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安徽科技学院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精品课程 >> 文章正文
第十一章 蜱螨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10-14

 

第十一章  蜱螨(4学时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内容的讲授,要求掌握各种蜱螨病病原的生活史、流行病学、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

[重点]  讲授病原的生活史、疾病的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

[难点]  蜱螨的鉴定及螨检查方法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蜱螨的形态、发育和分类

    第二节  蜱类

    1.硬蜱类(形态、分布、生活史与习性、常见种类、危害性、防制

    2.软蜱类(论述项目同硬蜱类)

    第三节  螨病

    1.疥螨病

    2.痒螨病

    3.蠕形螨病

1.  其他

[教学方法]  采用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课堂上使用挂图、投影仪、幻灯及多媒体,实验课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掌握寄生虫的基本检查方法。

[思考题]

1.  蜱螨的危害性如何?

2.  螨病如何诊断?

3.  疥螨病和痒螨病的症状如何?如何治疗与预防?

4.  与兽医有关的硬蜱有哪几个属?

5.  掌握本章所述寄生虫的中间宿主和寄生部位。

 

 

第三篇            兽医节肢动物学

 

兽医节肢动物学是专门研究寄生在畜禽体内或体表的一些节肢动物所引起的疾病的科学。同时也研究作为疾病传播者的蜘蛛昆虫和它们所传播的传染病、原虫病和蠕虫病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它不仅是寄生虫病的组成部分,同时与公共卫生也有密切关系。

一、常见节肢动物分类和一般形态特点

1.蜘蛛纲:体分头胸和腹两部分,或不分,无棘,无触角,假头上有螯肢和须肢,足四对。本纲中与兽医有关的是蜱螨目(Acarina)的种类。

2.昆虫纲 :分头、胸和腹三部分,有触角一对和足三对。本纲中与兽医有关的是双翅目(Diptera)、虱目(Anoplura)、食毛目(Mallophaga)和蚤目(Siphonaptera)的种类。

3.甲壳纲:头、胸和腹三部分,附肢甚多。多营水生生活,有些种类为鱼类寄生虫,有的可为畜、禽寄生虫的中间宿主。

4.五口虫纲:属体内寄生虫,虫体细长,呈蠕虫状。寄生于脊椎动物体内,与兽医有关的为舌形虫科(Linguatulidae)的锯形舌形虫(Linguatulaserata)。

二、节肢动物的发育

    节肢动物常为雌、雄异体,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含蛹)和成虫三个阶段,常具有1个至多个幼虫期。发育过程大多数要经历蜕皮和变态。

1.变态:虫卵到成虫的发育过程中,都有形态上的变化,这种变化称为变态,其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a  完全变态:卵以后经幼虫、蛹、成虫三个时期。这三个时期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上都彼此有区别。如双翅目昆虫。

    b.不完全变态:这类变态无蛹期,幼虫和成虫在形态上与生活习性上都相似,只是大小不同,生殖器官成熟程度不同。如虱目、禽毛目昆虫等。

2.蜕皮:由于节肢动物的体表覆盖有一层几丁质膜,不能随虫体的生长不断增大,因此生长过程中需要蜕皮。蜕皮时下皮层细胞分泌一种酶,使几丁质层溶解,并使非几丁质也变得柔软而薄,最后终于破裂而脱离虫体,新的几丁质膜很快重新形成。

 

 

 

第十一章   

第一节 

 

蜱和螨均属于蜘蛛纲的蜱螨目(Acarina),其身体分为假头和躯体两部分,假头突出于虫体前端,由前方的口器和基部的假头基组成。口器又由一对位于两侧的须肢和其内背侧的一对螯肢及腹侧的一个组成,螯肢和口下板之间为口腔。螯肢末端有锯齿,具有切割宿主组织,以定居和采食血液、组织液的作用。

    蜱螨成虫的躯体腹面有4对足(幼虫只有3对足),每足分六节,从体侧向外依次为基节、转节、股节、胫节、前跗节和跗节。跗节末端有二个爪,有的爪间有吸盘,在蜱类的第一对足的跗节上还有哈氏器(Haller’s Organ),具嗅觉功能。躯体体表还有部分几丁质硬化而成的板,称盾板,不同种类蜱螨体表盾板的形状、大小及数量有差别,可作为分类的依据。蜱螨的肛门多位于躯体腹面后部,生殖孔也在腹面,其位置因种类不同而异。

 

蜱螨目的昆虫种类较多,可分为五个亚目,其中在兽医学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昆虫多属于蜱亚目及疥,此外亦有少数属于中间亚目和恙螨亚目。蜱螨的生活史不尽相同,蜱类完全营寄生生活,螨类则各种生活方式都有。蜱螨对宿主的特异性较强,但有的宿主范围亦较广。就寄生部位而言,多数位于宿主体表柔软而毛少的部位,也有的在皮肤内挖掘虫道(如疥螨)寄生,还有的在宿主毛囊及皮脂腺内寄生(如蠕形螨)。

蜱螨的发育属不完全变态,发育过程依次经过卵、幼虫、若虫及成虫四个阶段。幼虫从卵内孵出后,硬蜱只经一期若虫即吸血蜕化为成虫,而软蜱则须经17个若虫期才可发育为成虫。若虫和成虫在形态上相似,主要区别在于若虫个体较小且生殖器官尚未发育成熟。

 

  

蜱类属于蜱螨目、蜱亚目、蜱总科,主要有硬蜱科和软蜱科。

 

  

    硬蜱为家畜体表的一种外寄生虫,又称“螕”,牧区人们俗称“狗豆子”,在其发育过程中,幼虫期和若虫期只寄生于小哺乳动物(如兔、刺猬、野鼠等)的体表,只有成虫期才在家畜体表寄生。有的硬蜱在各发育期需要更换不同的宿主,也有的终生在同一家畜体表寄生。由于硬蜱在寄生部位吸血并且分泌有毒素的唾液,故可导致患畜不安、疼痛及贫血、消瘦、麻痹等症状,从而使幼畜生长发育不良、乳牛产奶量减少,且还可间接传播巴贝斯虫病等多种疾病,引起家畜大批死亡,故对畜牧业危害较大。

