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常用方剂(0.5学时) 畜禽常用方剂的种类,功用,主治及临床应用 解表方:麻黄汤、桂枝汤、银翘散等;清热方:白虎汤、龙胆泻肝汤;泻下方;消导方;和解方;化痰止咳平喘方;温里方;祛湿方;理气方;理血方;收涩方;补虚方;祛风方;安神与开窍方;驱虫方;外用方;饲料添加方。 小结: 方剂包含“方”与“剂”两方面相关联的含义。其“方”是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依据治法、结合药物性能,选择合适的药物及用量,按一定配伍原则和结构层次,形成一个处方。其“剂”是依据上述处方遣药定量,并按应用要求加工成一定的制剂形态。“方剂”一词,最早出现于南北朝前后。考“方”之义,既有医方、药方、处方的含义,又有规定、规矩的意义,“剂”,古文通‘齐’,有整齐、整合、排列之义,也体现了一定的规定性和有序性;同时,“剂”还有调配、调和之意。方指药方、处方,剂指调配、调和,“方剂”的原意是指以药物按一定的规矩和方法组合成方。方剂绝不是简单的药物拼凑或堆砌,也并非任何一张处方都可以被称为符合要求的方剂。方剂是一个蕴含着中兽医辨证论治思想的独立整体,它是针对某一动物或某一群动物病证采取的中兽医药治疗实践活动。方剂的组成过程,不仅是合理选取几味中药将其按一定量组合在一起,它包含着中兽医诊疗实践的每个环节,即诊断、辨证、论治、遣药、调剂、应用等。中兽医方剂学则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兽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中兽医方剂学研究的内容是以中兽医基础理论、兽医中药学等前期基础学科的内容为基础的,因此,方剂学在中兽医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之间,起着重要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是中兽医学理、法、方、药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在学习中兽医方剂时,记住其组成、主治、功效和应用等是基本要求,关键是要分析其组方思路、理论基础、用药技巧,掌握这些方剂的配伍规律和临床应用的变化,同时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重点学习有代表性的,并有前人编撰的汤头歌决,便于记忆。 思考题: 方剂的组成原则? 常用的解表方? 第十三章 针灸(1学时) 目的要求: 掌握动物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掌握白针、宽针、三棱针的操作方法。掌握针刺意外情况的处理。掌握常见病证的防治方法和原则。 教学方法: 使用挂图、教具和模型等,针具的展示,结合实验操作。 教学时数:1学时 重点: 针刺意外情况的处理。掌握常见病证的防治方法和原则。 教学难点: 动物常用穴位的取穴方法,掌握白针、宽针、三棱针的操作方法。 一、针灸基本知识 (一) 针灸的用具 圆利针 、毫针 、三棱针 、宽针 、眉刀针、穿黄针、夹气针、火针、三弯针 、宿水管 、针锤和针棒、艾绒、艾卷和艾炷、烙铁、火罐 多为陶瓷罐或玻璃罐,亦可用竹筒或大罐头瓶代替,用于拔火罐疗法。其它针具 如电针治疗机、激光治疗器、微波针灸治疗器、电磁波谱治疗器等。 (二) 针灸前准备 1.检查针灸用具 2.动物保定 3.消毒 (三) 针刺方法 1.进针 有缓刺法和急刺法两种。 2.针刺角度 即针体与穴位皮肤表面所构成的角度,一般有平刺、斜刺和直刺三种。 3.留针 圆利针、毫针刺入穴位后,常将其在穴位内停留一段时间,称为留针。留针时间一般为15~30分钟,其间每隔5~10分钟可行针1次,每次2~3分钟。 4.