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营养学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年度进展报告(2010年度)

植物营养学自2008年被遴选为省级重点学科以来,学科组全体成员积极配合共同参与,围绕学科建设目标,认真、扎实、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完成了学科建设各项年度指标,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一、学科建设的总体思路

1  明确方向,强化特色,坚持应用型研究

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学科组经过深入研讨,确定了重点以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养分资源管理和土壤污染修复为研究内容,在功能性生物有机肥、特殊植物养分管理和土壤修复技术与材料等方面取得突破。利用特殊的方法和材料筛选出高效溶磷细菌、高效有机物腐解细菌和高效解毒细菌,生产出各种功能性生物有机肥,并在农业生产中推广使用。研究蔬菜、滁菊、中草药等特色农产品的养分利用特征并生产专用肥料,推广使用。在明确外源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赋存特征及其与生物的关系的基础上,筛选出能高效修复土壤污染的植物和微生物,并对其应用技术、环境风险评价等进行综合研究。

2  加强培养,择优引进,打造双能型学科队伍

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选拔与使用结合的原则,通过提供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和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积极创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人才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进一步提高学术队伍的综合素质,加大调整师资结构的力度,建设一支学历、年龄、职称和专业更为合理,治学严谨,创新务实的学术队伍。具体措施是:首先是立足本单位的人才培养,采用科研合作、国内访问学者、出国进修和研究等方式培养学术骨干力量。为完成学科建设目标,还计划从国内外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可以是短期的,也可以是长期的。

3  服务企业,联合共建,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提高质量、办出特色、打造品牌的必由之路。作为省级重点学科,植物营养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步确立了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建设思路。学科将注重产教结合的办学模式,紧密依托行业,建立产学研密切结合的运行机制,争取走出一条既适合产业背景,又适合学科自身发展,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之路。学科将以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优势形成专业优势,打造专业特色;形成教师优势,锻造双能人才;形成教学优势,提高技术应用培养水平;形成实训优势,培养岗位能手;形成科研服务优势,实现校企互促双赢;形成就业优势,体现社会价值。

4  深化教改,拓展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

积极开展本科教学改革,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主线,继续完善学分制和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使学生拥有自主选择学习进程、课程模块、任课教师等自主权,不断适应人才个性化发展和社会需求。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培养科研素质。强化教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意识,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加快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步伐。注重教材建设首先编写好骨干课程的实验实习指导书,在适当的时候,编写《土壤肥料学》教材。加强实验室和研究基地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继续推进实验室建设和实验课程改革,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比例,开放实验室,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研究立项、论文和成果方面争取有较大突破。在办好现有的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基础上,积极申报新专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二、学科建设的具体措施

1 加大经费投入,提升学科基础条件

学校已经下发文件,按已申请的重点学科建设资金的配套经费,加强植物营养学科的建设。现已建设完成新的资源与环境实验室,可保证本学科新增实验室场所的需要。图书馆重点投资购置了近10万元与本学科相关的图书资料和专业数据库。

2 凝炼学科方向,坚持特色发展道路

结合我校植物营养学的传统研究优势,在建设期间,重点加强从以下几个领域的研究工作:(1)植物营养生理研究方向;(2)植物营养环境生态研究方向;(3)土壤养分管理与有机类肥料研发。

学科组成员之间将不断加强合作与交流,在所从事的领域进行从宏观到微观,从个体到分子水平方面的系统研究,以保证研究成果的系统性、深入性和创新性。学科组还将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开展新的、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的研究领域,使研究成果具有国际影响力,以提升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水平。

3 注重引培结合,提高队伍整体水平

进一步提高学术队伍的综合素质,加大调整师资结构的力度,建设一支学历、年龄、职称和专业更为合理,治学严谨,创新务实的学术队伍。具体措施是:首先是立足本单位的人才培养,学校将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投资,采用科研合作、青年教师的导师制、国内访问学者、出国进修等各种方法培养学术骨干力量;人事处和植物营养学科所在的教学单位都制定了重点学科人才队伍的培训计划。通过引入竞争机制,营造一个特别有利于本学科中、青年博士和硕士创业和成才的良好氛围。其次是引进人才。为完成学术队伍的预期建设目标,还打算采用多种形式从国内外引进高层次的优秀人才,可以是短期的,也可以是长期的。第三是继续聘任国内外知名学者作为本学科兼职教授、客座教授或兼职导师,每年至少邀请2-4名国内外专家来校讲学和指导学科建设。

4 加强横向合作,扩大学科社会影响

植物营养学科将致力于和相关企业的合作,竭诚为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提高学科建设水平,体现学科建设的应用型、地方性特色。同时,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实训基地。在为企业服务的过程中,不仅展示了我们学科的实力,也有效地扩大了我们学科的社会影响力。

学科组还注重与兄弟高校和研究院所的相关学科开展横向合作,与他们共同承担科研项目,在提高自身水平的同时,也有效地提升了学科的学术影响力。

三、学科建设的初步成效

1 组建了高水平、特色鲜明的研发平台

学科组与安徽莱姆佳肥业有限公司合作组建了安徽省有机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成了一个500 m2的有机肥生产和研发专业实验室,同时建成了一条年产5千吨堆肥生产线、一条年产5万吨有机无机复混肥生产线、一条年产5千吨生物有机肥生产线和一条年产功能性微生物菌种1000吨以上的生产线,研究中心主要从事有机废弃物制造高附加值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的技术研究,同时加强有机肥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解决有机肥生产过程中环境质量问题,提高有机肥的产业化生产效率和保证有机肥的商品质量。安徽省有机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立,为本学科组开展农业功能性微生物菌种筛选、功能性有机肥生产提供了良好条件。目前,我们已经筛选出一株溶磷量较高的溶磷菌株,在有机物腐解菌筛选方面也有很好进展。