   

硬蜱呈长椭圆形,芝麻至米粒大小,背腹扁平,身体分假头和躯体两部分,假头位于虫体前端,包括假头基和口器两部分。假头基多呈矩形、六角形等多种形态,上面有稀疏的刻点。雌蜱的假头基上有一对椭圆形凹下的孔区,具有感觉功能,雄蜱无孔区。口器位于假头基前方,由须肢、螯肢各一对和一个口下板组成。须肢在吸血时有固定和支持作用,分四节,其末端具粗短的感觉毛。螯肢在须肢内侧上方,末端有两趾,趾上有锯齿。口下板在螯肢腹侧,其腹面有排列纵行的逆齿,为吸血时穿刺和附着的器官。螯肢和口下板之间为口腔。

躯体背面有盾板。雌蜱盾板只占背面前部的1/3,而雄蜱的盾板则几乎覆盖整个背面。盾板上有花纹、刻点及沟,可作为分类的依据。有的硬蜱盾板上侧缘有一对眼。有些硬蜱盾板后缘有方块形的缘垛,共分11块,中间的一块色淡而亮,称中垛。躯体腹面有四对足,每足分六节,跗节末端有爪,第一对足的跗节上有哈氏器。腹面前部正中有一横列的生殖孔,肛门位于腹面后部正中。雄蜱腹面还一还有几块几丁质的板,如肛板、气门板等,各板的有无及形状也是分类上的重要依据。

 

硬蜱为不完全变态的节肢动物,发育过程经过卵、幼虫、若虫及成虫四个时期,幼虫、若虫及成虫这三个活跃期均须在畜禽体表吸血,且从幼虫变为若虫及从若虫变为成虫的过程中都经过蜕皮,因虫体具有几丁质的外壳(外骨骼),它不能随虫体的生长而增大,旧的外壳脱去后,新的外壳又很快形成,每脱一次皮即为一个龄期。大多数硬蜱在动物体表进行交配,交配后吸饱血的雌蜱落地,经48天开始产卵。硬蜱一生只产卵一次,产卵数量及持续天数因种类及吸血量不同而异,一般一次产数千至上万个卵。雌蜱产完卵后死亡。虫卵较小,黄褐色,卵圆形,经23周或一个月以上(卵期视种类及环境温度而定)孵出幼虫。幼虫无生殖孔、气门,靠体表呼吸。幼虫爬到宿主体表吸血,经27天吸饱血后落地蜕化为若虫,若虫有气门,无生殖孔,饥饿后再侵袭动物吸血,再落地蜕化为成蜱。成蜱亦吸血,且吸血量大,一次吸血其体重可增加至原来的数倍至上百倍。

硬蜱的活动通常有明显的季节性,在四季分明的地区,硬蜱大多在温暖季节(如春季)活动,也有的成虫要到夏季才出现,如残缘璃眼蜱。硬蜱活动大多在白天,活动节律因种类不同而不同。同一种类,因所处地区环境条件的不同,活动节律亦有差异。

硬蜱的越冬场所因种类而异,有的在栖息场所越冬,有的叮咬在宿主体表越冬。越冬的虫期亦因种类而异,有的各虫期均可越冬(如硬蜱属、血蜱属的大多数种),有的以成虫形式越冬(如革蜱),有的以若虫和成虫越冬(如血蜱属的一些种类),有的则以若虫越冬(如残缘璃眼蜱),还有的以幼虫越冬(如微小牛蜱)。

蜱的嗅觉灵敏,动物的汗臭味及呼出的二氧化碳是吸引蜱的因素。当人畜距蜱15米时,蜱开始感受到,10米时有50%处于活动等候,5米时则全部处于活动等候,而对机械性及声音刺激无大影响。

        

   已知有700余种,分12个属,而我国已发现硬蜱100多种,包括9个属,其中有6

个属与兽医关系密切。

     1.硬蜱属(Ixodes) :有肛门前沟;盾板无花斑;无眼;无缘垛;气门板呈圆或卵圆形;须肢和假头基的形状不一。雄蜱腹面有1块生殖前板,1块中板,1块肛板, 2块侧板,

2块肛侧板。是三宿主蜱。

2.璃眼蜱属(Hyalomma):有肛后沟;无盾板或无花斑(如有只限于足上);有眼或无缘垛;须肢长;假头基近三角形;气门板呈逗点状。雄蜱腹面有肛侧板,有或无副肛侧板, 体后端有12对肛下板或付缺。

3.革蜱属(Dermacentor):有肛后沟; 盾板上有银灰色花斑;有眼;有缘垛;须肢粗短;假头基呈方形;各足基节次递增大,第4对基节最大;气门板呈卵圆形或逗点形。雄蜱腹面无几丁质板。是三宿主蜱。

4.血蜱属(Haemaphysalis) :有肛后沟;盾板无花斑;无眼;有缘垛;须肢短,第二节外展,超出假头基之外;假头基呈矩形。雄蜱气门板呈卵圆形或逗点状,雌蜱呈圆形或卵圆形。雄蜱腹面有几丁质板。是三宿主蜱。

5.扇头蜱属(Rhipicephalus):有肛后沟:盾板大半无花斑;有眼;有缘垛;须肢短;假头基呈六角形;气门板为长逗点状。雄蜱腹面有肛侧板,常有副肛侧板。

6.牛蜱属(Boophilus):无肛沟;盾板无花斑;有眼;无缘垛;须肢粗短;假头基为六角形,气门板呈圆形或卵圆形。雄蜱腹面有肛侧和副肛侧板,体后端或有尾突。

7.花蜱属(Ambylomma):有肛后沟; 盾板花斑(少数无);体形宽,呈卵形;须肢窄长,尤其第二节显长。有眼(如无眼则为盲花蜱属寄生于爬虫类)。

  

