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阴阳五行学说(2学时)

目的要求:

1、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相互关系。

2、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规律。

3、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兽医学上的应用。

教学方法:从阴阳太极图引出对阴阳的认识,介绍古代朴素哲学思想,引出阴阳五行学说。配合多媒体五行生克制化图,结合实际,举例讲解阴阳五行的归类与应用。

教学时数:2学时

重点:

1、阴阳的相互关系:对立、互根、消长、转化。

2、五行归类及其生克制化关系。

3、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说明脏腑间的相互关系和疾病的传变、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难点:阴阳互根,阴阳消长的概念,阴阳学说在动物生理方面、病理方面、治疗方面和在预防方面的应用;五行归类。五行相生与相克关系的传变,相乘和相侮同时发生的机制,五行学说在病理方面、治疗方面的应用。

知识结构:

第一节:阴阳学说(1学时)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概括。

(一)阴阳的涵义:

1.是指有形之实体,如日月;

2.是指无形之气;

3.既指有形实体(阴),又指无形之气(阳),如精与气;

4.是指事物或现象的属性,此为阴阳的具有哲学意义的含义。

(二)阴阳概念的内涵:

1.阴阳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所指无定在;

2.相对是阴阳的基本结构形式,即只有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及其属性,才能用阴阳来说明;

3.阴阳只是一些特殊的矛盾范畴,不等同于矛盾。

(三)阴和阳的属性:

阳:凡是属于温热的,活动的,明亮的,上升的,无形的,强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

阴:凡是属于寒凉的,沉静的,晦暗的,向下的,有形的,虚弱的,抑制的都属于阴。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的交感相错:万物化生的根本。

2、阴阳的对立制约:对立统一的关系。

3、阴阳的互根作用:滋生促进的关系。

4、阴阳的消长平衡:运动变化的关系。

5、阴阳的相互转化:量变质变的关系。

三、阴阳学说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

1、在畜体组织结构方面

解剖结构的阴阳划分。机体部位上为阳,下为阴;脏为阴,腑为阳;经属阴,络属阳;血为阴,所为阳;营气在内为阴,卫气在外为阳。

2、在生理方面

阐述物质与功能的关系。物质为阴,功能为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3、在病理方面

阴阳失调与发病的关系。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4、在药物方面

指导临床用药。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盛者泻之,虚者补之。

5、在病证防治方面

阴阳划分症状和征候,确定治疗原则,调节机体阴阳,使其阴平阳秘。阴阳为八纲的总纲,脉象的阴阳之分,数、洪、浮、大、滑为阳,迟、小沉、细、涩为阴。

第二节:五行学说(1学时)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行指运行即运动变化的意思,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

(一)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木具有能曲能直,向上向外舒展的性质,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和现象的,均属于木的特性。

火具有炎热向上的性质,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明亮等性质和现象的,均属于火的特性。

土具有播种和收获的性质,引申为具有受纳、承载、生化等性质和现象的,均属于土的特性。

金具有变革的性质,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发声等性质和现象的,均属于金的特性。

水具有滋润、向下的性质,引申为具有滋润、向下、寒凉、闭藏等性质和现象的,均属于水的特性。

由此可见,五行的特性既基于五行,又高于五行,已超过了五种物质的本身,是对五种不同功能属性的抽象概括,成为事物和现象的综合概念,具有更广泛的涵义。

(二)五行归类:

类比(取象比类),如东方、春、肝属木;演绎(推演络绎),如肝属木,目属肝,故目属木。

五行归类表

自然界

五行

机体

五味

五色

五化

五气

五方

五季

五脏

六腑

五官

五体

五志

五液

五华

小肠

湿

长夏

西

大肠

皮毛

膀胱

木性可曲可直,枝叶条达,有生发的特性。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泄的功能,故以肝属木。火性温热,其性炎上。心阳有温煦之功,故以心属火。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的特性。脾有运化水谷,输送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功,为气血生化之源,故以脾属土。金性清肃、收敛。肺具清肃之性,肺气以肃为顺,故以肺属金。水性润下,有寒润、下行、闭藏的特性。肾有藏精、主水等功能,故以肾属水。

二、五行的相互关系

相生、相克、相乘、相侮其概念、次序、举例。

(一)五行相生:

滋生促进的关系。木  →  火→  土→  金→  水→  木 

五行相生即相互资生、促进,借以说明事物有相互协同的一面。任何一行都有生我及我生的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五脏相生可按五行归属类推。

木生火, 是因为木性温暖, 火隐伏其中, 钻木而生火, 所以木生火. 