行针 针刺达到所需深度后,可采用一定手法使患畜出现提肢、弓腰、摆尾、肌肉收缩等“得气”反应,称为行针。行针时可根据病情采用捻转、提插等方法。 5.针刺强度 适当的针刺强度对于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十分重要。常用的有以下三种。 1)强刺激 进针深,捻转、提插幅度大,速度快,用力重。适用于体质较强的病畜。 2)弱刺激 进针浅,捻转、提插幅度小,速度慢,用力轻。适用于老弱病畜。 3)中刺激 介于强弱刺激之间。 6.退针 在留针一定时间之后,以左手拇指、食指夹持针体,同时按压穴位,右手持针柄捻转抽出。 7.深刺和透刺 二、针术 (一)白针疗法 应用圆利针、毫针或宽针按一定的深度刺入除血针外的穴位,施以一定刺激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白针疗法,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治疗多种动物疾病。白针的操作方法如下。 1.持针 右手拇指、食指夹持针柄以便用力,中指和无名指抵住针身,以辅助进针。 2.按穴 针刺时,以左手切压穴位部皮肤,帮助进针,多用指切法。即左手拇指按压穴位近旁皮肤,针沿指甲边缘刺入。 3.进针 圆利针和毫针多用缓刺进针法,小宽针用急刺进针法。 4.留针与行针 进针后一般留针15~30分钟。其间,每隔5~10分钟可行针1次,每次2~3分钟。 (二)血针疗法 将宽针或三棱针刺入血针穴位,使之出血,以防治动物疾病的方法,称为血针疗法。 1.针刺方法 用急刺进针法,一次穿透皮肤及血管壁。 2.泻血量 应根据畜体强弱、疾病性质、季节和穴位特性来确定泻血量。一般体壮、急性热病可多放;体弱、慢性虚寒病应少放;春季、夏季可多放,秋季、冬季应少放;鹘脉穴、胸堂穴、肾堂穴可多放,而有的穴位,如马的分水穴,破皮见血即可。 3.注意事项 1)体质衰弱、孕畜、久泻、失血的病畜,不宜放血。 2)四肢下部的穴位放血后,不宜立即涉水,以防感染。 3)针刺放血后多能自行止血,若出血不止,可压迫止血,或用止血钳、止血药止血。 三、穴位 穴位,古称俞穴或腧穴,又名孔穴、穴道。它是针灸的刺激点,是脏腑经络的气血在体表汇集、输注的部位。通过经络的联系,穴位可以接受针灸的各种刺激并将其传导至体内,使内部脏腑的功能得到调整,从而起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穴位的命名、分类和取穴原则 小结: “针”即针刺,以针刺入人体穴位治病。它依据的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辨证原则,进针后通过补、泻、平补平泻等手法的配合运用,以取得人体本身的调节反应:“灸”即艾灸,以火点燃艾炷或艾条,烧灼穴位,将热力透入肌肤,以温通气血。针灸就是以这种方式刺激体表穴位,并通过全身经络的传导,来调整气血和脏腑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病保健”的目的。 思考题: 针刺意外情况如何处理? 参考文献: 1.赵阳生.兽医针灸学.第一版.北京:农业出版社, 1993. 第十四章 病证防治(2学时) 目的要求: 温热病证治、肝心脾肺肾病证治、外科与伤科证治概要、伤科证治概要胎产病证治概要 教学方法: 以网络课堂讲授为主。在涉及到已经学习过的中医基本理论知识时,可通过思考、回忆方式进行学习。结合临床动物常见病例讲解。 教学时数:2学时 重点: 温热病证治。 教学难点: 肝心脾肺肾病证治。 第一节 温热病证治概要 温热病各期病理变化比较表
