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资源与利用专业植物营养生理与遗传调控方向介绍

1 本专业方向概述

本专业方向隶属国家一级学科——农业资源与利用,依托安徽科技学院安徽省级重点学科——植物营养学,以植物生理与遗传过程的物质、能量迁移、转化与分配为研究核心,全面开展农产品高产、优质、抗逆、食用安全与环境友好的农作物品种筛选、选育与栽培的营养生理机制及其调控研究。专业方向前身为植物营养学,为适应本校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方针,逐步从传统农业化学方向整合栽培生理与遗传等学科亟待阐明其植物营养生理机制以及本学科亟待阐明植物养分高效利用的遗传特性的需求发展而来。

1.1 历史沿革与现状

1.1.1 本专业方向科研条件基本情况

本专业方向配备资源与环境实验室成立于1998年,其前身是农学类基础实验室——土壤农化实验室和测量学实验室。实验室现有实验用房20间,使用面积达500 m2,下设资源环境信息室、资源环境分析室、资源环境仪器室、植物营养生理调控实验室(科研专用)、资源环境预备室、资源环境天平室等;现有实验教师及专职技术人员12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博士3人,硕士4人;仪器设备574台件,总值324.68万元,主要的大型仪器设备包括美国Li6400XT便携式光合仪、意大利利曼Eutro3000元素分析仪、戴安离子色谱仪、原子荧光光度计、TU190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Bio垂直电泳仪、Sanyo超低温冰箱以及Wp4露点水势仪等各一台、高速冷冻离心机(两台,BeckmanSigma),可充分满足本专业方向的相关科研工作。本专业方向累计承担教师科研项目24项,博士引进人才项目3项,经费总额达100余万元,发表相关科研论文74篇,每年有几十位本科毕业生以本专业方向相关研究为选题,进行毕业论文的设计与实验工作,并多次获得校级优秀毕业论文称号。目前,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学科负责人的积极带领以及整个研究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本专业方向已成为安徽科技学院科研力量与科研成果较多的专业方向之一,同时也逐步成为安徽本省农学类具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专业方向之一。

1.1.2 本专业方向与相关专业方向支撑情况简介

环境生态学、养分资源管理与利用以及作物遗传育种等专业方向是本专业方向的重要支撑研究方向。作物遗传育种研究团队培育的“高粱-苏丹草杂交种皖草2号”为全国杂交饲草对照品种;“高粱-苏丹草杂交种皖草3号”为省部级国审品种,其他如小麦“凤农105号”和“农鉴1号”等、玉米杂交种“皖单5号”和“皖玉8号”等,糯玉米杂交种“凤糯2146”和“凤糯476”等以及高粱、芝麻、棉花和辣椒等作物10余个省部级新品种,为本专业方向提供了特色的植物种质研究对象。相关专业方向含作物学实验室,现有实验室使用面积达475 m2,实验专职技术人员2人;仪器设备145台件,总值95.0万元,可满足与作物农学性状与品质的营养生理机制分析等相关科研工作的需要

1.1.3 本专业方向资金投入和使用情况

本专业方向目前累计投资仪器设备费合计320万元,用于购置本学科图书经费合计42万元,现有中外文期刊60种,中外文藏书合计15万册;此外,用于改善本学科点工作条件的其他投入合计 90万元。

本专业方向现承担各级科研项目33个,其中国家级项目3个,地方政府项目15个,合计经费227.2万元。详细情况见下表。

经费来源

三年合计

年经费(万元)

金额

(万元)

比例

(%)

2005

2006

2007

合  计:

227.2

100.0

26.1

49.6

 

国家及国务院各部门项目费

19.0

18.6

7.0

7.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0

2.9

1.0

1.0

 

地方政府项目费

35.7

34.9

11.2

17.5

 

企事业单位委托科研项目费

3.0

2.9

 

3.0

 

事业费中的科研项目费

33.5

32.8

6.9

21.1

 

国际合作科研项目费

8.0

7.8

0.0

0.0

 

1.1.4 本专业方向国内学术交流情况

20065月组团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有机肥会议;200710月组团参加了第二届全国有机肥会议,同月参加了全国第四期堆肥技术与工程培训班,其参加农业部948项目固体有机废弃物高附加值资源化技术引进、创新研究与产业化开发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以及本学科点与安徽省怀远县莱姆佳肥业有限公司合作开发有机无机复混肥的成功经验受到课题首席专家沈其荣教授的多次表扬。

