae)

    触角基部远离,头不被前胸背板盖住,无发光器…………………花萤科(Cantharidae)

22.鞘翅极短,坚硬,末端平直,腹末常露出几节……………………………………………23

    鞘翅不极短,如短,则末端不平直…………………………………………………………24

23.腹部露出4节以上,腹端可做上弯活动……………………隐翅甲科(Staphylinidae)

    腹部仅露出2—3节,腹部不能向上弯曲。…………………………埋葬甲科(Silphidae)

24.触角鳃片状…………………………………………………………………………………25

    触角非鳃片状……………………………………………………………………………30

25.触角叶状片疏松,不能合并成实心的锤状。雄虫上颚发达如鹿角状

    ………………………………………………………………………锹甲科(Lucanidae)

触角叶状片紧密,可合并成实心的锤状。雄虫上颚不呈鹿角状……………………26

26 后足着生在身体的后部,近于体末端,远于中足;触角锤状部有毛…………………27

     后足着生在身体的中部,近于中足,远于腹部末端;触角锤状部光滑或少毛………28

27 后足胫节有1端距,通常不见小盾片,中足左右远离……………………………………

       ………………………………………………………………………蜣螂科(Scarabaeidae)

     后足胫节有2端距,小盾片发达;中足比较接近…………………粪蜣科(Geotrupidae)

28.  前胸背板后角与鞘翅的基部间宽阔,其侧缘露出中胸侧板,前翅基部侧缘内凹,露出后胸侧板………………………………………………………………花金龟子(Cetoniidae)

     中、后胸侧板均不露出……………………………………………………………………2 9

29. 爪不对称,后足尤其明显。体色常有金属光泽……………………丽金龟科(Rutclidae)

    爪对称,体色常较暗………………………………………………鳃金龟科(Melonthidae)

30 体半球形,背面隆起,跗节为似3……………………………瓢甲科(Coccinellidae)

    体不为半球形,跗节5…………………………………………………………………31

31.第1跗节极小………………………………………………………………………………32

    1跗节不极小……………………………………………………………………………34

32.前胸背板兜状;盖住头部,鞘翅后端下斜。………………………长蠹科(Bostrychidae)

    前胸背板不盖住头部………………………………………………………………………33

33.前胸背板前缘明显凹入前角尖而向前突出,前口式 ……………………………………………………………………谷盗科(Ostomatidae)

    前胸背板前缘不凹入,前角不向前突出,下口式…………………………粉蠹科(Lyctidae)

3 4.体形似蜘蛛;触角线状或念珠状……………………………………………蛛甲科(Ptinidae)

    体不似蜘蛛;触角锯齿状或棒状多后足基节扩展呈板状,有容纳腿节的槽………………

……………………………………………………………………………窃蠹科(Anobiidae)

五、作业:

1. 绘弄蝶(直纹稻苞虫)触角图;

2. 绘叶蝉和飞虱后足图;

3. 绘菜粉蝶前翅图;

列表比较农业昆虫主要目(八目)的特征。(体型大小、翅的对数、前后翅类型、口器类型、代表昆虫)。

 

 

 

 

 

 

 

实验三 水稻害虫的形态特征观察

实验目的

辨认三化螟、二化螟、大螟、稻蓟马、稻苞虫、稻纵卷叶螟、稻叶蝉、稻飞虱、等主要害虫。

材料及用具:

上述害虫生活史标本、教学挂图、扩大镜、解剖镜等。

步骤与方法:

(一)水稻害虫

1   三化螟  Tryporyza incertulas  (Walker)

成虫:体长812mm,翅展1836mm,前翅三角形,翅中央有一个黑点,雌蛾大,黄白色;前翅中央的黑点明显,腹部肥大,末端有黄褐色毛丛。雄蛾灰黄褐色,下唇须长而前伸,前翅中央的黑点小,由翅尖至后缘中央附近有一套暗褐色斜带,外缘有79个小黑点,腹部瘦细,末端无毛丛。

卵:扁椭圆形,初产淡黄白,后渐棕黑色,卵块形似半粒发霉的黄豆,每块有卵粒十至百余粒,相迭一起,中央三层,边沿一、二层,表面覆盖黄褐茸毛,中央有深浅不一的杂毛。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1721mm,乳白和淡黄绿色,背面有一条透明的纵线,腹足趾钩2132个,细小,单序全环。

蛹:长1015mm,圆筒形,黄绿色,快羽化微现褐色,后足伸出翅芽顶端,不达腹端雌蛹后足伸至第6腹节后缘,雄蛹则伸至第7或第8腹节。

2、  二化螟  Chilo supperessalis  (Walker)

成虫:体长1215mm,翅展2030mm灰黄色。前翅近方形。外缘有7个小黑点,雄蛾较小,色亦较深,前翅布满不规则小褐点,腹部较瘦,雌蛾触角丝状,雄蛾尖端数节短锯齿状。

卵:扁平椭圆形,初产卵白色,渐加深至黑褐色。数十至百余粒粘连成块,略呈不规则的长带状,卵粒呈鳞状排列。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2430mm,淡肉褐色,头赤褐,体背有五条暗褐色纵线,其中两侧各有一条纵线通过气门,腹足趾钩5156个异序全环,内侧钩长3序,外侧较短单序。

蛹:长1217mm,初化蛹时乳白,背面有5条棕褐色纵线,以后体渐变淡棕色,酱红色,纵线渐消失。额中央钝圆形突出。后足与翅芽平,第10腹节后缘两侧有3对角状突起着生12对小刚毛,沿后缘背面尚有1对三角形突起。

3、                  大螟  Sesamia inferens  (Walker)

成虫:体长1215mm,翅展2730mm,体淡褐色。前翅近近长形,翅中部从翅基至外缘有1条暗褐色纵带,纵带上下各2个黑褐色小点;雌蛾体形较大,触角丝状,前翅纵带较宽,雄蛾触角短栉齿状,纵带较窄。

卵:扁圆球形,顶端稍凹,表面有放射状细隆线。初产乳白,渐变淡黄至褐色,孵化前淡紫色。卵块呈带状,卵粒成23行排列。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2430mm,粗状。淡黄色,背面带紫红色,头部红褐色或暗褐色,腹足趾钩一般15个,为单序中列(中带)式排列。

蛹:长1518mm,较粗大,初时淡黄色,后变黄褐色。头胸带有白色蜡粉。两翅芽近端部有一小部分接合。后足不伸出翅芽顶端,腹部末端有4个约等长的短齿,腹面2个略大,相距较窄,背面2个略小,相距较宽。

4 稻蓟马:Chloethrips oryzae (Willams)

 属缨翅目蓟马科,国内分布普遍,南北密度都相当高,省内几乎种植水稻处均有发生。六十年代以后逐渐上长,七十年代开始已成二晚水稻秧苗期的重要害虫。成虫:体长雌1.1~1.3mm,雄1.0~1.3mm,体黑褐色,触角7节,第2节端部和第34节色淡,其余各节褐色;单眼间最短,位于三角形连线外缘,复眼后鬃长,前胸背板后缘角有1对长鬃,前翅深灰色,近基部有1淡色圆斑,上脉端鬃3根,下脉鬃11~13根,足黄色。

    卵:肾形,一边稍内凹,黄白色,近孵化时淡黄色并有小红眼点。

    若虫:形似成虫,第一、二龄无翅芽,黄白色,第三龄出现翅芽,触角向头部两侧弯曲,翅芽伸到腹部第3~4节,称为前蛹,第四龄称为蛹期,体黄褐色,触角向后贴在头部及前胸的背面,翅芽伸到腹部第6~7节,并可明显看见3个红褐色单眼。

5 稻管蓟马:Haplothrips aculeatus (Eabricius)

    成虫:雌成虫体长1.5~1.8mm,黑色或黑褐色,头长于前胸。触角8节,第26节黄,但端部常较暗,其余各节与体同色。复眼后鬃长,前胸前缘角鬃及后缘角鬃长而尖锐,足暗棕,前足胫节略黄,前足跗节无齿,各跗节黄色。前翅无透明,基部稍暗,中部收缩变窄,端部圆,端部后缘有间插缨5~8根。腹背第27节两侧各有1对向内弯曲的粗鬃。

    雄成虫比雌成虫细小,前足鼓节膨大,跗节有齿状突起,腹部第9至第10节内有雄生殖器,象开瓣的 豆芽。

卵:长约0.3mm,宽约1.2mm,短椭圆形,初产下黄白色,近孵化时橘黄色。

    若虫:初孵后针尖大小,乳黄,触角灰色7节;第1至第5节略呈碗形,第4节最大,二龄体色橙黄,腹部第910节灰褐、灰红色。触角第1节橙黄,第27节灰褐。体鬃变灰、钝。第9腹节鬃较长,两侧各有2根尖端似矛形的鬃,第10节背面及腹面各有短鬃2根,两侧各有曲鬃2根,预蛹(三龄若虫)全体遍布红色素,触角、足白色,触角伸向头两侧呈乳突状鞘囊,前蛹(四龄若虫)体色同预蛹,但触角弯向头两侧,向后接近头后缘,鞘囊状,不分节,翅芽伸达腹部长2节。蛹(五龄若虫)触角弯曲弯向头两侧,伸达前胸前部,有时鞘囊内触角的分节清晰可见。单眼3个。前、后翅芽均达腹部第3节,腹背第2至第7节出现向内弯曲的鬃。

6、   直纹稻弄蝶(直纹稻苞虫)Parnara guttata  Bremer  et  Grey

成虫:体长1719mm,翅展35-42mm,黑褐色,略带金黄光泽,前后翅各有透明白斑多枚(详见下对照表)。

卵:半环形,直径约0.9mm,壳面有六角形细纹,顶端略凹陷,初产绿色,后转褐色,将孵化时紫褐色。

幼虫:体黄绿,头下面中央有“W”形褐色纹,前胸背板有一条黑色中断横纹,腹部第47节两侧各有1团白色粉状物。臀板具黑纹,气门大而内洼。

蛹:长2225mm,近圆筒形,头平尾尖体表常被白粉。初化蛹时嫩黄色,近羽化时深褐色,第56腹节腹面有深褐色的倒字形纹。

隐纹稻弄蝶(隐纹稻苞虫):Pelopidas matnias  Fabricius

成虫:体长1720mm,翅展35-42mm,黑褐色,前翅有透明白斑多枚,后翅正面无白斑,反面有多枚小白点。排列成半环形。

卵:约1mm,半圆球形,略扁。

幼虫:体长36mm,颅面两侧具红褐色字形纹,单眼位于字形纹之内方。

蛹:长30mm,头顶尖实如锥。腹背有白纵线4条。

7、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ee

成虫:体长79mm,翅展1619mm,乳黄色,前翅三角形,前缘黑褐色,外缘后黑褐色宽带;内横线和外横线黑褐色;中横线很短不达翅中部。后翅外缘有暗褐色宽带,展翅时,外横线、内横线与前翅之线相连,雄虫体色较深,前翅中横线前端有一黑色毛丛围成中间略凹的眼点前足胫节膨大,着生有一丛褐毛。