第二节 脏腑病证治概要 一、心病证治要点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神和主血脉。因此,心的病理变化主要反映在精神改变及血脉运行异常两个方面。心病的证治要点主要有心喜动主明,病多实热,药宜苦寒等方面。 二、肺病证治要点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肺的功能失常往往影响气机的出入升降,表现出以咳嗽、气喘、气短等为主要症状的病证。肺病的证治要点有肺性宣降、病多燥热、用药宜轻清等方面。 三、脾和胃肠病证治要点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二者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水谷精微的消化、吸收和输布。其病多为饥饱劳役所伤,以致受纳、腐熟、输布、传导等功能失调,出现肚腹胀满,食少便溏,倦怠乏力等症状。此外,大、小肠与胃相连,在结构和功能上彼此承接,在生理上同属一个体系,病理上也常相互影响,故辨证论治时往往与脾合并在一起加以认识,仍统称为脾胃。 四、肝胆病证治要点 肝主藏血,目得血而能视,筋脉关节赖肝血濡养而能屈伸;肝性刚强,体阴而用阳,喜条达而恶抑郁。故肝病多表现为血不归藏、疏泄失职、筋脉不利等,且以实证、热证为多。 五、肾病证治要点 肾主藏精,主骨,生髓,藏真阴而寓元阳,是生殖发育之源,为“先天之本”;肾又主水,与膀胱相表里。故肾病多表现为元阴、元阳亏损,生殖发育机能衰减和水液代谢障碍等,常见阳痿、滑精、不孕、水肿、骨痿等症状。临证中除膀胱湿热等属于实证外,以虚证为多。 第三节 外科与伤科证治概要 一、外科病证治概要 发生于动物体外表的病证叫外科病,主要包括疮、黄、疔、毒等。 虽然外科病多生于动物体的外部,但与内在的脏腑、气血有着密切关系。脏腑功能失调,气血壅滞,病邪乘机侵袭,可以引起局部病变;局部病变,亦能引起脏腑气血失常而反映于全身。因此,对外科病的认识,也须从整体出发。 外科疾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外感六淫邪毒。六淫诸邪,均可致病而发为疮疡,尤以“热毒”、“火毒”最为常见。二是感受特殊毒素,如虫毒、蛇毒、疯犬毒,以及因禀赋不同而对某些物质过敏等。三是各种损伤,如跌打损伤,烫火伤,硫酸、火碱、石灰等物质的烧灼腐蚀等。 此外,疮疡发生于畜体上部(如头、颈、背部)者,多由风湿、风热所致,因风性轻扬之故;而发生于畜体下部(如腹下、四肢下部、二阴)者,多由于湿热所致,因湿性趋下之故。但在诊断时,尚须结合局部情况和全身证候探寻病机,不可拘泥于部位。 外科病阴证阳证鉴别要点
外科病的治法,有内治和外治两种。内治主要有消、托、补三个大法。外治用药包括掺药、膏药、油膏、箍围药等类。手术疗法包括开刀、烧烙、点刺、挂线、结扎等法。开刀多用于脓肿的切开排脓,烧烙多用于止血或烫治病根,点刺多用于泄疮肿之热毒,挂线多用于挂断漏管,结扎多用于缠去赘瘤。 二、伤科证治概要 伤科即损伤专科,主要指外力作用所致的骨、关节以及皮肉、筋腱的损伤,也包括同类原因引起的体内脏器损伤。伤科病证的主要表现是筋骨皮肉或脏器受伤,气血因而瘀滞,局部肿胀疼痛。伤科病证的辨证论治着重于气血。 药物治疗分内治和外治两种。内治以活血祛瘀为主, 外治,就是局部用药。若伤损处皮肉未破,可用膏药贴敷、煎药熏洗等法。 第四节 胎产病证治概要 母畜的发情、带、胎、产、哺乳,都是脏腑经络气血生化作用的表现。孕育胎儿的器官是胞宫,气血是胎产、哺乳的物质基础,脏腑是生化气血的源泉,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路。 基于以上生理特点,胎产病的病理就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气血失调,脏腑(特别是肝、脾、肾)功能失常,冲、任二脉受损。 小结: 主要介绍温热病证治、肝心脾肺肾病证治、外科与伤科证治概要、伤科证治概要胎产病证治概要 思考题: 结合畜禽的解剖生理特点和发病情况论述中兽医防治技术防治疾病的优势所在。 参考文献: 1.张泉鑫.猪病中西医综合防治大全.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张贵林.