2007年专业方向博士组团参加,论文“”和“种子氮磷钾贮量对玉米乳苗养分分配与利用的影响”被大会论文集收录。

2008年专业方向组团参加“土壤大会”。

1.1.5 本专业方向国际学术交流情况

20058月组团参加了第十五届国际植物营养学大会”,论文“Effects of different nitrogen form and water status on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ice plants at seedling-tillering stage -Effects on the partitioning of N and assimilates to different parts”被大会论文集收录。

1.2 本专业学术梯队情况

本专业方向现有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5人;副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8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5人;具有硕士学位6人,详细情况见下表。本学科点已有3名教授被聘为南京农业大学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5名教授和副教授被聘为安徽农业大学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

姓名

出生年月

获博士

学位年月

获硕士

学位年月

专业技术职务

汪建飞

69.10.

2007.7.

-

教授

杨安中

59.10.

-

-

教授

周毅

72.4

2003.7

2000.7

副教授

林平

55.7.

-

-

副教授

王松华

70. 7.

-

2003.7.

副教授

黄守成

 

 

 

副教授

储俊

 

-

2006.7

讲师

王玉良

 

-

 

助教

段英华

 

2007.7

 

助教

本专业方向科学研究情况见下表。

2003.1

~2007.9

发表论文共140

在学术刊物发表 139

在学术会议发表1

SCIEIISTP收录2

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平均发表论文1.8篇/年·

出版学术专著共2

获省部级奖共10

获高校人文社科奖共1

获其他科研奖共7

科研成果无公害蔬菜平衡施肥技术及专家系统的研究被采用

直接经济效益600万元

2004.1

~2006.12

三年内支配科研经费合计232.2万元,平均每年77.4万元

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平均科研经费7.04万元/年·

2007.9

目前承担科研项目共32

其中国家及国务院各部门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 1

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的经费合计102.2万元

1.3 本专业方向的科学贡献情况

本专业方向近五年累计发表各种学术论文140篇,其中在各种学术期刊上发表139篇,学术会议3篇,被SCIEIISTP收录2篇;出版学术专著2本。科研成果“无公害蔬菜平衡施肥技术及专家系统的研究”直接经济效益600万元;“红壤丘陵区牧草引种栽培与综合利用技术(湘科1999.370号)”直接经济效益800万元;“土壤营养诊断与全素平衡施肥技术”直接经济效益400万元。科研成果和获奖情况见下表

序号

项目完成人(*

获奖名称、等级或鉴定单位时间

1

无公害蔬菜平衡施肥技术及专家系统的研究

汪建飞(1

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6

2

双季稻田肥料氮的去向与环保型施肥新技术

邹长明(8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

3

DB32/T611有机肥料

肖新(2

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03

4

DB36/T453一季稻节水生产技术规程

肖新(2

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05

5

DB36/T452双季稻节水生产技术规程

 

肖新(2

江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05

6

DB32/T884.1 有机甘薯产地环境要求

肖新(2

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06

7

DB32/T884.2 有机甘薯生产技术规程

肖新(2

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06

8

DB32/T988水稻节水生产技术规程

肖新(3

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06

9

DB32/T611 有机肥料(修编)

肖新(2

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2006

10

高等农艺职教体系的创建与实践

于群英3

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

1.4 主要学术带头人简介

汪建飞教授,植物营养学专业博士。在《中国农业科学》、《土壤学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70多篇。已主持或参加了近20项科研项目。目前在研项目共有8项(见下表)。其中“氨酸法生产氨基酸有机无机复混肥综合配套技术研究”等3项科技成果通过省级鉴定,2007主持设施无公害蔬菜高效栽培平衡施肥技术研究01013014 其成果“无公害蔬菜平衡施肥技术及专家系统的研究”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据统计,“无公害蔬菜平衡施肥技术及专家系统的研究”等两项成果在安徽省内应用和推广,累计产生了5400多万元的社会经济效益。目前支配科研经费共 28.7万元,年均 9.6万元。

项目编号

经费(万元)

