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安徽科技学院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精品课程 >> 文章正文
2011-2015年《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
作者:dwjscx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10-14

《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是动物医学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课,是研究动物寄生虫病的生物学、生态学、致病机制、实验诊断、流行规律和防治的科学。通过学习该课程,使学生全面了解与掌握有关畜禽、家庭动物、珍稀动物等的寄生虫病以及人畜共患寄生虫病的病原特征、疾病流行规律、致病机理、诊断方法以及防治措施,为从事相关的管理与技术监督工作、畜牧业养殖生产及专门的兽医师工作奠定基础。

一、《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学课程组以加强实践、注重应用、增强素质、培养能力为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以建设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为先导,以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为前提,以课程内容和教材建设为核心,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以教材和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为依托,以培养学生高素质为目的推动寄生虫病学课程建设,争取把动物寄生虫病学建设成为师资队伍精干、教学效果突出、教学方法灵活,适应应用性大学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需要的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

二、《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课程建设历史沿革与现状

(一)《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课程基本情况

1、教学大纲:本课程教学大纲在1994年和2006年两次修订的基础上,于2011年再一次对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较大的改革,每次修订均根据畜牧业发展和寄生虫病的流行新特点适时调整,使之成为一份适应培养目标、适应学科发展、适应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适应教育教学变化的纲领性文件。

2、教学手段:理论教学以教师课堂讲授形式(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为主,实验教学以教师的示范讲解和学生亲自动手的形式进行。

3、教材建设:本课程理论部分教学使用的教材是由吉林大学主编的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和精品课程配套教材《动物寄生虫病学》,实验教材选用的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配套实验教材《动物寄生虫病学实验教程》。

4、教学资料:本课程建立了精品课程教学网站,本课程的教学课件、教案、习题集、实验指导、课程教学大纲等资料均已上网,学生将可通过上网查阅上述资料而进行自学和课后复习。在授课过程中,为学生列出了本课程比较经典的著作,专业杂志等供学生学习参考,以供学有余力和感兴趣的同学进行课外主动学习和查阅。另外,本校图书馆寄生虫方面的馆藏丰富,有大量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图书和期刊,可供学生方便的借阅。图书馆电子期刊中也有大量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资料,学生可以随时上网查阅。在多媒体教学中,我们还为学生提供了国内外寄生虫病学的相关网络资源的网址以及查询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扩大知识面,提高专业英语水平创造了条件。

5、教学制度:本课程以教研室为领导,以课程教学小组为依托,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把课程教学工作摆到重要的位置上,按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完成各教学任务,深入开展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6、实践环节:本课程安排了20学时的实验教学,并在原有大纲的基础上,增加2个综合性实验项目,减少了形态观察等验证性实验项目数。实验技术部分主要通过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操作来掌握技术的操作要领,理解其原理。形态学观察等验证性实验项目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认真观察和总结,认识和掌握一些在畜牧业生产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寄生虫病病原生活史各阶段虫体的形态学特点和其中间宿主以及所致病理变化的特征。实践环节以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兽医院发现病例后,由教师指导,进行实验室诊断,鉴定虫种等。另外,我们利用本课程组的实验设备和技术条件,结合教师所从事的研究课题,列出一些小课题或研究性实验项目,让学生自选或学生自立课题,自己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撰写论文,教师进行全程指导。通过实验实践教学,使学生基本具备的寄生虫病诊断技能,能基本正确诊断生产中遇到的寄生虫疾病。大部分学生毕业后能胜任所在单位的各种动物疾病诊断、防治工作和肉品卫生检验工作。

7、仪器设备:本课程共有实验教学实验室一个(60平米),教学标本室一个(30平米),实验准备室一个(40平米),仪器室两个(120平米),拥有酶标仪、PCR仪、高速冷冻离心机等一批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满足了学生开展综合实验、毕业实习等多种实践性教学的需要。

(二)《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课程组师资队伍结构情况

本课程组经过近几年的建设,现有教师6名,从我校现状来看,形成了中青结合的教师梯队,师资队伍已基本合理。

1、知识结构:本课程人员包括预防兽医学、临床兽医学和基础兽医学方面的专门人才,具有多种不同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通过相互间知识、经验的交流、融合对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将起到好的作用。在教师队伍中,6名教师具有外校的学历结构,在不同学校或科研机构的学习经历和学习过程为本课程教师队伍的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年龄结构:40岁以上3人,占50%40岁以下3人,占50%;其中,最大的48岁,最小的29岁,平均年龄为31.5岁。

3、师资配制:课程组长:顾有方  课程组成员: 李升和、刘德义、李文超、陈会良和郭伟娜,其中专职教师6人,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高级实验师1人,双师型教师比例66.67 %

4、教学经历:均是多年从事相关专业教学与科研一线的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

5、年终考核成绩:主要成员的教学经历丰富、年终考核成绩良好。

6、中青年教师培养:根据课程组职称结构、人员组成及实际需要,我们制定了相应的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分层次、分阶段,利用各种手段提高中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未来2-3年计划引进青年教师1名,对现任课1名青年教师送重点院校攻读博士。

