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欢迎光临本站 安徽省省级教学示范课《英文写作》网站

课程资源

  [推荐]英语论文写作咬文嚼字系列|喻类表达(一)           ★★★ 【字体:
英语论文写作咬文嚼字系列|喻类表达(一)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x_bY-Ixl5R8KWINhLI7T5Q    点击数:232    更新时间:2023-2-22    

英语论文写作咬文嚼字系列|喻类表达(一)

 

1)文中分析和改进所涉及的文字材料全部出自学生作业。由于每段文字可能包含多个错误,而我们的每一篇文章只能聚焦于一类错误或知识点,因此每个改进版本中可能会出现文中没有提及的改动。关于这些改动的说明,请参阅本系列的后续文章。

2)“喻类表达”指的是涉及比喻、借代、拟人等超越字面意义的表达。妥当处理英语中的喻类表达,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留心一词多义——不少英语名词、动词、形容词带有喻类义项;(二)汉语词汇和“对应”的英语词汇在喻类意义上未必完全对等;(三)成语中包含大量喻类用法,某些喻类用法由于出现得过于频繁,我们很可能已经“脱敏”、对其中的喻类意义视而不见;(四)某个意思用汉语表达时,可能需要运用喻类词汇,换成英语表达时,未必能找到恰好对应的喻类词汇,此时宜调整思路、将“喻义”改换为“字面”。

 

喻类表达能为语言表达增色添彩,但同时也是英语写作中的一大难点,因为喻类表达放大了英语和汉语在思维模式和语言表达上已有的差别——既然喻类表达涉及本体和喻体,那么其意义的英汉表达不是“一对一”而是“二对二”的“对应”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 and comb Wu Mi's poetic origin and poetic though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heritanc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oetics in modern times ()

 

中文大意:(……)从中国传统诗学在近代传承延续和发展演变的角度梳理吴宓的诗学渊源和诗学思想(……)

 

请注意上文划了线的comb一词,原文作者希望comb与汉语“梳理”能够在比喻意义上对应,但从以下包含comb(动词)的例句中可以发现,comb仅有汉语“梳理”的字面意义(例(1)),而没有汉语“梳理”比喻意义:

(1) She combed the mud out of the dogs fur.

(2) He combed through the files, searching for evidence of fraud.

(3) The police have combed the city for the murderer.

 

如果分析一下例(2)和例(3),应该不难发现,句中comb的意思是“仔细寻找”,而且带有比喻色彩——“仿佛用梳子细细地篦似的搜寻”。总之,comb虽然与“梳子”有关,但是它没有汉语“梳理”所带有的“整理、深入研究”的意思。

 

既然无法用comb来表达“整理、深入研究”的意思,我们就不得不另寻出路。因为文中需要表达的关键意义是“整理、深入研究”,该意义不是只有借助比喻才能表达,因此我们不妨暂且将“比喻色彩”搁置一边,先来考虑能否找到带有“整理、深入研究”意义的英语表达。动词词组tease out恰好具有这个意思,而且常见于学术语境;更妙的是tease out本身的比喻色彩也和汉语“梳理”部分重合——tease out本意是“梳理(羊毛)”。这段文字的英语改进版请参阅本系列《抽丝剥茧(二)》,本文不便赘述。

 

喻类表达虽然能使文字描述更精确、更生动形象,但这不是它的唯一功能。喻类表达在某些语境中主要是为了增加文字的气势,提升描写的精确度或生动性倒在其次。英汉表达即使凑巧在本体和喻体上都存在“对应”(即基本实现了“二对二”),双语表达在气势上也未必对等。我们来看一个例子,是论文中引用的领导人发言片段的英译,请注意划线部分:

 

To realise this dream, the Party has led the Chinese people in a great and arduous struggle and has made unprecedented historical achievements. The tide of history is swelling and no force can reverse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achiev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中文大意:为了实现这一梦想,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潮流浩浩荡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逆转。

 

汉语表达“历史潮流浩浩荡荡”本身是个比喻(将“历史(进程)”比作“浩荡潮流”),主要目的是突出本体的强大和不可阻挡,因此这个比喻体现出来的气势才是表达的关键。原文中的the tide of history is swelling流于字面,仅仅描述对象而体现不出应有的气势。以下为改进版:

 

To realise this dream, the Party has led the Chinese people in a great and arduous struggle and has made unprecedented historical achievements. The immense tide of history, irreversible and irresistible, is carrying the Chinese nation towards the Great Rejuvenation.

 

改进版用immense 修饰tide,然而单凭这一个形容词还不足以体现“浩浩荡荡”的全部气势以及隐含意义,因此笔者又添加了irreversible and irresistible, 用这两个押头韵的形容词直接表明这个潮流不可逆转、不可阻挡,既增加气势,又揭示了比喻的真实用意。既然已经用irreversible表达了“不可逆”,就尽量不要让reverse再度出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逆转”这句的“翻译”中。我们不妨发挥一下创造力,把这句话的意思重新表达为“历史潮流携着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用“tide + carry”的主谓搭配避免把这个意思表达成两个小句,使句法结构更紧凑,并突出“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与“中华民族复兴”之间的逻辑关系。可见,在保证本体和喻体不变的基本前提下,为了凸显比喻的气势,有时候我们不妨适当调整具体的文字表达。

 


文章录入:ywxz    责任编辑:ywxz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