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三等奖

 

 

 

 安徽省教学成果奖

 推 荐 书

 

 

          现代农作物种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时侠清  杨安中  舒英杰

           张子学  程昕昕  张从宇       

      安徽科技学院 植物科学学院      

推荐单位名称及盖章              安徽科技学院                  

               2013       9       28     

 

 

 

 

○一三年九月

 


 

一、

成果曾

 

获奖励

 

 

获 奖

时 间

获 奖

种 类

获 奖

等 级

奖金数额

(元)

授 奖

部 门

 

2010.06

教学成果

校二等奖

2000

安徽科技学院

 

2012.09

教学成果

校二等奖

1500

安徽科技学院

 

 

 

 

 

 

 

 

 

 

 

 

 

 

 

 

 

 

 

成果起

止时间

起始:2007 1                完成:2013 9

 

主题词

种子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与实践

 

1.成果主要内容

安徽科技学院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2004年在省内率先招生以来,在改革中发展、在创新中进步,先后获批省级特色专业、省级卓越农艺师计划支撑专业和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本项目是阶段性成果,其主要内容如下:

1.1 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种业发展趋势和高等教育大众化,从比较优势出发,走错位发展之路,对专业培养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

专业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农业推广硕士教育,以培养促进种业发展的应用型各类技术人才为目标,立足安徽、辐射周边,把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办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种业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基地,为发展安徽农作物现代种业提供人才与科技支撑,为学生和种子产业发展服务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种子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实践能力,适应发展需要,服务安徽种业,能在现代种业、农业相关部门从事作物育种、种子生产、经营管理、应用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1.2 抓好顶层设计,整体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按照“五个原则、二级平台、三个模块,一个目的”的要求,着眼于“现代培养模式、现代课程体系、现代教学内容、现代教学方法”, 创建了“5231型”种子科学与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五个原则:方向性原则即体现办学指导思想,开放性原则是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性原则要求专业对接行业、课程群对接岗位能力,个性化原则是设立专业方向和个性拓展课程模块,规范化原则则要求人才培养方案格式统一。

二级平台:把必修课划分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平台。

三个模块:专业方向、创新创业教育、个性化拓展课程模块。

一个目的:提高现代种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1.3 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六双一优先”制度

在一、二期隆平班中,学生入班实行“双向选择”,班级管理实行“双班主任”负责制,学生享受校企“双奖励”,培养方案双制定”,教学过程“双参与”,企业实习成绩“双向考核,毕业生由合作企业优先录用。

1.4 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4.1 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一是删繁减旧、更新内容,重新修订教学大纲;二是整合课程、减少理论课时数,加强实践教学;三是按岗位能力设立系列课程;四是切实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1.4.2 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

针对传统教学中“灌输式授课”、“理论和实践与实际脱节”、“学生高分低能”等问题,认真进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自2009年以来,8门课程建立了课程网页,项目组成员公开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8篇。

1.4.3加强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

第一,加强实验教学改革与建设。一是加大经费投入,实验设备总值达到751万元。二是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达到实验课总门数的92%。三是建立实验室开放制度。四是在皖垦凤阳种子公司、安徽隆平高科种业等7个企业建立种子加工、种子生产、种子销售校外实习基地。

第二,创建了“三能合一、十六个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农忙学期制度(6月下旬至9月底),实践课学分占全学程总学分的39.6%

第三,构建了三个环节、三项课题、三大训练、多种大赛的专业实践创新体系。即学科带动-项目驱动-教师指导三个环节;大学生创新、企业创新、科技兴趣三项课题;专业技能训练、学生综合训练田、企业实训三大训练;种子检验技能、生物标本制作、挑战杯创新创业等技能大赛。

第四,三进二促一创(即应用性研究进课堂、进教材、进毕业论文;促实践教学、促创新创业活动;创造学习氛围)为途径,营造科技创新创业的氛围。近三年来,学生参与申请专利4项,发表论文12篇,2012年齐雄等同学完成的“鑫源甜叶菊工厂化育苗有限公司”等项目荣获安徽省和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多个奖项。