1 直接危害:当蜱吸血时能机械地损伤皮肤,造成寄生部位的痛痒,使动物骚动不安,摩擦甚至啃咬。在硬蜱固着处,损伤皮肤引起继发感染,继而引起皮炎和伤口蛆等。当大量虫体寄生时,由于吸食血液,可引起贫血、消瘦、发育不良,皮毛的质量低劣以及奶产量下降。某些种的雌蜱唾液腺可分泌一种神经毒素,抑制肌肉神经接头处乙酰胆碱的释放,造成运动性纤维传导障碍,引起急性上行性的肌萎缩性麻痹,称为“蜱瘫痪”。

2 间接危害  蜱在传播寄生虫病和传染病方面起重要作用。已知蜱是83种病毒、15种细菌、32种原虫及钩端螺旋体、鸟疫衣原体等的媒介和贮藏宿主。其中大多数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和人畜共患病如出血热、伤寒、鼠疫、Q热、布氏杆菌病等。硬蜱在寄生虫病学上更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因为对家畜危害极为严重的血孢子虫病大多必须依赖硬蜱来传播。

   

由于蜱类寄生的宿主广泛,分布地域广,所以应在充分调查蜱的生活习性的基础上,如了解当地蜱的种类、活动季节、栖息场所、宿主的种类及寄生部位等,因地制宜地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1  消灭畜体上的蜱

1)捕捉蜱:在畜少、人力充足的条件下,在每天刷拭、放牧、使役归来时检查畜体,发现蜱时将其摘掉,集中起来烧掉。摘蜱时应与动物皮肤成垂直角度往上拔出,否则蜱的假头容易断在畜体引起局部炎症。消灭畜体上一个雌蜱,等于消灭地面上成千上万个幼蜱。

2  药液杀蜱:可应用有机磷杀虫如1 %马拉硫磷、0.2 %辛硫磷、0.25 %倍硫磷等乳剂喷涂畜体,大家畜每头500 ml,小家畜每头200 ml,每隔3周喷涂一次。喷涂后应待被毛稍干躁后再喂、饮,以防药液滴入料、水中引起家畜误服中毒。

3)药物注射  可采用阿维菌素(Avermectin B1)针剂按0.2 mg/kg20 %碘硝酚10 mg/kg体重颈部皮下注射,一般一次即可,严重时隔3周再注射一次。

4)药浴  0.1 %马拉硫磷、0.05 %辛硫磷、0.1 %杀虫脒、50 ppm双甲脒等溶液药浴510分钟,24小时内可杀灭畜体上的蜱,并在12周内有残效。

    各种药剂的长期使用,均可产生抗药性,因此杀虫剂应混合使用或轮换使用,以增强杀蜱效果、推迟抗药性的产生。

2、消灭畜舍内的蜱

有些蜱如残缘璃眼蜱,常生活在畜舍内的墙壁、地面、饲槽等的裂缝中。为了消灭这些蜱,应堵塞畜舍内所有缝隙和小洞, 堵塞前先向裂隙内撒布克辽林,煤油等,然后以水泥,石灰、黄泥堵塞。同时用新鲜石灰乳(15)粉刷畜舍。用1~2 %马拉硫磷、1~2 %倍硫磷乳剂对圈舍内的墙壁、门窗、柱子、地面和饲槽等作滞留喷洒。残缘璃眼蜱能耐饥饿7~10个月,故在必要和可能时,停止使用,并隔离封锁畜舍10个月以上。

3、消灭自然界的蜱  

    根据具体情况,采取轮换放牧,第一二年在一个地段放牧,第二三年后再换入另一地段。经一二年时间隔离,牧地上的成虫即死亡。初时,结合翻耕牧地,清除杂草灌木丛,在严格监督下进行烧荒等消灭蜱的孳生地。捕杀啮齿类等野生动物对消灭硬蜱也有重要作用。

 

  

 

    软蜱也是畜禽体表的一种外寄生虫,与兽医学有关的软蜱主要为锐缘蜱属Argas和钝缘蜱属 Ornithodoros。软蜱大多生活在畜舍的缝隙、巢窝及洞穴等处,当畜禽夜间休息时,即叮咬、吸血,大量寄生时可致畜禽消瘦、贫血,生产性能降低,有些软蜱还可传播牛边虫病、鸡螺旋体病等疾病,引起畜禽大批死亡。

     

软蜱体形扁平,长椭圆形,前窄后宽,未吸血时为灰黄色,吸饱血后为灰黑色。雌雄形态相似,吸血后身体迅速膨胀,躯体背面无盾板,有弹性的革质外皮,上有颗粒状突起或凹窝。假头位于虫体前端腹面,隐于虫体躯体之下。假头基较下,上无孔区。须肢与螯肢和口下板间不连接,分节。口下板不发达,齿小。腹面第4对足基节之前有一对气门,大多无眼,有时位于第23对足之间的外侧。腹面无几丁质板,但有生殖沟及肛前沟等构造。虫体足的跗节背面有瘤突,其大小及数量可作为分类的依据。沿基节内外两侧有皱褶。

    幼虫有3对足,略呈圆形,假头突出,跗节上的瘤突不明显。

 

软蜱的发育也需要经过卵、幼虫、若虫及成虫四个阶段。软蜱一生产卵数次,每次吸血后和夏秋季产卵,每次产卵数个至数十个,一生产卵不超过一千个。由卵孵出的幼虫,吸血后蜕皮变为若虫,若虫蜕皮的次数因种而异(一般有27个若虫期)。软蜱只在吸血时才到宿主身上去,吸完血就落地,藏在畜禽的居所,吸血多在夜间,吸血时间一般在0.51小时,但多数软蜱幼虫的吸血时间较长,例如波斯锐缘蜱的幼虫,在鸡体表吸血的时间长达56天。成蜱一生可吸血多次,每次吸血后都落下藏于窝中。从卵发育到成蜱需经4个月至一年的时间。软蜱寿命较长,一般为67年,甚至1525年。软蜱在活跃期较耐饥饿,达57年,甚至15年。

