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病因病机(3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病因的概念和病因学说的特点;

2、六淫的概念;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3、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以及常见的临床病证。

4、中兽医病机的认识角度和概念。

5、正邪相争、阴阳失调、气机失常与发病的关系。

教学方法:

从认识疾病必须了解病因开始讲起。提出现代医学对病因的认识和划分。将现代兽医学的病因、病理与中兽医学的病因、病机联系起来分析发病畜体的原因及其规律。结合各类病因致病特性列举具体病例说明。

教学时数:3学时

重点:正气、邪气与发病的关系。外感、六气、六淫、瘀血、痰饮、致病七情等概念。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以及常见的临床症状。

难点:正气、邪气与发病的关系。审证求因。六淫与六气的区别;温、热、火的概念区别。

第一节 病因病机的概念(0.5学时)

一、概念

(一)病因:

即致病因素,也就是引起动物疾病发生的原因。

(二)病机:

是指各种病因作用于机体,引起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机理。

二、疾病的发生:

对立统一性破坏,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三、发病与正邪:

“正邪相争”,正不胜邪。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就是“正邪相争”的结果。

“正气”,是指动物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机能活动,及其抵抗力;

“邪气”,指一切致病因素。

四、发病与环境:

动物体的正气盛衰,取决于体质因素和所处的环境及饲养管理等条件。

第二节 病因(2学时)

一、外感致病因素

外感致病因素包括六淫和疫疬

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热(火)等六种异常气候转化为病,六气与六淫的关系。

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1)外感性(2)季节性(3)地域性(4)相兼性

(一)风

1、风邪特性及致病特征

①风为六淫之首(百病之始)②风性轻扬开泄③风善行数变④风性主动

2、常见风证

①外风:伤风(外感风邪);风痹(风邪侵犯经络);风疹(风邪侵袭肌肤)

②内风:脏腑本身机能失调而产生的风证,状似外风,但性质不同,如肝血亏虚或肝风内动,多见于幼龄或年老体弱者

(二)寒

1、寒邪特性及致病特征

①寒性阴冷,易伤阳气②寒性凝滞,易致疼痛③寒性收引

2、常见寒证

①外寒:外感寒邪;寒伤脾胃

②内寒:阳虚里寒。常见有中焦虚寒、肾阳不足等证。

(三)暑

1、暑邪特性致病特征

①暑性炎热,易致发热②暑性升散,耗气伤津③暑多挟湿,易困脾胃

2、常见暑证

①中暑:伤暑与中暑②暑热:入夏后多见肌肤发热③暑湿:发热不甚,四肢倦怠,食欲不振

(四)湿

1、湿邪特性致病特征

①湿郁气机,易损脾阳②湿性重浊,其性趋下③湿性粘滞,缠绵难退

2、常见湿证

①外湿:湿困卫表,又称伤湿,湿滞经络(着痹),湿毒淫侵(湿疹、疱疹),湿热蕴结(蕴结胃肠,里急后重),寒湿停滞(腹痛泄泻)

②内湿:湿自内生,因脾阳不振,运化失常所致

(五)燥

1、燥邪特性及致病特征

①燥性干燥,易伤津液②燥邪致病,缺乏津液为特征③燥胜则干

2、常见燥证

①外燥:凉燥(燥而偏寒),温燥(燥而偏热)

②内燥:五脏积热伤津化燥,慢性消耗性疾病阴液耗损,或大汗、大泻、呕吐及失血

(六)火

1、火邪特性及致病特征

火与热同,火为热之极,热为火之渐。

①火为热极,其性炎上,火为热象,且较热更甚②炎灼脉络,迫血妄行③火邪易伤津液

2、常见火证

①实火:外感温热或六淫入里化火而引起,证见高热、口渴、气促喘粗

②虚火:五脏内生,属于内火,多因饲养失调或久病,精血亏损,阴虚阳亢,脉数无力,宜滋阴降火

二、 内伤

内伤主要由于饲养管理不当引起,概括为饥、饱、劳、役四种。饥指饮食不足而引起的饥渴。饱指饮喂太过所致的饱伤。劳役指劳役过度或使役不当。逸指久不使役或运动不足。

三、其他致病因素

(一)外伤

常见的外伤性致病因素有创伤、挫伤、烫火伤及虫兽伤等。

(二)寄生虫

有内、外寄生虫之分。

(三)中毒

有毒物质侵入动物体内,引起脏腑功能失调及组织损伤,称为中毒。

(四)痰饮

1、病机

痰和饮是因脏腑功能失调,致使体内津液凝聚变化而成的水湿。其中,清稀如水者称饮,黏浊而稠者称痰。痰和饮本是体内的两种病理性产物,但它一旦形成,又成为致病因素而引起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

2、形式

有形痰饮,视之可见,触之可及,闻之有声,如咳嗽之喀痰,喘息之痰,胸水,腹水等。

无形痰饮,视之不见,触之不及,闻之无声,但其所引起的病证,通过辨证求因的方法,仍可确定为痰饮所致,如肢体麻木为痰滞经络,神昏不清为痰迷心窍等。

3、痰的概念

痰不仅是指呼吸道所分泌的痰,还包括了瘰疬、痰核以及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的痰。

