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1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兽医学的概念。

2、熟悉中兽医学发展过程中有重要影响的人物、著作和事件。

3、掌握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

4、明确学习中兽医学的目的和方法。

教学方法:从当前人们对食品安全性的认识及发展绿色畜牧业和当前动物疾病的复杂性引入在兽医专业中开设《中兽医学》重要性。结合多媒体展示中兽医的历史成果,引发学生兴趣,互动式教学,适当启发。

教学时数:1学时

重点: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

难点:辨证论治的概念;病、症、症三者的概念和关系。

中兽医学即祖国传统兽医学,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是我国宝贵的科学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临床应用中逐步形成了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核心,以阴阳五行学说为说理工具。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兽医学现已进入深入研究阶段,其研究的内容和方法都出现了划时代的转变,特别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应用于中兽药学方面,使中兽医学的作用优势更加突出,出现了用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以调控畜禽的生长发育和预防、控制及减少畜禽病证发生的新趋势,以适应现代畜牧兽医事业发展的需要。

一、中兽医学的概念:

中兽医学是研究中国传统兽医的理(理论)法(法则)方(方剂)药(制药)针灸、中药及病证防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是我国历代人民长期与家畜疾病进行斗争的经验总结,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兽医学发展简史:

根据历史时期介绍有影响力和标志性的事件、人物、著作等。 

(一)中兽医学的起源

1.动物的驯化

我国有关家畜饲养的考古发现

遗址

年代

家畜骨骼及器械

 甑皮岩

距今12000-7000 

 兴隆沟

距今8000-7600

猪   犬

 河姆渡

距今5000-7000

猪   犬   水牛

 仰韶村

公元前 5000-4000

猪  马  牛   石刀  骨针

 半坡

 姜寨

公元前 4800-4300

猪  马   牛   羊  犬  鸡

栅圈遗迹

2.简单医疗工具的出现

考古发现的砭石针,认为具有针刺和切割脓肿的作用。石器、骨器、火也用于防治动物疾病。

3.对药物的认识

(二)中兽医学知识的积累和初步发展 

1.医学知识的积累

分栏护养进一步发展——甲骨文中,已有表示猪圈、羊栏、牛棚、马厩等的象形文字。

药酒及一些人畜通用的病名——甲骨文(胃肠病、体内寄生虫病、齿病等)。

对药物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北藁城商代遗址中,出土有郁李仁、桃仁等药物。

阉割术或宫刑——商代青铜器的出现和使用,为针灸、手术等治疗技术的进步提供了有利条件。殷周出现的带有自发朴素性质的阴阳和五行学说,后来成为中医和中兽医学的指导思想和推理工具。

2.兽医的出现

专职兽医——《周礼·天官》中已有“兽医,掌疗兽病,疗兽疡。凡疗兽病,灌而行之,以节之,以动其气,观其所发而养之。凡疗兽疡,灌而刮之,以发其恶,然后药之、养之、食之”的记载。兽医分科——当时不但设有专职兽医治疗动物疾病,而且已将内科病(兽病)和外科病(兽疡)区别开来。

(三)中兽医学术体系的形成及发展

1.基础和理论体系形成

封建社会的前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256年)是中兽医学进一步奠定基础和形成理论体系的重要阶段。

《黄帝内经》—中兽医学基本理论原则最早导源书

该书分《素问》和《灵枢》两部。《素问》着重论述了医学基础理论与各家医论;《灵枢》又名《针经》,重点介绍了针灸经络的理论和针刺手法的运用。中兽医学的基本理论最早便源于《黄帝内经》。受其影响,中兽医学形成了以阴阳五行为指导思想,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特点的学术体系。

《神农本草经》—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

我国最早的一部人畜通用的药学专著,该书收载药物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其中特别提到“牛扁杀牛虱小虫,又疗牛病”、“桐花主傅猪疮”、“柳叶主马疥痂疮”、“梓叶傅猪疮”等。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一书,不仅充实和发展了前人辨证论治的原则,也对中兽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张仲景所创立的六经辨证方法及其许多方剂,一直为兽医临床所沿用。

三国时期(公元220--265年)华佗(公元110—207年)曾发明了全身麻醉剂“麻沸散”,并进行了剖腹涤肠手术,相传他还有关于鸡、猪去势的著述。

2.体系发展阶段

封建社会中期(公元265—1368年),中兽医学形成了完整的学术体系,并继续向前发展。

晋代名医 葛洪(公元281—341年)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有治六畜“诸病方”,除记有灸熨和“谷道人手”等诊疗技术以及用黄丹治“马脊疮”等十几种动物疾病的治疗方法外,还指出疥癣中有虫,并提出了“杀所咬犬,取脑敷之”的防治狂犬病的方法。

《司牧安骥集》——唐代李石编著的《司牧安骥集》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一部中兽医学古籍,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兽医学教科书(明代时,日本有名为《假名安骥集》的编译本流传),对中兽医学的理法方药等均有较全面的论述。