   

由于软蜱吸血,可使宿主消瘦,生产性能下降,甚至引起死亡,例如波斯锐缘蜱大量侵袭鸡体时,使鸡消瘦,产蛋力下降,发生软蜱性麻痹,失血严重时可导致死亡。软蜱还是许多畜禽疾病的传播者,如羊泰勒虫病、边虫病、鸡螺旋体病、布氏杆菌病、炭及野兔热等。

   

参阅消灭畜舍及畜体上硬蜱的方法进行。但软蜱主要是厩舍或窝巢内的吸血者,所以应定期维修圈舍,堵塞所有的裂口和缝隙,并进行粉刷。要定期清扫垃圾和灰尘,以减少圈舍内蜱的数量。消灭家禽体表的波斯锐缘蜱时,应特别注意将药物涂擦于幼虫的主要寄生部位(两翼下面)。在软蜱的生物学防制方面,利用苏云金杆菌制剂——内晶菌灵涂擦于动物体表,可破坏软蜱肠内pH值的稳定性,使其消化紊乱,很块麻痹,利于体内共生的其他微生物发挥致病力,引起软蜱染病死亡。这是一种较有前途的防治方法,目前只用于防治植物病虫害,在兽医上的应用尚处于试验阶段。

 

   

 

    螨病又名疥癣,俗称“癞”,主要是由疥螨科和痒螨科的螨类在畜禽体表寄生而引起的慢性寄生性皮肤病。临床上以剧痒、结痂、脱毛、皮肤增厚、患部向周围扩展较快和具有高度传播性为主要特征。除直接危害之外,有的螨还可传播立克次氏体、病毒、细菌等引起的传染病,地螨还可作为裸头科绦虫的中间宿主。

疥螨病是由疥螨属(Sarcoptes)的螨寄生于马、牛、山羊、绵羊、骆驼、猪、犬以及野生动物等畜体体表而引起的慢性皮肤病。该病以患部剧痒、结痂、脱毛、皮肤增厚和畜体消瘦为特征。

疥螨病是牛、羊、猪、犬、兔等多种动物的重要螨病,可引起家畜疥螨病的疥螨主要有牛疥螨S.scabiei var. bovis、山羊疥螨S. .scabiei var. caprae、绵羊疥螨S. .scabiei var. ovis、猪疥螨S.scabiei var. suis、犬疥螨S.scabiei var. canis等多种。以上各种螨病的宿主特异性并不严格,有时可相互传播,如经常接触家畜的人,有时可感染家畜疥螨病。

疥螨的身体呈圆球形、乌龟状,淡黄色,背面隆起,腹面扁平,雌螨长0.30.5 mm,雄螨较小,长0.2 mm左右。虫体背面有皱纹、刚毛及鳞片,假头后方有四对足,前后两对足间距离较远,每足上均有角质化的支条。前两对足较大,足末端有两个爪和一个具短柄的吸盘,后两对足较小,其末端在雌虫只有长刚毛,而雄虫的第三对足末端为长刚毛,第四对足末端有吸盘,吸盘呈钟形。肛门在腹面后部边缘,雌虫生殖孔在第一对足后支条合并而成的长杆后面,雄虫生殖孔在第四对足之间,围在一个角质化的“Ù”构造中。卵呈椭圆形,黄白色,大小约150510mm

生活史

疥螨是不完全变态的节肢动物,包括卵、幼虫、若虫和成虫四个阶段,其中雄螨只有一个若虫期,而雌虫却有二个若虫期。

疥螨口器为咀嚼式,在宿主表皮挖凿隧道,以角质层组织和渗出的淋巴液为食。雌虫在隧道内产卵,每23日产卵1次,一生可产4050个卵。卵经38日孵出幼螨。卵经38天孵出幼虫,幼虫只有三对足,在皮肤内钻孔并在其中蜕化为若虫,若虫分大小两种,小型为雄虫,只经一期、约3天蜕化为雄螨;大型为雌螨,分二期蜕化为雌螨。雌雄螨在宿主体表交配,交配后雄螨死亡,雌螨再在表皮内挖掘隧道,经23天产卵,产完卵后死亡。疥螨整个发育过程为822天,平均15天。

 

疥螨病是由于健畜与病畜直接接触或通过被螨及其卵污染的厩舍、用具、鞍具等间接接触引起感染。也可由饲养员或兽医人员的衣服及手传播病原。

    螨病主要发生于冬季和秋末春初,因为这些季节,日光照射不足,畜体毛长而密,尤其是阴雨天气,厩舍潮湿,卫生不良,畜体表面湿度较大,最适合螨的发育繁殖。

夏天家畜毛大量脱落,皮肤常受日光照射,保持干燥,这对螨的生存繁殖不利,大部分虫体死亡,只有少数螨潜伏于耳壳、腹股沟及被毛深处,呈带虫状态,没有明显症状,但到了秋季,随条件的改变,螨又重新活跃,不但引起疾病复发,且成为最危险的传染源。

   随着年龄的增长,抗螨免疫性增强。免疫力的强弱,取决于家畜的营养、健康状况和有无其它疾病等。

潮湿、阴暗、拥挤的笼舍,饲养管理差和卫生条件不良,是促使螨病蔓延的重要因素。

   1)剧痒  这是贯穿整个病程的主要症状,病势越重,痒觉越剧烈。疥螨在宿主皮肤内挖掘隧道,体表又有许多刺、毛和鳞片,同时口器还分泌毒素,这些机械因素和化学因素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导致痒觉的发生。由于疥螨的活动随着周围温度的增高而增强,因此当病畜进入温暖场所或运动后皮温升高时,痒觉增加。剧痒使患畜不停地啃咬患部,或在墙壁、柱栏及其他物体上用力摩擦,擦痒又进一步加剧了患部皮肤的炎症和损伤,并向周围环境散布大量的病原体。