起止年月

负责或参加

项目来源

1

作物有机酸代谢与氮素营养调控

30

2008.01

-2010.12

主持人

安徽省科技厅

(安徽省优秀青年基金,编号:08040106838

2

固体有机废弃物高附加值资源化技术引进、创新研究与产业化开发

30

2006.01

-2010.12

子项目负责人

农业部

(农业部948项目,编号:2006-G62

3

利用有机废弃物生产高附加值有机肥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开发

230

2008.01

-2010.12

主持人

安徽省科技厅

(安徽省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编号:08010302161

4

作物秸秆快速堆腐技术研究

2.2

2007.01

-2008.12

主持人

蚌埠市科技局

(蚌埠市产学研合作项目,编号:2007BK03

5

有机无机复混肥生产技术改造

25

2007.10

-2008.12

主持人

安徽省财政厅企业技改专项

6

节水稻基生产模式中水稻氮素高效利用施肥制度研究

5

2008.01

-2010.12

主持人

安徽科技学院

(学校科研基金,编号:ZRC2008160

郭熙盛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植物营养与施肥、施肥与环境。在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共 40篇,其研究成果“皖南酸性黄红壤改良技术研究”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目前主持项目共3项,其中国际合作项目1项;安徽省科技厅重大项目1项和优秀青年基金1项;安徽省教育厅项目1项。目前支配科研经费共 80万元,年均 26.7万元。

杨安中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水稻栽培。在水土保持学报和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等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共 18篇。目前承担项目共6项;其中主持安徽省科技厅重大项目子课题“水稻轻简、节本、高效栽培新技术研究”(2006BAD02A061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不同氮效率水稻苗期根际土壤硝化强度和硝化微生物研究”(40471074)和科技部国家粮食丰产工程项目“中稻减灾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研究”各1项;支配科研经费共 25.4万元,年均8.5万元。

毛连副教授

松华副教授。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积累植物体内镉铜无毒化作用的分子生理学机理”和国家教委博士生基金项目“小麦叶片老化后期启动Rubisco迅速降解的机理”,主持安徽省科技厅重点科研项目“食用蕈菌富集重金属的机理及减富措施的研究”和安徽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外源一氧化氮增强印度芥菜抗铜性的研究”。迄今已在国内外各种期刊上发表论文20多篇,国家重点期刊论文10多篇,其中SCI收录2篇。

周毅,副教授,20039-20068月在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农业资源与利用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师从沈其荣教授,现已发表专业方向研究论文21篇。主持安徽科技学院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节水稻基生产模式中水稻抗旱氮磷调控技术及生理机制研究”(项目编号:ZRC2008161;起止年月20081-201012月)与安徽省科技厅项目“玉米根系抗涝生理特性的供氮形态调控及其机制”(项目编号:KJ2008B207;起止年月20081-201012月)。

2 本专业方向特色、优势和存在的不足

2.1 特色与优势

本专业方向是国家重点学科——农业资源与利用向纵深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植物营养学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及其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仅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而且也极大地提升了我国植物营养研究的国际影响力。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情况为例,从1996年至200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资助植物营养学各类项目283项,资助总经费6197.6万元。这些项目的实施,推动了植物营养学科的全面发展,为学科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奠定了重要基础。2005年,在我国召开“第十五届国际植物营养学大会”。会上,回良玉副总理充分肯定了不断发展的植物营养科学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为增加食物供给,缓解全球饥饿状况,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世界农业的发展正面临着人口不断增加、食物需求不断增长、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的巨大压力,面临着水土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以至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协调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推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自然和社会科学家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而且是21世纪全人类关注的焦点。特别是我国在人口众多、资源严重短缺、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的基本国情下发展农业,面临着愈来愈多的复杂科学问题,为植物营养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植物营养科学担负着保障食物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神圣使命。植物营养学将在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过程中进一步推动植物营养学乃至整个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

