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诊法(1学时)

目的要求:

掌握中兽医学诊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四诊的方法。

教学方法:先讲解,然后结合临床操作来形成直观印象。

教学时数:1学时

望诊:望全身、望局部、望口色。

切诊:(1)切脉:切脉的方法、部位。(2)脉象:六纲脉。(3)触诊:触温度、触肿胀、触胸腹、腹内触诊。

难点:

四诊的操作技术和脉象的感知。

一、四诊概念:

也叫诊法,是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种诊察疾病方法的简称。其中察口色与诊脉象是中兽医诊法的特色。四诊合参:望、闻、问、切在临证诊断中各有其独特的作用,但又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因此,在诊断过程中,必须把四诊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把所获得的资料全面地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即所谓“四诊合参”。此外,还要结合四时气候,地理环境和家畜体质强弱等不同情况加以综合考虑。

二、望诊

(一)概念

望诊是诊者运用视觉来观察病畜神、色、形、态以及分泌物、排泄物的色质等异常变化,借以了解病理情况的一种诊断方法。望诊为四诊之首。

(二)望诊的次序

由远及近:在望诊时,不要急于接近病畜,应站在距离病畜适当的地方;

有面到点:对其全身各部进行一般性观察,然后再接近病畜;

由前向后;

自上而下;

从左到右;

详细观察,并重点深入;有目的地进行局部望诊,以获得可靠资料。

(三)望诊的内容:整体望诊、局部望诊、察口色。

1、整体望诊

望整体包括望精神,体躯和营养及动静姿态等。

1) 望精神                                                                

2) 望形体                                                                  

3) 望动态                                                                

2、局部望诊

1) 望眼                                               

2) 望耳                                                                 

3) 望鼻                                                                

4) 望口唇                                                               

5) 望饮食                                                                 

6) 望反刍                                                                

7) 望呼吸                                                               

8) 望胸腹                                                                 

9) 望粪尿                                                              

(三)察口色

察口色是四诊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中兽医独具特色的望诊方法之一。

察口色就是观察口腔各有关部位的色泽,以及舌苔、口津,舌形等的变化,以诊断脏腑病证的方法。

口色是气血的外荣,其变化反映着气血的盛衰和脏腑的虚实。通过察口色能辨别病性的寒热虚实,病情的轻重缓急和判断疾病的预后。

1、察口色的部位和方法,需根据动物种类不同而有所侧重。

牛羊主要看口腔底部的粘膜,如卧蚕、舌底,而以舌底为主;

猪、马、犬、猫主要看舌。

前人认为,五脏在口色上各有相应部位:舌色应心,唇色应脾,金关(左卧蚕)应肝,玉户(右卧蚕)应肺,排齿应肾,口角应三焦。而舌色又可按舌的不同部位与不同脏腑相应,即舌尖反映心肺病变;舌中反映脾胃病变;舌根反映肾与膀胱病变;舌边反映肝胆病变。但这些划分不能孤立看待,须结合其他症状综合考虑。

家畜患病以后表现出来的口色变化,叫做病色;有病口色主要从舌质、舌苔、口津、舌体形态等方面进行观察。

2、舌质、舌苔的变化

1)  舌质(包括口腔其他有关部位)颜色

(1)白色  主虚、寒。多为气血不足、阳气衰弱的表现。淡白为气血虚。苍白为气血极度虚弱。青白为脾胃虚寒。

(2)红色  主热证。多为感受热邪或阴虚火旺所致。微红见于轻型热证。鲜红为热在气分。深红为热入营血或阴虚火旺。舌尖红是心火上炎。舌边红是肝胆有热。

(3)黄色  主湿。多由肝、胆、脾的湿热所引起。黄而鲜明为阳黄。黄而晦暗为阴黄。

(4)青色  主寒、痛、风。多为感受寒邪及疼痛的象征。青白为脏腑虚寒。青黄为内寒挟湿。青紫为寒极、肝风内动或气血瘀滞。青紫兼口津干燥晦暗者为气滞血瘀,兼口津滑利者为里寒极盛。

(5)黑色  真正的黑色在临证中并不多见,一般指青紫而灰暗。黑而有津者为寒极,黑而无津者为热极。皆属危重病候。

2) 舌苔                                                              

舌苔是舌面上浮垢,也叫苔垢,它的生存有三个主要因素:一是由胃气熏蒸而成;二是由邪浊上升而成;三是由饲料残屑和脱落上皮细胞等堆积而成。健康家畜舌苔薄白,稀疏均匀,光泽而润。舌苔的变化,可反映胃气的强弱、病邪的深浅、病性的寒热和病势的进退。疾病时舌苔的变化,可从苔色、苔质两方面进行观察。