卵:扁平椭圆形,中央稍隆起,初产时乳白色,渐变淡黄色,孵化前一段显黑点(即幼虫头部)。

8 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 (Uhler)

  成虫:体长4.5~5.5mm,黄绿色,头顶弧形,两腹眼之间有一黑横带(亚缘黑带)横带后方的中线黑色,极细。前胸背板前半部为黄绿色,后半部为绿色,小盾片黄绿色,中央有一细横沟。前翅鲜绿色,前缘淡黄绿色,雄虫翅末1/3处为黑色,雌虫翅端部淡褐色(亦有少数雄虫前翅端部为淡褐色)。

  卵:长1mm,茄子形,一端略尖,中部稍弯曲,初产时乳白色,后由淡黄转为灰黄色,近孵化时出现2个红褐色眼点。

若虫:形似成虫,头胸大,尾较尖,善横爬斜行;一、二龄无翅芽;三龄以后出现翅芽,大若虫有明显的雌雄之别,雌者腹背黄褐,雄者黑褐。

9、稻飞虱

 几种常见飞虱成虫主要形态特征

 

种类名称

体长

毫米

翅斑

头顶、前胸背板及中胸背板

头部正面

雄虫外生殖器(抱握器)

其他

白背飞虱

3.8~4.5

头顶略尖出,前胸背板黄白色,中胸背板中央白色,两侧黑褐色

雄额颊区为黑褐色,雌为灰褐色

分叉

后足小,第一跗节内测无小刺,短翅型成虫仅与雌虫

灰飞虱

3.5~4.0

雄虫中胸背板黑色,雌虫黄褐色。

雌雄额颊区均为黑褐色。

不分叉

如小鸟状

 

褐稻飞虱

3.64.8

头顶至前胸中胸背板暗褐色,中胸背板3条隆线明显

雌雄颜面中央不凹陷,额及颊均为黄褐色

不分叉

后足第一跗节有2-3个小刺,载瓣片内緣基部呈宽半圆形

作业

绘二化螟、三化螟前翅图,并用文字说明有何区别;

列表比较三化螟、二化螟、大螟幼虫的区别;

 

 

 

实验四 小麦及地下害虫的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鉴别麦蚜、麦蜘蛛、麦叶蜂、蛴螬、蝼蛄、地老虎等形态特征及为害征状,并掌握鉴别蚜虫种类常用的特征。

二、实验材料:麦长管蚜,麦二叉蚜、黍缢管蚜的有翅、无翅蚜型标本及为害状,麦长腿红蜘蛛、麦圆蜘蛛、苜蓿红蜘蛛成虫若虫及部分卵及为害状。小麦叶蜂、大麦叶蜂卵、幼虫、成虫特征标本及为害状。蛴螬、蝼蛄、地老虎、金针虫等成、幼虫标本及其为害状。

三、实验内容:

(一)小麦害虫

麦蚜类:麦蚜属同翅目蚜虫科。国内为害小麦的蚜虫主要有下列三种:

麦长管蚜Macrosiplum avenae (Fabricius)

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 Rondani

黍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

1.麦长管蚜:属同翅目蚜虫科(Aphididae),长管蚜属(Macrosiphum)。该属蚜虫。头部有额疣,向外倾,腹管长圆筒形,黑色,远较属片为长,为尾片长的2倍,末端有网状纹,前翅胫分脉正常,中脉分义两次。

1)有翅胎生雌蚜(成蚜):除具有长管蚜属之特征外,头胸部多呈暗褐色或暗绿色,腹部黄褐色至绿色,背面两侧各具45个褐色斑纹,触角约与体等疾苦或稍长褐色至黑褐色,第3节上有圆形次生感觉孔618个,排列一行,第56节上,也各生一个原生感觉孔,翅透明,中脉3支,尾片细长,茎部稍粗,每侧各有细刚毛34根。

2)无翅胎生雌蚜(成蚜):体呈长卵形,草绿至桔红色,复眼多呈深红色。胸部背面两侧有暗褐色斑纹,后部背面两侧有暗褐色小点,每边6个。触角约与体等长或稍长,近于黑色,触角末节鞭部为基部56倍,第3节上有圆形感觉孔04个,一般为23个,第56节各生一个,腹管与尾片与有翅蚜相同,仅尾片每侧各有3根细刚毛。

2.麦二叉蚜:属同翅目蚜科,二叉蚜属(Toxoptera)。该属主要特征为前翅中脉仅分叉一次。

1)有翅胎生雌蚜:体卵圆形(额瘤微离子微隆起的中额瘤),头胸部灰黑色,腹部淡绿色,背面中央有一条深绿色纵线,侧斑灰褐色,触角6节,比体短,第3节上有圆形次生感觉孔59个,排成一行,翅透明,中脉2支。腹管长圆筒形,淡绿色,顶端黑色,茎半部有横绉纹,尾片绿色,侧毛2对。

2)无翅胎生雌蚜:碗豆绿色,背中央也有一条深绿色纵线,触角为体长一半或稍长,附肢淡绿与黑色相同,腹管与尾片开关与有翅蚜相同。

3.黍缢管蚜:属同翅目,蚜虫科,缢管蚜属(Rhopalosip),该属主要特征为腹管略膨大,末端有缢沟如瓶颈。

1)有翅胎生雌蚜:头、胸部黑以,腹部暗绿色带紫褐色,背面两侧及腹管后方中央有黑色斑纹,触角第3节约有感觉孔2030个,第4510个,第502个。腹管灰黑色至黑色,近圆筒形,基部稍膨大,端部有细凹缢,如瓶颈。

2)无翅胎生雌蚜:宽卵形,暗绿色或深紫褐色,触角56节各有感觉孔一个,附肢绿色与黑色相同,尾节黑色,圆锥形,每侧各有感觉孔一个,附肢绿色与黑色相同,尾片黑色,圆锥形,每侧各有刚毛34根,腹管与有翅蚜相

麦红蜘蛛:

为害特点:成虫及若虫刺吸作物汁液,小麦叶片、叶鞘受害后,最初呈现黄白色小点,以后变为黄白色小斑,为害重者,叶片全部变黄以致枯萎。

注意观察小麦受害后的特征,并与麦蚜为害特征进行比较。

1.麦圆蜘蛛:Penthaleus major Duges

1)卵:长0.24mm,宽0.14mm。椭圆形,表面绉缩,中央有凹下的纵沟一条。初产时暗褐色,以后变为淡红色,外有一层白色胶质卵壳。

2)若虫:共4龄,第13对足,初产为淡红色,取食后变为草绿色,再变为黑褐色,足变为红色。第2龄以后足为4对,体色、体形与成虫相似。

3)成虫:体长0.65mm,宽0.43mm,略呈圆形。深红褐色,4对足,第14对足略长,第23对足几乎等长,体背面中央偏后处,有一突出的背孔,背孔周缘呈粉红色。

2.麦长腿蜘蛛:Petrobia lateens Muller

1)卵:有两种,越夏卵圆柱形,顶端向外扩张很大,形似倒放的草帽,顶端并有星状幅射条纹,卵壳外面包有白色蜡皮,其内的卵从外表看为淡红色。非越夏卵较小,球形,红色,表面有数十条纵列隆起条纹。

2)若虫;共3龄,第1龄体圆形,足3对,初为鲜红色,取食的变为黑褐色。第23龄足4对,体形较大,状似成虫。

3)成虫:体长0.6mm,宽0.23mm,较麦圆形蜘蛛略小。体梭形,前端稍宽,体黑褐色,背面有一深红色长形纵斑,足4对,桔红色,前足最长,后足次之,中部两对,足较短。

麦叶蜂类:属膜翅目叶蜂科,常见的有以下两种:

小麦叶蜂Dolerus tritici chu

大麦叶蜂Dolerus hordei Rliuer (Rhower)

为害征状:幼虫咬食小麦叶片。初龄幼虫吃叶片成缺刻状,龄期较大者,在叶片端部以横的方向来回咬食叶片,形成整齐的断面,似用剪刀剪过一般,故有齐头虫之称。

1.小麦叶蜂:

1)卵:肾脏形,扁平,淡黄色,表面光滑。

2)幼虫:体细长,圆筒形,胸部较粗。头浊黄色,触角5节,圆锥形,头上方两侧各有一黑色眼点。胸、腹部草绿色,每节多横皱,足式30701。注意与鳞翅目幼虫(粘虫等)作特征区别。

3)蛹:初化蛹黄白色,将羽化时变为黑色。头、胸部粗大,顶端圆,腹部细小,末端分叉。

4)成虫:体长雌蜂8.69.8mm,雄蜂8.08.8mm,体黑色,有光泽,前胸背部及中胸前端桔黄色,其上有刻点。翅近透时,翅脉黑色。雌虫腹部末端腹面有一纵沟,系由背瓣组成,沟内有锯齿状产卵器(内瓣与腹瓣)。

2.大麦叶蜂:

1)成虫:体形色泽与小麦叶蜂相似,仅中胸前盾片为黑色,中胸后缘为赤褐色,盾片两侧全为赤褐以。

(二)地下害虫

1、  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oblita Faldermann

成虫:体长16~21mm,体宽8~11mm,体呈黑色或黑褐色具光泽。唇基横长,近半月形,前、侧缘边上卷,前缘中间凹入,触角10节,鳃片部3节呈黄褐色或赤褐色。前胸背板两侧缘呈弧状外扩,最宽处在中间。鞘翅呈长椭圆形,鞘翅黑色或黑褐色具光泽,每侧有4条明显的纵肋。肩瘤突位于第2纵肋基部的外方。前足胫节外齿3个,内方距1根,中后足胫节末端距2根。3对足的爪为双爪,位于爪的中部有垂直分裂的爪齿,后足胫节中段有一完整的具刺横脊。臀板外露。雄性前臀节腹板中间具明显的三角形凹坑;雌性前臀节腹板中间无三角形凹坑;而具1横向的枣红色棱形隆起骨片。

卵:初产时长椭圆形,白色略带绿色光泽,发育后期成圆形,洁白色,有光泽,孵化前能清楚的看到在卵壳内的一端,有1对略呈三角形的棕色上颚。

幼虫:体长35~45mm,头部前顶刚毛每侧各3根成纵列,其中两根彼此紧靠,位于额顶水平线以上的冠缝两侧,另1根则位于近额中部,内唇端感区具感区刺14~21根,其中比较大的7~12根,圆形感觉器10~12个,其中较大的为6个。前侧褶区发达,折面粗大明显。