1.5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显著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英语、计算机考试成绩良好。20092012届学生参加国家高等学校英语四、六级考试,累计通过率为85.1%。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增强,合格率达100%,优良率达80.3%

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增强。20102012届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考研率分别为10.8%20.7%25.2%,就业率为93.7%98.1%98.4%学院多次获得就业先进集体称号。学校连续三年荣获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荣誉称号(皖教学〔20132号)。

社会声誉显著提高。用人单位一致认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过硬,90.1%的单位认为专业基础扎实;在实践能力、人际交往、创新意识的评价中,选择“强”的分别占到93.8%95.1%92.6%98.5%的用人单位表示“很满意”或“满意”。安徽青年报刊文《安徽科技学院四措并举促进就业》,安徽工人日报报道了《安徽科技学院三个转变,五项举措提高就业创业竞争力。201222日安徽日报以《校企对接促就业》为题介绍隆平种子班办学经验。 20123月,在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第四届年会上,就校企合作办学方面,安徽隆平公司作了题为《特色初显,模式初现,成效初见》经验交流,与会各高校反响强烈,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2.创新点

2.1 建立了校企合作种业人才培养模式

开设校企合作“隆平班”,实行“六双一优先”制度,建立了“校企双赢、惠及学生”的新机制。2013721日在百度网上搜索“隆平班”,显示信息1860条,在结果中搜索“安徽”,显示相关结果1480条,其影响良好。自2009年以来,项目组成员公开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8篇。

2.2 制定了“5231型”种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新的培养方案坚持五个原则,设立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二级课程平台”, 构建专业方向、创新创业、个性拓展“三个课程模块”,实现一个目的是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其主要特点是“专业对接行业,课程群对接岗位能力”。

2.3 创建了“三能合一、十六个环节”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构建了专业综合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三能合一、十六个环节”的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以“三进二促一创”为途径,助推创新创业活动。近三年,学生参与申请专利4项,发表研究论文12篇,“鑫源甜叶菊工厂化育苗有限公司”等项目荣获安徽省和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多个奖项。

2.4 我校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成为品牌专业

我校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考研率达到25%,就业率达到98%以上,多次获得就业先进集体称号2010年入选省级特色专业,2011年入选安徽省卓越农艺师计划支撑专业、2013年获批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3.应用情况

2006 年起,专业教师多次参加全国种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建设暨教学改革研讨会及专业教材编写工作会议,交流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验。我校制定的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网上可查,并已经提供给包括重点院校在内的国内5所学校参考,2012 11月,我院时侠清老师当选中国作物学会种子专业委员会委员第一届技术委员会委员。

201222安徽日报以《校企对接促就业》为题,介绍隆平种子班办学经验。20123月,在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第四届年会上,就校企合作办学方面,安徽隆平公司作了题为《特色初显,模式初现,成效初见》经验交流,与会各高校反响强烈,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2007级人才培养方案(含修订版)在2007201212个班级使用,在20102013年的每个暑期,“隆平班”学生均于7月初全部进入企业预定的实习岗位,在宿州、商丘、张掖、菏泽等地开展为期3个月的企业实训工作。自2013年开始,暑期学生进企业实训的做法已在辐射到农学、农艺、植保等专业。

校本教材《种子实践》在农学、农艺、种子专业23个班级使用,种子检验比对考核方法在教学中应用三年,在学院举办的技能大赛中作为评分标准使用二届。20118月发表的“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策略”一文目前已被下载127次、引用2次。

 

二、主要完成人情况

 

第一完成人

    

时侠清

   

出生年月

1957.12

最后学历

本科

参 加 工

作 时 间

1982.7

高校教龄

31

专业技术

   

教授

现 任 党

政 职 务

工作单位

安徽科技学院植物科学学院

联系电话

0550-6734566

现从事工

作及专长

种子生产教学与研究

电子信箱

sxq34566@163.com

通讯地址

安徽凤阳东华路9

邮政编码

233100

何时何地受何种

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2001年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5年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6年获安徽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1、负责制订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规划、专业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负责农业推广硕士种业领域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

