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理气药 凡能疏通气机,调理气分疾病的药物,称为理气药。其中理气力量特别强的,习称“破气”药。 本类药物大部分辛温芳香,具有行气消胀、解郁、止痛、降气等作用,主要用于脾胃气滞所表现的肚腹胀满、疼痛不安、嗳气酸臭、食欲不振、粪便失常,以及肺气壅滞所致咳喘等。此外,有些理气药还分别兼有健胃、祛痰、散结等功效。 应用本类药物时,应针对病情,并根据药物的特长作适宜的选择和配伍。如湿邪困脾而兼见脾胃气滞证,应根据病情的偏寒或偏热,将理气药同燥湿、温中或清热药配伍使用。草料停积,为脾胃气滞中最常见者,每将理气药同消食药或泻下药同用;而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所致的气滞,则应与健脾、助消化的药物配伍,方能标本兼顾。至于痰饮,瘀血而兼有气滞者,则应分别与祛痰药或活血祛瘀药配伍。 理气药多辛温香燥,易耗气伤阴,故对气虚、阴虚的病畜应慎用,必要时可配伍补气、养阴药。 陈皮、木香、乌药、砂仁、香附、白豆蔻、枳实、枳壳、厚补、青皮、郁金、姜黄、延胡索的性味、功效、主治、禁忌理气药功能比较
第八节 理血药 凡能调理和治疗血分病证的药物,称为理血药。 血分病证一般分为血虚、血溢、血热和血瘀四种。血虚宜补血,血溢宜止血,血热宜凉血,血瘀宜活血。故理血药有补血、活血祛瘀、清热凉血和止血四类。清热凉血药已在清热药中叙述,补血药将在补益药中叙述,本节只介绍活血祛瘀药和止血药两类。 1.活血祛瘀药 具有活血祛瘀、疏通血脉的作用,适用于瘀血疼痛,痈肿初起,跌打损伤,产后血瘀腹痛,肿块及胎衣不下等病证。 由于气与血关系密切,气滞则血凝,血凝则气滞,故使用本类药物时,常与行气药同用,以增强活血功能。 2.止血药 具有制止内外出血的作用,适用于各种出血证,如咯血、便血、衄血、尿血、子宫出血及创伤出血等。治疗出血,必须根据出血的原因和不同的症状,选择适当药物进行配伍,增强疗效。如属血热妄行之出血,应与清热凉血药同用;属阴虚阳亢的,应与滋阴潜阳药同用;属于气虚不能摄血的,应与补气药同用;属于瘀血内阻的,应与活血祛瘀药同用。 使用理血药应注意以下几点。 1.活血祛瘀药兼有催产下胎作用,对孕畜要忌用或慎用。 2.在使用止血药时,除大出血应急救止血外,还须注意有无瘀血,若瘀血未尽(如出血暗紫),应酌加活血祛瘀药,以免留瘀之弊;若出血过多,虚极欲脱时,可加用补气药以固脱。 理血药功能比较
第十节 收涩药 凡具有收敛固涩作用,能治疗各种滑脱证的药物,称为收涩药。 滑脱病证,主要表现为子宫脱出、滑精、自汗、盗汗、久泻、久痢、二便失禁、脱肛、久咳虚喘等。由于脱证的表现各异,故本类药物又分为涩肠止泻和敛汗涩精两类。 1.涩肠止泻药 具有涩肠止泻的作用,适用于脾肾虚寒所致的久泻久痢、二便失禁、脱肛或子宫脱等。 2.敛汗涩精药 具有固肾涩精或缩尿的作用,适用于肾虚气弱所致的自汗、盗汗、阳痿、滑精、尿频等,在应用上常配伍补肾药、补气药同用。
收涩药功能比较
第十一节 补虚药 凡能补益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治疗各种虚证的药物,称为补虚药。 虚证一般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种,故补虚药也分为补气、补血、滋阴、助阳四类。但在畜体生命活动中,气、血、阴、阳是密切联系的,一般阳虚多兼气虚,而气虚也常导致阳虚;阴虚多兼血虚,而血虚也常导致阴虚。所以在应用补气药时,常与补阳药配伍;使用补血药时,常与滋阴药并用。同时,在临床上又往往数证兼见,如气血两亏、阴阳俱虚等。因此,补气药、补血药、滋阴药、助阳药常常相互配伍应用。此外,脾胃为后天之本,肺主一身之气,故应以补脾、胃、肺为主;又肾既主一身之阳,又主一身之阴,使用助阳药、滋阴药时,应以补肾阳及滋肾阴为主。 补虚药虽能扶正,但应用不当则有留邪之弊,故病畜实邪未尽时,不宜早用。若病邪未解,正气已虚,则以祛邪为主,酌加补虚药以扶正,增强抵抗力,达到既祛邪又扶正的目的。 1.补气药 多味甘,性平或偏温,主入脾、胃、肺经,具有补肺气,益脾气的功效,适用于脾肺气虚证。因脾为后天之本,生化之源,故脾气虚则见精神倦怠、食欲不振、肚腹胀满、粪便泄泻等;肺主一身之气,肺气虚则气短气少,动则气喘,自汗无力等。以上诸证多用补气药。又因气为血帅,气旺可以生血,故补气药又常用于血虚病证。 2.补血药 多味甘,性平或偏温,多入心、肝、脾经,有补血的功效,适用于体瘦毛焦、口色淡白、精神萎靡、心悸脉弱等血虚之证。因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故血虚证与心、肝、脾密切相关,治疗时以补心、肝为主,配以健脾药物。如血虚兼气虚则配用补气药,如血虚兼阴虚则配以滋阴药。 3.助阳药 味甘或咸,性温或热,多入肝、肾经,有补肾助阳,强筋壮骨作用,适于形寒肢冷、腰胯无力、阳痿滑精、肾虚泄泻等。因“肾为先天之本”,故助阳药主要用于温补肾阳。对肾阴衰微不能温养脾阳所致的泄泻,也用补肾阳药治疗。助阳药多属温燥,阴虚发热及实热证等均不宜用。 4.滋阴药 多味甘,性凉。主入肺、胃、肝、肾经。具有滋肾阴、补肺阴、养胃阴、益肝阴等功效,适用于舌光无苔、口舌干燥、虚热口渴、肺燥咳嗽等阴虚证。滋阴药多甘凉滋腻,凡阳虚阴盛,脾虚泄泻者不宜用。 补虚药功能比较