蛹:裸蛹,体长21~23mm,初期白色,2日后变黄色,7天以后变黄褐至红褐色。

2、暗黑鳃金龟:Holotrichia parallela Motsochulsky

成虫:体长17~22mm,呈窄长卵形,体被黑色或黑褐色绒毛无光泽。本种特征与大黑鳃金龟相似,不同之处是前胸背板最宽处位于两侧缘中点以后,而大黑鳃金龟位于中点或以前;鞘翅两侧缘彼此基本平行,腹部臀背板呈三角形,且较钝圆。                                   

     卵:初期呈长椭圆形,白色稍带苋绿色光择,卵发育到后期呈圆球形,洁白而有光泽。

     幼虫:头部前顶刚毛每侧1根,位于冠缝两侧。绝大多数个体无额前缘刚毛,偶有个体只有1根额前缘刚毛。内唇端感区刺多数为12~14根。内唇前侧褶区折面通化,但密而纤细的折面明显可见,每侧折面多为14~17条。在感区刺与感前片间,除具6个较大圆形感觉器外,尚有9~11个小圆形感觉器。

    蛹:20~25mm,前胸背板最宽处,位于侧缘中间。前足胫节外齿3个,但较钝。腹部背面具发音器2对,分别位于腹部第4至第5节和第5至第6节交界处的背面中央。尾节三角形,二尾角呈锐角岔开。

    3铜绿丽金龟:Anomala corpulenta Motschulsky

    成虫:体长19~21mm,头、前胸背板、小盾片和鞘翅呈铜绿色有闪光。但头、前胸背板色较深,呈红铜绿色,前胸背板两侧缘,鞘翅的侧缘、胸及腹部腹面、3对足的基、转、股节均为褐色和黄褐色,而3对足的胫节趾节及爪均为棕色。唇基呈横椭圆形,前缘较直中间不凹入。前胸背板的前缘较直,两侧角前伸,呈斜直角状。前胸背板最宽处,位于两后角之间,鞘翅各具4条纵肋,肩部具瘤突。前足胫节具2外齿,较钝。前、中足大爪分叉,后足大爪不分叉,凡臀板基部中间具1个三角形黑斑的皆为雄性。新鲜的成虫,雌性腹板呈白色,雄性腹部腹板呈黄白色。

    卵:初产时椭圆形或长椭圆形,乳白色。孵化前呈圆形,卵壳表面光滑。

    幼虫:体长30~33mm,头部头顶刚毛每侧各6~8根,排成1纵列。内唇端感区刺大多数是3根,少数是4根,圆形感觉器9~11个,其中3~5个较大,感前片新月形,内唇前片连接在其下方,左上唇根侧突向下呈近直角状弯曲。

    蛹:体长22~25mm,淡黄色,体微弯,羽化前头部,复眼等色均变深。

    4、东方蝼蛄:Gryllotalpa orientalis burmeister

    成虫:体长30~35mm,体色较深呈深褐色,全身密被细毛,头圆锥形触角丝状,前胸背板从背面看呈卵圆形,中央具1个凹陷明显的暗红色长心脏形坑斑,前翅鳞片状,灰褐色,翅仅能盖住腹部的1/2,前足特化为开掘足,后足胫节背侧内缘有棘3~4个,腹末具尾毛2根。

    卵:长椭圆形,初产时乳白色,有光泽,以后变灰黄褐色,孵化前为暗紫色。

    若虫:初孵头胸特别细,腹部肥大,行动迟缓,全身乳白色。腹部漆红或棕色,以后渐变成淡灰褐色,灰褐色,形似成虫但无翅。

    5、华北蝼蛄:Gryllotalpa unispina Saussure

    成虫;体长39~45mm,体黄褐色,全身密生黄褐色细毛,头暗褐色,从上面看呈卵形,复眼椭圆形,头中间有3个单眼,触角生于眼的下方,鞭状。前胸暗褐色,背面中央有1心脏形暗红色斑点,前翅平叠于背上,后翅折叠成筒形,在前翅之下。前足特别发达,适宜在土中掘土前进,中、后足细小,后足胫节背侧内缘有棘1个或消失。腹末具尾毛2根。

    卵:椭圆形,初产时长1.6~1.8mm,以后逐渐膨大,卵色初产为黄色,后变为黄褐。

    若虫:形态与成虫相仿,翅不发达,仅有翅芽,初孵化时体乳白色,以后颜色逐渐加深头部变为淡黑色,前胸背板黄白色。

表:华北蝼蛄和东方蝼蛄区别

 

 

华北蝼蛄

    东方蝼蛄

 

体长

39~50mm

30~35mm

腹部

近圆筒形

近纺锤形

后足

胫节背侧内缘有棘1个或消失

胫节背侧内缘有棘3~4

 

体长

黄褐

灰褐

腹部

圆筒形

纺锤形

后足

胫节棘0~2

胫节棘3~4

6、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 (rottemberg)

成虫:体长1723mm,翅展4045mm,体暗褐色,前翅除中横线为单线外,基线、内横线、外横线与亚外线,在外横线与中横线之间有肾形纹;其外侧凹陷处有一尖端向外的黑色楔形斑;亚外缘线上两个尖端向内的黑色楔形斑相对;中横线与内横线之间上方有环形纹,其边为黑色,后翅灰白色,雌蛾触角丝状,雄蛾触角双栉齿状。

卵:扁圆形,高0.380.44mm,宽0.580.61mm,顶端稍隆起,底部较平,表面有纵横隆线出产时乳白色,后变黄色,再变紫色,孵化前变为黑色。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3747mm,宽56.5mm,黄褐色至暗褐色,体表密生大小黑色毛片,腹部18节背面每节毛片4个,排成两排,前排2个较后排2个为小,背线明显,臀板黄褐色,上有2条黑褐色纵带线。

蛹:体长1824mm,宽67.5mm,黄褐色至暗褐色。腹部47节前缘有1圆刻点,背面的刻点较两侧的刻点达而色深,腹末臀刺短,呈倒八字形排列。

 7、大地老虎:Agrotis tokionis Butler

成虫:体长2023mm,翅长5262mm,前翅褐色,自前缘的基部至2/3处呈黑褐色,肾状纹,环状纹,楔形纹较明显,其周围黑褐色边;亚基线、内横线、外横线和亚外缘线极不明显,外缘有一列黑色小点,后翅外缘具有很宽的黑褐色边,雌蛾触角丝状,雄蛾双栉齿状,分枝较长,向端部逐渐短小,直达端末。

卵:半球形,高约1.5mm,宽约1.8mm,初产时浅黄色,渐变褐色,孵化前变灰褐色。

幼虫:成长幼虫体长4162mm,黄褐色,体表多皱纹,颗粒状突出(毛片),不如小弟老虎明显,且颗粒较小;腹部各刚毛附近为黄褐色外,几乎全为深褐色,且布满裂状的皱纹。

蛹:体长2329mm,宽910mm,初时黄褐色,后变赤褐色,腹部第35节明显较中胸及第12腹节为粗,与小弟老虎不同,第47腹节前缘气门之间密布刻点,由背中央至气门的刻点较大,这些刻点比小弟老虎的小而浅,分布多而紧密,腹端具臀刺1对。

金针虫类(鞘翅目叩头虫甲科)

俗名蝼蛄,铁条虫等,成虫称为叩头虫。为害农作物的主要有以下三种:

沟金针虫Pleonomus canaliculatus Faldermann

褐纹金针虫Melanotus caudex Lewis

细胸金针虫Agriotes fuscicollis Miwa

为害特征:幼虫在地下咬食刚发芽的种子及作物幼苗的地下部分,并侵入地下根、茎(包括块根、块茎、鳞茎)的内部,钻成孔道,影响品质及产量。

8、沟金针虫:

成虫:栗色或浓栗色:全体密被金黄色细毛;雌虫体长1417毫米,宽45毫米;体形较扁,触角11节,略呈锯齿状,比身体短,前胸较发达,背板作半球状隆起,前狭后宽,宽大于长,后缘角向后方突起,翅鞘密布小点刻,并有纵沟,后翅退化;雄虫体长1418毫米。宽约3.5毫米,体形较细长;触角丝状12节,可达翅鞘末端,翅鞘纵沟较雌虫明显,后翅正常。

幼虫:体细长,上下略扁平,金黄色,体坚韧,光滑。体背中有一条纵沟。尾节较体色深,每侧有3个小齿突,末端分二叉,每叉内侧各有一小齿。

9、褐纹金针虫:体细长红褐色,胴部211节各节背面前缘两侧各有一个近半月形褐纹,故名。尾节近圆锥形,前缘亦有2个半月形褐纹,并有4条细纹,后缘成3个小突起。

10、细胸金针虫:体细长,圆筒形,淡黄褐色,尾节圆锥形,背面近前缘两侧各有褐色圆斑一个,并有4条褐色纹纹。

  三种金针虫形态特征比较

 

沟金针虫

细胸金针虫

褐纹金针虫

 

黄褐色

淡黄褐色

茶褐色或红褐色

较宽扁

细长圆筒形

较细长,圆筒形,211节各节前缘半月形褐纹1对。

分两叉,叉之内侧各有一小齿,外侧各有3个小齿。

圆锥形,前缘两侧各有褐色圆斑一个,并有4条褐色纵纹。

圆锥形,前缘有2个半月形褐纹,并有4条细沟纹。

 

一、作业

1、列表比较麦圆蜘蛛与麦长腿蜘蛛成虫的形态区别。

2、说明麦叶蜂幼虫与粘虫幼虫在形态上有何不同?

