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安徽科技学院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精品课程 >> 文章正文
第十七章 猪小袋纤毛虫病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10-14

第十七章  猪小袋纤毛虫病

小袋纤毛虫病是由结肠小袋纤毛虫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原虫病。主要感染人和猪,有时也感染牛和羊。主要寄生于猪和人的大肠(主要是结肠),轻度感染时,猪无异常表现,严重感染时有肠炎等症状,甚至可导致死亡。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尤其多发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我国的河南、广东、广西、吉林、辽宁等15个省市均有人感染的病例报道。

  

小袋纤毛虫属纤毛虫门、动片纲、毛口属、小袋科、小袋属。虫体较大,发育过程中有有滋养体和包囊两种不同阶段和时期的虫体,形态不同。

滋养体   周身纤毛,能运动,卵圆形或梨形,大小3050×25120 um ;身体前端有一胞口,与漏斗状的胞咽相连。胞口与胞咽处也有许多纤毛。胞口附近的纤毛运动时可将食物驱入胞口与胞咽,并在胞咽的底部积累成食物泡。食物泡装满后即脱离胞咽而随内质的运动而流动。消化作用在食物泡中进行,不能消化的残渣由虫体后端的胞肛排出。伸缩泡有两个,一个在虫体中部,另一个在后部。核分大核和小核两个,大核多在虫体中央,呈肾形,小核甚小,球形,常位于大核的凹陷处。

包囊   处于休眠期,不能运动,直径4060 um ,囊壁两层,囊内为虫体,基本不运动。

   

宿主是吞食了外界环境中的包囊而被感染,在胃肠道中囊壁被消化,释放出滋养体,进入大肠寄生,以淀粉、肠壁细胞、红细胞、白细胞、细菌等为食物。以二分裂法繁殖,小核首先分裂,继而大核分裂,最后胞质分开,形成两个新个体。在不利的环境和其他条件下,部分滋养体变圆,形成包囊,随宿主粪便排出体外。滋养体若随宿主粪便排出,也有可能在外界成囊。

结肠小袋纤毛虫分布于世界各地,但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猪的感染最为普遍,感染率可达20 %100 % 我国许多省都常发现本虫,特别在华南、西南和中南地区的仔猪感染尤为常见。
     
人主要是吞食污染有包囊的食物或饮水而感染。猪是人的重要传染源。

本病多发于冬春季节,各年龄猪均易感,且感染率高,大猪多呈隐性感染而成为带虫者,对仔猪致病力强,往往造成严重疾病,甚至死亡。

小袋纤毛虫包囊对外界的抵抗力很强,在潮湿的环境中能生存2个月,在阳光直接照射下3个小时才死亡。因此,栏舍卫生条件差的猪群感染率特别高。

 

      肠内的小袋纤毛虫,一般情况下为共生者,以肠内容物为食,对肠粘膜并无损害,但如宿主消化功能紊乱或因种种原因肠粘膜有损伤时,虫体就趁机侵入肠壁,破坏肠组织,形成溃疡。溃疡主要发生在结肠,其次是直肠和盲肠。常与肠道微生物特别是沙门氏菌协同致病。

1. 潜在型
     
感染动物无症状,但成为带虫传播者。主要发现在成年猪。

2. 急性型
     
多发生在幼猪,特别是断奶后的小猪。主要表现为水样腹泻,混有血液。粪便中有滋养体和包囊两种虫体存在。病猪表现为食欲不振,渴欲增加,喜欢饮水,消瘦,粪稀如水,恶臭。被毛粗乱无光,严重者13 周死亡。

3. 慢性型
     
常由急性病猪转为慢性,表现出消化机能障碍、贫血、消瘦、脱水的症状,发育障碍,陷于恶病质,常常死亡。严重感染时虫体侵入肠粘膜或粘膜下层,可引起溃疡性结肠炎。粘膜充血、出血、水肿、糜烂和溃疡;患顽固性下痢的猪只其结肠和直肠壁深层发生溃疡。

人感染结肠小袋纤毛虫时,病情较为严重,常引起顽固性下痢,病灶与阿米巴痢疾所引起的相似,结肠和直肠的深层发生溃疡。

 

粪便检查,在粪便中找到结肠小袋纤毛虫的滋养体或包囊,结合临床症状,即可确诊。在急性型病例,粪便中常有大量的能运动的滋养体;慢性型病例,粪中以包囊为主。检查方法是用温热的生理盐水510倍稀释粪便,过滤,吸取少量液体涂片镜检,也可滴加0.1 %的碘液,使虫体着色,便于观察。 

尸体剖检时可刮取肠粘膜作涂片检查。

 

1、预防主要在于改善饲养管理,管好粪便,保持饲料、饮水的清洁卫生。

2、对发病猪要及时进行隔离治疗。
    
1)呋喃唑酮:以0.02 %~0.04 %的浓度混入猪的饲料中喂服;
    
2)甲硝哒唑(灭滴灵):每头按0.25 g口服,一天两次,连用3 d效。
    
3)福尔马林:以0.1%灌肠可收到暂时的效果,虫体在一两天内消失,但不久再次出现。

 

文章录入:dwjscx    责任编辑:dwjscx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10 安徽科技学院精品课程组 All rights reserved. 管理登陆
    版权所有:安徽科技学院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精品课程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