综观我国植物营养学的研究,始终遵循理论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并重的思路,注重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理论研究揭示其成因与机理,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调控措施。一方面丰富和发展了植物营养学的理论内涵,不断拓展研究内容,并在重要的热点研究领域取得了国际前沿性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着眼于解决限制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强应用基础研究,从而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植物营养学研究新路。本专业方向的发展也正是遵循了这样一个思路。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现状与作物高产优质、资源高效以及环境保护的目标之间尚有较大的差距。作为农业生产最重要的物质投入,养分资源在改善农作物品质方面的作用已经引起政府和大众的高度重视。受自然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的农业生产环境及生产方式(品种、栽培等)在新的形势下会不断发生变化,这使得本专业方向在未来的发展中具有巨大的活力和生存空间。

“十一五”期间,安徽省的农业发展也与全国的基本情况类似——有机遇更有挑战,面临的突出问题仍然是发展与资源的突出矛盾、自然灾害频繁,不涝即旱,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以及农业生产资料的利用率低等。节本增效、缓解资源约束,以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高效利用为着力点,以技术创新应用、深化结构调整和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为手段,大力推广节水与节肥等节约型新技术、新模式;强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积极开发应用专用配方肥和生物有机肥料,集成推广精准施肥,化肥深施,增施有机肥等新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耕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高产高抗新品种的筛选、选育以及栽培,都与植物营养生理与遗传调控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息息相关,由此可见,本专业方向也就需要顺应这一发展趋势而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研究空间与深度,更好地服务于安徽省乃至全国的农业生产与实践。

在国家需求与研究基础较强交汇的大好发展形势下,本专业方向逐步和正在形成以下发展特色与优势:

1加大专业方向科研选题与立项力度,创造适合发挥引进与高层次人才科研特长的科研条件与科研氛围,不断培育专业方向发展的新增长点。

本专业方向主要研究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养分的吸收、运输、再循环、再利用、分配与调节、养分互作等过程及其在植物的营养、产量与逆境生理中的作用;研究高产优质植物生产、高抗逆性以及高效利用土壤养分的综合调控措施及其营养生理与遗传的分子生理机制。这一方向过去相对较薄弱,但随着不同批次教师的在岗培训与深造、有针对的引进与聘请相关方向主要从事科研的高学历人才以及斥资成立以科研为主要功能的植物营养与生理调控实验室,内含光照培养室(18 m2)及配备便携式光合仪(美国Li-corLI-6400XT)、元素分析仪(意大利LEEMANEA3000)、露点水势仪(美国DecagonWP4-T)、Leica数码生物显微镜以及电脑快速恒温冷冻石蜡两用切片机等先进的生理生化测试仪器,可广泛开展植物光合生理、水分生理以及解剖生理等方向的研究,已经从整体提高和拓宽了整个研究方向科研团队的科研能力与科研领域。

2围绕学校相关专业方向积淀的研究优势,在提升专业方向学术前沿性的过程中,以安徽省当前生产中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为主攻方向,同时不断加强对基础理论的探索,逐步形成产学研立体综合发展的研究框架。

本专业研究方向以学校具有种质育种优势,并双双获得农业部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立项的杂交玉米和杂交苏丹草新品种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提升本专业方向学术前沿性的同时也为相关研究方向的发展提供辅助性研究成果作为支撑,共同构建安徽科技学院的特色专业发展方向。

本专业方向汪建飞教授主持和圆满完成的设施无公害蔬菜高效栽培平衡施肥技术研究项目(01013014)累积推广效益已达600万元;而由他主持的作物液泡硝酸盐转运特征与降低菠菜硝酸盐含量的关系菠菜有机酸代谢及低硝酸盐和低草酸菠菜的开发研究无土栽培蔬菜硝酸盐累积规律及其营养调控等项目,立足于可持续农业生产的发展观,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外聘教授李录久研究员自1998年以来主持了国家科技部、安徽省科技厅、安徽省人事厅、以及国际合作课题16项,研究了多种作物的营养诊断技术、平衡施肥技术和精确施肥技术,取得的成果“土壤营养诊断与全素平衡施肥技术”获安徽省科技突出贡献奖。由李孝良副教授主持的无土栽培蔬菜养分吸收规律研究设施无公害蔬菜养分吸收规律研究及蔬菜专用肥的研制等课题也进展顺利,并在实际生产中获得了较好的效益与评价。学科组成员近年在草业学报、水土保持学报、土壤学报、应用生态学报、土壤、土壤通报、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等国家级以及国家重点级刊物上发表论文58篇,对指导作物施肥、丰富植物营养生理基础理论以及作物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的整合做出了贡献。