3、绘两种蝼蛄的后足简图,标注胫节上刺的数目。

 

 

 

 

 

 

 

 

 

 

 

 

 

实验五  棉花害虫形态特征观察

一、实验目的:

辨认棉蚜、棉红蜘蛛、棉蓟马、盲蝽象、棉铃虫、金刚钻、棉小造桥虫、棉蓟马的形态特征。

二、材料与用具:

棉蚜(卵、干母、有翅胎生雌蚜、无翅胎生雌蚜)。棉红蜘蛛(卵、若虫、成虫及为害状)。棉盲蝽类(三点盲蝽、绿盲蝽、苜蓿盲蝽成虫及为害状)。棉小象鼻虫(成虫、被害状)。棉蓟马(成虫、被害状)、棉铃虫、烟青虫(各虫态及为害征状),棉红铃虫、鼎点金钢钻、棉小造桥虫、棉大卷叶螟(各虫态及为害征状)。

上述害虫生活史标本、教学挂图、扩大镜、解剖镜等。

三、步骤与方法:

(一)棉花害虫

1、棉蚜:Aphis gossyopii Glover

成虫:干母,体长1.6mm,体茶褐色或暗绿色,复眼红色,触角5节,约为体长的一半,越冬卵孵化为干母。

无翅胎生蚜:体长1519mm,体色夏季黄绿或黄色,春、秋深绿或黑色棕色,触角6节,第34节上无感觉圈,第5节末端有一感觉圈,第六节膨大处各有1个感觉孔,腹部末端有1对短的暗色腹管,尾片青绿色,并有刚毛3对。

有翅胎生雌蚜:体长1.21.9mm,体黄色浅绿色或深绿色,前翅背板黑色,有透明的翅2对,前翅中脉3叉,后翅中,肘脉都有。腹部两侧有34对黑斑,触角6节,比体短,第3节一般有感觉圈58个,排成一行,第4节无感觉圈或仅有1个,第5节末端有1个感觉圈,腹管暗黑色,圆筒形,表面有瓦彻纹。

有翅雄蚜:体长1.31.9mm,体深绿,灰黄暗红或赤褐色,头、胸黑色,腹部中央有黑色横带1条。触角6节,第3节有感觉圈2749个,第4节有20多个,第5节有1220个,第6节膨大部有78个(呈梅花状排列),腹末稍钝圆,有雄性外生殖器。

无翅产卵型雄蚜:体长11.5mm,体灰褐色,墨绿色,暗红或赤褐色,常有灰白色薄蜡粉。触角5节,第4节先端有1个感觉圈,第5节膨大部有26个,后足胫节粗大,具有排列不规律的感觉孔10个。

若虫:

无翅若蚜:夏季体黄色或黄绿色,春秋灰蓝色,复眼红色,触角的节数及腹节形状因虫龄大小而有差异。

有翅若蚜:夏季体淡黄色,秋季黄色,胸部两侧有翅芽,在腹部1.6节中侧和腹节的两侧各有白色圆斑1个。

卵:椭圆形,长径0.490.69mm,短径0.230.36mm,初产时橙黄色,后较茶褐色,六天后变漆黑色。

2.棉蓟马(烟蓟马、葱蓟马)Thrips alliorum  Priesner

成虫  体长11.3mm,淡黄色、背面黑褐色,复眼紫红色,单眼3个,在单眼鬃连线的外缘,触角7节,灰褐色,第2节色淡,前胸背板后侧鬃1对,粗而长,前翅淡黄色,上脉鬃46根,如4根时则排列均匀;若56根时,则多为23根在一处,下脉鬃1417根,排列均匀,腹部第2至第8节背面前沿各有深色横纹1条。

卵:长约0.12mm,乳白色,侧看为肾形。

若虫:形似成虫、无翅、淡黄色,触角6节,第4节具微毛3根,复眼暗赤色,胸腹各节有微细褐点,点上生粗毛。

蛹:蛹称伪蛹,形似若虫,但不活动,触角披在头上,有明显的翅芽。

3、棉红叶螨:Tetranychus telarius linnaceus

棉红叶螨又名棉红蜘蛛,属蛛形纲,蜱螨目,叶螨科,我国为害棉花常见的叶螨有4种,除棉红叶螨外,还有截形叶螨,棉叶螨,这两种主要分布于辽河流域棉区。在新疆尚有土耳其斯叶螨,但各地均以棉红叶螨作为优势种。

成螨:体色差异较大,一般为砖红色或锈红色,但基本色调为红色,虫体两侧各有1纵行块状色斑,大小不等。呈长方形,二色斑中面色淡,粗看为4块,前两块较大,后两块较小,颚体(包括头部,前足)。呈黄色体背具长毛,分4列纵生,雌虫背面观呈卵圆形,雄虫背面观略呈菱形,阳茎向上呈直角弯曲,端部呈斧状,向前和后突出的部分均较尖,突出的长度约相等,端缘中央突成1钝角。

卵圆球形,光滑,直径0.13,初产无色透明,后渐变为深红色,卵散产于棉叶背面或与丝网相连。

幼螨:初孵化的幼体成为幼螨,体近圆形,透明,眼呈红色,足3对,取食后体色转为绿色,体长0.15mm

若螨:

若螨分为第一若螨(前若螨)和第二若螨(后若螨)均有足4对,第一若螨体长0.21mm, .15mm,刚毛较长,体色变深,由淡黄到淡红色,呈椭圆形,体侧露出较明显的块斑,第二若虫仅雌虫才有。

6、绿盲蝽:Lygus lucorum Meyer-Dur

成虫:体长5mm,左右,宽约22mm,全身绿色。头三角形,黄褐色,复眼黑褐色,触角比身体短,第1节黄绿色,第2节以后逐渐加深,第4节黑褐色,头与前胸前缘相连部分有1领状脊棱,前胸背板深绿色,有许多黑色的小刻点,腿节膨大,胫节有刺,黑色。腹面绿色,卵盖奶黄色,前翅革质部分全为绿色,膜质部分暗灰色。

卵:长约1mm,黄绿色,卵盖奶黄色,中央凹陷,两端稍突起,无附着物。

若虫:初孵时全身黄绿色,复眼红色,五龄若虫体鲜绿色,复眼灰色,密被黑色细毛,翅芽尖端点黑色,促达腹部地4节。

7、中黑盲蝽:Adelphocris suturalis Jakovler

成虫:体长67mm,黄褐色,披有黄色细毛,复眼大,黑色,触角4节,比身体长,基部2节暗黄色,端部2节暗褐色,前胸背板淡绿色,背板中央两侧有2 个黑色的圆形斑点,小盾片黑褐色,前翅革质部淡绿色,爪片大部分黑褐色,膜质部基部淡绿色,其他部分淡黑色。

卵:长约1.2mm, 淡黄色,卵盖上有黑斑,边上有丝状附属物,中央凹陷而平坦。

若虫:初孵时若虫桔黄色,后转绿色,五龄若虫深绿色,复眼紫色,体被黑色刚毛,头与触角赫褐色,腰部中央色深。

8、苜蓿盲蝽:Adelphocoris lineolatus (Geoze)

成虫:体长7.5mm,全身黄褐色,披有细毛,触角暗黄色,比身体长,前胸背板暗黄色,靠近后缘有2个黑色圆斑,小盾片中央有形黑纹,前翅革质部分黄褐色,膜质部分黑褐色。

卵:长约1.3mm,为弯曲的口袋形,淡褐色,卵盖平坦,边上有1个指状突起.

若虫:初孵时全体绿色.五龄若虫体黄绿,被有黑毛,复眼紫色,翅芽超过腹部第3,腺囊口为字形,翅芽及腹部密布大小不等的黑色斑点。

9、棉叶蝉:Amrasca biguttla (Ishida)

成虫:体长3mm,(包括翅),淡黄绿色,头向前突出,微城三角形,头冠部有2个小黑点,小黑点周围环绕浅白色纹。颜面黄色,中央有一白色纵条,前胸背板淡黄绿色,前缘有3个白斑,后缘中央有1白色斑点,小盾片基部中央,两侧中央各有白色斑点1个,前翅半透明,微带黄绿色,端部色略灰暗,近爪部末端处有1个黑点,后翅无色而透明。

卵:长肾形,长约0.7mm,宽0.12mm,无色透明,孵化前绿白色。

若虫:五龄若虫   体长约2mm,头部复眼内侧有2条黄色斜走的隆线,胸部淡绿色,中央灰白色,前胸背板后缘中央有2个黑点,小点四周环绕黄色圆纹,前翅芽黄色,长达第4腹节抹端,前后翅芽内侧各有一黑点。

10、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 (Hubner)

成虫:体长15~20mm,翅展31~40mm,头、胸、翅青灰或淡灰褐色,基线为双线,不清晰;亚基线为双线;褐色,呈锯齿形,环纹圆形,有褐边,中央有一褐点;肾纹有褐边,中央有1深褐色肾形斑,肾纹前方的前缘脉上有2条褐色纹,中横线褐色,微呈波浪形,自中室的下角内斜至后缘。外横线为双线,锯齿形,向外各齿尖外缘均有白点,亚外缘线锯齿形,与外横线之间形成1个褐色的宽带,端区各脉间有小黑点,后翅灰白,翅脉深褐色,沿外缘有黑褐色宽带。

卵:半球形,高0.5mm,宽0.46mm,顶部微隆起,底部较平;中部有26~29条直达卵底部的纵棱,每2根纵棱分为2岔,初为乳白,后变黄白,孵化前有紫色斑。

幼虫:体长40~50mm,头黄褐色,有褐色斑纹,体长变异大,有绿色、淡绿色、淡红色等;各体节背面有毛片12个,背线一般有2条或4条;前胸气门前下方突上2根刚毛连线与气门相切或穿过气门。

蛹:体长17~20mm,纺锤形,赤褐色至黑褐色,腹部第5~7节的刻点较稀而大,腹末有1对基部分开的臀刺。

11、红龄虫:Pectinophorn gossypiella Saunders

成虫:体长6~7mm,翅展12mm,体灰褐色,触角丝状基节有长毛5~6根,前翅尖叶形暗褐色,从翅基部到外缘有4条不规则暗褐色横带,以中间两条较明显,两端两条模糊不清,后翅呈茶刀形,银灰色,缘毛长而灰白。

卵:椭圆形,长0.4~0.6mm,初产乳白,孵化前淡红色,表面有似花生壳状突起。

幼虫:体长11~13mm,头部黑褐色,前胸背板从中间纵裂成2块,体肉白色,毛片淡黑色,周围为红色斑块。

蛹:长6~9mm,黄棕色,翅芽伸达第3腹节,腹部第56节腹面有腹足遗迹,腹末臀棘后缘背面有一鱼刺,向背方翘起。

12、鼎点金刚钻:Earias cuspreoviridis (Walker)

成虫:体长6~8mm,翅展6~8mm,翅展16~20mm,头青白或青黄色,下唇须棕褐色,或带粉红色,触角褐色,前翅大部分黄绿色,基前半部有一玫瑰红纹,近外缘有暗褐色带横带,翅步缘中央有3个微小亦点,排成鼎足形,后翅白色。

卵:鱼娄形,初产时鲜绿色,孵化时变黑色,卵顶较小,其上有放射状的纵脊纹25~32条,纵脊不分岔只为长短两种。

幼虫:体长18mm,略呈纺锤形,全体淡灰色头部黄褐色,中胸至第9腹节,各节上有6个肉疣突起,横行成列以背面2个最大,两侧次之,色泽不一,第258腹节背面的肉疣为黑色,其余灰白色,上生1黄褐色刚毛,腹部末节有小型疣突4个。

蛹:短小而肥,长7.5~9.5mm,红棕色,体背具有粗而稀网状花纹,腹部末节两侧各有3~4个突起,蛹外有茧,椭圆形,多呈灰白或灰褐色,前端有鸡冠状突起物。

13、斜纹夜蛾:Prodenmia litura (Fabricius)

成虫:体长16~21mm,翅展36~41mm,全身深褐色。前翅褐色,其中混有黑色斑纹,中部从前缘到后缘有1条灰白色带状斜纹,在灰白的带中有2条褐色条纹(雌蛾显著,雄蛾不显著),后翅白色,有紫色反光。

