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防治法则(2学时) 目的要求: 掌握传统兽医学的预防思想和具体措施,治法的概念;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主要内容;正治与反治的概念和具体方法;治标与治本的应用原则。内治法中八法的概念、应用和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从当前集约化养殖和“防重于治”引入预防;从辨证论治概念引入治疗问题。采用提示和引导方法教学。 教学时数:2学时 重点: 治病求本;正治与反治、治标与治本的应用原则。建立中西兽医结合的综合防御体。 难点: 预防方案的制定。“本”的概念的理解;同治与异治的内涵实质。八法的合理应用。 第一节 预防(0.5学时) 概念: 预防,就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止动物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前人称其为“治未病”。 一、未病先防 概念:未病先防,就是在动物未发病之前,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 做法:未病先防,重在培养机体的正气,增强其抗邪能力。 培养正气,主要着手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加强饲养管理,合理使役 中兽医认为,加强饲养管理,合理使役是预防动物疾病发生的关键。 (二)针药调理 放六脉血;灌四季药。 (三)疫病预防 早期诊断、隔离、预防性给药、控制环境。 二、既病防变 概念:未病先防,是积极的预防措施。如果疾病已经发生,就应及早诊断和治疗,以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与传变,这就叫做既病防变,也是“治未病的”重要内容。 做法:早期诊治;防止传变。 (一)早期诊治 早期诊治有利于疾病的早日痊愈,防止因病邪深入而加重病情。 (二)防止传变 掌握疾病传变的规律,先安未受邪之地,治其未病之脏腑,以防止疾病的传变。
第二节 治则(1学时) 治则即为治疗法则,包括治疗与护养、扶正与祛邪、治标与治本、正治与反治、同治与异治、治常与治变等内容。 一、治疗与护养 针药治疗与护理调养是医治疾病不可分割的两部分。 二、扶正与祛邪 扶正为使用补益正气的方药及加强护理的方法,以提高机体的抵御能力,祛除邪气,战胜疾病,恢复健康。 三、治标与治本 本指疾病的的本质,标指疾病的现象。 内因是本,外因是标,一定要掌握“治病必求其本”的根本原则。 在疾病过程中,根据病情掌握“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 在病证标本兼见的情况下,采用“标本兼治”;或“标本兼顾”法。 四、正治与反治 正治又称逆治,是逆疾病的症象而治。反治又称从治,是顺疾病的症象而治。 五、同治与异治 同治与异治就是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六、治常与治变 治疗疾病有一般的法则,这就是"常";但疾病的发生发展受各个方面的因素影响,表现复杂,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变通,随证论治,这就是"变"。所以,治常与治变,要因畜、因时、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条件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第三节 治法(0.5学时) 一、八法 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是中兽医药物治疗的是基本的方法。 (一)汗法 概念:又叫解表法,是运用具有解表发汗作用的药物,以开泄腠理,驱除病邪,解除表证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证:主要用于治疗表证。 分类:表证有表寒、表热之分,汗法又分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两种。 分类介绍: 1、辛温解表 适应症:表寒证 代表方:麻黄汤、桂枝汤等。 2、辛凉解表 适应症:表热证 代表方:银翘散、桑菊饮等。 