《新修本草》——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所颁布的《新修本草》,收载药物844种,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人畜通用的药典。

兽医教育的开端。——据《旧唐书》记载,神龙年间(705—707年)的太仆寺中设有“兽医六百人,兽医博士四人,学生一百人”。

3.发展到高峰阶段

封建社会后期(公元1368—1840年)是中兽医学在中国古代发展的高峰时期。

明代《元亨疗马集》——著名兽医喻本元、喻本亨兄弟集前人和自己的兽医学理论及临床经验之大成,于1608年编著了《元亨疗马集》(附牛驼经)。该书理法方药俱备,是国内外流传最广的一部中兽医古典著作。

《本草纲目》——明代著名科学家李时珍(公元1518—1593年),“岁历三十捻,书考八百余家”,编著了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该书收载药物1 892种,方剂11 096个,其中专述兽医方面的内容有二百多条。

(四)近代(公元1840—1949年)中兽医学的发展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兽医学的发展陷入了困境。

西兽医的传入

北洋马医学堂 ——1904年,北洋政府在保定建立了北洋马医学堂,从此西方现代兽医学开始有系统地在中国传播,使得中国出现了两种不同学术体系的兽医学,因而有了中、西兽医学之分。

(五)中兽医学发展的新阶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国初期,人民政府及时发出了“保护畜牧业,防止兽疫”的指示,并重视发挥民间兽医的作用。1956年便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成立了中兽医学小组,而后又于1979年成立了中西兽医结合学术研究会,后更名为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兽医学分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不断增加,中兽医学特别是兽医针灸在国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不少院校先后多次举办了国际兽医针灸培训班,接受外国留学生,或派出专家到国外讲学,促进了中兽医学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主要中兽医著作表

年代

作者

书名

内容

战国    475-211BC

佚名

黄帝内经

现存最早医学典籍, 基本理论。

汉   150BC-219AD

佚名

神农本草经

现存最早药学专著, 载药365种。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六经辨证,方剂。

晋         281-341

葛洪

肘后备急方

六畜诸病方,谷道入手。

北魏       386-534

贾思勰

齐民要术

卷六为畜牧兽医专卷。

唐         581-907

李石

司牧安骥集

现存最早较完整中兽医学典籍。

宋        960-1279

王愈

蕃牧纂验方

载方57个,附有针灸疗法。

元       1271-1368

卞宝

痊骥通弦论

马起卧症总结,脾胃发病说。

明       1368-1644

喻本元亨

元亨疗马集

国内外流传最广中兽医学典籍。

李时珍

本草纲目

载药1892种,方剂11096个。

清       1644-1840

赵学敏

串雅外编

列有医禽门、医兽门。

近代     1840-1949

李南晖

活兽慈舟

载马,牛,羊,猪,犬,猫病证240余种。

佚名

猪经大全

载猪50种病症的简易治法。

三、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阐述整体观念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

1.机体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

中兽医学认为,动物体是以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为中心,通过经络使各组织器官紧密相连而形成的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五脏与六腑互为表里,与九窍各有所属,各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联系,以维持机体内部的平衡和正常的生命活动。

2.家畜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中兽医学认为,动物体与自然环境之间是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动物不能离开自然界而生存,自然环境的变化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动物体的生理功能。当动物能够通过调节自身的功能活动以适应所处环境的变化时,便不致引起疾病,否则就会导致病理过程。

(二)辨证论治

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

“病”,是指有特定病因、病理、发病形式、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个完整的病理过程,即疾病的全过程,如感冒、痢疾、肺炎等。

“症”,即症状,是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如发热、咳嗽、呕吐、疲乏无力等。

“证”,既不是疾病的全过程,又不是疾病的某一项临床表现,而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和不同类型病机的本质,包括病因(如风寒、风热、湿热等)、病位(如表、里、脏、腑等)、病性(如寒、热等)和邪正关系(如虚、实等)的概括,它既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同时也提出了治疗方向。

2.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辨证”就是把通过四诊及其它各种诊断手段所获取的病情资料,在中兽医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分析综合,以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即识别疾病证候的过程;

“论治”是根据证的性质确定治则和治法的过程。

四、学习中兽医学的目的和方法

(一)学习目的

主要是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实习,掌握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特点的基本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初步具有独立分析及诊治动物疾病的能力,并能贯彻“继承和发扬祖国兽医学遗产”的方针,为发展畜牧业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服务。

(二)学习方法

1.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

2.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3.注意中西兽医学是两套不同的学术体系。进行中兽医防治技术与现代兽医学进行优势与劣势比较。

小结

中兽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中兽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具有社会科学特性,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总结中兽医学发展的历史进程;重点提示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

思考题:中兽医学和现代兽医学形成的背景和学术体系的不同?

参考文献:

1. 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7

2. 童瑶主编.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20-24

3. 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2-26

4. 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17-20

5. 洪素兰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学苑出版社,2000:3

6. 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10,18-21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