卵:馒头形,卵表面有纵横脊纹,纵脊纹共有36~39条,初产时黄白色,后渐变灰黄色:将孵化时为暗灰色,卵块形状不一,每块有卵粒300粒,中3~4层,周围1~2层,卵块表面有黄褐色绒毛。

幼虫:老熟幼虫35~43mm,头部黑紫色,胸腰部颜色变化较大,由寄主不同或虫口密度不同而有变化。常为土黄色,青黄色,灰褐色,或暗绿色,背线、亚背线及气门下线均为灰黄色及橙黄色,中胸至腹第9腹节在亚背线内侧有近似半月形成三角形的黑斑1对,而似第178腹节最大。

蛹:长18~20mm,初化蛹时紫红色稍带青色以后渐变赤褐色至暗褐色,腹部背面第4~7节近前缘处圆形或半圆形刻点,以5~7节最为明显,臀刺短,有1对强大弯曲的刺,刺的基部分开。

14、棉小造桥虫(棉夜蛾):Anomis falva Fabricius

成虫:体长13mm,翅展26~32mm,雌蛾触角丝状,淡黄色,雌蛾触角栉齿状,黄褐色,前翅黄褐到暗褐色,近翅基1/2处翅面黄白,其余较深,亚外缘线紫灰色呈锯齿状,外横线内横线赤褐色,外横线很弯曲,与中横线相接达前翅内缘,肾形纹为短棒状,环状纹为白色小点,后翅淡灰黄色。

卵:馒头形,青绿色,卵顶有一圆圈,四周有隆起线30~40条,纵线间有11~14条横线隆起线,纵隆起线交织成方格纹,孵化为紫褐色。

幼虫:成长幼虫35mm,头部淡黄色,体色呈灰绿,黄绿色,亚背线,气门上线及气门下线均为白色,体上散生很多小黑点,第1腹足退化,仅留下极不明显的趾钩痕迹,第2对短小,趾钩11~14个,第34对及臀足发达趾钩18~22个。

蛹:体长约17mm,赤褐色。头顶中央有1乳状突起,后胸背面,腹部1~8节背面布满细小刻点,第5~8节腹面有刻点及半圆形刻点,臀刺末端中央有1对变向腹面的褐色刺,在其两侧个有短而直的端刺1根和钩刺2根。

四、作业

1.       绘棉小造桥虫前翅图,示前翅斑纹及外缘特征;

2.       绘棉铃虫前翅图,示斑纹特征;

 

 

 

 

 

 

 

 

 

 

 

 

 

 

 

 

 

 

实验五  杂粮害虫形态特征观察

一、实验目的:鉴别杂粮作物常见害虫的形态特征和为害征状。

二、实验材料:玉米螟、高梁条螟、甘薯天蛾、豆荚螟、大豆卷叶螟、豆野螟的各虫态标本。

三、实验内容

1. 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e

成虫:雄虫体长13~14mm,翅展22~28mm,体淡黄褐色,触角丝状,前翅内横线为暗褐色波纹状,内侧黄褐色,基部褐色,外横线色暗褐,呈锯齿状,外侧黄褐,内外横线之间褐色,在其中室中央及端部有1深褐色斑纹,外横线与外缘线之间为1褐色宽带,缘毛内侧褐色,外侧白色,后翅色灰黄,中央有波状横纹,近外缘外为褐色带状。雌蛾13~15mm,翅展28~34mm,形状似雌蛾,但体色较浅,前翅鲜黄色,线纹淡褐,外横与外缘线之间的阔带极淡,后翅灰白色或灰褐色,腹部肥大,末端圆钝。

卵:椭圆形而扁,大约1mm,常是20~60粒呈鱼鳞状卵块,初产卵白色,渐变淡黄,孵化前中心呈1黑点(即幼虫头部)。

幼虫:初孵体淡白色,后渐变灰褐或红褐,背中线较明显,暗褐色,前脚背板及臀板淡黄色,其上生有细毛,中、后胸背面各有4各圆形毛片,其生各生2根细毛。腹部1~8世背面中央有1明显横皱,其前方有横排的毛片4个,其后方有小毛片各2个,其上各生细毛1根,第9腹节有3个毛片,中间者稍大,各生2根细毛,腹足趾钩三异缺环形。

蛹:纺锤形,黄褐色至红褐色,雄蛹长15~16mm,腹部较瘦,端部较尖,雌蛹体长18~19mm,腹部较雄蛹肥大,端部较圆钝。雌、雄蛹腹部背面气门间均有细毛4列,第5~6腹节腹面各有足痕1对,臀刺黑褐色,顶端有5~8根向上弯曲的刺毛。

2. 高粱条螟:Proceras renosaataWalker

成虫:体长10~13mm,翅展25~32mm,触角丝状,下唇须长,突出头部前方为头长的3倍,前翅灰黄色,翅面有暗褐色细纵走线,顶角显著尖锐:外缘略平直,缘边有7个黑点,中室外端有1黑点,后翅白色。雄虫略小,体翅色较浓,雌蛾前翅黑点不太明显。

卵:卵粒椭圆面扁平,表面有微细的龟甲状纹,初产乳白色,渐变黄白至深黄色,卵粒赴欧排成字形双行重迭的鱼鳞状的卵块,产于叶面或叶背。

幼虫:初孵幼虫乳白色,体面有淡褐的斑,连成条纹。成长幼虫体20~30mm,肉白色至淡黄色,幼虫分冬、夏二型,夏型胸、腹部背面有明显的淡紫色纵纹4条,即亚背线和气门上线,腹部背面有4个黑褐色毛片,上生刚毛,排列呈正方形,前2个斑点椭圆形,后2个近长圆形,各型幼虫在越冬前脱一次皮,脱皮后黑褐色斑点消失,体背上出现4条紫褐色纵纹,腹面颜色纯白。

蛹:长12~16mm,红褐至黑褐色有光泽,腹部背面各节间有白色环线,5~7节背面前缘各有月牙形隆起带,腹末有2个突出,每个突起有刺2根。

3. 甘薯天蛾:Herse convolvuliLinnaeus

成虫:体长约50mm,翅展约100mm,头部暗灰色,胸部背面灰褐色,有两丛鳞毛构成褐色八字形纹;中胸有钟状灰白色斑块,腹部背面中央有一条暗灰色纵纹,各节两侧有白、红、黑三色相间的横带,前翅灰褐色,内横线、中线,外横线均呈双线锯齿状曲纹,顶角有黑褐斜走的闪电状纹,后翅暗褐色,有4条黑褐色横带。

卵:球形,直径约2mm,淡黄绿色。

幼虫:体长83~100mm,头顶圆,中后胸及1~8腹节背面有许多横皱,形成若干小环,中胸有6小环,后胸及1~7腹节各有8小环,侧面皱纹也多。第8腹节背面有光滑而末端下垂呈弧形的尾角。成长幼虫体长有绿色和褐色二型。绿色型:体绿色,头黄绿色,两侧各有2条黑纹。腹部1~8节各节之间侧面有深褐色斜纹,气门杏黄色;褐色型:体暗褐色,密布黑点,头黄褐色,两侧各有2条黑纹,腹部1~8节各节侧面有黑褐色斜纹,气门黄色。

蛹:体长约56mm。喙很长而伸出并弯曲呈象鼻状。后胸背面有粗糙刻纹一对,腹部18节各节背面近前缘处也有刻纹,臀棘三角形,表面有颗粒突起。

4. 豆荚螟Etiella zinckenella  (Freitschke)

成虫:体长1012mm,翅展2024mm。全体灰褐色。下唇须长而突出于头部前上方,触角丝状,雄虫触角基部内侧着生一圈暗褐色鳞片,外侧覆有一丛灰白色鳞片。前翅狭长,灰褐色,前缘从基部至翅尖有一明显的白边,近翅基1/3处有1条金黄色宽横带,后翅黄白色沿外缘褐色。

卵:椭圆形,大小约0.50.8×0.4mm,卵壳表面有不明显的多角形雕刻纹,初产时乳白色,渐变红色。

幼虫:共五龄,末龄幼虫体长约1418mm,初孵幼虫淡黄色,以后变为灰绿至紫红色,四、五龄幼虫前胸背板前缘中央有字形黑斑,两侧各有黑斑1个,后缘中央有2个小黑斑,老熟幼虫背线、亚背线、气门线、气门下线均明显,腹足趾钩双序全环。

蛹:体长910mm,初化蛹为绿色,以后呈黄褐色,翅芽和触角长达第五腹节后缘,腹部末端有钩刺6个。

5. 大豆卷叶螟:Sylepta  ruralis  Scopoli

成虫:体长约10mm,翅展2629mm,黄褐色,前翅暗黄褐色而带桔黄色,中室内有2个淡褐色斑,上方1个较明显;内横线及外横线黑褐色弯曲波浪状,后翅色较前翅为深,具锯齿状的内外横线。

卵:长椭圆形,卵壳表面有网状脊纹,初产黄白,渐变深,常两粒并产于叶背。

幼虫:幼龄幼虫黄白色,取食后可以透过体壁看到体内的内脏,呈绿色,头部绿色,前胸背板与臀板亦体色相同,中胸有4个毛片,呈一横行排列,腹部背面毛片为2排,前排4个,中央2个稍大,后排2个比前排稍小,毛片上有稀疏的长毛,化蛹前体色转浅。

蛹:在卷叶内化蛹,腹部较尖削,腹部第57节背面各有4个突起,前缘2个稍小,向后伸,后缘2个较大,向前伸出,尾端有一较大突起,上有4对钩状刺,中间1对较粗短。

6. 豆野螟Maruca  testulalis  Geyer

成虫:体长1012mm,翅展2026mm,体黄褐色,腹面灰白色,前翅茶褐色,中室端部有1白色半透明长方形斑,中室中间近前缘处有1肾形白斑,其后方有1圆形小白点,白斑均发紫色闪光,后翅白色半透明,近外缘1/3茶褐色,半透明部分有3条淡褐色纵线,前缘近基部有褐斑2块,停息时前后翅平展。

卵:椭圆形,0.7×0.4mm,黄绿色,表面有近六角形的网状纹。

幼虫:体长1418mm,头黄褐色,体淡黄绿色,后期桃红色,前胸盾板黑色,中、后胸背面上每节前排有毛瘤4个,各生2根刚毛,后排有斑2个,无刚毛,腹部背面上毛片的位置同胸部,但各毛片上均生有1根刚毛,腹足趾钩双序缺环。

蛹:体长1113mm,淡褐色,翅芽伸到第4腹节,触角、中足伸到第10腹节,中胸气门前方有刚毛1根,臀棘褐色,上生钩刺8枚,末端向内侧弯曲,茧分内外2层,外茧长2030mm,外附泥土枯枝叶等,内茧长18mm左右,丝质稠密。