(三)《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课程组自然科学研究情况

多年来,我们以科研带动教学,已经陆续承担了省科技厅、教育厅等不同级别课题的科研工作,取得较好成绩。目前,课程组在研项目主要包括省科技厅农转基金1:硼元素复合添加剂的产业化开发与推广,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环境硼类激素导致大鼠精子发生变异的分子机制研究,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2项:鸡球虫病疫苗的免疫机制及田间实验研究和环境雌激素硼对大鼠下丘脑-垂体-睾丸轴(HPTA)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的研究,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项:高硼对大鼠下丘脑-垂体-睾丸轴的毒性作用及机理研究,以及省教育厅,蚌埠市等项目若干项。同时参与国家自然基金,863,省教育厅,蚌埠市等项目若干项。

(四)《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课程组教学研究情况

课程组成员主持省级教研项目1项,校级教研项目3项,发表教研论文5篇。

(五)《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课程的特色

1、以科研促教学,教学与科研结合紧密

多年来,我们以科研带动教学,已经陆续承担了省科技厅、教育厅等不同级别课题的科研工作,取得较好成绩。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意做到把上述课题的新信息、新方法、新进展等融于教学内容中及时传授,使相关教学内容的知识和理论得及时更新和充实,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进而使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2、建立实践教学新模式,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本课程在实验教学上,一方面强化实验教学,让学生牢固掌握寄生虫病学基础知识;不断更新和丰富虫体标本和封片标本,扩大寄生虫素材库,让学生及时掌握动物寄生虫病发生动态;另一方面,改革实验、实习、实践课程,建立实践教学新模式,巩固了理论教学的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利用启发、引导的方式,不但让学生学会相关专业知识,并有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和良好思维方式的形成。

(六)《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课程组存在的问题

1、教学基本建设方面还存在某些方面不足,如实验室缺乏多媒体的教学条件,

多媒体课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等。

2、上网的教学资源还不够全面。

三、《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课程建设目标

(一)《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

在巩固《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课程传统优势的基础上,依托我校兽医学重点学科、国家级动物医学特色专业以及省级动物医学实习实训基地的平台,本课程组全体教师不断努力,开拓创新,在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实践教学等多个方面取得长足进展,使本课程成为实践性和适用性特色显著的专业学科理论课程,既反映国内外该学科的最新理论成果发展趋势,又符合安徽省畜牧业发展的实际的畜牧兽医类专业课程。

(二)《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课程建设的具体目标

1、师资队伍建设目标:未来5年计划引进青年教师1名,对现任课1名青年教师送重点院校攻读博士,建立一支以中高级职称、硕士以上学历、中青年、德才兼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为教研骨干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都比较合理师资队伍。

2、教材建设目标:争取参与国家级教材的编写工作,教学所用理论和实验教材为获省、部级以上奖以及国家、省级规划和公认的水平较高的统编教材,并积极选用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

3实验室建设目标:添置更多更新的大型先进仪器,改善现有实验室条件,增加实验用标本数量,将更多的实验作为开放式实验向学生开放。

4、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工作目标:争取申报并获批1-2项校级教研项目,加强现有精品课程建设,通过教学大纲的修订、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的强化、考试方法的改革等措施,对课程进行了建设和改革。

5、科学研究工作目标:争取申请并获批省级科研项目2-3项,研究经费10万元以上,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

6、加强课程组相关管理制度建设:课程组每学期要组织 4-5 次教研活动,就课程教学改革、考试考核方法的完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衔接等进行研讨。建立集体备课制度和任课教师间相互学习、相互改正、共同提高的教学机制,完善现有的课程组组长汇报制度。

四、《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课程建设具体措施

 1、进一步修订、制订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划和年度计划。2011-2012年主要是制订、修订、完善本课程教学大纲、考核大纲,研究教学内容的改革,完善本课程的教案。2013-2014年主要是在备课、批改作业、题库建设、课程论文指导、经典著作导读、实践教学、辅导答疑等教学各环节上进一步建立起规范化的要求,完善各项具体制度。2015年主要是修订和完善大纲、教案、教材、课件、实践性教学要求,形成比较系统的本课程建设的各项文件。
      2建立一支“学习型”教学队伍。通过推动科研促进教学,鼓励课程组成员承担项目,积蓄发展力量,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增强跟踪学科和课程前沿动态的能力,把相关领域的最近科研成果和实践动态引入到教学中来。

  3、充分发挥课题组作用,加大教改教研活动,提高科研水平。教学和科研是高校教师的两项基本任务和职责,两者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坚持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一是积极组织国家级、省级、院级科研课题、教改课题申报;二是积极推进成果奖成果申报、教学改革成果奖申报;三是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学术活动,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学术著作;四是开展课题组集体备课、集体科研攻关等活动,发挥集体智慧,提高整体水平。
       4通过集体备课、听课以及示范性公开课等多种方式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技巧,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实验教学和英语授课能力的能力,增强教学效果。
     5合理安排实验项目,突出综合性实验项目的设计,增加创新性实验项目,扩展学生课堂上和课后使用金融实验室的深度和广度。把相关实验项目的设计纳入到实验教材中,统一实验的目的、内容、步骤、要求等,深化教师和学生对实验教学的理解,达到通过提高实践性和适用性,增强学生学习基础理论课程热情、加深理解程度的目的。

 

                                            《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课程组

                                20113

文章录入:dwjscx    责任编辑:dwjs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10 安徽科技学院精品课程组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登陆
    版权所有:安徽科技学院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精品课程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