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六双一优先”制度
在一、二期隆平班中,学生入班实行“双向选择”,班级管理实行“双班主任”负责制,学生享受校企“双奖励”,培养方案“双制定”,教学过程“双参与”,企业实习成绩“双向考核”,毕业生由合作企业优先录用。
1.4 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4.1 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一是删繁减旧、更新内容,重新修订教学大纲;二是整合课程、减少理论课时数,加强实践教学;三是按岗位能力设立系列课程;四是切实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1.4.2 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
针对传统教学中“灌输式授课”、“理论和实践与实际脱节”、“学生高分低能”等问题,认真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自2009年以来,8门课程建立了课程网页,项目组成员公开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8篇。
1.4.3加强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
第一,加强实验教学改革与建设。一是加大经费投入,实验设备总值达到751万元。二是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达到实验课总门数的92%。三是建立实验室开放制度。四是在皖垦凤阳种子公司、安徽隆平高科种业等7个企业建立种子加工、种子生产、种子销售校外实习基地。
第二,创建了“三能合一、十六个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农忙学期制度(6月下旬至9月底),实践课学分占全学程总学分的39.6%。
第三,构建了“三个环节、三项课题、三大训练、多种大赛的专业实践创新体系”。即学科带动-项目驱动-教师指导三个环节;大学生创新、企业创新、科技兴趣三项课题;专业技能训练、学生综合训练田、企业实训三大训练;种子检验技能、生物标本制作、挑战杯创新创业等技能大赛。
第四,以“三进二促一创”(即应用性研究进课堂、进教材、进毕业论文;促实践教学、促创新创业活动;创造学习氛围)为途径,营造科技创新创业的氛围。近三年来,学生参与申请专利4项,发表论文12篇,2012年齐雄等同学完成的“鑫源甜叶菊工厂化育苗有限公司”等项目荣获安徽省和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多个奖项。
1.5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显著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英语、计算机考试成绩良好。2009~2012届学生参加国家高等学校英语四、六级考试,累计通过率为85.1%。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增强,合格率达100%,优良率达80.3%。
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增强。2010~2012届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考研率分别为10.8%、20.7%和25.2%,就业率为93.7%、98.1%、98.4%,学院多次获得就业先进集体称号。学校连续三年荣获“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荣誉称号(皖教学〔2013〕2号)。
社会声誉显著提高。用人单位一致认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过硬,90.1%的单位认为专业基础扎实;在实践能力、人际交往、创新意识的评价中,选择“强”的分别占到93.8%、95.1%、92.6%。98.5%的用人单位表示“很满意”或“满意”。安徽青年报刊文《安徽科技学院“四措并举”促进就业》,安徽工人日报报道了《安徽科技学院“三个转变,五项举措提高就业创业竞争力。2012年2月2日安徽日报以《校企对接促就业》为题介绍“隆平种子班”办学经验。 2012年3月,在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第四届年会”上,就校企合作办学方面,安徽隆平公司作了题为《特色初显,模式初现,成效初见》经验交流,与会各高校反响强烈,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