(1) 苔色  主要有白苔、黄苔和灰黑苔。

    白苔:主表证、寒证。苔薄白而滑多为外感风寒。苔白滑而腻多为内有寒湿。苔白中带黄,多为病邪化热,由表入里,表示病情发展。

    黄苔:主热证。微黄薄苔,多为外感风热;苔黄而燥,多为胃热伤津。苔黄而腻,多为湿热,黄色越深,表示里热越重。

    灰黑苔:多主热证,亦主寒湿证或虚寒证。多见于疾病的严重阶段。但应注意与吃草料等染色相区别。舌苔灰黑而干,属热炽伤阴。苔灰黑而润,多属阳虚寒盛。

(2) 苔质  指舌苔的有无、厚薄、润燥、腐腻等变化。

有无: 舌苔由无到有,表示胃气恢复,病情减轻。舌苔由有到无,说明胃气虚衰,病情发展。

厚薄:  舌苔薄,表示病情较轻,病邪浅表。舌苔厚,表示病邪深重或内有积滞。

润燥:  舌苔湿润,表示津液未伤。若苔面水分过多,多为水湿内停。舌苔干燥,是津液已耗,多属高热伤津,或阴虚液亏。

腐腻:  腐苔,是苔质疏松而厚,如豆渣样,多为胃有实热或胃肠积滞。腻苔,是苔质致密而细腻,不易刮除,多属湿浊内停。

总之,观察舌苔的厚薄,可知病邪的深浅;舌苔的润燥,可知津液的盛衰;舌苔的腐腻,可知积滞和湿浊的情况;舌苔的有无,可知胃气的强弱和病情的发展趋势。

三、闻诊

闻诊是通过听觉和嗅觉了解病畜声音和气味变异的一种诊察方法。

(一)闻声音                               (二)嗅气味

1) 叫声                                    1) 口气                               

2) 咳嗽                                    2) 鼻气                             

3) 呼吸                                    3) 粪便             

4) 呻吟                                    4) 尿液

5) 肠音                                    5) 其他    

6) 嗳气                                                        

7) 磨牙                                                                   

危重病畜、某些瘟病、农药中毒、代谢疾病,常出现特异气味。

四、问诊

问诊是兽医人员通过询问畜主或饲养员对家畜病情进行调查了解的一种方法。

问诊虽然对疾病的诊断有其重大意义,但还必须结合望、闻、切诊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

(一)问发病及诊疗经过

(二)问饲养管理及使役

(三)问防疫情况

(四)问既往病史及繁殖配种情况

[附]问诊歌诀:

家畜有病不能言,病史要向畜主问;询问病史要详细,虚作假诉要避免。

一问发病若干日,急性慢性便可知。二问使役与负重,是否驽力逆气伤。

三问饲喂多少料,饥饱原因是一项。四问粪尿量与色,胃肠有寒或有热。

五问呼吸与啌嗽,肺经有病便可得。六问母畜有无孕,处方下药能安全。

七问曾否治疗过,经过情况是好坏。八问放牧与管理,有无角斗与摔跌。

九问气候有无变,曾否暴晒与雨淋。十问周围和同群,瘟疫是否在流行。

询问之时问得好,处方施治疗效高。

五、切诊

切诊是靠手指的感觉,在家畜体表或体内不同部位上进行切、按、触、摸、叩,以了解病变的一种诊察方法。

如脉象的盛衰,体表的寒热,局部肿胀的性质,肠道的变化,卵巢及胎儿的发育情况等,一般都需要通过切诊才能了解。但也须结合其他三诊进行综合归纳、分析,判断病证。

(一)切脉

切脉又叫脉诊,是诊者用手指切按病畜一定部位的动脉,根据脉象了解和推断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脉象是脉搏搏动时的形象。       