火生土, 是因为火灼热, 所以能够焚烧木, 木被焚烧后就变成灰烬, 灰即土,所以火生土. 

土生金, 因为金需要隐藏在石里, 依附着山, 津润而生, 聚土成山, 有山必生石, 所以土生金. 

金生水, 因为少阴之气(金气)温润流泽, 金靠水生, 销锻金也可变为水, 所以金生水. 

水生木, 因为水温润而使树木生长出来, 所以水生木. 

(二)五行相克:

制约平衡的关系。木  →  土→  水→  火→  金→  木 

五行相克即相互制约、克制,借以说明事物有相互相颉颃的一面。任何一行都有克我及我克的关系。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我不胜”。五脏相克也可按五行归属类推。

刚胜柔,故金胜木;因为刀具可砍伐树木;

  专胜散,故木胜土;因为树木可稳住崩土;

  实胜虚,故土胜水;因为堤坝可阻止水流;

  众胜寡,故水胜火;因为大水可熄灭火焰;

精胜坚,故火胜金;因为烈火可熔化金属。

(三)五行制化:

五行学说认为事物中有生有克,克中有生,生中有克,才能维持相对的平衡协调,这种生克的配合称为制化。

(四)五行相乘:

克制太过失去平衡的关系之一。木  →  土→  水→  火→  金→  木

“乘”有乘虚侵袭之意。相乘即指相克得太过,超过正常制约限度,使事物间的关系失去相对平衡的一种表现。五行相乘的关系与五行相克的关系是一致的。

(五)五行相侮:

反克失去生克制化的关系之一。木  →  金→  火→  水→  土→  木 

“侮”有持强凌弱之意。相侮即反克,是事物间的关系失去相对平衡的另一种表现。五行相乘的关系与五行相克的关系恰好相反。

(六)母子相及:

1.母病及子

指五行中作为母的一行异常,必然影响到子的一行,结果是母子都出现异常。

2.子病犯母

指五行中作为子的一行异常,会影响到作为母的一行,结果母子都出现异常。

三、五行学说在中兽医学中的应用

1.在生理方面

划分脏腑,阐明脏腑之间关系。按五行的属性以分别脏器的特性及相互联系,说明脏腑器官相互滋生和制约的生理现象。

2.在病理方面

用五行生克规律说明脏腑疾病的发生和传变。

3.在诊断方面

家畜五脏疾病的传变及五色的变化,观外知内,对疾病的诊断和预后推断有一定的意义。

4.治疗方面

确定治疗原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扶土抑木、舒肝健脾。

益火生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滋水涵木法;均为以五行相生而制定的疗法。

培土制水法;清金制木法;泻火补水法均为以五行相克而制定的疗法。

四、阴阳与五行的关系

阴阳-五行-阴阳:总-分,外感-内伤。阴阳学说以阴阳的对立统一解说动物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及动物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五行学说构建了动物体以五脏为中心并与外界沟通和联系的整体观。

小结: 

1、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都属于我国古代自然哲学的范畴,具有朴素的唯物辨证法思想。它们渗透到医学领域,成为中医研究医学的论理工具,促进了中兽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并成为其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阴阳学说以“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说明相互关联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存在着相互对立、依存、消长、转化的关系。其中对立、消长含有矛盾对立性的意思;依存、转化含有矛盾统一性的意思。阴阳学说认为宇宙是一个不断变化着的对立统一体。认为机体是由各种对立的组织结构、功能活动所组成的统一体,认为动物体与自然又是一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对立统一体。

3、五行学说着重以“五”为基数来归类客观世界,并以生克制化理论来说明其间的关系。五行学说认为宇宙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生克制化所组成的整体;认为机体通过五脏配五行,五脏又联系自己所属的形体、官窍、情志等,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体系。根据生克制化理论,确立了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机体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联系成一个整体。

4、由于历史条件和科学水平的限制,阴阳五行学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自然辨证法的思想作指导,对古代哲学思想去粗取精,使其更好地为实践服务。只有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更深入、更具体地阐明畜体极为复杂的变化。

思考题:

1.阴阳概念的规定性;阴阳概念的延伸。

2.阴阳转化的依据和条件各是什么?阴阳消长与阴阳转化的关系? 

3.五行相乘和相侮的概念、次序和产生原因各是什么?

4.五行的特性及其归类方法?

5.阴阳五行学说在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有何意义? 

参考文献:

1. 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54-61

2. 孙广仁.关于阴阳概念中的几个问题.辽宁中医杂志,2000:27(12):536-538

3. 洪素兰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学苑出版社,2000:10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