应用配伍 阳虚者,宜补阳发汗; 阴虚者,宜滋阴发汗; 兼有湿邪在表的,如风湿证,则应于发汗药中配以祛风除湿药。 3、使用汗法时,应注意 体质虚弱、下痢、失血、自汗、盗汗、热病后期等有津亏情况时,原则上禁用汗法。若确有表证存在,必须用汗法时,也应妥善配以益气、养阴等药物。 发汗应以汗出邪去为度,不可发汗太过,以防耗散津液,损伤正气。 夏季或平素表虚多汗者,应慎用辛温发汗之剂。 发汗后,应忌受寒凉。 (二)吐法 概念:又叫涌吐法或催吐法,是运用具有涌吐性能的药物,使病邪或有毒物质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证:主要适用于误食毒物、痰涎壅盛、食积胃腑等证。 代表方:瓜蒂散、盐汤探吐方等。 说明:吐法是一种急救方法,用之得当,收效迅速,用之不当,易伤元气,损伤胃脘。因此,如非急证,只是一般性的食积、痰壅,尽可能用导滞、化痰的方法,特别是马属动物,由于生理特点不易呕吐,更不适用吐法。 注意事项 心衰体弱的病畜不可用吐法。 怀孕或产后、失血过多的动物,应慎用吐法。 (三)下法 概念:又叫攻下法或泻下法,是运用具有泻下通便作用的药物,以攻逐邪实,达到排除体内积滞和积水,以及解除实热壅结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证:主要适用于里实证。 分类:根据病情的缓急和患病动物体质的强弱,下法通常分攻下、润下和逐水三类。 1、攻下法 概念:也叫峻下法,是使用泻下作用猛烈的药物以泻火、攻逐胃肠内积滞的一种方法。 适应症:适用于膘肥体壮,病情紧急,粪便秘结,腹痛起卧,脉洪大有力的病畜。 代表方:大承气汤。 2、润下法 概念:也叫缓下法,是使用泻下作用较缓和的药物,治疗年老、体弱、久病、产后气血双亏所致津枯肠燥便秘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症:虚秘。 代表方:当归苁蓉汤。 3、逐水法 概念:是使用具有攻逐水湿功能的药物,治疗水饮聚积的实证如胸水、腹水、粪尿不通等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症:实性水肿。 代表方:大戟散。 注意事项: 表邪未解不可用下法,以防引邪内陷。 病在胃脘而有呕吐现象者不可用下法,以防造成胃破裂。 体质虚弱,津液枯竭的便秘不可峻下。 怀孕或产后体弱母畜的便秘不可峻下。 攻下、逐水法,易伤气血,应用时必须根据病情和体质,掌握适当剂量,一般以邪去为度,不可过量使用或长期使用。 (四)和法 概念:又叫和解法,是运用具有疏通、和解作用的药物,以祛除病邪,扶助正气和调整脏腑间协调关系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证: 表半里证;脏腑气血不和的病证(如肝脾不和)。 代表方: 表半里证——为小柴胡汤; 脏腑气血不和的病证——为逍遥散、痛泄要方。 注意事项 病邪在表,未入少阳经者,禁用和法。 病邪已入里的实证,不宜用和法。 病属阴寒,证见耳鼻俱凉,四肢厥逆者,禁用和法。 (五)温法 概念:又叫祛寒法或温寒法,是运用具有温热性质的药物,促进和提高机体的功能活动,以祛除体内寒邪,补益阳气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证:主要适用于里寒证或里虚证。 分类:根据“寒者热之”的治疗原则,按照寒邪所在的部位及其程度的不同,温法又可分为回阳救逆,温中散寒,温经散寒三种。 1、回阳救逆 适应症:适用于肾阳虚衰,阴寒内盛,阳虚欲脱的病证。 代表方:四逆汤。 2、温中散寒 适应症:适用于脾胃阳虚所致的中焦虚寒证。 代表方:理中汤。 3、温经散寒 适应症:适用于寒气偏盛,气血凝滞,经络不通,关节活动不利的痹证。 代表方:黄芪桂枝五物汤。 注意事项 素体阴虚,体瘦毛焦,阴液将脱者不用温法。 热伏于内,格阴于外的真热假寒证禁用温法。 (六)清法 概念:又叫清热法,是运用具有寒凉性质的药物,清除体内热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证:主要适用于里热证。 分类:临床上常把清法分为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清热燥湿、清热解暑几种。 1、清热泻火 适应证:适用于热在气分的里热证。 代表方:白虎汤、麻杏甘石汤、龙胆泻肝汤、清胃散等。 2、清热解毒 适应证:适用于热毒亢盛所引起的病证。如疮黄肿毒等。 代表方:消黄散、黄连解毒汤等。 3、清热凉血 适应证:适用于温热病邪入于营分、血分的病证。 