   2)患部皮肤上形成痂皮  即结痂。在虫体的机械刺激和毒素作用下,皮肤发生炎性侵润。当乳突层发生浆液性侵润时,侵润处皮肤上形成小结节,即丘疹;当渗出液渗出于皮肤表面时,则形成水疱。由于摩擦,导致结节和水疱的破溃,流出的渗出液与脱落的上皮细胞、被毛及污垢结在一起,干燥后结成痂皮。痂皮被擦破或除去后,创面的渗出液又重新结痂。伤口如发生化脓菌感染,则形成脓肿。

   3)皮肤脱毛、增厚、弹性降低  随着病情的发展,毛囊、汗腺受到损伤,使患部发生脱皮。由于慢性炎症,导致皮肤营养不良,角质层角化过度,致使角皮层增厚,加之皮下组织增生,因而使得皮肤变厚,弹性降低。由于弹性降低,进;而在皮肤紧张部位形成龟裂,而在松弛部位则形成皱褶。

   4)消瘦  病畜终日啃咬、摩擦和烦躁不安,影响正常采食和休息,并使胃肠的消化、吸收功能降低。加之寒冷季节因皮肤的裸露和损伤,导致体热的大量散失。同时,皮肤的发炎和不断脱毛,也消耗了大量蛋白质。这一切使得体内蓄积的脂肪被大量消耗,病畜日见消瘦,严重时导致死亡。

    动物螨病多发生在皮肤柔软、被毛短而少的部位,以后再向全身扩展。以下是各种动物疥螨病的特征:

马疥螨病    

先由头部、颈部、体侧及躯干开始,然后蔓延肩部、背部至全身。最初出现小结节,继而发生小水泡,病变部发痒。病马经常摩擦和啃咬患部,使皮肤损伤破裂,流出淋巴液,表面角质层脱落,形成痂皮,痂皮不易脱落,勉强剥落,创面凹凸不平,易出血。

病马日渐稍瘦,严重时引起死亡。

②猪疥螨病  

仔猪多发,初从头部的眼周围、颊部和耳根开始,以后蔓延到背部,体侧和后肢内侧。

患部剧痒,常常因摩擦而出现被毛脱落,渗出液增加,形成石灰色痂皮,皮肤呈皱褶或龟裂。

病程长时,食欲不振,消瘦,甚至死亡。

    ③山羊疥螨病

主要发生在嘴唇周围、眼圈、鼻背和耳根部,可蔓延至腋下、腹下和四肢的曲面少毛郡位。奇痒,皮肤发红肥厚,继而出现丘疹、水泡,以后形成痂皮。严重时消瘦,食欲废绝,最后衰竭死亡。

④绵羊疥螨病

主要在头部明显,嘴唇周围,口角两侧,鼻边缘和耳根下面,严重时蔓延至整个头、颈部皮肤,病变象干粉样的石灰,故称“石灰头”。初期发痒,继而发生丘疹、水泡和脓泡,以后形成坚硬的灰白色象皮样痂皮;嘴唇、口角附近或耳根部往往发生龟裂,可达皮下,裂缝常因污染而化脓。病变扩散到眼睑,发生肿胀,羞明,流泪,甚至失明。

    驼疥螨病

开始于头部、颈部和身体两侧皮薄的部位,随后波及全身。初期不很痒,以后形成痂皮、龟裂和脓疮时发生剧痒。日渐消瘦,终于死亡。

⑥牛疥螨病

开始于面部、颈部、背部、尾根等被毛较短的部位。病重时,可遍及全身,特别是幼牛感染后,往往引起死亡。

⑦兔疥螨病

先从嘴、鼻孔周围和脚爪部发病。病兔不停用嘴啃咬脚部或用脚搔抓嘴、鼻孔等处解痒,严重发痒时有前后脚抓地等特殊动作。病兔脚爪上出现灰白色痂皮块。病变向鼻梁、眼圈、前脚底和后蟅部蔓延,出现皮屑和血痂。嘴唇肿胀,影响采食,并迅速消瘦,极易死亡。

⑧犬疥螨病

先发生于头部,后扩散到全身,小狗较为严重。患部有小红点,皮肤发红,有红色或脓性疱疹,上有黄色痂,奇痒,脱毛,然后表皮变厚而出现皱纹。 

⑨猫耳疥螨病

由背肛螨引起,寄生在面部、鼻、耳及颈部,使皮肤龟裂和黄棕色痂皮,常能使其死亡。   

 

本病可根据临床症状、发病季节作出初步诊断,查出虫体才可确诊。确诊时须在患部与健康皮肤交界处的新鲜病灶采样。先用锐器刮去干燥的痂皮,再轻轻用力刮取湿润组织至轻微出血,将采样放于试管和广口瓶中待检。检查时可采用下列方法:

1)直接涂片法  取病料少许放于载玻片上,加23滴煤油以透明痂皮,用镊子夹碎痂皮后盖上盖玻片镜检。

2)活虫检查法  取少许病料放于培养皿中,在酒精灯上方稍稍加热后,在50倍以上立体镜下观察或在平皿下衬以黑色背景,直接用肉眼观察。

3)沉淀法  当痂皮中螨较少时,可多取痂皮放于烧杯中,加入适量5 %苛性钠溶液,加热至沸,5分钟红挑去毛发及粗块,再加多量水稀释,沉淀后倾去上层液体后,取沉渣镜检。

诊断时应注意与湿疹及毛癣鉴别开。湿疹没有痒感,毛癣形状规则,呈圆形或椭圆形,上覆浅灰色痂皮,易脱落,创面干燥,镜检无虫体。

      

治疗疥螨病可采用体表涂药、药浴及药物注射等措施。

1、涂药疗法   适用于各种家畜及病畜数量少、患部面积小和寒冷的季节,涂药时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彻底检查:治疗前应详细检查所有病畜。查出所有病变,便于全面治疗,以免遗漏,消灭病原体。

2)剪毛去痂:能使药物和虫体充分接触,将患部及其用围34 cm处的被毛剪掉烧掉或消毒水浸泡),用温肥皂水彻底刷洗,除去硬痂和污物。然后再用2 %来苏儿刷洗1次,擦干后涂药。

