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经络(2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经络的基本概念及研究概况。

2、经络系统的组成。

3、十二经脉的名称、走向和交接规律。

4、奇经八脉的概念、主要功能以及冲、任、督、带四脉的大体循行路线和生理功能

5、经络学说在生理、病理、治疗方面的应用。

教学方法:

从《灵枢。经脉篇》“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引出经络学说的起源和发展。在经络实质不清的情况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对待经络。使用教具、模型或挂图,使内容形象直观化。使用多媒体讲解十二经脉的组成和循行路线。适当引用根据穴位和经络治疗临床疾病的例子。

教学时数:2学时

重点:

经络的概念及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奇经八脉的概念、特点、主要功能;冲、任、督、带四脉的大体循行路线和生理功能。

难点:

十二经脉的名称、走向、交接规律。冲、任、督、带四脉的大体循行路线。

第一节 经络的基本概念和经络系统(1学时)

一、经络学说的涵义

经络是机体内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机体运行气血、调节功能的通路,形成联络脏腑、器官和全身组织的独特体系。 

经:路径,经络的主干,又称经脉;

络:网络,经络的分支,又称络脉。

二、经络的组成

(一)经脉

经脉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和奇经八脉,十二经脉分为前肢三阳经和三阴经,后肢三阳经和后肢三阴经,是经络主体,又称为十二正经。经别为从经脉中分出的纵行的支脉,又称别行正经。奇经八脉从十二经脉分出,循行不同,别道奇行,因而称为“奇经”。

(二)络脉

络脉包括十五大络、络脉、孙络、浮络和血络。

十五大络即十二条经脉各有一条络脉加上任脉、督脉的络脉和脾的大络。从络脉分出的细小分支,称为孙络。浮于体表的,称为浮络,在皮肤上暴露出的小血管称为血络。

(三)内属脏腑部分

经络联系着全身组织器官,深入体内连属各个脏腑,在十二经脉中,每一条经脉都同有关的脏或腑相连属,同时属于某一脏的经络还络于相表里的某一腑,称为“脏腑络属”,形成表里关系。           

(四)外连体表部分

经络与体表组织相联系,主要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经筋即包括十二经脉及其络脉中气血所濡养的肌肉、肌腱、筋膜、韧带等。皮部包括十二经脉及其络脉所分布的皮肤部位,称为“外络于肢节”。

经络组成表

十二经脉——内属脏腑,外连肢节

经脉 十二经别——从经脉分出,复合于经脉

联系径路 奇经八脉——别道奇行的经脉分支

十五大络——主要的络脉(大络)

络脉   络脉——从经脉和大络分出的斜横分支

经络 孙络——络脉的细小分支

浮络——浮现于体表的络脉

内属——脏腑——同经脉及部分络脉相连属

内外连属 外连 十二经筋——分布体表,不入脏腑                    

第二节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1学时)

一、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构成

五脏六腑加上心包络,共12脏腑,各系1经,在畜体构成12道经络通路,并与所属的脏、腑相连。十二经脉按所属脏腑命名,分别布于胸背、头面、四肢,左右对称,运行内侧,属脏称阴经;运行外侧,属腑称阳经。

十二经脉的命名表

循行部位(阴经行于内侧,阳经行于外侧)

阴经(属脏络腑)

阳经(属腑络脏)

前肢

前缘

中线

后缘

太阴肺经

  厥阴心包经

少阴心经

阳明大肠经

少阳三焦经

太阳小肠经

后肢

前缘

中线

后缘

太阴脾经

厥阴肝经

少阴肾经

阳明胃经

少阳胆经

  太阳膀胱经

(二)十二经脉运行规律

前肢三阴经,从胸部开始,循行于前肢内侧,止于前肢末端;

前肢三阳经,由前肢末端开始,循行于前肢外侧,抵达于头部;

后肢三阳经,由头部开始,经背腰部循行于后肢外侧,止于后肢末端;

后肢三阴经,由后肢末端开始,循行于后肢内侧,经腹达胸。 

十二经脉流注次序表

三阳(表)

三阴(里)

前肢阳明

后肢阳明

前肢太阳

后肢太阳

前肢少阳

后肢少阳

大肠

小肠

膀胱

三焦

心包

前肢太阴

后肢太阴

前肢少阴

后肢少阴

前肢厥阴

后肢厥阴

二、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 是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跷、阳跷八条经脉的总称。因其不直接与脏腑相连属,有别于十二正经,故称“奇经”。

任脉——“阴脉之海”:任脉行于腹正中线,总任一身之阴脉,称为“阴脉之海”。任脉还有妊养胞胎的作用,故又有“任主胞胎”之说。

督脉——“阳脉之海”;行于背正中线,总督一身之阳脉,有“阳脉之海”之称。

冲脉  行于颈、腹两侧,经后肢内侧达足或蹄之中心,与后肢少阴经并行。冲脉总领一身气血的要冲,能调节十二经气血,故有“十二经之海”和“血海”之称。

“一源三歧”:因任、督、冲脉,同起于胞中,故有“一源三歧”之说。

带脉  环行于腰部,状如束带,有约束纵行诸脉、调节脉气的作用。

阴维脉和阳维脉,分别具有维系、联络全身阴经或阳经的作用。

阴跷脉和阳跷脉,具有交通一身阴阳之气和调节肌肉运动,司眼睑开合的作用。

三、经络的主要作用

(一)在生理方面

1、运行气血,温养全身

2、协调脏腑,联系周身

3、防卫体表,抵抗外邪

(二)在病理方面

1、传导病邪

2、反映病变

(三)在治疗方面

1、传递药物的治疗作用,药物归经,按经选药

2、感受和传导针灸的刺激作用,循经取穴

小结:

经络是人体组织结构的主要组成部份,是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组织和通行气血的独特体系。包括经脉、络脉、经筋与皮部四部分。十四经(十二经脉加督、任脉)是人体经脉的主干。首先要明确十二经脉的命名意义及循行规律。经络的生理功能活动称为经气。它来源于脏腑之精气,与营卫气血并行于经脉内外,以维持生命活动并具有抗拒外邪的能力。故“真气者,经气也”,亦即正气。奇经八脉的特点不隶属于十二经,但都有调节十二经阴阳气血的作用。奇经虽不直接络属内脏,但与肝、脾、肾等及奇恒之府的脑、髓、胞宫密切相关。可见奇经八脉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独特的临床意义。经络学说的起源于对穴位主治性能的总结;体表反应点和针灸感应路线的归纳及解剖、生理和病理知识的综合。对经络研究的概况包括对经络穴位的形态学研究(经络穴位与神经、血管、淋巴管的关系);穴位特异性的研究(穴位与非穴位作用上有不同特点,从穴位表面电阻值的测定可以看出穴位有良导点);经络实质的研究情况经络与周围神经系统、神经节段、中枢神经机能、体液调节机能等相关。总之,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不仅对于针灸、推拿等,而且对于临床各科,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思考题:

如何正确理解“经络”的实质?

如何理解经络对机体的调节和调动作用?

 
     
     
        上一页 下一页 首页