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  Matsuura

成虫:褐色或黄褐色小蛾,体长56mm,翅长1214mm,前翅灰、黄、褐色,前缘有向外斜走的10条左右黑紫色短斜纹,形成黄褐线条相同,略见光泽,外缘近顶角之下方向内略凹,稍下有银灰色为闪光的长椭圆斑1个,斑之内侧有3个黑小斑,上下横列成纵行1排。后翅前缘银灰色,其余为暗褐色,雄蛾前翅色较淡,翅缰1根。雌蛾前翅色较深,翅缰3根。

卵:稍扁平,椭圆形,略有光泽,刻纹不明显,初产时乳白色,经23天变黄色,45天变桔红色,中间可看到一半圆形红带,孵化前红带消失,在卵的一端可看到一个小黑点,即为幼虫的头部。

幼虫:共分四龄,初孵化幼虫淡黄色,入荚脱皮后变为乳白色;二龄幼虫尾部有褐色圆斑;三龄幼虫体黄白色,各节背面生有黑色刻点和稀疏短黄毛,尾部仍有明显圆斑;末龄幼虫体长89mm,先呈淡黄,渐变鲜红,刻点和圆斑均消失,仅留稀疏黄毛,脱荚入土后体色变为杏黄。

蛹:长纺锤型,体长57mm,红褐或黄褐色,羽化前呈黑褐色,腹部第27节的背面近前缘处和近后缘处各有一横列刺状突起,第810节仅有1排较大的刺,腹部末端有半弧形锯齿状尾刺810根。

7. 豆天蛾:Clanis Bilineata tsingtauica  Mell

成虫:体和翅黄褐色,有的略带绿色,头胸背有暗紫色纵线,体长4045mm,翅展100120mm,前翅有56条浓色的波状横纹,前缘中央处有1较大的黄白或淡黄色的三角形斑,近顶角处有1三角形褐色纹,后翅小,暗褐色,基部和后角附近黄褐色。

卵:椭圆形或球形,长约23mm,初产黄白色,孵化前变褐色。

幼虫:末龄幼虫体长8290mm,黄绿色,从腹部第1节起,两侧各有7条向背面后方侧斜得黄白色斜纹,背面观之如字形。尾角黄绿,短而向下弯曲。

蛹:体长4050mm,红褐色,喙与身体贴紧末端露出,腹部第57节气孔前各有1横沟纹。臀棘三角形,末端不分叉。

豆杆黑潜蝇:Melanagromyza sojae  (Zehutner)

成虫:体长2.42.6mm,小型、黑色,腹有全绿色光泽,复眼暗红色,触角3节,第3节钝圆形,其背中央生有触角芒1根,为触角长度的3倍,前翅膜质透明,有淡紫色金属闪光,亚前缘(SC)在达到前缘脉(C)之前与第1经脉(R1)靠拢而弯向前缘,经中横脉(R-M),位于基第2中室(IN2)中央的端方。

卵:长椭圆形,乳白色,长约0.7mm,宽约0.05mm

幼虫:体长2.42.6mm,淡黄白色,口咽器黑色,第1胸节上着生前气门1对,很小,呈冠状突起,上具69个椭圆形气门裂,第8腹节上有后气门1对,淡灰棕色,中央有深灰棕色的柱状突起,在其周围具69个气门裂。

蛹:长1.61.8mm,长椭圆形,淡褐色半透明。前气门1对呈褐色三角形突起,相距较远,后气门1对相距较近,中央柱状黑色。

四、作业

1.       绘玉米螟(雄虫)前翅图,示斑纹特征;

2.       绘高粱条螟前翅图,示斑纹特征;

实验六 植物病害症状观察

一、实验目的

认识各类病害对植物造成的危害,了解植物病害的种类及其多样性,初步掌握主要病害的症状及其特点,学会植物病害症状的描述,为今后病害的诊断奠定基础。

二、材料、试剂与仪器

按照植物病害的病状类型(变色、坏死、斑点、腐烂、畸形)和病征类型(粉状物、霉状物、点状物、菌核和溢脓等)准备植物病害的盒装标本,瓶装浸渍标本及新鲜标本(不同类型的病状和病征的标本可根据当地的情况准备)。各类症状的挂图、模型、多媒体课件等。光学显微镜、手持扩大镜、水果刀和载玻片等。

三、实验内容

(一)病状的观察

1、斑点

观察玉米大斑病、棉花角斑病、棉花黑斑病、大麦条纹病、小麦根腐叶斑病、大葱或大蒜紫斑病、花生的叶斑病(黑斑病、网斑病和褐斑病)、番茄早疫病、十字花科霜霉病等标本。注意不同类型的病害所再现出的病斑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的异同以及病斑上有无轮纹、花纹伴生,同时注意观察各类病斑上有无病征以及病征的特点。斑点类发生在叶、茎、果等部位,受病组织局部坏色,一般有明显的边缘。根据病斑的颜色、形状等特点而分为褐斑、黑斑、紫斑、角斑、条斑、大斑、小斑、胡麻斑、轮纹斑、网斑等多种类型。

2、腐烂

    观察甘薯黑斑病和干腐病病薯,马铃薯晚疫病和环腐病的病薯、棉苗立枯病、柑橘溃疡病等病害标本,认识该类病害对植物所造成的危害,同时掌握这类病害的病状特点。腐烂类病状发生在植物的各个部位,由于组织分解的程度不同,有软腐和干腐之分。根据腐烂的部位不同,有根腐、基腐、茎腐、果腐和花腐等名称,还伴随有各种颜色变化的特点,如褐腐、白腐和黑腐等。

3、萎蔫

观察棉花、黄瓜等植物的枯萎病、棉花和茄子的黄萎病、玉米和茄科植物的青枯病,马铃薯的环腐病等标本。注意区别枯萎、黄萎和青枯等病状类型,必要时可以剖开病株茎秆观察维管束是否褐变。典型的萎蔫病状是植物的根、茎的维管束组织受到破坏而发生的叶片或枝条萎蔫现象,皮层组织完好,萎蔫病害无表面的病征。植物萎蔫类病害的病状的观察应以新鲜标本为主,有条件时最好在田间进行,这类病害发生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观察时要注意其维管束组织的病变,干标本则失去了原有的特点。

4、变色

变色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表现为黄化,是整个植株或叶片部分的或全部的均匀褪绿、变黄,或呈现其他的颜色。多数伴生有整株或部分的畸形。另一种为花叶,病株叶片色泽浓淡不均,深绿与浅绿部分相间夹杂,一般遍及全株,上部叶片较为显著,无病症表现。

5、畸形

畸形类病状由不同组织、器官的病变,如叶片的膨肿,皱缩、小叶、厥叶;果实的缩果及其他畸形;整个植株的徒长、矮缩;局部器官如花器和种子的退化变形和促进性的变态等。瘤、瘿、癌、丛枝和发根也是最常见的畸形症状。

(二)病征

1、粉状物 借助手持扩大镜或实体解剖镜观察麦类锈病、十字花科百锈病、麦类白粉病、玉米黑粉病等病害标本。注意粉状物的颜色、质地和着生状况等。

2、霉状物 借助手持扩大镜或实体解剖镜观察黄瓜霜霉病、甘薯软腐病、瓜类软腐病、柑橘青霉病、番茄灰霉病和番茄叶霉病等病害标本或瓶装标本。注意区分霜霉、黑霉、绵霉、青霉和灰霉等不同类型的霉状物。

3、点状物 取小麦白粉病、瓜类炭疽病、芹菜斑枯病、苹果树腐烂病和麦类赤霉病等病害标本。借助手持扩大镜观察。注意点状物是埋生、半埋生还是表生。以及在寄主表面的排列状况、颜色等。

4、菌核 观察油菜菌核病和水稻纹枯病等病害标本。注意菌核的大小、形状、颜色、质地等,观察菌核的萌发状况。

5、溢脓 溢脓为细菌性病害特有的病征。用剪刀将植物病组织剪成4mm2的小块,放于载玻片上,加一滴水,盖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或直接用载玻片对光观察喷均现象。

四、作业

将所观察的病害标本结果填入下表

编号

受害植物

发病部位

症状分析

植物病害名称

病状

病症

 

 

 

 

 

 

 

 

 

 

 

 

 

实验七 植物病原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的一般形态观察

一、实验目的

1. 通过实验,掌握植物病原真菌的一般形态特征及其产生的孢子类型。

2. 认识主要作物病原细菌、病毒、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形态。

二、实验材料

植物病害的盒装标本,瓶装浸渍标本及新鲜标本(不同类型的病状和病征的标本可根据当地的情况准备)。各类症状的挂图、模型、多媒体课件等。

三、实验内容

(一)植物病原真菌

)真菌的菌丝体及其变态和菌组织

1、无隔菌丝;2、无隔菌丝

对一些无色透明的病菌,显微镜下观察时,要注意调节光源,光线不宜过强。挑取的菌丝的量要少,并将其分散,以便观察。

3、菌丝的变态

1)吸器;(2)假根;(3)附着胞

4、菌组织体

1)菌核;(2)菌索;(3)子座

切片时要注意切得要薄,观察切片时往往看到的只是菌组织体整体结构的一部分,一定要注意从局部联想到其整体轮廓。

)真菌的繁殖体

1、无性孢子

1)游动孢子囊和游动孢子;(2)孢子囊和孢囊孢子;(3)分生孢子;4、厚垣孢子

2、有性孢子

1)休眠孢子囊;(2)卵孢子;(3)接合孢子;(4)子囊孢子;(5)担孢子

(二)、植物病原细菌及其所致病害观察;

(三)、植物病毒及其所致病害观察;

(四)、植物病原线虫及其所致病害观察;

(五)、寄生性种子植物及其所致病害观察

 

四、作业

1.         绘制有隔菌丝、无隔菌丝、各类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的形态图。

2.         如何诊断和鉴定植物病原细菌?

3.         植物病毒病害症状有何特点?

4.         绘制线虫模式图。

 

 

 

 

 

 

 

 

 

实验八   水稻病害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要求能对水稻上发生普通为害的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胡麻叶斑病、稻曲病、恶苗病、水稻烂秧病中的绵腐病等能独立诊断、鉴定;识别稻瘟病的不同症状类型,正确区分稻瘟病和胡麻叶斑病,掌握白叶枯病的简易诊断方法;并能识别其他病害的主要症状。

二、实验材料:

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胡麻叶斑病、稻曲病、恶苗病、水稻烂秧病的盒装标本,

三、实验内容:

(一)稻瘟病
      
病原:有性阶段为Maganaporthe grisea  无性阶段为Pyricularia grisea 

    1.症状观察:取盒装标本仔细观察叶部、穗颈、节部、谷粒上的症状。
    
叶瘟症状:主要识别慢性型病斑和急性型病斑。慢性型病斑是何形状?病斑中央、内圈和外圈各是什么颜色?病斑的两端有无褐色坏死线向病斑外延伸?