第十二节 平肝药 凡能清肝热、息肝风的药物,称为平肝药。 肝藏血,主筋,外应于目。故当肝受风热外邪侵袭时,表现目赤肿痛,羞明流泪,甚至云翳遮睛等症状;当肝风内动时,可引起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甚至卒然倒地。根据本类药物疗效,可分为平肝明目和平肝息风两类。 1.平肝明目药 具有清肝火,退目翳的功效,适用于肝火亢盛、目赤肿痛、睛生翳膜等证。 2.平肝息风药 具有潜降肝阳,止息肝风的作用,适用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惊痫癫狂、痉挛抽搐等证。 平肝药功能比较
第十三节 安神开窍药 凡具有安神、开窍性能,治疗心神不宁,窍闭神昏病证的药物,称为安神开窍药。由于药物性质及功用的不同,故本类药又分为安神药与开窍药两类。 1.安神药 以入心经为主,具有镇静安神作用。适用于心悸、狂躁不安之证。 2.开窍药 这类药善于走窜,通窍开闭,苏醒神昏,适用于高热神昏、癫痫等病出现猝然昏倒的证候。 安神开窍药功能比较
第十四节 驱虫药 凡能驱除或杀灭畜、禽体内、外寄生虫的药物,称为驱虫药。虫证一般具有毛焦肷吊、饱食不长或粪便失调等症状。使用驱虫药时,必须根据寄生虫的种类,病情的缓急和体质的强弱,采取急攻或缓驱。对于体弱脾虚的病畜,可采用先补脾胃后驱虫或攻补兼施的办法。为了增强驱虫作用,应配合泻下药。驱虫时以空腹投药为好,同时要注意驱虫药对寄生虫的选择作用,如治蛔虫病选用使君子、苦楝子、驱绦虫时选用槟榔等。驱虫时应适当休息,驱虫后要加强饲养管理,使虫去而不伤正,迅速恢复健康。驱虫药不但对虫体有毒害作用,而且对畜体也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所以使用时必须掌握药物的用量和配伍,以免引起中毒。 驱虫药功能比较
第十五节 外用药 凡以外用为主,通过涂敷、喷洗形式治疗家畜外科疾病的药物,称为外用药。 外用药一般具有杀虫解毒、消肿止痛、去腐生肌、收敛止血等功用。临床多用于疮疡肿毒、跌打损伤、疥癣等病症。由于疾病发生部位及症状不同,用药方法也异,如内服、外敷、喷射、熏洗、浸浴等。 外用药多数具有毒性,内服时必须严格按制药的方法,进行处理及操作,以保证用药安全。本类药一般都与他药配伍。较少单味使用。 外用药功能比较
小结 中医药学是祖国宝贵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效之稳定卓绝,内容涵蕴之丰富,早已得到举世公认。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中草药的功效日益为世界世人所重视。 《中药大词典》收载的中草药有5767种,其中植物药占4773种,动物药占740种,矿物药占82种,以及传统作为单味药使用的加工成品,如神曲等占172种。这些中草药中,人医常用药有3000多种,兽用药有1500多种。中医药学确实是一个非常丰富和深奥知识宝库,只有不断的探索和研究,才能使中草药得心应手地服务于我们的日常生活,造福于人类。 思考题 1、清热药根据什么特点分类?如何正确应用清热药?举例说明各类清热药的作用范围和常用药。 2、解表药的归类意义、适用范围及使用注意事项。 3.泻下药的定义、分类及使用注意事项。 4.简述消导药的适应症和临床应用。 5.止咳化痰平喘的常用方法有哪些?将各法和适应证及常用药作一归纳。6.理气药的主要功用、适应证及常用药。 7.祛风湿药适用于哪种证候,将各种常用药的适应症作一归纳。 8.何谓理血药?包括哪几类?根据止血药的药性特点可分为几类?各包括哪些中草药? 9.活血药有哪些?为什么活血祛瘀药中往往配伍行气药?止血剂中往往配伍祛瘀药?理由何在? 10.收涩药分为几类?如何应用? 11.试述补养药的分类根据、使用注意事项以及各类中草药的药名? 12.平肝药的作用根据、分类及常用药。 13.中药驱虫药有哪些?详述临床应用异同点及使用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1.龚千锋.中药炮制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2.《中国药典》2005版第一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3.中华人民共和国药政局:全国中药炮制规范.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 4.王正益.龚千锋.中药炮制学.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 |
||||||||||||||||||||||||||||||||||||||||||||||||||||||||||||||||||||||||||||||||||||||||||||||||||||||||||||||||||||||||||||||||||||||||||||||||||||
上一页 | 下一页 | 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