禽病中草药防治技术.第一版.北京:金盾出版社,1998. 3.王芳.猪病中药防治.第一版.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3. 第十五章 常见病证(1学时) 教学内容: 常见病证的诊断和防治技术。包括发热、慢草与不食、腹痛、泄泻等。 教学重点: 当前畜牧养殖中最为突出的畜禽疾病的中兽医防治。 教学难点: 疾病的辨证论治 教学方法: 从当前养殖中畜禽疾病的流行情况谈起。重点介绍发热、慢草与不食、腹痛、泄泻,其余病证自学。 一、发热 (一)外感发热 感受外界邪气,如风寒、风热、暑热等引起。多因气候骤变,劳役出汗,使畜体腠理疏泄,外邪乘虚侵入所致。外感发热主要有如下证型。 1.外感风寒 多由风寒之邪侵袭肌表,卫气被郁所致。见于外感病的初起阶段。 2.外感风热 感受风热邪气而发病,多见于风热感冒或温热病的初期。 3.外感暑湿 夏暑季节,天气炎热,且雨水较多,气候潮湿,热蒸湿动,动物易感暑湿而发病。 4.半表半里发热 风寒之邪侵犯机体,邪不太盛不能直入于里,正气不强不能祛邪外出,正邪交争,病在少阳半表半里之间。 5.热在气分 多因外感火热之邪直入气分,或其它邪气入里化热,停留于气分所致。 6.热结胃肠 多由热在气分发展而来。因里热炽盛,热与肠中糟粕相结而致粪便干燥难下。 7.营分热 外感邪热直入营分,或由卫分热或气分热传入营分所致。 8.血分热 多由气分热直接传入血分,或营分热传入血分所致。 (二)内伤发热 多由体质素虚,阴血不足,或血瘀化热等原因所致。 1.阴虚发热 多因体质素虚,阴血不足;或热病经久不愈,或失血过多,或汗、吐、下太过,导致机体阴血亏虚,热从内生。 2.气虚发热 多由劳役过度,饲养不当,饥饱不均,造成脾胃气虚所引起。 3.血瘀发热 多由跌打损伤,瘀血积聚,或产后血瘀等引起。 二、慢草与不食 慢草,即草料迟细,食欲减退;不食,即食欲废绝。慢草与不食是多种疾病的临床症状之一,此处所讲的慢草与不食,主要是指因脾胃功能失调而引起的,以食欲减少或食欲废绝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引起脾胃功能失调,造成慢草与不食的原因有很多。临床上根据病因,常将其分为如下证型。 1.脾虚 2.胃阴虚 3.胃寒 4.胃热 5.食滞 三、腹痛 腹痛是多种原因导致胃肠、膀胱及胞宫等腑,气血瘀滞不通,发生起卧不安,滚转不宁,腹中作痛的病证。各种动物均可发生,尤以马、骡更为多见。根据腹痛的不同病因和主证,临床上常将其分为以下证型。 1.阴寒腹痛 2.湿热腹痛 3.血瘀腹痛 4.食滞腹痛 5.肝旺痛泻 6.粪结腹痛 四、泄泻 泄泻是指排粪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粪如水样的一类病证。见于胃肠炎、消化不良等多种疾病过程中。泄泻的主要病变部位在脾、胃及大、小肠,但其它脏腑疾患,如肾阳不足等,也能导致脾胃功能失常而发生泄泻。临床上,常根据泄泻的原因及主证,将其分为如下证型。 1.寒泻(冷肠泄泻) 2.热泻 3.伤食泻 4.虚泻 (1)脾虚泄泻 (2)肾虚泻 小结: 介绍当前畜牧养殖中最为突出的畜禽疾病的中兽医学病证论治。 思考题: 临床上,根据病因和症状表现的不同,发热种类如何划分? 参考文献: 1.张泉鑫.猪病中西医综合防治大全.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2.张贵林.禽病中草药防治技术.第一版.北京:金盾出版社,1998. 3.王芳.猪病中药防治.第一版.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3. |
||||||||||||||||||||||||||||||||||||||||||||||||||||||||||||||||||
上一页 | 下一页 | 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