    穗颈瘟症状:穗颈瘟发生在什么部位?呈何颜色?病变部分大约有多长?病健部交界清晰否?整穗的谷粒饱满否?
    
节瘟症状:观察病节部呈何颜色?是否凹陷?
    
谷粒瘟症状:观察有病谷粒上的病斑大小、颜色。谷粒饱满否?
    2.
病原鉴定:观察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的着生形状,注意分生孢子梗是单生还是数根成丛?分生孢子着生在分生孢子梗的什么部位?有几个横隔?基部有无短小的脚胞?
  
(二)水稻白叶枯

    
病原:Xanthomonas oryzea pv.oryzae
    1.
症状观察:

   
1)普通症状:取标本观察病斑发生的部位,病斑的大小、性状和颜色。仔细观察病健交界处是否清晰?病部有无菌胶?菌胶大小如何?呈何颜色?
   
2)急性型症状:病叶上病斑呈何形状?何种颜色?(与典型症状差别甚大的原因?)
    2.
病原鉴定:白叶枯病菌是一种细菌。鉴别所分离的细菌是否为白叶枯,要从培养性状、形态特征、染色反应、生理生化反应、接种试验等方面进行观察和试验。

(三)稻纹枯病
    
病原: Rhizoctonia solani     

  1.症状观察:观察稻株基部叶鞘上的病斑的形状、颜色;病部是否附有白色戎状的菌丝团(将形成菌核)和暗褐色或土黄色的菌核?菌核呈何形状?再看看稻株中、上部茎杆及叶片上的症状及何种颜色?稻穗有无发病?呈何状态?

请考虑:植株上部乃至穗部发病,意味着什么?

2.病原鉴定:挑取菌丝体制片镜检,观察菌丝分枝处是否缢缩?离分枝不远处有分隔

否?观察这种老熟菌丝性状如何分隔与前述菌丝有何不同?

(四)水稻胡麻叶斑病
    
病原:Bipolaris oryzae

1.症状观察:实验中主要观察叶斑症状。注意病斑的达大小、形状、颜色与稻瘟病有何区别?病斑两端有无褐色坏死线向两端延伸?
     2.
病原鉴定:观察永久玻片,注意分生孢子梗的形状、颜色、分隔,孢子梗顶端有无着生过孢子的痕迹?分生孢子的形状、颜色、分隔情况?(注意与稻瘟病菌的孢子比较)

(五) 水稻绵腐病
    
病原:主要是Achlya spp.的真菌(包括层出绵霉A.Prolifera和稻绵霉A.oryzae等)
    
分类地位:鞭毛菌亚门、卵菌纲、水霉目、水霉科、绵霉属。
    1.
症状观察:取感病谷粒观察,可见病谷粒四周呈放射状地长出白色绵毛状物(此为病菌菌丝体和孢子囊等),这是此病的显著特征。病谷粒不能发芽,即使已发芽也常因基部腐烂而枯死。
    2.
病原鉴定:取病谷粒周围的绵毛状物少许,制片镜检。观察病原菌的孢子囊、藏卵器、雄器卵孢子形态。它们各呈何形状?藏卵器内有几个卵球?能否看到游动孢子从孢子囊溢出后聚集在孢子囊开口处的状态?

(六) 稻普通矮缩病

病原:水稻普通矮缩病毒(Rice Dwarf Virus-缩写为RDV
    
症状观察:先取病株观察整株症状。病株是否比健株明显变矮?也比黄矮病株明显矮吗?全株颜色比健株深还是浅?分蘖是否比健株增多?再观察病株叶片。叶片是否比健株短小僵直?叶色浓绿否?叶片上能否看到虚线状断续的白色点条?
    
(七) 稻粒黑粉病
    
病原:Neovossia horrida
    
分类地位: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黑粉菌目、黑粉菌科、刺黑粉菌属

    1.
症状观察:取病穗盒装标本观察,看病粒与健粒有何区别?病粒变色否?谷壳内外颖壳间有无开裂露出黑色角状物?谷粒外有没有散落黑粉状物?此黑粉状物为何物?
    2.
病原鉴定:取病谷粒内的黑粉制片镜检,观察冬孢子的形态。冬孢子呈何状?什么颜色?冬孢子表面有何特征?

五、作业:

1.绘制所观察到的病原菌形态图

2.列表比较水稻白叶枯病与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症状区别

 

 

 

 

 

 

 

 

 

实验九   小麦病害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次实验,要求对麦类作物重要病害能独立诊断鉴定,掌握麦类三种锈病症状及病菌夏孢子的简易快速识别方法,对其它病害的典型症状能认别。

二、实验材料:

小麦赤霉病、小麦锈病、小麦白粉病、小麦黑穗病、大麦条纹病的标本。

三、实验内容:

实验内容

(一)小麦赤霉病

      病原:有性时期:Gibberella zeae (分类地位:子囊菌亚门、核菌纲、肉座菌目、肉座菌科,赤霉属)。

      无性时期:Fusarium graminearum等(分类地位: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目、瘤座孢科、镰刀菌属)。

      1.症状观察:取小麦病穗及有越冬病原的稻蔸观察,麦穗的颖片边缘与小穗基部能否见到红色粉状物和黑色小点,它们分布着生情况如何?各代表什么?然后注意水稻稻蔸上是否也有与麦穗上相同的黑色小粒点,如果有,请解释原因。

      2.病原鉴定:在低倍镜下观察子囊壳的形状、颜色,注意子囊表面是否光滑,顶部有无孔口?在高倍镜下观察,能否看到子囊和子囊孢子?分别呈何形状?有无颜色?子囊孢子是否分隔?怎样排列?

(二)小麦锈病

      小麦条锈病:病原(Puccinia striiformis f.sp

      小麦叶锈病:病原(Puccinia recondita f.sp.tritici

      小麦秆锈病:病原(Puccinia graminis f.sp.tritici

      1.症状观察:观察小麦三种锈病的标本,从病株上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的形态、大小、色泽、排列情况,为害部位等方面的区别它们之间的异同。

      2.病原鉴定:观察三种锈病病菌的夏孢子之间以及冬孢子之间,形状、颜色有何异同?哪种病菌的冬孢子具长柄,顶端胞壁较厚?哪种病菌的冬孢子顶端细胞常平截或倾斜?哪种病菌的夏孢子为长圆形或卵圆形,红褐色?

三种锈菌夏孢子的简易快速识别:在空中捕捉夏孢子时,杆锈病菌的夏孢子的形态特殊,易于鉴定,但条锈菌与叶锈菌的夏孢子镜检时,很难区分,可用以下方法鉴定:

1)正磷酸盐鉴别法:

在载玻片中部,涂上一层凡士林,撒上稀疏的夏孢子,然后取10%的正磷酸滴于有 夏孢子的部位,静置1-2分钟,倾去多余的酸液后镜检,结果是叶锈菌夏孢子原生质向中心缩成一个圆球,条锈菌夏孢子原生质凝聚成很多块。

2)结晶紫染色鉴定方法:

1%草酸铵溶液80ml,加入结晶紫饱和酒精溶液20ml2克结晶紫溶于20ml 95%酒精内),混合配成染色液。染色时将70%盐酸溶液滴在玻片上处理30秒种。用水洗去盐酸后,加染色液,染色2分钟。再用水洗去染色液后镜检。条锈菌夏孢子呈蓝紫色至深兰色,不透光,近圆形,边缘刺明显。叶锈病夏孢子呈黄褐色,可透光,近圆形至不规则形其表面刺不明显。

(三)小麦白粉病
     
病原:Blumeria graminis
f.sp tritici
     
分类地位: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白粉菌目、白粉菌科、布氏白粉菌属。

      1.
症状观察:观察病部表面是否可见白粉状霉斑?霉斑的颜色是否一致?霉斑中是否散生有黑色小粒点?霉斑和黑色小粒点分别是什么?病斑在病叶上的分布如何?
      2.
病原鉴定:观察分生孢子着生状况,用解剖针挑取霉层上的黑色小粒,先在低倍镜下观察闭囊壳及附着丝形态,后轻压盖玻片,将闭囊壳压破,在高倍镜下观察子囊及子囊孢子的形态、颜色和数量。

(四)麦类黑穗病
     
小麦散黑穗病:病原(Ustilago tritci
     
大麦坚黑穗病:病原(Ustilago hordei
     
小麦杆黑穗病:病原(Urocystis tritici
     
小麦网腥黑穗病:病原(Tilletia caries
     
小麦光腥黑穗病:病原(Tilletia foetidtesa
      1.
症状观察:观察小麦散黑穗病,大麦坚黑穗病,小麦杆黑穗病,小麦腥黑穗病标本。看哪两种病害的小麦穗子为黑粉代替,二病的病穗有何区别?哪种病害的叶片,叶鞘和杆上病斑内充满着黑粉;哪种病害麦粒形成菌瘿,并带有鱼腥味。
      2.
病原鉴定:用解剖刀刮取少量黑粉制片镜检冬孢子形态,比较小麦散黑穗病菌和大麦坚黑穗病菌。何者冬孢子表面有刺,且发芽后不产生担孢子?观察杆黑粉菌的冬孢子堆时,能否看到冬孢子外的不孕细胞?小麦光腥黑粉病菌和网腥黑粉病菌何者冬孢子上有网状突起?何者表面光滑?观察光、网腥病菌冬孢子萌发的玻片,看两种病菌的担孢子是否连结成H型?

(五)小麦粒线虫病
      
病原物:Anguina tritici
     
分类地位:线形动物门、线虫纲、垫刃目、垫刃科、粒线虫属。
      1.
症状观察:观察病株与健株,何者矮小?病株茎杆是否肥肿弯曲,叶片是否畸形?受害麦粒与健株在色泽、大小、重量、形状、内含物方面有何不同?
      2.
病原鉴定:用解剖刀切开在水中浸软的虫瘿,挑取虫瘿内的白色絮状物制片,镜检线虫幼虫形态,幼虫呈何形状?这时看得出来雌雄的分化否?