3依据植物营养学一般原理,以高产、高效与环境友好型途径利用农业资源,形成有自主特色专业方向发展的增长点。

专业方向以在服务相关方向研究区域农业生产中植物营养资源相关信息的采集、养分诊断与速测技术、植物种质的营养遗传资源利用以及农业固体废弃物的肥料资源化开发与利用的基础上,寻求本专业方向发展的增长点。为全校农科相关学科以及农业资源与利用其他两个研究方向提供信息与特色实验材料。由杨安中教授主持的高氮利用效率水稻品种的筛选及生理特征研究YSD2004-04)顺利结题并取得显著的增产和节本成效就是成功的范例之一。

2.2 存在不足

本方向在加快在研项目进程以及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同时,也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和基础研究优势,积极申报高水平课题,但目前本研究方向还相对较缺乏独立主持国家级课题的经历与经验。在未来5年内力争实现学科方向居于省内前列的目标之后,本专业方向仍然需要努力向国内与国际领先冲刺。此外,本专业方向是创新性思维的尝试,目前和农业资源与利用其他两个方向仍然存在部分人员重叠使用的问题,但经过近1年的运作,已经证实这种人员配置的灵活模式,既节约了人力资源,又为其他两个研究方向提供了实践平台,对学科的科研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同时也加快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并逐步以对区域植物营养资源深度与广度的开发和利用锻造学科特色,预计可为安徽省农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3 建设规划与目标

安徽科技学院农业资源与利用专业植物营养生理与遗传调控研究方向将立足安徽,服务皖北。在专业方向建设期内,建立与科研岗位能力无缝对接的柔性研究生课程体系,在课程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教学改革、产学研结合、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对本专业方向群内各专业方向发挥引领作用,在全省发挥示范作用,打造一支双师结构合理,科研技能和教学能力过硬的精英教学团队,建设能够有效实施产学研交融模式,体现产学研联合培养的特色教学基地。力争用3年的时间,把本专业方向建设成为质量卓越、特色鲜明、定位准确、优势突出、产学研结合的典范,科研实力与素质强,具有省内一流水平的精品专业方向。在此基础上,主要培养掌握植物营养生理与遗传调控的基础理论与专门知识,了解植物营养生理与遗传调控的最新进展与动向,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能较为熟练运用植物营养生理与遗传研究基本技术与方法,独立从事以植物营养生理与遗传为主及相关学科的科研、教学或专业技术工作,能胜任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农业技术光里部门本专业方向及相关专业方向的教学、科研、技术及管理工作,综合科研能力与素质较高,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性高质量研究生, 形成有专业方向特色的安徽科技学院植物营养生理与遗传调控研究团队,为?年内本学科博士点的申报奠定基础。

3.1 基本思路

 做好“四上六抓”。“四上”即教师上水平、科研上档次、学术上影响、教学上层次;“六抓”即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抓好教学常规管理,抓好科学研究,抓好课程建设,抓好实习基地建设,抓好社会服务,从各方面促使目标的达成。

3.2 建设规划

3.2.1 专业方向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目前还需要更多的具有从事植物营养生理与遗传调控实践经验的专任教师,引进或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相当理论水平的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同时鼓励教师通过在职进修、参加相关培训班、到企业锻炼、自学等形式不断提高职称、学历和实践能力。聘请校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学者对本专业方向的科研、教学、实践过程进行交流与指导。

3.2.2 专业方向实训基地建设规划

实训基地建设是实现专业方向产学研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条件。由于实践教学环节主要通过参与相关肥料企业科研与生产实现,要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必须建立学校同实践基地密切的合作关系,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把实践基地的建设同校内教学管理放在同等地位。要走出校门,扩大同企业的联系,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通过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形成适合专业培养目标而又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实训基地的建设一是利用学院的现有资源,将农业资源信息研究所作为校内实训基地;二是借助社会力量和有关单位的合作来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借鉴南京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利用专业与江苏新天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培养研究生的成功经验,把莱姆佳肥业有限公司和本专业合作发展的成功模式推广示范至皖北甚至安徽全省。