近一年多来,植物营养重点学科获得科研经费500多万元。主要科研项目如下。

1)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高效堆肥技术产业化研究,安徽省教育厅重点项目,KJ2009A1081,经费6万元。

2)安徽省精准施肥技术公共服务系统,安徽省科技厅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服务,PT20082022。经费150万元。

3)畜禽业污染治理,安徽省环保局(财政厅),省级环境保护专项资金,财建〔2008992号。经费30万元。

4)有机(类)肥料产业发展的技术研究,农业部公益性行业项目,200803031。经费110万元。

5)利用有机废弃物生产高附加值有机肥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开发,安徽省科技厅科技攻关,08010302161,经费230万元。

6)作物有机酸代谢与氮素营养调控,安徽省科技厅,省优秀青年科技基金08040106838,经费30万元。

7)滁菊高产精准施肥与有效成分提取的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开发,科技部2009GJC30034,经费45万元。

8)规模化养殖场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科技部国家星火计划,2008GA710029

9)正反交玉米耐涝根-叶乙烯协同合成的杂种优势与预测,安徽省科技厅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090411002。经费10万元。

2 建立了高水平、特色鲜明的研发队伍

目前,学科组已初步建成一支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研发团队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本学科组有3位成员作为我省第一批企业科技特派员,定点服务于滁州菊泰工贸有限公司、安徽莱姆佳肥业有限公司等企业,重点帮助企业解决合理施肥、连作障碍和产品深加工、新产品研发等技术问题。

2006年以来,学科组成员参与了蚌埠市固镇县、五河县、淮上区、龙子湖区等县区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部分工作,帮助他们建设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专用的分析化验室,培训当地的化验员,指导当地的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土壤调查、采集土壤和植株样品,结合项目在当地进行田间试验,帮助他们进行样品的化验分析和田间试验数据统计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和当地实际情况提出配方施肥建议。3年来,我们结合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带领学生进行的土壤调查和取样工作覆盖5个县(区)8000亩大棚、90万亩耕地和150万亩林草地,共计分析了6000多个样品,8万多个项(次)。我们认真细致的工作得到了当地农业部门的极高评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农民增产增收作出了贡献。

在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同时,学科团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学科研发水平和能力显著提升,形成了鲜明的团队特色。

3 取得了高水平、特色鲜明的研发成果

我们已经进行了土壤污染无机修复材料筛选和应用研究,表现出较好的修复效果,在外源重金属进入土壤后的赋存特征和形态转化方面也进行了多角度研究,并且研究了重金属对植物生长、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取得了稳定的较有价值的研究结果。学科组近3年有3项成果通过省级鉴定,申报了4项专利技术。

2006年以来,我们一直对菜地土壤进行系统研究,研究了安徽省一些菜地土壤的形成、有机磷和无机磷特征、腐植酸特征、菜地土壤交换性阳离子组成特征、重金属积累和氟的赋存特征等,积累了很多有价值的资料,再经过3年左右努力,应该可以完成对整个安徽省菜地土壤的系统研究,这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工作。

4 培养了高水平、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

在人才培养和教学研究方面,已有很好的教学研究基础和人才培养经验,项目组成员2005年以来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2篇,获校级以上教学成果奖8项,编写《土壤肥料学》等教材、专著4部。优秀本科生从大二开始便参加科研课题组,经过较短时间训练,基本能够独立完成实验研究任务,在老师指导下,能够独立完成论文撰写并发表。

2008年,以本学科专业为依托,学科与安徽莱姆佳肥业有限公司举行联合培养肥料行业人才合作签字仪式。莱姆佳班的举办体现了我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改革,体现了莱姆佳肥业有限公司对高等教育的大力支持,体现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这种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新模式有利于学校、有利于企业、有利于社会,必然会培养出高素质的新型肥业人才和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四、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植物营养学科作为二级学科,研究的外延必然受到一定的制约,而其内涵相当广泛而丰富,如何建设这样一个综合性很强的新兴学科,将是一个不断建设、不断完善的过程。根据当前学科建设的经验,扩大学科建设的外延,以一级学科开展建设,可能更有利于学科的发展。

其次,目前我们学科应用基础研究比较薄弱、高水平的研究团队尚未真正形成、亟待发展的新兴交叉学科领域缺乏核心学术带头人、科技基础设施与条件平台建设还需加强、学科的学术氛围不够浓厚、学术交流能力不强、教师外出参加高水平学术研讨会不多,没有教授有国际合作研究经历,举办重要学术会议较少、在各级学术组织中任职的教授人数也很少。

另外,促进学科建设的管理机制与激励政策还有待完善。

 

综上,自立项建设以来,植物营养学重点学科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完成了阶段性建设目标。当然,学科组也清醒地认识到,学科建设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下一步,学科组将按照任务书的要求,认真落实各项建设任务,以顺利实现建设目标。

  •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

  • 下一篇文章:
  • 版权所有:安徽科技学院  主办:植物营养学重点学科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