(六)小麦叶枯病
     
病原:Septoria triticj
      
分类地位: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球壳孢科,壳针孢属。
     1.
症状观察:观察叶上病斑形状、颜色、病斑上黑色小粒是什么?
     2.
病原鉴定:挑取病斑上黑色小粒点于载玻片上制片,镜检。首先观察分生孢子器形状、颜色如何?孢子器有无孔口?然后轻压玻片,将分生孢子器压破,在高倍镜下观察分

生孢子器内的分生孢子,注意分生孢子有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七)小麦纹枯病
     
病原:Rhizoctonia solani分类地位:半知菌亚门,丝孢纲,无孢目,丝核菌属。
     
症状观察:幼苗期受病菌侵染后,则在幼苗茎的地表和地下部分分别产生褐色条斑;孕穗期受害,则先在近地面的叶鞘上发生不规则的云纹状病斑,病斑中部呈淡褐色,周缘呈暗褐色。后期病斑常围绕麦杆,直径可达4cm。潮湿条件下,在发病部位,可观察到白色菌丝团,白色菌色团后期发育成褐色小菌核

(八)小麦全蚀病

      病原: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tritici(分类地位:子囊菌亚门、核菌纲、、肉座菌目、肉座菌科、顶囊菌属)

     症状观察:小麦自苗期至生长后期均可发病,但小麦抽穗前一般不表现症状。病菌侵染的部位只限于小麦根和茎基部的1-2节。地上部其它症状的出现,都是根及茎基部受害所引起。
    
1)冬前分蘖期:病株矮小,分蘖减少,基部叶片发黄,种子根及根茎呈灰黑色。
    
2)返青期:除具上述特点外,还表现返青较慢,黄叶增多。
    
3)拔节期:病株矮小,稀疏。叶片自下而上发黄。初生根和次生根大部分变黑,茎基部表面和叶鞘内侧有较明显的灰黑色菌丝层。
    
4)灌浆期:小麦灌浆至黄熟期,症状最为明显,病株早死者形成白穗,遇雨后,常因霉菌腐生病穗呈污褐色。近地表1-2cm处,有似黑膏药状的菌丝层。剥开最低一片叶的叶鞘,可见叶鞘内侧表皮及茎杆表面长满紧密交织的黑色菌丝座和成串连接的菌丝结。病株死亡之后,其根、茎、叶鞘内侧,还可见到黑色颗粒状突起的子囊壳。

  病原鉴定:取永久玻片观察子囊及子囊孢子的形态、颜色和数量。

(十二)大麦条纹病
    
病原:Drechslera graminea

    分类地位: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目,黑色菌科,德斯霉属
    
症状观察:叶上典型症状是从叶片基部到尖端形成与叶脉平行的细长条斑,颜色由苍白逐渐变为黄褐色。拔节到抽穗期,大多数老病斑中央变为草黄色,边缘褐色,并长出大量灰黑色的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最后病叶破裂干枯,往往引起全株枯死。

四、作业

1.绘制所观察到的病原菌形态图

2.列表比较三种锈病的症状的异同点

 

 

 

 

 

实验十   棉花病害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要求对棉花上发生普遍而严重的一些病害,如立枯病、炭疽病、枯萎病、黄萎病、黑果病、红腐病、曲霉病等能独立诊断、鉴定,对上述其他病害能识别其典型症状和掌握其有关的诊断方法。

二、实验材料:

立枯病、炭疽病、枯萎病、黄萎病、黑果病、红腐病、曲霉病的挂图和盒装标本。

三、实验内容:

(一)棉花苗期病害:

    1. 棉立枯病
     
病原:Rhizctonia solani

   
1)症状观察:主要观察棉苗出土后的症状(照片),病害主要发生在什么部位?病斑呈何颜色?病部是否缢缩?子叶上有无黄褐色的不规则病斑或破落穿孔的病斑?
   
2)病原鉴定:挑取菌丝体制片镜检。注意菌丝分枝处有何特点?分枝基部缢缩否?分枝点附近有无横隔膜?

2.炭疽病
    
病原:Colletotricnum gossypii

1)症状观察:苗期症状:取实物标本观察幼茎基部,病斑呈何颜色?有无凹陷?病斑中部有无纵裂?子叶上的病斑是何形状?何颜色?病斑多发生在什么部位?两片子叶上的病斑是否基本对称?铃期症状:观察病铃上的病斑的形状、颜色,有无凹陷?

2)病原鉴定:刮取少量桔红粘质状物制片镜检,观察分生孢子和刚毛的形状,他们分别呈何形状?何颜色?分生孢子有无分隔?

3.棉红腐病
    
病原:由多种镰刀菌引起,主要是Fusarium moniliforme F.graminearum
    1.症状观察:苗期观察:观察标本根部、幼茎基部、子叶及真叶上的症状。根部呈何颜色?有无腐烂现象?幼茎基部变粗否?有无短条状的棕褐色病斑?子叶上达到病斑主要从什么部位开始发生?什么形状?病部有何病症表现?棉苗顶部幼嫩真叶呈何症状?铃期症状:观察病铃上霉层呈何颜色?霉层是薄还是厚?分布均匀否?

    2.
病原鉴定:刮取培养皿中病原菌上的粉红色霉层制片镜检。分生孢子有几种类型?有无小孢子?如有,呈何形状?单孢还是双孢?是否成串?大孢子呈何形状?有几个分隔?以多少分隔的占多数?

3.棉疫病
    
病原:Phytophthora sp.

1)症状观察:
    
苗期症状:观察病苗的子叶和幼嫩真叶,.注意发病状态,病部颜色有何特点?子叶和真叶容易脱落否?
    
铃部症状:注意棉铃上病斑发生的主要部位,病斑颜色,病铃表面有无霉层表现?如有,呈何颜色
?
   
2)病原观察:取永久玻片,观察孢囊梗及孢子囊的形态孢束梗及孢子囊的形态(孢子囊梗无色,不分枝或假轴状分枝,无分隔,孢子囊卵圆形,单孢,淡黄色,顶端具乳头状突起)。

(二)棉花铃期病害

  1.炭疽病(同上)

2.棉疫病(同上)

  3.棉红腐病(同上)

  4.棉黑果病
    
病原:Diplodia gossypina
   
1)症状观察:取病铃观察,病铃呈何颜色?僵硬否?铃壳上有无小黑点?病铃开裂否?如果开裂,里面的棉絮呈何状?何色?
   
2)病原观察:挑取铃壳上的黑色小粒点制片镜检。观察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呈何形状?何颜色?轻压盖玻片,使分生孢子从分生孢子器中压出。注意分生孢子呈形状和何种颜色?单孢还是双孢?

5.棉红粉病
    
病原:Cephalothecium roseum
   
1)症状观察:取病铃观察其上霉层呈何颜色?与红腐病对比,其霉层比红腐病的霉层是薄还是厚?棉铃内的棉絮上有无同样的霉层?
   
2)病原鉴定:显微观察分生孢子梗什么形状?是长还是短?有分隔否?分生孢子如何着生?呈何形状?何颜色?单孢还是双孢?

(三)棉枯萎病
    
病原:Fusarium oxysporum f.sp vasinfectum
    1.
症状观察:

  紫红色型

黄化型

    黄色网纹型:注意病叶是叶脉变黄还是叶肉变黄构成黄色网纹?
    
矮缩型:此型病株节间是否明显缩短?茎杆上端是否呈曲折状?叶色比健株深还是浅?叶面皱缩否?
    
急性青枯型:注意病株萎蔫,但叶片仍绿的特点
    
观察茎杆内或叶柄内的维管束是否变褐色?
    2.
病原鉴定:挑取少量的棉枯萎病菌制片镜检,仔细观察病菌有哪几种类型的孢子?大孢形状、分隔情况?小孢子呈何形状?有无分隔?厚壁孢子的形状和颜色如何?

  (四)棉黄萎病
    
病原:Verticillium albo-trum V·dahliae
    1.
症状观察:注意观察病叶上病斑呈何颜色?全叶上的病斑构成什么形状?病茎杆有无枯萎病那样节间明显缩短现象?茎杆剖面维管束变色否?呈何颜色?
    2.
病原观察:挑取棉黄萎病菌的菌丝体制片镜检,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呈何形状?观察PSA培养基上的黄萎病菌有无微菌核形成?如有,微菌核形状、颜色如何?

四、作业

1.绘制所观察到的病原菌形态图

2.列表比较棉花枯萎病和棉花黄萎病的症状区别

 

 

 

 

实验十一  杂粮病害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要求能够独立鉴定玉米大、小斑病、玉米丝黑穗病、玉米瘤黑粉病、玉米纹枯病;高梁炭疽病;栗白发病;

二、实验材料:

玉米大、小斑病、玉米丝黑穗病、玉米瘤黑粉病、玉米纹枯病;高梁炭疽病;栗白发病的挂图和盒装标本。

三、实验内容:

(一) 玉米大、小斑病

病原:玉米大斑病 Helminthosporiun turcicum
          
玉米小斑病 Helminthosporiun maydis
   
症状观察:取玉米大、小斑病的叶片标本,观察两病斑形状、色泽、大小、

数目及病症颜色有何不同?

病原鉴定:注意区分两种病菌分生孢子在形状、色泽、大小、隔膜数、基细胞形状,脐点等方面的区别。

玉米大、小斑病简易诊断法:将田间可疑病叶采回后,用自来水冲洗干净,然后

将其放在25-28℃左右温度下,用培养皿进行保湿培养。24小时后镜检病斑上的霉层。根据病原形态,即可确诊病叶是大斑病还是还是小斑病。
(二) 玉米丝黑穗病

病原:Sphacelotheca reiliana

分类地位:担子菌亚门、冬孢菌纲、黑粉菌目、节黑粉菌科、轴黑粉菌属

症状观察:注意雌穗和雄穗受害状有何不同?雌穗上黑色丝状物是什么?

病原鉴定:镜检冬孢子形状、颜色、注意冬孢子表面是否有刺?(提示:冬孢子

茶褐色,圆形或近圆形。表面细刺明显。)            

(三) 玉米瘤黑粉病

病原:Ustilago maydis

分类地位:担子菌亚门、东孢子纲、黑粉菌目、节黑粉菌科、节黑粉菌属

⒈症状观察:注意观察植株被害部位,被害部位是否形成肿瘤?病穗上有无黑色丝状

?

⒉病原鉴定:镜检冬孢子形状、颜色,冬孢子表面是否有细刺?

(四)高粱炭疽病

病原:Colletotrichum graminicolum

1.症状观察:注意叶片上病斑形状、颜色、病斑上有无黑色小点?

2.病原鉴定:用挑针挑取病斑上黑色小点制片。镜检分生孢子盘形状,其上有无刚毛?孢子形状、颜色如何?

(五)粟白发病

    病原:Sclerospora graminicola

    1.症状观察:观察此病不同生育阶段和在其寄主不同器官上所表现的症状。注意什么阶段病部出现灰白色霉状物?什么阶段散出黄褐色粉末?它们分别代表什么?“灰背”、“白发”、“看谷老”有何特点?

    2.病原鉴定:镜检病原菌的卵孢子。观察卵孢子形状和色泽如何?藏卵器与卵孢子壁是否愈合?

四、作业

1.绘制所观察到的病原菌形态图

2.列表比较玉米大、小斑病;马铃薯粉痂病、疮痂病症状的异同点

 

 

安徽科技学院  版权所有  |  管理登录
Copyright (C) 2013 AHSTU.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