代表方: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等。 4、清热燥湿 适应证:适用于湿热证。 代表方:茵陈蒿汤、白头翁汤、八正散等。 5、清热解暑 适应证:适用于暑热证。 代表方:香薷散。 注意事项: 表邪未解,阳气被郁而发热者禁用清法。 体质素虚,脏腑本寒,胃火不足,粪便稀薄者禁用清法。 过劳及虚热证禁用清法。 阴盛于内,格阳于外的真寒假热证禁用清法。 (七)补法 概念:又叫补虚法或补益法,是运用具有营养作用的药物,对畜体阴阳气血不足进行补益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应证:适用于一切虚证。 分类: 补气——气虚;养血——血虚;滋阴——阴虚;助阳——阳虚。 1、补气法 概 念:适用于气虚证,是运用补气的药物如党参、黄芪、白术等以增强脏腑之气的方法。 代表方:有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等。 注 意:因气能生血,故在以补血法治疗血虚时,也应注意补气以生血。 2、补血法 概 念:适用于血虚证,是运用补血的药物如当归、白芍、阿胶等以促进血液化生的方法。 代表方:四物汤、当归补血汤等。 3、滋阴法 概 念:适用于阴虚证,是运用补阴的药物如熟地、枸杞子、麦冬等以补阴精或增津液的方法。 代表方:为六味地黄丸。 4、助阳法 概 念:适用于阳虚证,是运用补阳的药物如巴戟天、淫羊藿、肉苁蓉等以壮脾肾之阳的方法。 代表方:为肾气散。 5、应用情况 气血双补;气阳双补;气阴同补;阴阳同补;阴血同补; 补气血,应注意补中焦脾胃为主; 补阴阳,应注意补肾与命门为主。 注意事项: 一般情况下,切忌纯补,应于补药之中配合少量疏肝和脾之药,达到补而不腻的目的。否则,易造成脾胃气滞,影响消化,不仅妨碍食欲,而且对药物的吸收也有限制,影响补益效果。应注意认清虚实的真假,避免“误补益疾”的错治。在邪盛正虚或外邪尚未完全消除的情况下,忌用纯补法,以防“闭门留寇”而致留邪之弊。通常情况下,补不宜急,“虚则缓补”。但在特殊情况下,如大出血引起的虚脱症,必须用急补法。 (八)消法 概念:又叫消导法或消散法,是运用具有消散破积作用的药物,以达到消散体内气滞、血瘀、食积等的一种治疗方法。 分类:行气解郁、活血化瘀、消食导滞。 适应证: 行气解郁:适用于气滞证。常用方剂如越鞠丸等。 活血化瘀:适用于瘀血停滞的瘀血证。常用方剂如桃红四物汤等。 消食导滞:适用于胃肠食积,常用方剂如曲蘖散等。 二、八法并用 (一)汗下并用 病邪在表用汗法,病邪在里用下法,如果既有表又有里,应先解其表,而后攻其里。 (二)温清并用 温法和清法原为对抗性疗法,但对寒热错杂的病证,若单纯用一法,势必偏盛一方,使病情加重,故采用温清并用,使病情协调。 (三)攻补并用 正虚邪实的病证,单纯补法,会使邪气更甚,若单纯用攻法,恐正气不支,造成虚脱,故宜攻补灵活运用。 (四)消补并用 对于正气虚弱、复患积滞之病,必须缓治而不能急攻的,要把消导药和补养药结合起来使用。 三、外治法 与上述的八种内治法不同,外治法是运用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的疗法。 外治法不通过内服药物途径,直接使药物作用于体表病变部位。 外治法包括贴敷、掺药、点眼、吹鼻、温熨、熏洗、口噙等方法。 小结: 治则即为治疗法则,包括治疗与护养、扶正与祛邪、治标与治本、正治与反治、同治与异治、治常与治变等内容。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是中兽医药物治疗的是基本的方法。中医重视疾病的预防,主张在未病之前加强管理并适当用药物预防。而既病之后,则应早期诊治,防止疾病传变。在疾病初愈后防止复发。中医学的治疗原则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制订的。是治疗疾病的准则,确立治疗方法的依据。始终贯穿着治病求本的思想。因疾病的表现与本质有真假异同,故治疗有正反逆从,病情有标本缓急,治疗有先后主次,根据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的变化,采取扶正祛邪以常为度,调整阴阳以平为期,还应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即三因制宜。 思考题: 中西兽医结合建立畜禽疾病预防体系的基本思路? 八法中那些属于扶正、哪些属于祛邪? |
||
上一页 | 下一页 | 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