3.2.3 专业方向教材和图书资料建设规划

    本专业方向的教材建设注重前沿性和基础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相结合,注意选择具有新学术思想、新兴相关学科内容、新学术体系的优质教材,每门课程除了指定通用教材外,还选择一定量的教学参考书。在教学实践中将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的调整,做到知识的先进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目前,我院图书馆已拥有较丰富的专业方向的藏书、国内外多种期刊以及中英文数据库,基本可以满足研究生学习与专业方向研究队伍教师教学科研需要。

3.2.4 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规划 

    本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决定了植物营养生理与遗传调控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突出实践教学,培养研究生的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使毕业生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较强的职业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毕业生去向以科研事业单位为主,从事科研项目申报、实施以及科研论文的撰写等工作。毕业生除了完成专业培养计划规定课程的学习,通过论文答辩,取得硕士毕业证和学士学位证之外,还建议其具有一些面向职业的资格证书,如:英语大学六级证书、计算机一级或以上证书、普通话二级甲等(或以上)证书等。

3.2.5 专业方向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建设规划

    在课程建设上,强化基础,拓宽口径,在未来3~5年中继续修订、完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改革。植物营养生理与遗传调控方向课程安排从第一学年开始,第一学年下学期着重进行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实验实施、毕业论文写作等工作。教学过程中将利用学院现有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用讲授、启发、调查、讨论培养塑造学生的各种能力,坚持“以应用为目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前提,始终体现“强化专业基础,突出专业方向科研实践能力”的宗旨。将不定期地举办各种形式的学术讲座,拓展研究生的专业视野。考核模式也将改变传统的单一的笔试形式,增加口试、面试等方式体现人性化和实用性。

 3.2.6 专业方向建设管理规划

本专业方向将在学院的指导下,在学科专业带头人的领导与具体负责下,通过土壤与植物营养教研室实施具体的教学工作。本专业还将聘请领域、肥料企业专家、学者参与研究生专业课程学习、科研实验设计与实施指导的全过程。

3.3 专业方向建设定位

3.3.1 专业方向人才培养定位

 本专业方向主要面向科研企事业单位,培养具备植物营养生理与遗传调控方面基础知识和科研能力,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务实作风,能在科研企事业单位从事资源开发与培训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3.3.2 专业方向服务面向定位

立足皖北,面向安徽,辐射边区,服务基层。

3.3.3 专业方向特色定位

1职业化特色

根据植物营养生理与遗传调控的特殊要求,既重视研究生理论知识培养,又加强研究生操作能力培养,全面提高研究生素质,提升研究生的社会竞争力。

2)地方化特色

即依托江淮丘陵地区的中部崛起经济大发展机遇,本着服务地方经济的原则,在教学内容、科学研究等方面突出区域性。

3.4 建设目标

3.4.1 专业方向建设总目标

 2~3年内将植物营养与生理调控的教学与科研条件按研究生优秀教学与科研的要求配备齐全,在10年内植物营养与生理调控建成为校级重点专业方向、安徽省内具有一定影响的教学与研究基地,企事业单位农业资源信息的咨询中心,地方政府农业决策的智囊中心。

3.4.2 专业方向建设分目标

1)在专业方向层次上,以学术团队从事科研与研究生教育为主。

2)在专业方向结构上,以植物营养学相关理论与研究技术为主。

3)在专业方向上,以植物营养生理方向为建设重点,积极深入建设营养遗传调控专业方向。

4)在办学类别上,在办好国家统招研究生教育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同等学历研究生教育;

5)在办学规模上,力争国家统招研究生在校达到年6~8人。

6)在办学质量上,整体达到教育部教学水平评估优秀档次组成核心之一。

7)在建设水平上,整体达到校级优势专业方向、与安徽省重点学科专业方向组成之一。

3.5 建设基本任务

3.5.1 专业方向人才培养

 通过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创业意识、竞争意识、国际化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2018年研究生招生达到9人,专业方向在校研究生达到18人。

3.5.2 专业方向建设

作为重点学科——农业资源与利用的重要组成之一,今后5年,重点建设“植物营养生理与调控”专业方向,确保2010年成为校级优势专业方向。努力建设好“植物营养遗传与调控”专业方向,力争2013年作为独立的专业方向招生。力争以现在的“植物营养农学性状、养分利用的生理与遗传”为基础,随着研究的深入与积累,开辟“植物营养细胞生理”、“植物营养细胞遗传”等新的研究领域。5年内,力争人均年发表学术论文2篇、教改论文1篇。