2、主持省级卓越农艺师支撑专业计划项目,负责拟定研究方案,组织实施工作。

3、主持制定种子实验室建设规划,确定实验室建设功能方案,负责实验室设备仪器购置、安装和调试,管理实验室建设经费。

4、近三年发表第一作者教学研究论文2篇、第二作者教学研究论文4篇。

5、出版专著2部、教材7部;主持完成横向课题2项。

6主讲专业核心课程二门。

 

 

 

 

 

 

 

本 人 签 名: 时侠清

 

20139 27

 

主要完成人情况

 

( 2 )完成人

     

杨安中

   

出生年月

1959.9

最后学历

研究生

参加工作时间

1982.7

高校教龄

21

专业技

术职 务

教授

现 任 党

政 职 务

植物科学学院

副院长

工作单位

安徽科技学院植物科学学院

联系电话

0550-6732029

现从事工

作及专长

作物高产栽培教学与研究

电子信箱

anzhongy888@163.com

通讯地址

安徽省凤阳县东华路9

邮政编码

233100

何时何地受何种

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1998年安徽省优秀教师

2008年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五完成人)

2011年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四完成人)

 

 

 

 

 

 

 

 

 

   

 

1、负责教学管理工作,组织制订、修订种子专业教学计划。

2、参与种子专业改革方案制订、实施和教学管理。

3、指导、参与校企合作办学事宜及实施工作。

4、组织、指导种子专业教学实习工作。

5、主讲《作物栽培原理》和《作物栽培技术》,积极开展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承担水稻栽培实践教学和校内基地建设任务。

6、编写校本教材2本,参编教材2部,发表教研论文3篇。

 

 

 

 

 

本 人 签 名:杨安中

 

20139 27

 

 

主要完成人情况

 

( 3 )完成人

     

舒英杰

   

出生年月

1977.3

最后学历

硕士研究生

参加工作时间

2003.7

高校教龄

10

专业技

术职 务

副教授

现 任 党

政 职 务

工作单位

安徽科技学院植物科学学院

联系电话

0550-6733121

现从事工

作及专长

种子生物学教学与研究

电子信箱

xuanxuan051010@163.com

通讯地址

安徽省凤阳县东华路9

邮政编码

233100

何时何地受何种

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2006年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

2006年获安徽省“三下乡”先进个人

 

 

 

 

 

 

 

 

 

 

1、参与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制定。

2、负责作物学实验室工作,参加种子学实验室建设。

3、起草种子科学与工程省级特色专业申报书。

4、主讲《种子生物学》和《种子经营管理学》等课程。

5、主持校级教研项3项,发表第一作者教研论文3篇,编写校本教材《种子生物学实验指导》,参编《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与管理》著作1部。

6、参加国内外种子专业建设与学术研讨会5次,交流发言1次。

 

 

 

 

本 人 签 名:舒英杰

 

20139 27

 

 

主要完成人情况

 

( 4 )完成人

     

张子学

   

出生年月

1956.5

最后学历

本科

参加工作时间

1982.7

高校教龄

31

专业技

术职 务

教授

现 任 党

政 职 务

植物科学学院

院长

工作单位

安徽科技学院植物科学学院

联系电话

0550-6733037

现从事工

作及专长

作物遗传育种

电子信箱

zhzxue@163.com

通讯地址

安徽省凤阳县东华路9

邮政编码

233100

何时何地受何种

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2001年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二)

2005年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

2008年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一)

2010年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第四)

 

 

 

 

 

 

 

 

 

 

1、主持安徽省特色专业建设(种子科学与工程,项目编号:20100802)项目,负责种子专业建设的总体设计与协调。

2、负责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等教学条件建设。

3、组织制订、修订种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大纲。

4、参与种子专业教学改革方案制订、实施和管理工作,以及校企合作办学事宜及实施工作。

5、主讲《遗传学》等课程,积极开展专业教学改革,发表第一作者教学研究论文3篇。

6、参与甜叶菊工程中心的建设工作,主持作物学省级重点学科实验平台建设。

 

本 人 签 名:张子学

 

2013927

 

 

主要完成人情况

 

( 5)完成人

     

程昕昕

   