1、切脉部位因畜种不同而异。

(1)尾  脉  即尾根腹面近肛门三节尾椎间的尾中动脉。用于牛、骆驼。

(2)股内脉  即股内侧的股动脉。用于猪、羊、犬。

(3)双凫脉  即颈基部的颈总动脉。用于马属动物。

(4)颌下脉  即下颌骨下缘的颌外动脉。用于马属动物、牛。

(5)臂内脉  即前臂内侧正中沟上端的正中动脉。用于马、牛、羊、猪、犬、猫。

2、切脉方法

(1)尾  脉  切脉时,诊者站在病畜正后方,一手将尾略向上举,另一手的食、中、无名指的指端腹面放在脉管上,拇指可放在尾根的背面协同保定。

(2)股内脉  切脉时,诊者蹲在病畜的侧后方,一手轻握被诊肢,一手的手指由膝关节上部缓慢伸入股内侧,触及股动脉后推压定位。

(3)双凫脉  切脉时,诊者站在病畜侧方,一手按扶鬐甲,一手的食、中、无名指放在对侧的颈动脉上推压定位。

(4)颌下脉  切脉时,诊者站在病畜头侧,一手握住笼头或鼻环,一手的无名、中、食指顺序由颌外动脉切迹处向内布指。

(5)臂内脉  切脉时,诊者站或蹲在病畜的胸侧,一手按扶鬐甲,一手的手指由肘后缓慢伸入臂内,在正中动脉上布指。

    切脉时,要注意环境安静;待病畜停立宁静,呼吸平和,气血调匀后进行;诊者要调匀呼吸,全神贯注,仔细体会;每次诊脉时间一般不少于3min。

3、脉象

是指动脉脉体和搏动的征象。通过手指切按,以分辨其部位深度、频率速度、搏动强度、充盈度、流利度、紧张度、搏动节律等,从而得出一个总的印象。

(1)平脉(正常脉象) 其脉象表现为:不浮不沉,不大不小,至数恒定,和缓从容,节律均匀。以和缓从容、节律均匀最为要领。

    健康动物的脉象也可随季节气候和家畜的年龄、性别与体况等因素的变化与差异,而有一定限度的变化。如春季脉稍弦,夏季脉稍洪,秋季脉稍浮,冬季脉稍沉。故前人将正常脉象总结为“春弦夏洪秋毛冬石”。此外,幼畜脉象偏数而软,老畜则偏虚;膘肥的脉偏沉,体瘦的则偏浮;孕畜可见滑脉;剧烈运动和使役后,则脉数有力,这些皆非病脉,仍属正常脉象的范围。

    各种家畜脉搏的至数,中兽医是以诊者一息(即一呼一吸)来计算的。

家畜脉搏至数

畜  别

每 息 至 数

每 分 钟 次 数

马骡

3

4

4

5

5

5-6

36-44

32-52

40-60

60-80

70-80

70-120

    

(2)反脉(病脉)  是指异于正常脉象的脉。病脉有许多种,形象各异,但其中的有些脉象,又具有共同特征,故一般多以浮、沉、迟、数、虚、实六种脉象为纲,归纳成六大类。六纲脉是:

①浮脉

    脉象:脉位浅表,轻取即得,重按反而不显。

    主病:表证。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多见于外感,久病体虚及某些热性病初期。

    ②沉脉

    脉象:脉位低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多见于脏腑积滞引起的腹痛,结症等证。

③迟脉  

    脉象:脉来迟慢,一息不及正常脉次。

    主病:寒证。有力为寒实,无力为虚寒。多见于寒性腹痛、腹泻、湿痹等证。

④数脉

    脉象:脉来急数,一息超过正常脉次。

    主病: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多见于各种热性病证。

    ⑤虚脉

    脉象: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虚。

    主病:虚证(气血两虚)。多见久病、重病后期及脏腑气血虚弱等证。

    ⑥实脉

    脉象:三部脉举按皆有力。

主病:实证。多见新病邪盛之高热、痰食积聚等证。

(3)易脉(绝脉、败脉、怪脉、危重脉)  是指病畜脏气将绝,胃气枯竭时出现的脉象。

    ①屋漏脉:脉在筋肉之间,如屋漏残滴,良久一滴,即脉搏极迟,溅起无力。为胃气荣卫将绝。

    ②雀啄脉:脉在筋肉之间,连连急数,三五不调,止而复作,如雀啄食。主脾气已绝。

    ③虾游脉:脉在皮肤,来则隐隐其形,时而跃然而去,如虾游冉冉,忽而一跃。主死。

    ④鱼翔脉:脉在皮肤,头定尾摇,似有似无,如鱼在水中游动。为三阴寒极,亡阳于外的表现。

    ⑤弹石脉:脉在筋骨之间,如指弹石,辟辟凑指,毫无柔和软缓之象。主肾气竭绝。

解索脉:脉在筋肉之间,乍疏乍密,如解乱索,即时快时慢,散乱无序。主肾与命门之气皆亡

⑥解索脉:散乱无序,如解乱绳之状。

⑦釜沸脉:脉在皮肤,浮数之极,至数不清,如釜中沸水,浮泛无根。为三阳热极,阴液枯竭之候,主脉绝,见于濒死期。

(二)触诊

触诊是用手直接触按病畜的可触部位,以探查疾病的一种诊断方法。通过触诊可感知其寒热温凉,软硬虚实,肿胀疼痛等,结合其他诊法,以判断病情、病位、病性。

1、温度 

温度的变化,是动物发生疾病的重要标志,查体温是诊断过程必不可少的措施。一是用体温计在肛门内测量体温,二是用手触摸口、鼻、耳、皮肤等局部温度。

1)体温计测体温                                             

 临床实践中,借助体温计测体温较客观准确。各种畜禽正常体温如下:

牛37.5—39.5℃  羊38—39℃  猪38—39.5℃  马37.5—38.5℃  犬37.5—39℃ 

猫38.5—39.5℃  鸡40.5℃。                

一般来说,体温升高,多见于热证、实证。体温在常温以下,多见于重危病证。

2)触温

① 口温  ② 鼻温  ③ 耳温  ④ 角温  

2、摸肌肤

① 皮毛  ② 肿疡  ③ 四肢  

3、按胸腹

4、谷道入手 

谷道入手包括直肠检查和按压破结。它对大家畜既是诊察方法,又是治疗措施。在临证中对大肠、小肠、脾、胃、肾、膀胱、子宫、卵巢等病变的诊断和治疗,以及产科上的发情鉴定、妊娠检查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小结:

学会运用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能较为客观、准确、系统的诊察、收集动物疾病的各种信息,为正确地进行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思考题:

传统四诊与现代兽医诊断技术的比较?

传统四诊与现代兽医诊断技术的结合情况?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