(3) 涂擦药物:涂擦治疗螨病药物,必须涂擦23次(每次间隔5 d),以便杀死新孵出的幼虫,不让一个螨漏掉,达到彻底治愈目的。

(4) 环境消毒:在处理病畜的同时,要注意把场地、用具等彻底消毒,防止病原散布;经治疗过的病畜要安置到已经消毒的厩舍内伺养,以免再感染。

用于涂擦治疗螨病的药物较多,如750 ppm螨净煤油溶液、0.05 %双甲脒水溶液、5070 ppm溴氰菊酯溶液、0.5 %蝇毒磷水溶液及5 %敌百虫溶液等药液。

 2.药浴疗法   主要用于病畜数量多和温暖季节。最适用于羊,既能治疗又能用于预防。

药浴多选择在每年的1011月份,在晴朗无风的天气进行,在地上建一水泥浴池,药浴前让家畜饮足水,以免误饮中毒,药浴液应没及家畜脖子,让家畜在药浴池中停留1分钟即可。一次药浴不彻底时,可进行二次,常用的药浴液有0.05 %辛硫磷乳油水溶液、0.25 %蝇毒磷乳剂水溶液、200 ppm胺丙畏溶液、0.1 %敌杀死水溶液及50 ppm双甲脒水溶液等。药浴前应先做小群安全试验,确保无总是后再大批进行。

3)药物注射  可采用0.2 mg/kg体重阿维菌素(Avermectin B1)或10 mg/kg体重碘硝酚溶液,颈部皮下注射,一般一次即可。

    

    1 畜舍要宽敞,干燥,透光,通风良好;畜群不要过于拥挤。要经常清扫定期消毒,可用生石灰水涂洒墙壁及运动场地面。最少2周清扫消毒1次,饲养用具也要经常消毒。

2 经常观察畜群中有无发痒、掉毛现象。及时挑出可疑病畜,并进行隔离饲养与治疗,无价值的中小家畜应予以淘汰。在治疗中,饲养人员要注意自身的消毒,以免通过手、衣服及用品扩散病原。治愈的病畜应继续隔离观察20天,如未复发,再次用药处理,方能合入健康群。       

    3 引入种畜时,事先要了解有无螨病。引入后应详细观察畜群,并作螨病检查。最好先隔离一段时间,确无螨病时,再入大群。

4每年秋冬季节到来之前(约10月份),用治疗用药液喷洒或药浴12次,以防止秋冬季节本病的爆发。

 

家畜痒螨病是由痒螨属Psoroptes的螨在家畜体表寄生而引起的疾病,各种家畜虽都有痒螨寄生,但彼此不感染,及具有严格的宿主特异性。在家畜体表寄生的痒螨主要有牛痒螨P.communis bovis、山羊痒螨P.communis caprae、绵羊痒螨P.communis ovis及兔痒螨P.communis cuniculi等变种。

      

虫体呈长圆形,体长0.50.9 mm肉眼可见。口器较长,呈长圆锥形;螯肢及须肢亦较长。体表有细皱纹;肛门在躯体末端;足较长,尤其是前两对足。体表背面有横纹。雄虫躯体末端有二个尾突,上长有数根长毛,腹面后端还有两广吸盘。雌虫腹面前部有一宽的生殖孔,后部有纵列的阴道。虫体足较长,雌虫的第124对足和雄虫的前三对足上有钟形的吸盘,长在分三节的柄上。雌虫的第3 对足上有两根长刚毛,而雄虫的第4对足特别短,末端无刚毛和吸盘。

   

痒螨科的螨类发育过程都在动物体上度过,包括卵、幼虫、若虫、成虫四个阶段,其中雄螨为一个若虫期,雌螨为二个若虫期。

    痒螨口器为刺吸式,寄生于皮肤表面,吸取渗出液为食,雌螨在皮肤上产卵约经3 d孵化为幼螨;采食2436 h进入静止期后脱皮成为第一若螨;再采食24 h,经过静止期脱皮。

雄螨通常以其肛吸盘与第二若螨躯体后部的一对瘤状突起相接,抓住第二若螨。这一接触约需48 h。第二若螨脱皮变为雌螨,雌雄才进行交配,雌螨采食l2 d后开始产卵,一生可产卵约40个,寿命约42 d。痒螨整个发育过程约1012 d

痒螨终身寄生于动物体表皮肤,不在表皮挖凿隧道。动物体表的温度和湿度,对痒螨发育有很大影响。畜体瘦弱,皮肤抵抗力差时就易感染,营养良好时抵抗力强。

痒螨具有坚韧的角质表皮,对不利因素的抵抗力超过疥螨,如在68 ℃和85100 %空气湿度条件下,在畜舍内能活2个月,在牧场上能活35 d,在-220 ℃经4 d死亡,在-25 ℃时经6 h死亡。

本病为接触感染,病畜和健畜混在同一畜舍、牧地和饮水处可造成相互感染。也能通过用具、挽具、工作人员的衣物等传播。狗及其他动物也可成为传播媒介。尤其是在潮湿阴暗相互拥挤的畜舍中,传染和发病更为严重。

夏天对痒螨的发育不利,在羊剪毛及其它家畜换毛后皮肤湿度下降,光照和干燥,对痒螨发育和存在不利,所以它们潜伏在皮肤皱襞中及阳光照不到的部位,如耳壳、眼下窝、毛根下,会阴及蹄间隙等处,使患畜为潜伏型的痒螨病。但一到秋冬,它们就重新活跃起来,仍可引起疾病。

    