4、痰的形成

主要是由于脾、肺、肾等内脏的水液代谢功能失调,不能运化和输布水液,或邪热郁火煎熬津液所致。由于脾在津液的运化和输布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而痰又常出自于肺,古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

5、痰证——“百病多由痰作祟”

痰液壅滞于肺,则咳嗽气喘;

痰留于胃,则口吐黏涎;

痰留于皮肤经络,则生瘰疬;

痰迷心窍,则精神失常或昏迷倒地等。

6、饮

多由脾、肾阳虚所致,常见于胸腹四肢。如饮在肌肤,则成水肿;饮在胸中,则成胸水;饮在腹中,则成腹水;水饮积于胃肠,则肠鸣腹泻。

(五)瘀血

1、概念

指全身血液运行不畅,或局部血液停滞,或体内存在离经之血。

2、病机:

瘀血也是体内的病理性产物,但形成后,又会使脏腑、组织、器官的脉络血行不畅或阻塞不通,引起一系列的病理变化,成为致病因素。

3、划分

无形瘀血,指全身或局部血流不畅,并元可见的瘀血块或瘀血斑存在,常有色、脉、形等全身性症状出现。

有形瘀血,指局部血液停滞或存在着离经之血,所引起的病证常表现为局部疼痛、肿块或有瘀斑,严重者亦可出现口色青紫、脉细涩等全身症状。

4、瘀血致病的共同特点

疼痛,刺痛拒按,痛有定处;瘀血肿块,聚而不散,出现瘀血斑或瘀血点;多伴有出血,血色紫暗不鲜,甚至黑如柏油色。

(六)七情  

1、七情概念

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

2、七情与发病

七情本是动物体对客观事物或现象所做出的七种不同的情志反映,一般不会发病。只有突然、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机体本身生理活动的调节范围,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紊乱时,才会引发疾病。很多种动物都有着丰富的情绪变化,在某些情况下,如离群,失仔,打斗,过度惊吓,环境及主人的变化,遭受到主人呵斥、打骂等,都可能会引起动物的情绪变化过于剧烈,从而引发疾病。

3、七情致病性

七情主要是通过直接伤及内脏和影响气机运行两个方面来引起疾病。

(1)直接伤及内脏

由于五脏与情志活动有相对应的关系,因此七情太过可损伤相应的脏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将其概括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怒伤肝:指过度愤怒,使得肝气上逆,引起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肝血被耗的病证。

喜伤心:指过度欢喜,会使心气涣散,出现神不守舍的病证。

思伤脾:指思虑过度,会使气机郁结,导致脾失健运的病证。

忧伤肺:指过度忧伤,会耗伤肺气,出现肺气虚的病证。

恐伤肾:指恐惧过度,会耗伤肾的精气,出现肾虚不固的病证。

(2)影响脏腑气机

七情可以通过影响脏腑气机,导致气血运行紊乱而引发疾病。《素问·举痛论》将其概括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第三节 病机(0.5学时)

一、病机

(一)正邪消长:

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邪正消长与疾病的发展及转归有一定的关系。正邪双方力量对比的消长变化,直接影响疾病的发展及转归。

正气虚弱或邪气强盛,则促进病情趋向恶化;反之亦然,正气得到恢复、充实,邪气退却,疾病好转,以致痊愈

(二)升降失常:

气的失常、血的失常、津液代谢失常

升降是畜体气化功能的基本运动形式。

畜体的脏腑、经络、卫气营血都有一定的运动形式。

脾主升,胃主降,肾不纳气则喘息,心火上炎则口舌生疮,肝火上炎则目赤肿痛。

(三)阴阳失调:

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

阴阳概括畜体内部一切矛盾,阴阳平衡,畜体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

阴阳偏盛:阳胜必耗阴,阳胜则热

阴阳偏衰: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阳证:病理上功能亢进、能量代谢增高,病势向上;反之为阴证

疾病过程中,若是阴阳逐渐恢复平衡,则预后良好,反之亦然。

小结:

病因即引起动物疾病发生的原因,中兽医称之为“病源”或“邪气”,可分为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病理性病因和其他病因四大类。外感病因主要包括六淫、疠气两部分。它是古人通过长期观察和临床实践,把感觉到的气候变化和外界环境中某些因素与疾病直接联系起来而总结出的致病因素。因此,熟悉和掌握这些致病因素的特性、致病特点、致病规律是关键。另外,从六淫、疠气的致病情况看,除了理化性致病因素,还包括现代医学所说的生物性致病因素,其导致的疾病亦包括了现代医学所说的烈性传染病、急性传染病、急性感染性疾病及寄生虫病在内。内伤病因包括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当三方面。它们都令直接损伤内脏,导致气血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常而产生多种病证。其他包括了病因病理性病因和外伤、寄生虫、药邪、医过、先天因素等内容,病理性病因虽不是直接的原始病因,但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致使机体功能失常,形成某些病理性产物,这些病理产物常给机体带来新的损害,因而,也是不可忽视的致病因素之一。主要包括痰饮、瘀血、结石三方面。外伤、寄生虫、药邪、医过、先天因素等病因,它们各有不同的概念,其形成原因亦不相同,故导致人体发生疾病也就各有不同的特点。病机包括正邪消长、升降失常和阴阳失调。

思考题:

外感六淫与内生五邪的区别和联系?

疫疠与现代兽医学中传染病的关系。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