出生年月

1978.8

最后学历

研究研究生

参加工作时间

2005.7

高校教龄

8

专业技

术职务

副教授

现 任 党

政 职 务

工作单位

安徽科技学院植物科学学院

联系电话

13637036056

现从事工

作及专长

种子科学与工程

电子信箱

chengxin0901@163.com

通讯地址

安徽省凤阳县东华路9

邮政编码

233100

何时何地受何种

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2010年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参加专业建设工作,参与教学计划制定、修订工作,审定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

2、主讲《作物育种学》课程,负责课程建设工作,根据应用型作物育种人才要求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3、指导作物育种实习、专业技能训练和毕业实习。

4、开展教学研究,发表第一作者教研论文2篇。

 

     

     

 

 

本 人 签 名:程昕昕

 

20139 27

 

 

主要完成人情况

 

(6)完成人

     

张从宇

   

出生年月

1965.7

最后学历

硕士研究生

参加工作时间

1988.7

高校教龄

23

专业技

术职 务

高级农艺师

现 任 党

政 职 务

主任科员

工作单位

安徽科技学院教务处

联系电话

0550-6732068

现从事工

作及专长

作物育种

电子信箱

zhangcy96@sohu.com

通讯地址

安徽省凤阳县东华路9

邮政编码

233100

何时何地受何种

省部级及以上奖励

1997年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7年获安徽省自然科学研究三等奖

 

 

 

 

 

 

 

 

 

 

1、参加作物学重点学科建设、实践基地工作。

2、参于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专业标准、教学大纲等制定工作。

3、参加遗传学、作物育种学实验项目的开发与教学内容优化。

4、组织学生开展小麦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等实习实践活动。

5、指导学生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工作。

 

 

 

 

 

 

 

本 人 签 名:张从宇

 

20139 27

 

 

 

三、主要完成单位情况

 

第一完成

单位名称

安徽科技学院植物科学学院

主管部门

安徽科技学院

联 系 人

时侠清

联系电话

0550-6734566

13505552396

   

0550-6733037

电子信箱

sxq34566@163.com

通讯地址

安徽凤阳县城东华路9

邮政编码

233100

 

 

 

 

 

 

 

 

 

本项目所有团队成员均任教于安徽科技学院植物科学学院,项目中所有教改项目、获奖成果以及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等均属于安徽科技学院。

安徽科技学院在该教学成果奖中所做出的主要贡献如下:

1、通过制定相关政策,积极引导并开展包括种子科学与工程安徽省特色专业建设、安徽省卓越农艺师计划、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在内的各级质量工程项目。

2、高度重视专业建设,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我校省级特色专业得到了学校长期建设投入。在此基础上,学校牵头组织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制定工作,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专业5231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正是在学校的指导下完成。

3、高度重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教材建设,在学校的支持和投入下,学院已经建立了包括2门省级精品课程和6门校级精品课程在内的精品课程体系。

4、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大对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本成果中的“三能合一、十六个环节”的实践能力培养新体系就是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建立起来。

5、高度重视质量工程建设项目。

 

 

 

 

 

 

 

单 位 盖 章     安徽科技学院

 

 

2013928

 

四、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意见

本项目通过对地方种业应用型人才的研究,科学制定了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开展校企合作、加强教学建设与改革、建立实践教学体系、提高质量等现代种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方面成果显著,对学校其它专业和兄弟院校的相关专业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同意推荐该成果申报安徽省教学成果奖。

 

  (盖 章)      主任签字:

 

   2013 9 28

 

 

五、推荐单位意见

该成果针对现代农作物种业和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地方本科教育面临的新形势,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农作物种业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充分发挥新机制办学的制度优势,着力构建“5231”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应用能力培养新型课程体系建设、校企合作形式、三能合一实践教学模式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已经取得了较大的人才培养效益,该人才培养模式在同类院校中具有较广泛的示范效应和推广价值。

同意推荐该成果申报安徽省教学成果奖。

 

推荐单位公章 安徽科技学院     负责人(签章)

 

20139 28

 

六、评审意见

 

 

 

 

 

 

 

签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