与疥癣不同点是皮肤皱褶的形成不明显,先发生于长毛部位,被侵害部位的毛易脱落,痒觉在夜间加剧。

①马痒螨病

最常发生的部位是鬃、尾、颌间、股内及腹股沟。乘、挽马则发于鞍具、颈轭、鞍褥部位。皮肤皱褶不明显,病变部迅速脱毛。痂皮柔软呈黄色脂肪样,易剥离。       

绵羊痒螨病

危害特别严重,多发生于毛密的部位,如背部、臀部,然后波及全身。由于奇痒、摩擦或抓搔,患畜常与木柱、墙壁等处摩擦,或用后肢搔抓患部。患部皮肤最初生成针尖大至粟粒大结节,后形成水泡或脓泡,破溃后形成浅黄色脂肪样痂皮。有些患部皮肤肥厚变硬,形成龟裂。

发病的羊群,首先引起注意的是羊毛结成束和躯体下部泥泞不洁,而后看到零散的毛丛悬垂于羊体,好象被着棉絮样,继而全身被毛脱光。患部皮肤湿润,形成浅黄色痂皮。病羊呈现贫血,营养障碍,在冬季易引起死亡。

牛痒螨病 

初发生部位是颈部、角基底及尾根,然后延及垂肉和肩胛两侧,严重时蔓延到全身。

病牛表现奇痒,常在墙壁、木柱等物上摩擦,或以舌舔患部,被舔湿部位的毛呈波浪状。

以后被毛逐渐脱落,淋巴液渗出形成棕褐色痂皮,皮肤增厚,失去弹性。严重感染时,病牛精神萎顿,食欲大减,卧地不起,终于死亡。

山羊痒螨病

主要发生于耳壳内,患病形成硬而坚实、紧贴皮肤的黄白色痂皮块,将耳到堵塞,使羊变聋。病羊常摇动耳朵;病变部发痒,常在硬物上摩擦。病羊食欲不佳,不及时治疗可引起死亡。

兔痒螨病

主要侵害耳部,引起外耳道炎,渗出物干燥成黄色痂皮如纸卷样。病兔耳朵下垂,不断摇头和用腿搔耳朵。严重时蔓延至筛骨或脑部,引起癫痫症状。

犬耳痒螨病 

寄生于犬的外耳道内,以吸食渗出液为食,生成疮痂,有时被细菌继发感染,病变可延入中耳,内耳及脑膜等处。犬患病后,常摇头与搔抓耳部等。

猫耳痒螨病  

寄主于猫的外耳道,其症状与犬耳痒螨相同。

 

在参考疥螨病诊断方法的同时,还可将刮下的干燥皮屑放于培养皿或黑纸上,在日光下暴晒,或用热水或炉火等对皿底或黑纸底面给以4050 ℃的加温,经3040 min后,移出皮屑,用肉眼观察(如用培养皿则应在皿下衬以黑色背景),可见白色虫体在黑色背景下移动。

检查水牛痒螨时,可把水牛牵到阳光下,揭去“油漆起爆”状痂皮,在痂皮下可看到淡黄色的麸皮样缓慢爬动的痒螨。

治 疗 与 预 防 

参考疥螨病。

   

 

蠕形螨又称脂蠕或毛囊虫,是由蠕形螨属Demodex的螨在家畜及人的毛囊或皮脂腺内寄生而引起的皮肤病。多种家畜如牛、羊、猪、犬均有其专一的蠕形螨寄生。其中,犬最多发生本病。患蠕形螨的家畜皮张不能再应用于制革,故本病可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蠕形螨为专性寄生虫,各种动物的蠕形螨,彼此之间不相互感染。常见种类有;犬蠕形螨(D.canis)、牛蠕形螨(D.bovis)、猪蠕形螨(D.phylloides)、绵羊蠕形螨(D.ovis)、山羊蠕形螨(D.caprae)、马蠕形螨(D.equi)、虎蠕形螨(D.tigris)、大熊猫蠕形螨(D.ailuropodae)和百尾鹿蠕形螨(D.odocoilei)等,其中以犬、山羊、猪和大熊猫最多发。寄生于人体的蠕形螨有毛囊蠕形螨(D.folliculorum)和皮脂腺蠕形螨(D.brevis)。

蠕形螨是一种小形的寄生螨。虫体细长,呈蠕虫状,乳白色,半透明。体长为0.250.3 mm宽约0.04 mm,外形上可以区分为颚体、足体和末体三个部分。颚体宽短呈梯形,位于虫体前端,由1对呈细针状的螯肢,1对分3节的须肢和一个呈膜状结构的口下板组成。足体约占虫体总长的1/4,有4对很短的足,各足有5节组成。末体细长呈指状,约占体长的2/3,表面密布横纹。雄虫的生殖孔开口于背面,足体的中央即在第1对与第2对足之间后方的相对背面。雌虫的生殖孔则在腹面第4对足之间。

   

蠕形螨寄生在家畜的毛囊及皮脂腺内,全部发育过程均在宿主体表进行。雌虫产卵,卵孵化为3对足幼虫,幼虫蜕化为4对足若虫,若虫再蜕化变为成虫。蠕形螨多半先在皮肤毛囊上部寄生,而后转移到毛囊底部,很少在皮脂腺内寄生。犬蠕形螨有时还可转入宿主淋巴结及组织内寄生,即成为内寄生虫。本病多是由于健畜与病畜的直接接触所传播,多发生于56月龄的幼犬及幼畜。

    

(1)犬蠕形螨  多发于56月龄的幼犬。病变多发生于眼、唇、耳、脚趾和前腿的内侧无毛处,局部有15个小的和周边界限明显的红斑状的病变,痛痒轻微或不痒。严重的身体大面积脱毛浮肿,皮脂溢出和脓性皮炎,并有难闻的气味。时常可见体表淋巴结病变。犬蠕形螨的症状可分为四期,即干斑型期、鳞屑型期、脓疱型期和普遍型期。前两期的病变主要发生在头部、眼睑和腿部的皮肤上。患部脱毛,皮肤肥厚,发红并覆盖有糠皮状鳞屑,随后皮肤变成红铜色。后两期伴有葡萄球菌及链球菌侵入,患部脱毛形成褶皱,生脓疱,流出的淋巴液干涸后成为痂皮,重者因贫血及中毒死亡。