3.5.3 专业方向师资队伍

1)改善学历结构: 2009~2013新增博士3人;力争到2013年专业方向教师博士以上学历达到50%。

2)改善职称结构,2009~2013年新增教授2人;副教授2人;力争到2013年副高以上职称专任教师达到70%。

3.5.4 专业方向教学改革

1)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要求,完善专业的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体系,体现地方特色和职业性。合理调整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选修课和文化素质课的比例,力争2010年实现学生按专业方向自由选课。

2)课程建设

   以创建精品课程为契机,加强重点课程的建设,争取近五年内把高级植物营养学原理、高级植物生理学、植物营养的土壤化学、植物营养遗传与分子生物学等课程建设成为校级重点课程或省级重点课程。建设1~2门校级精品课程。

3)教材建设

   选用国家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系列教材”和全国优秀教材比例达到80%。组织力量编写适合自身特点的教材和参考资料,至2013年争取出版自编教材1~2部。

4)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力争2010年专业课程教学多媒体使用率达到80%,双语课开出率达到10%。

3.6 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

3.6.1 实验室建设

新建植物营养遗传实验室。

3.6.2 实习基地建设

辅助继续建设好已有的莱姆佳肥业有限公司实习基地,争取2013年在莱姆佳肥业有限公司建成新型肥料与生长调节剂教学与研发中心。

3.6.3 图书资料建设

 实现图书资料稳步增长,争取研究生自习室电脑全部上网。

3.6.3 教学管理体制

1)辅助完善各项教学规章制度,做到教学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

2)积极辅助推进教学改革,力争2010年研究生在院(系)内自由选课。

3)辅助加强教风和学风建设,形成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和学习环境。

3.7 本专业方向主要措施

3.7.1 转变观念

1)牢固树立以产学研为中心的观念,以教学工作统帅全院的一切工作。

2)牢固树立教学改革的观念,以改革求生存,以改革谋发展。

3)牢固树立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观念,以国家和区域农业发展的需要作为办学的指导。

4)牢固树立开放办学的观念,加强教师、研究生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

3.7.2 组织措施

1)辅助成立专业方向建设领导小组,由分管科研的副院长担任组长,领导植物营养生理与遗传调控专业的教学改革工作。

2)辅助成立植物营养生理与遗传调控专教学与科研督导委员会,全面监控教学与科研工作,确保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

3)实施专业方向带头人的培养计划。按专业方向培养1~2名教学、科研成绩突出的专业方向带头人,构建专业方向队伍。

4)制定专业方向教师培养计划。每年派出1~2名教师培训、进修,使教师尽快更新知识结构,适应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和科研之需。

5)健全制度,落实责任。2009年上半年,全面完成各项管理制度的制订或修订,落实各种管理职责,严格监督,严格考核。

3.7.3 管理体制

实行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学院主要通过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教学与科研计划、教学大纲,确定和评审教学改革课题;系级机构主要讨论、制定并落实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组织听课、评课活动和教学改革活动。

3.7.4 运行机制

1)激励机制。制定学院名师奖励办法和教改成果奖励办法,对那些教学与科研认真、教学与科研水平高的教师和那些教改与科研成果丰硕的教师予以重奖。

2)考评机制。加强教学与科研常规管理,狠抓教学与科研质量监控。经常性的开展听课评课、科研项目中期总结汇报活动,每学期进行一次公开课,做1次科研进展报告,将教师互评、学生评价和专家考核结合起来,不断促进教学与科研水平的提高。

3)淘汰机制。结合年终考核,从教学、科研、教改等方面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价,把那些不负责任的教师和教学与科研水平低的教师淘汰出教师队伍。

3.7.5 保障措施

1)人事保障。把全院教学与科研水平最高、学术水平最高的人安排在教学与科研第一线,同时不断引进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师充实教学与科研第一线。

2)财务保障。把有限的经费用在日常教学、教改与科研活动之中,同时要广开财源,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争取国家、省和学校的支持,力争有更多的经费用在教学与科研之中。

版权所有:安徽科技学院  主办:城建与环境学院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