(2)猪蠕形螨

多发生于嫩细皮肤的毛囊、皮脂腺或皮下结缔组织中。一般先发生于眼周围,鼻部和耳基部,而后逐渐向其他部位蔓延。痛痒轻微或不痒,仅在病变部位出现大小不大等的结节和如同沙粒样大小的脓,可能融合成大脓疱。也有的呈鳞屑型的,患猪的皮肤增厚,不洁,凸凹不平而被盖以皮屑,并发生皱裂。

(3)牛蠕形螨

一般初发于头部、肩部、背部或臀部。形成的小囊瘤呈针头大以至核桃大,内含粉状物或脓样液。也有只有出现鳞屑而没有小囊瘤的。

(4)羊蠕形螨

常见寄生于羊的眼部、耳部及其他部位,除对于皮肤引起一定损害外,也在皮下生成脓性囊肿。

  

切破皮肤上的结节或脓疮,取其内容物作涂片镜检,以发现病原体而确诊。

人蠕形螨常用的检查方法有两种:挤压涂片法:通常采用痤疮压迫器刮取,或用手挤压,或用弯镊子、曲别针、沾水笔尖后端等器材刮取受检部位皮肤,将刮出的皮脂分泌物置于载玻片上,加1滴甘油或花生油、石蜡油等,涂开后加盖片镜检;透明胶纸粘贴法:用透明胶纸于晚上睡前,粘贴于面部的额、鼻、鼻沟、颧及颏部等处,至次晨取下贴于载玻片上镜检。粘贴一夜可检出阳性者总数的90.4 %,此法简便易行,无痛苦,在普查中值得推广。

      

苯甲酸卞酯(Benzyi benzoate) 33 ml,软肥皂16 g95 %酒精51 ml,混合,间隔一小时涂擦两次每天涂擦一回,连用3天。

14 %碘酊,外用,每天68次。

白降汞5 g,硫磺10 g,石硫酸10 g,氧化锌20 g,淀粉15 g,凡士林加至100 g,局部涂擦,一天两次,连用3天。

对重症除局部应用杀虫剂外,还应全身应用抗菌药物,防止细菌继发感染。为杀死淋巴内的虫体可静脉注射1 %台盼蓝溶液,剂量为0.51 mg/kg体重,共注射23次,各间隔6天。

   

 

膝螨病是由疥螨科、膝螨属(Cnemidocoptes)的突变膝螨(C.mutans)和鸡膝螨(C.gallinae)寄生于鸡引起的一种外寄生虫病。前者寄生于鸡的趾部和胫部鳞片下,后者寄生于羽毛根部。

   1)突变膝螨  俗称鳞足螨或鸡腿疥螨。雄螨的大小为0.190.20×0.120.13 mm。躯体呈卵圆形,足较长,呈圆锥状,各足端均有带柄的吸盘。雌螨虫体大小为0.4080.44 mm×0.330.38 mm,躯体近圆形,足极短,不突出体缘,足端全无吸盘。雄螨和雌螨的肛门均在虫体末端;躯体背面无鳞片和棒状刺,仅有皱纹,呈间断状;第一对足基节的基内突延及背面。

2鸡膝螨   比突变膝螨更小,雌螨体长约为0.3 mm,躯体较圆,后端有对长刚毛;各足均无吸盘。雌螨和雄螨的背面均无鳞片和棒状刺,仅有整齐的皱纹,第一对足基内突也延续及背面。

   

生活史与疥螨的相似,全部生活史过程均在鸡体上进行。突变膝螨寄生于鸡和火鸡腿上无羽毛处及趾皮肤鳞片下,开始从胫部的大鳞片上感染,钻入皮肤后,在坑道中产卵,孵出的幼螨经蜕化后发育为成螨。

鸡突变膝螨通常寄生于鸡、火鸡的胫部和趾部等无羽毛部,开始是胫上的大鳞片感染,当虫体钻入皮肤后,其隧道也只在小腿部鳞片的下方,因其寄生引起发炎,胫上起鳞片状屑接着皮肤增生而变粗糙、裂缝、发痒。由于病变部渗出液的干涸而形成灰白色痂皮。外观上像涂了一层石灰状,故有“石灰脚”之称。严重时可引起鸡的行动困难,甚至发展成为关节炎、趾骨坏死。

鸡膝螨沿羽轴穿入皮肤,其隧道通常侵入羽毛的根部,一致诱发炎症,羽毛变脆,脱落,体表形成了赤裸裸的斑点,皮肤发红,上覆盖鳞片,抚摸时感觉有脓疮。因其寄生部奇痒,故鸡常有啄食羽毛的习性,以至羽毛脱落,故通常称脱羽痒症。一般病灶常见于背部、臀部、腹部及翅膀等处。本病多发于春夏季节。

 

   诊断突变膝螨病与其他动物疥螨病的诊断方法相同,即在病灶部用小刀刮取皮屑,在显微镜下检查是否有螨存在。鸡膝螨病的诊断是拔下病灶部的羽毛,视其病灶周围是否有螨的存在。

 

   发现病禽立即隔离治疗,对新购进的鸡应严格检疫。流行本病的场,要定期使用杀螨剂杀灭鸡体及环境中的螨。

   治疗鸡突变膝螨病,可将病鸡的脚侵于温水或肥皂水中,使其痂皮逐渐变软,然后刷去痂皮,干后涂上外用杀螨药物。也可用10 %硫磺软膏涂搽患部。此外,用0.5 %氟化钠溶液浸浴患脚,每周一次,也有一定疗效。

 

肛门位于背面,肛门四周有环形角质皱纹。雌虫大小为0.1700.247 mm雄虫0.1220.247 mm寄生于皮肤表皮层,多在面部、鼻部、耳和颈部等处。

背肛螨的生活史、生活习性、危害情况、诊断和防治与疥螨病相似。

 

 

文章录入:dwjscx    责任编辑:dwjs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10 安徽科技学院精品课程组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登陆
    版权所有:安徽科技学院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精品课程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